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城市文明的文化之一,其城市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包括城市策划、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特点。

一、城市策划古代中国城市的建设往往是由君主或官方进行策划的。

城市的规划往往考虑到地势、水系、交通等要素,以及城市的功能划分。

比如,古代中国常常设置有城墙来保护城市安全,并根据不同层级的社会地位划分城市的功能区域,如皇城、商业区、官府等。

城市策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序、安全、有机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便利和安全。

二、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方式有两种主要类型:格网式和街坊式。

格网式布局是在城市内部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设置主干道和街道,形成方正整齐的道路网格。

这种布局方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街坊式布局则是通过曲径通幽、弯曲、错落有致的街巷,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城市景观。

这种布局方式注重人文因素,在城市中创造出丰富多样、有趣宜人的环境。

三、建筑风格古代中国城市建筑以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为主要建筑形式。

宫殿和庙宇是表示统治者权力和祭祀信仰的重要场所,其建筑风格通常庄严、宏伟、富有装饰性。

园林则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和追求,通常以假山、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来营造出幽静、优美的环境。

民居建筑则体现了古代中国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常以传统的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四、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往往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有关。

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例如,古代中国的首都长安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汴京则是宋朝时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风貌。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包括城市策划、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和期望。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
• 六 水系(第七节)
• 七 居住单元(第五节)
• 八 道路系统
• 九 市场
• 十 城墙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3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很多,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可以 分为下列一些类型。
一 城市性质及类型 □按照行政管理的意义分(三类)
1 都城
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是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汉 长安城、隋唐长安城、宋开封、元大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都
商业中心城市的特征: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规模较大。居住 着一些富商和为商人服务的旅店、饭馆、酒楼货栈,在城市中靠近交通要道 或靠近河流有繁华的商业区,也集中一些行会及会馆建筑。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8
3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广州、宁波、泉州)
这类城市,历代以来就是海 外贸易港口,交通地理条件 优越,多系较大河流的入海 处,有天然河港,有广大的 内河腹地,如广州位于珠江 口,接近南洋。宁波位于甬 江口,自宋以来就是重要的 海上贸易城市。
这些城市中居住着许多外国 商人,有的还有外国人集中 居住的“藩坊”。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9
4 防卫城市
明代由于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大量修建防卫性的城堡,如沿长城的” 九边重镇”,沿海的防卫所等。
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为 一次建成,有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13
二 整体格局——中轴线对称(第八节)
主要体现在都城,或整体、或局部、或单体建筑(宫殿,居住);
中轴线对称
咸阳 信宫
阿房宫
温泉宫 始皇陵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Ⅰ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的特点丰富多样,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形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古代中国城市的独特之处。

Ⅱ城市规划1. 都城规划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以“中轴线”为特征,以宫殿为核心,向两侧延伸。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北京的皇城,它的布局是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北东西四方延伸。

2. 城市布局古代中国城市的布局注重整体设计,通常以城墙围合,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是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外城则是居住区和商业区。

城市的主要街道呈方正或曲折的形态,连接各个重要场所,形成快速交通网络。

3. 街巷布局古代中国的城市街巷布局也十分讲究。

街道宽度因城市等级和功能不同而异,主要干道通常较宽,便于交通和商业发展。

而与干道相交的小巷则是连接居民住宅和内部场所的重要途径。

Ⅲ建筑风格1. 宫殿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而著称。

宫殿大门通常面朝南方,经过严格的规划和设计,体现了尊贵和权力的象征。

建筑结构以层次分明的建筑群为主,常采用黄色琉璃瓦作为屋顶覆盖。

2. 寺庙建筑古代中国的寺庙建筑在规模上通常比宫殿小,但仍保留了华丽和严谨的特点。

寺庙建筑常采取对称式布局,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

在建筑材料上,木结构常常被用于寺庙建筑的搭建。

3. 园林建筑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追求自然和人文的融合。

园林通常以假山、水池和亭台楼阁为特点,通过独特的布局和景观打造出一种雅致的氛围。

4. 民居建筑古代中国的民居建筑因地域和社会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北方地区的民居多采用四合院式的布局,南方地区则以水乡建筑为主。

