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历史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 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 发达,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和亚洲、 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
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 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 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材料二:……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 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 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 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 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 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三:
闭关 锁国
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有什么特点?
二、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 对外交通路线: 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 对外交往内容: 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
4. 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和平 5. 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问 题 探 究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统治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 交。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
美国
资本 主义
精选2021版课件
苏联
冷战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22
背景:
精选2021版课件
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最突出特点)
②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专题二 我国的对外交往
精选2021版课件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着与周边国家及远离自身的国家交往的经历。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也因此具有其独特性、温和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会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一、和平共处古代中国推崇和平共处,是其外交政策中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
中国的诸侯国之间在平衡相互竞争关系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组织联盟以达成和平协议。
如果同盟关系破裂,中国的外交政策总是尽可能保持和平。
一方面,中国不会轻易地发动对外战争,除非自卫;另一方面,中国常常将外交手段作为解决争端的首选方式。
二、文化输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轰动一时的文化输出。
例如,开放“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在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与文化输出与西亚和东南亚的贸易有密切的联系。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周边地区和其他国家。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有力工具,更是实现与外界互动的一种方式。
三、外交礼仪中国自古以来非常崇尚礼仪。
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礼仪是政治互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实践国家形象、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古人常说:"礼仪之邦,万邦之表"。
被称作礼仪之邦是因为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外交礼仪,通过这种方式展示其文明、文化形象,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
中国的外交礼仪往往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气质和思想体系,也代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和地位。
四、国际经贸中国在外交政策中也十分注重经贸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与文化输出与西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密切相关。
在明清时期,广州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向外输出。
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活跃身影。
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有助于增强外交关系的稳定性,并有利于双方国民的福利和发展。
五、对外援助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对外援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朝代 发展阶段 表现
转变
问题探究
1、以明清为界,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出现怎样 的趋势?
政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特点: 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中国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的原因
(1)闭关政策的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清时只准广州一口 通商。 (2)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决定的。 ②主要原因: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 ③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④直接原因:封建统治者为了防御敌对(国外 和国内反对势力)侵扰。如明朝――防范倭寇; 清朝:防范郑成功集团。
B
3、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 无量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 二之郑和”。之所以出后“郑和之后, 竟无第二之郑和”这种现象,主要是 因为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制约 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伟大的航海家可遇而不可求 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A
• 材料一 从永乐元年(1403年)起,明成 祖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他对主管 外事的礼部大臣们说:“……今四海一 家,正当广示化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 听。”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 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 番国” ……
对外 交往 的格 局形 成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国家和日本交往。东 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赐以日本倭奴国 “汉委奴国王”印。汉武帝(前156一前 87)时,张骞出使西域,连接中国与中 亚、西南亚、印度北部的陆上丝绸之路 正式开通。汉武帝时期,不少南海国家 遣使前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通。
1、发展历程
(3)道光帝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材料三中 的问题的?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鸦片战争的发生迫使道光帝急于了解对手的情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
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知识整合]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2、与朝鲜的关系3、中华文化圈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东南亚的关系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3、华侨开发南洋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1、陆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3、郑和下西洋4、与欧洲的关系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重点突破]一、时代特征:时期秦汉隋唐明清时代特征方向单向性为主(输出多) 双向性双向性内容应用性技术为主除技术外、有制度、文化有反侵略(新)交通陆路为主水陆并重海路为主地位“东亚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逐渐衰落范围广(远及欧洲) 更广(远及非洲) 逐渐变小形式多样(使节、经文交流) 更多(还有留学生) 更多(多“反侵略”)政策开放开放开放→闭关二、中国古代外交途径有哪些?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有哪些?1、外交途径:(1)政治:政府间往来(2)经济:经贸交流(3)文化:技术交流(4)军事:战争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1)政治环境:稳定(2)经济:领先(3)交通:发达(4)航海技术:进步(5)政策:开明。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二、隋唐
史实: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西亚的波斯 史实: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 和大食都有密切往来。 和大食都有密切往来。
鉴真东渡图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二、隋唐 பைடு நூலகம் 点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 前所未有的盛况。 前所未有的盛况。 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 2、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唐朝是亚洲 文化的中心。 文化的中心。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三、明清 原 因
1、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国力强盛, 的根本原因。 的根本原因。 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2、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是外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3、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处于资 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 世纪 本原始积累叫期, 本原始积累叫期,这是欧洲殖民者东来侵略中 国的主要原因。 国的主要原因。 4、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 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郑和下西洋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三、明清 特 点
1、对外政策从明前期的对外开放到 清朝闭关自守。 清朝闭关自守。 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 2、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 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 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 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 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训练题
训练题
回答: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 )从材料看, 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西洋的历史地位。 西洋的历史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
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
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
3、丝绸之路
(1)开通条件:
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4、海上丝绸之路
(1)时间:汉武帝以后
(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
(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
(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
(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
★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
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
1、隋唐的对外交通
(1)陆路:
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2)海路:
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
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
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2)文化交流:留学生;新罗立国国学;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唐诗;姓氏、服饰、节令、风俗。
(3)贸易往来:新罗坊新罗馆
3、与日本的友好交往
(1)政治往来:
(2)贸易往来:
(3)杰出人物:
4、与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5、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特点:范围更加广泛,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更加密切,是亚洲的文化中心,和非洲也有往来。
形式更为多样,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政策更开放,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做官。
地位更高,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成因:唐朝政权强大,政治环境的稳定。
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朝的对外交通发达。
唐朝的对外政策开放。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四、宋元时期(古代史P105、106)
评价:比较重视对外贸易,两宋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元朝时期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都很繁荣
1、北宋时期,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雷同于海关)
2、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泉州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
3、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马克·波罗访华
五、明清时期(古代史P119—120)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1)条件:
①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②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③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3)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4)评价:
①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
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
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②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发展朝贡贸易)
2、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东南亚地区)
3、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私人的海外贸易受到严格的限制;明中期,政治国防中心北移,海防薄弱)
4、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5、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6、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
侵略与反侵略成为此时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出现西学东渐。
成因:明朝国力强盛和统治者开明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
清朝未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而实行闭关政策。
欧洲殖民者为加强资本原始
积累,利用明朝后期的腐朽和清军入关的有利时机侵略中国。
列强的野蛮行径引起中国政府和民众的抵抗。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
★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启示:专题透析P82
重要问题:
1、两汉、隋唐时期及宋元时期我国的对外交往:世纪金榜P42
2、中印关系发展的特点: 世纪金榜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