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格局
九十、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二、中国古代城市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
城市地区分布: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城市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
都城选址:
政治与军事原因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1.主要功能:交通
《考工记》中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2.道路是构成礼制风格的需要
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路的分类分级、步行商业街 的规划设计很有借鉴意义。
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市肆分布
封闭——开放 集中市肆——沿街设店
《周礼 考工记》:“前朝后市” 隋唐长安的东西二市 隋唐东都洛阳设三个集中的市 宋朝时集中市肆被打破,形成商业街 明清时,商业街或者市与酒楼饭馆、游艺杂耍场所结 合,构成综合性的城市生活中心;同时出现一些大的 商市和庙会等;城外的关厢地区往往发展为繁华的商 业地区。 容易形成闹市的位置: 十字街口、城门口、渡口、桥口和寺庙
2.传统的营建技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深受传统的营建技法的影响. 1)首先表现在通过单体建筑的布局规划和筑城材料及施工技 术等对于方形的城郭和方格路网形成的主导影响. 2)由于中国古代城墙多为夯筑,因此方形直线形的城墙在施工 中较为方便. 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群体布局手法也深刻地影响了城市 的内部的布局.
九、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1.城市建设模式分为规范型、次规范型和非规范型三 大类。
规范型:北方平原地区,以唐长安、明清北京为代表。 次规范型:南京 非规范型:影响因素包括工商业发展、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等。Leabharlann 2.城市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演变
3.道路功能由礼制占首转变为适应社会经 济的实际需要 4.城墙的防御功能不断强化 5.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高度重视 6.居住形态及建设总体反映了城市社会经 济的发展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古代都城的空间形态。
在这方面,唐宋都城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时期。
唐朝和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辉煌的时期,其都城的规模和布局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唐宋都城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还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布局。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城市规划的重要特点,唐宋都城则是中轴线布局的最早典型代表。
以长安和东京(今北京)为例,两座都城都建有宽阔的中轴线,分别是长安的皇城大街和东京的皇城根据地。
中轴线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同时也联系了皇宫和城市的重要建筑和景点,形成了清晰的城市主轴。
其次,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注重了城市的防御功能。
古代都城一般都有城墙来保护城市的安全,而唐宋都城的城墙格外坚固且规模宏大。
例如,长安城墙的周长近46公里,东京城墙更是高达30多米。
这样的城墙构筑,既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也能彰显国家的实力和威严。
此外,唐宋都城内还分布有一系列的城门和卫城,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连接,形成了密不透风的城市防御体系。
第三,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注重了宫廷和民居的区分。
宫廷作为皇室权力的象征,其规模和建筑格局都与民居有很大的差异。
以长安为例,皇城内的建筑非常宏伟豪华,如宫殿、庙宇和花园等。
而城外的民居则以府邸、城市街区和市场为主,生活氛围更加繁荣活跃。
通过这种区分,唐宋都城在空间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力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最后,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体现了规划与自然的结合。
尽管唐宋时期的城市规模已经很大,但城市规划仍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城市内,公园、湖泊和人工河道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城市景观中,使得城市更加宜居并具有美感。
例如,东京城内的运河系统使得城市交通更为便利,而长安城中的皇家花园则为皇宫增添了一抹绿意。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城郭格局的变迁
(一)有城无郭
夏商时期的城市还没有形成“城”、“郭”分工的城市 居住形态;
只是在同一城区内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居 住区空间上的分化;
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村落“混居”的特点; 整体上可以认为还是属于“混合”式的城市居住结构。
(二)厢坊制
宋代城市的居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隋唐及其以前长期 实行的“里坊制”转变为开放式的“厢坊制”结构。
原来高墙密布的“坊墙”与“市垣”消失,“坊门”与 “市门”也不复存在,从而居民区与商业区混为一体。
以“行”、“市”为中心的街市代替了原来集中封闭的 “市”。
沿街开店,夜市空前繁荣,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开启城 市结构的新格局。
胡同是元明清三代的主要居住与交通空间结构,但是 由于市政建设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模式。
元朝的胡同是按照都城的总体规划建筑在坊里,所以 最为规整。
明朝国家统一建设房屋再分给市民,胡同也很规范。
清朝不仅未建房屋,也未统一分配宅基,汉人被赶出 外城另筑新房,新建的胡同也不规范整齐。
(二)四合院
宫城的城墙从无到有、宫城的分布从与民混居的分散的 “多宫”到集中的“单宫”,反映了宫城的封闭性质逐 渐增强,也表明了皇权地位逐渐强化的历史发展。
北魏洛阳城
四、城市居住区的形态
(一)里坊制
隋唐及其以前时期,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被称为 “坊”,并且“坊”有坊墙,形成相对封闭的居 住区空间结构。
雒阳城中的南北二宫纵 列,以南门为正门。
