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问题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在古代时期就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
这种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中国与周边的国家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
例如,商周时期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就有了初步的交流。
当时的贸易往来虽然规模不大,但为后来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大,对外交往逐渐频繁。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通道,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文化的相互传播。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等物产也传入了中国。
与此同时,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东汉时期,班超再次出使西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的交流也日益密切。
汉朝的文化、制度等对朝鲜和日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日本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仿照汉朝的制度进行改革。
隋唐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国家繁荣昌盛,吸引了众多外国使节和商人前来。
长安成为了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交流、贸易。
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取经,历经艰难险阻,将印度的佛教经典带回中国,并进行了翻译和传播,对中国的佛教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也十分活跃。
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他们将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科技等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等在周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商船远航至东南亚、南亚、中东甚至非洲等地。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与各个国家保持着广泛的交流。
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外交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旨在呈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和外交往来。
商朝与西亚地区的文明有着广泛的联系,丝绸之路的萌芽也开始形成。
2.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封建制度的建立。
周朝通过封爵贵族来维护国内统治和外交稳定。
与此同时,周朝还通过赵国的联盟来对抗北方的匈奴。
3.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时期,中国首次实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
秦始皇采取了强硬的外交政策,对外用兵征服六国,积极扩张国土。
秦朝开创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合纵连横”的传统。
4.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之一,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同样丰富多彩。
汉朝通过“和亲”、“通商”等手段,与西域、南洋岛屿、罗马帝国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交流。
二、中古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处于动荡时期,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相对萧条。
但是,疆域的缩小使得中国开始与中亚、北亚等地进行交流,如与北方民族的和平共处和文化交流。
2.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的强大中央集权,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也达到了巅峰。
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空前繁荣,中国与西亚、中亚、欧洲等地交流频繁,使唐朝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三、近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时期,中国南方的海洋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
宋朝实施了“海禁”政策,限制民间的海上贸易,但与此同时,国家也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与邻近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趋势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趋势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背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趋势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一直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交流和互动。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量。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边疆稳定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
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国可以了解到外部环境的动向,及早发现潜在威胁,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拓展贸易渠道古代中国也通过对外交往来拓展贸易渠道。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古代就有很多出口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中国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商品,促进经济的发展。
3. 传播文化和思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思想。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国可以向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交流。
4. 扩大影响力古代中国还通过对外交往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通过与外国的交往,中国可以增加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为自己的国家利益争取更多的空间。
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形式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使节交往古代中国常常派遣使节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与对方进行外交交流。
这些使节可以是政府官员、学者、商人等不同身份的人士,他们代表中国政府传递信息、商议事务、促进贸易等。
2. 贸易往来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通过贸易,中国可以获取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产和资源,并通过出口商品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3. 文化交流古代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思想。
这种文化交流包括学术交流、文学交流、艺术交流等,通过这些交流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遭到英、法、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1.原因:(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关系问题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不是很多。
但是,对外关系问题有其本身的重要性,许多问题的综合性也比较突出。
所以,对对外关系问题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依据教材,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大略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明清以前阶段
先秦时期我国的对外交往尚未发展起来,宋元时期的对外关系近年未列入考试范围,因此,这一阶段的对外关系在高考中实际上只涉及两汉与隋唐两个时期。
这一阶段的对外关系的内涵,教材中涉及了三个方面的主题。
(1)政治上的使节往来。
两汉时期与外国的使节往来就相当频繁。
在东亚地区,与朝鲜和日本均有较多的往来;,对西亚地区,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欧洲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节在东汉末年到达中国。
隋唐时期的使节往来更加频繁。
朝鲜的使节很多;日本的遣唐使先后十多次来华;隋唐两朝与印度、中亚、波斯多次互派使节;与大食的通使关系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唐朝与东罗马也有使节往还。
(2)经济上的贸易往来。
两汉时期,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内容相当丰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形成了与中西亚地区、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重要的商业通道,影响极其深远;通过丝绸之路,还间接的形成了与欧洲的商贸关系。
隋唐时期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通畅,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商人,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对外贸易远远超过了以前各个朝代。
与朝鲜日本的贸易更趋繁盛;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贸易进一步发展;中西亚国家和阿拉伯与唐朝的商业关系密切;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销往欧洲。
(3)文化和科技交流。
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科技、风俗、生活方式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生产、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的西传。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
隋唐时期,中国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和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和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和风俗,无所不包,还出现了船舶文化技术的代表人物。
另一方面,东亚国家的文化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与印度在科技和宗教方面有重要的交流。
宋元文化部分讲到了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对外传播及其重要影响,也是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在明清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就是上述三个方面,以友好交往为主,而冲突和纷争是极其少的,因此教材中也未作涉及。
2.明清时期
到了明清两代,一方面由于西方开辟新航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对外关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新特点。
我们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殖民、侵略和反殖民、反侵略。
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势力逐渐延伸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沙俄的势力扩张到黑龙江流域;日本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的反殖民、反侵略斗争也开展起来,戚继光荡平倭患;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
打击了殖民和侵略势力,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中外交往的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的中外交流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但是仍然有所发展,郑和下西洋将中国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交往推向高潮;西方传教士将中国和西方的科技文化交流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3)中国封建政府改变了以前的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实行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第一条渠道是贸易,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
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
第二条渠道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第三条渠道是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
第四条渠道是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
当然,第四条渠道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国和外国间的影响是互相的。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叶、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
另外,像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受印度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著名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
所以说,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国人民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中不断演化、完善的。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流就越频繁,而频繁的对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这给我们以启示: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
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进步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
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在医学上,日本也吸收中国中医学的医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汉方医学”。
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国汉字的简化笔画或是汉字的偏旁、冠盖作为音符,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
日本人民这种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这个事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个国宝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