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作者:袁富强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9年第08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奉行积极的对外政策。

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外交活动日益向纵深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攀升。

与此相关的古代对外关系内容也更显重要了。

在对外关系方面,应重点关注:(1)两汉、唐朝、明清三个时期对外交往的不同特点及形成原因。

(2)对唐朝开放、近代开放、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比较。

(3)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4)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外交(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因此在高考中地位比较突出)。

[知识概要]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概况、特点及原因1.两汉时期概况:与东亚的朝鲜、日本有较为频繁的政治经济往来,与越南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政治经济交往。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特点:①范围广。

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②形式多。

既有政府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③地位高。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而且突破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①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

②两汉的经济文化世界领先,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③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概况: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比过去发达,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唐朝和欧亚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当时的中国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特点:①范围更广。

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除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外,与欧洲、非洲都有了频繁的往来。

②地位更高。

我国已经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对一些临近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不仅仅限于一般的往来,而是成为培养人才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注:清代关于西藏地区的知识点较多,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亦叫金奔巴瓶制)。

近代晚清政府基于海防需要,于1883年将台湾设为行省,首任巡抚:刘铭传。

二、民族融合1、特点:①范围广:黄河流域→大江南北、全国范围;②程度深: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和少数民族汉化→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③规模大: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各民族间的融合,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融合;④影响深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⑤中心内容: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封建化,经济上农耕化;⑥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2、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汉、唐、元、清;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北魏孝文帝改革;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文成公主进藏,俺答汗与明修好;④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如班超经营西域;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如生产工具,经验技术的推广,边境榷场(宋)和互市(明);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关系。

3、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古代的对外交通(1)陆上丝绸之路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西汉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

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达大宛、康居。

两汉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大秦安敦王遣使来汉)。

②唐朝时,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

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古代的对外交往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 泉州等,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 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5、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 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和俞大猷抗 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两次取得 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后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军抗倭图
实战训练题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 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 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 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 斗。——苏辙《栾城集》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民族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民族 关系。 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 材料一的现象出现在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之后; 材料二出现在昭君出塞之后。
改革开放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 新时期后 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新疆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西汉 主要事件及影响 1、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新 疆)归属西汉版图打下了基础 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 容是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 经济上的农耕化的影响。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 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 民族这个统一体。 3.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七、宗教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在对外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宗教的交流和传播,有力的推动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1、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中原传播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盛极一时;隋唐时期,佛教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1)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显西行取经,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2)隋唐时期:①在中日交往中,中国高僧鉴真对在日本广泛传播中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②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大大加强。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在唐朝贞观年间,为了探求佛学到达天竺,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西域各国和印度的许多状况,他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义净在唐高宗时期,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道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武则天时期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了许多国家社会、宗教、文化的状况。

2、耶稣会: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

后来,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国空前强大,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朝鲜、日本、越南等近邻。

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史实:(1)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及人员往来(2)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3)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4)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通汉。

这是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

特点:以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有官方、民间等途径,官方是主要参与者;以陆路为主。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史实:(1)朝鲜:留学生、商旅,学习唐文化、手工技术(2)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重要人物(吉备真备、鉴真),政治制度(大化改新),京都建筑,文字,生活(3)印度:以佛教为纽带,遣使,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玄奘和义净(4)西亚:波斯,遣使、国王和商人来华。

大食,唐高宗时与中国通使,造纸术传到大食。

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四:双向交流,宋元时期史实:(1)北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政府在广州等地设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外交与对外关系,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促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与变革,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展开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变迁。

一、秦汉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如设立都城长安、修筑长城、修整河漕等,以巩固国家统一,保障国家安全。

同时,通过朝贡制度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交往,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建设与繁荣。

二、唐宋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对外关系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外交政策以和平为基础,通过婚姻联姻、联络使节等方式,与邻近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交往与合作。

尤其是与西域的交往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时期,外交政策较为保守,注重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通过修缮边境、签订和约等手段,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三、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

明朝时期,尽管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也与部分西方国家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贸易往来。

清朝时期,外交政策相对开放,西方国家的使节频繁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以和平与稳定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同时,中国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外交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古代中国外交体系

古代中国外交体系

古代中国外交体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体系可以追溯到商朝和周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主要是以礼仪和仪式为基础的,重视和平、互信与友好。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外交体系开始发展,各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外交组织和外交手段。

例如,魏国设立了官员负责对外交涉事务,秦国则派遣外交使节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涉。

随着秦统一六国,外交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政府。

汉朝时期,外交体系进一步完善,设立了吏部、太常等机构专门负责外交事务。

唐朝时期,疆域的扩张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外交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朝时期,外交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除了与周边的蛮夷国家进行交往外,宋朝还积极参与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外交事务中。

明朝时期,中国的外交体系进一步扩展,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以及欧洲等地区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

明朝还将与外国的外交关系形式化,设立了礼部和职方司等机构。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外交体系主要是基于礼仪和仪式的,重视和平、友好和互信。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疆域的扩张,外交关系逐渐发展和完善,与世界各地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邻国的外交关系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国家进行着外交往来,这样的外交关系在古代就已形成一套独立的体系,其思想和基本路线对当今的外交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秦代外交在中国历史中,秦朝开创了一个辉煌而又特殊的时期,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到对外关系的政策,都有着标志性转变。

在外交方面,秦朝采取了一种强硬的态度,主张以武力征服周边国家,迫使其臣服;同时,秦朝也提倡“以战止战”的策略,意味着要通过强力的压迫和威慑,来推动彼此关系的平衡。

二、汉代外交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中国外交的道路也略有调整。

汉朝在处理与外交关系时,即利用近邻的一些强国与联系,寻求和平,稳定边境。

当然,对于那些不愿意奉行和平的小国来说,汉朝也不会退缩,而是会与这些国家展开军事冲突,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

三、唐代外交唐朝享受着盛世的美誉,这个时期推行的外交战略则更加灵活多样。

唐朝的外交领域,主张尊重异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积极构建与世界通交的桥梁。

当时还有许多外籍的使节进入唐朝,感受这个国家的强大与汽爆,在双方交流的中,一些时会出现隔阂,但总体而言形成了一些平等互惠的外交交往。

四、明代外交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朝代,明代对外交追求和平与稳定,宣誓对外的平等与友好。

明代外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与北方的满洲、东北,和西南的缅甸和大理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朝的边境政策。

但由于明朝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迫,一些封建的做法在膨胀官僚对外的交往中泛滥,外交运作的代价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从秦朝到明清不断的进行演变调整,但不变的是,中国的外交思想一直秉承着和平、友好、平等交往的原则。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坚持之下,中华文明才能够长期繁荣,并在其辉煌过程中,也传递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信息和历史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

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知识整合]
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2、与朝鲜的关系
3、中华文化圈
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东南亚的关系
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3、华侨开发南洋
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郑和下西洋
4、与欧洲的关系
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重点突破]
一、时代特征:
时期秦汉隋唐明清



征方向单向性为主(输出多) 双向性双向性
内容应用性技术为主除技术外、有制度、文化有反侵略(新)
交通陆路为主水陆并重海路为主
地位“东亚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逐渐衰落
范围广(远及欧洲) 更广(远及非洲) 逐渐变小
形式多样(使节、经文交流) 更多(还有留学生) 更多(多“反侵略”)
政策开放开放开放→闭关
二、中国古代外交途径有哪些?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1、外交途径:
(1)政治:政府间往来
(2)经济:经贸交流
(3)文化:技术交流
(4)军事:战争
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
(1)政治环境:稳定
(2)经济:领先
(3)交通:发达
(4)航海技术:进步
(5)政策:开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