由“坐西朝东”到“坐北朝南”,宫廷朝向与城市正门走 向的演变,反映魏晋时期中国传统礼仪的变化。这种变化 实质上是“宗庙”与“皇权”地位的转化。
中国古代的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历史城市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这些城市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展开探讨。
一、城市格局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因其规划紧凑而严谨,往往以城墙为界限,划分内外城区。
城内多为朝廷政府办公区、市场商业区、官员住宅区等,而城外则是农田和农民居住区。
城市规划以中轴线和主次街道的布局为主,形成了典型的城市格局。
北京的紫禁城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
紫禁城以中轴线为核心,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在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天安门、正阳门、午门、乾清门等重要建筑,形成了布局有序、严谨美观的城市景观。
二、古代城市建筑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城市内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屋顶飞檐和重檐结构,建筑材料以木和砖石为主。
建筑风格注重形式的端庄、富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苏州古城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苏州古城以园林建筑为主,小桥流水、石亭幽径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建筑风貌。
古城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如观前街、平江路等,使整个古城具有浓郁的历史氛围。
三、古代城市文化中国古代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内涌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
这些名人和遗产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内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南京城内保留了许多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明故宫、夫子庙、总统府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南京城市的历史沿革,并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代城市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随着朝代的更迭,规模和格局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从原始的城池营寨发展到规模庞大的都城和皇家帝宫,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
西安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典型代表之一。
西安古城曾是13个朝代的都城,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和文化变迁。
城内保存的明城墙就是古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市内的大雁塔、钟楼等古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城市的重要遗存。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0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最初的城市规划表现在对住所空间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复杂化,逐渐形成城市居住环境。
2.0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管子》: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3.典型城市(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2.03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建筑十书》: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
在第一卷及第五卷中的“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他公共建筑”中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西特(Camillo,Sitte)著。
从城市美学和艺术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生和社会问题,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2.规划理论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规划体现封建社会突出统治者地位的以图腾崇拜为主要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
3.典型城市(1)古希腊城市: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

随唐长安
规划思想与影响 直接影响长安规划的是曹魏邺城,邺城之后,北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更直接影响隋唐长安城 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采用严格坊里制则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 隋唐长安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远超过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 统的强大威力 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门与门洞均为奇数 运用了风水、八卦的观念,宫阙置于九二位置,帝王居住;政府百司居于九三;九五之位最为尊贵,设 置玄都观和兴善寺镇之;这样的布局整座城立体感很强,规模宏大,布局合理。 后建的东都洛阳在许多方面类似长安,宋代东京汴梁也受其影响,金中都则效仿汴梁,元大都效仿金 中都。
W
称为“草市”、“墟”、“场”等,
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它们的出
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 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 主,还有为他们服务的的各种 商业、手工业者,人口很多,
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
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
O
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
宫城居中,轴线对称,道 路系统等级分明(王城)
城市形制不求规整,适应 自然地形条件
一般有城与廓之分,城为 政治中心,廓为经济中心
整理ppt
强化城市设防,充实城市防 御能力
渭水贯都, 天下一统
秦咸阳
渭河将咸阳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宫城集中 在城北,市里集中在城南。 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布局,视渭河为天 汉,以山为宫阙,在咸阳为中心的方圆二 百里内修建270多个宫殿,并通过复道、甬 道相连。 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没有 城廓之分 陶制下水管道,排水系统完善 居住区——闾里,设“里监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以各个朝代的都城最为突出,其中唐长安城、元⼤都和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影响⼒的典型格局,是《周礼.考⼯记》的城市形制的完整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例题』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
A. 唐长安
B. 汉长安
C. 元⼤都
D. 宋东京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典型代表。
1、唐长安城:
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格路;居住分布采⽤坊⾥制。
2、元⼤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三套⽅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城,突出皇权⾄上的思想。
我国的⼀些古城还充分体现了⼈⽂环境和⾃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明代都城南京较典型体现了这类城市的空间格局。
7中国古代城市总结

十字街口、城门口、渡口、桥口和寺庙
五、中国古代城市的居民区
封闭——开放 坊里制——开放的居住区
• 居住区的组成形式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有所差异,大多数为低层院 落式,平面布局多样化,北方多为三合院、四合院、院子较大。南方 住宅院子较小,建筑密度较高。 • • 住宅的庭院中一般都有绿化种植,富家贵族的大型庭院中还有与住宅 相连的私家园林. 住宅的建筑质量区别很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住宅的规模,形制 方面均有严格规定。
第八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城市类型 二、中国古代城市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市肆分布 五、中国古代城市的居民区 六、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七、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八、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九、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4)边防城堡
沿长城的“九边重镇”大同、宣化;沿海的海防卫所如威海卫,金山卫,山东蓬莱
5)集镇
3.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
1)规则形 方形(北方或南方平原地区)、圆形(河流山川地形影响) 2)不规则形 A 沿河城镇(带状、两河交汇处成果仁形、跨江城市) B 山城(城市布局及道路系统均顺应地形而成不规则形) C 双重城 D 多重城
2.城市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演变
3.道路功能由礼制占首转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实际
需要 4.城墙的防御功能不断强化 5.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高度重视 6.居住形态及建设总体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西方城市相比的不足:
长期受封建王权、礼教思想的束缚,城市规划建设过于追求礼制风格 和象征意义,导致城市布局和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相脱节。 • 宫城居中; • 道路网布局和道路尺度; • 严格的居住坊里制和对市场布局、经营的约束; • 没有市民广场和公共场所; • 重视山水布局和园林建设,但是忽视公共绿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百家
《周礼考工记》 《管子度地篇》 春秋 《管子乘马篇》 《商君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纬 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 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城乡关系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鲁国曲阜 战国 济南城 吴国 赵国 江南淹国 秦 西汉 发展“象天法地” 周代礼制为核心 曹魏邺城 三国 孙权建业城 咸阳
完全按周制造城 打破严格的对称格局 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高台建设,壮丽 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 强调城市方位 “独尊儒术” 功能分区布局,结构严谨, 城市交通干道与城门对开。 尊重自然,“形胜”, 即有利形势可致胜 改进汉长安布局松散, 宫城与坊里混杂问题 对周礼城市形制理念有重要发展 突出与自然的结合 复道,甬道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开创性意义 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特点 与城市防御功能相得益彰
元
继承发展 周礼考工记思想
元大都
外城,(皇亲国戚住) 中间为皇城(太子住) 内为宫城(皇帝住)
唐 五代后 周时期 北宋
周礼考工记思想
长安、洛阳 东京汴梁 开封城
宇文恺
整个城市布局严整, 中轴对称,分区明确,官民不相参 有规划地改建扩建
出现里坊制, 宵禁制,朝开夕闭 奠定宋代开封城基本格局, 开始城市中居住区组织模式的改变。 里坊制废除,街巷制诞生, 北宋中,轴线对称,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时代
夏 周
思想
地点
河南偃师商 城 郑州 湖北盘龙城 洛邑
著作
主张
使用陶制排水管 夯打土坯筑台技术 有步骤有计划建设
影响
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城市基本形制 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时 间, 已出现此后都城建设特征 成为此后封建社会城市建设基本制度 提出城市选址、供水、消防 因地制宜思想 解决道路、农田、山陵丘谷间 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 大小套成模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