民居建筑通常以木材和瓦片为主要材料,注重通风和采光。

Ⅳ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风格也随之产生了差异。

北方地区多风沙,城市常采用城墙和护城河来防御。

南方地区多水域,城市则发展出独特的水运交通。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 1.规则形,规则形又分为方形和圆形2.不规则形,包括: 沿河城镇,山城,双重城,多重城
• 四、古代城市特殊类型
精品课件
• (一)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
• 1.都城
• (1)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宋开封、 元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都城位置的选 择大多从政治及军事的要求出发,但也往往是全国的经济 中心之一。
精品课件
• (三)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
• 1.规则形的城市 • (1)方形:这种城市数量最大。北方或南方平原地区的
城市许多都是方形(也有矩形),有的基本上是方形,只 是局部城墙不甚规则。 • 呈正方形的城市——大同、太原、太谷、神木等, • 呈矩形的城市——兰州、西安、银川、定边等, • 基本上呈方形,局部不规则的城市——成都、榆林、平遥 等。 • (2)圆形: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件而形成,也不一 定正圆,如嘉定、青浦、嘉兴、罗山(河南)、合肥等, 北方有些城寨也是圆形的。 • 2.城市特点:通向城门的大街组成丁字形或十字形、井字
• 5.海外贸易中心城市
• (1)清代指定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
• (2)宋元时代全国最大港口———泉州
• (3)早期的海上贸易城市——蓬莱
• (4)国内贸易城市兼海外贸易城市——扬州
• 6.城市特点:
• (1)交通地理条件优越,精品多课系件 较大河流的如海处,有天
• 然河港,有广大的内河腹地,如广州位于珠江口,接近南 洋。
云、右玉、山海关等。 • (2)沿海的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奉
精品课件
• 贤、南汇、蓬莱等。 • 8.城市特点: • 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

古代城市称呼大全

古代城市称呼大全

古代城市称呼大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城市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古代城市的名称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古代城市的称呼大全。

1. 镐京: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王城名称,代表了统治者的权威和中心地位。

最著名的是商朝的首都镐京,也有其他历史时期的城市被称为镐京。

2. 高句丽:是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国家,其首都也被称为高句丽城。

3. 玛雅:是古代中美洲文明的代表,其城市遗址中有许多著名的城市名称如玛雅城、提卡尔、乌斯梅尔等。

4. 亚历山大港:是古代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主要港口,也是古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贸易中心。

5. 巴勒斯坦:是古代中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城邦,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重要发源地。

6.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条边防工程,其边关城市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边关城、关镇等。

7. 罗马:是古代罗马帝国的首都,也是古代世界的一个文明中心,其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影响了后世的城市发展。

8. 古吉拉特:是古代印度次大陆的西部地区,其城市名称如孟买、艾哈迈达巴德等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9. 巴比伦: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一个重要的城邦,其王宫、神庙等建筑遗迹表明了其繁荣的历史。

10. 帕米尔: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了中国和中亚地区,其城市名称如喀什、撒马尔罕等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11. 欧洲: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一个文明中心,其城市名称如雅典、罗马、巴黎等都有着著名的历史和文化。

12. 东京:是古代日本的首都,也是现代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城市建设和规划表现了日本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结合。

14. 孟买:是古代印度次大陆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现代印度的金融、商贸中心,其城市建设和文化影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

15. 京城:是古代中国的多个朝代的首都,也是现代北京的别称,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都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都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都市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文化的国家。

这些城市不仅仅是人口聚集的地方,更是文化繁荣和交流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和都市文化极具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系统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城市与都市文化。

一、城市规划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十分注重整体布局和严密的城墙防御系统。

典型的古代城市通常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

内城是城市的核心,是皇宫、官府以及商业中心的所在地,外城则是民居和工坊的聚集区。

城市规划中的道路、街巷等都经过精心设计,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和人们的行走习惯。

另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常常有一些特殊的景观元素,如城中的湖泊、园林和宫殿等,使城市更加优雅美丽。

二、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在城市中,能够看到众多的建筑,如宫殿、寺庙、商铺和民居等。

宫殿建筑通常依山而建,雄伟壮观;寺庙建筑多采用亭台楼阁的形式,以供佛教信仰者祈福;商铺的建筑则以商业活动的便利为出发点,大多布局清晰、造型简洁;民居建筑则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与文化背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四合院、土楼等。

三、交通系统古代的中国城市交通系统起初较为简单,以步行和骑马为主。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系统逐渐完善。

在唐朝,作为古代都城的长安,建设了一套完善的都市交通网,其中包括宽阔的街道、桥梁和运河等。

这些交通设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流通,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四、社会生活城市文化体现了社会的生活方式与人们的思想观念。

古代中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比如各种市集与庙会,人们可以在这些场合交流购买商品,也能够享受到文化娱乐。

庙会上的表演、戏曲、艺术及各种手工艺品展示,都展示了当时城市的文化风貌。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城市还培养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

诗人、书画家、文人雅士等文化人士都聚集在城市中,他们的创作和交流使得城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结语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文化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商朝时期的商都,此后每一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城市,这些城市纵横交错、发达繁华,镌刻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印记。

一、城市的起源中国是早期的农业文明,因此中国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农耕和养殖的技术。

最初的城市可能是由部落或村落演变而来的,如炎帝建立的燕都、夏朝的商城等。

随着时代的演进,城市的功能逐渐多元化,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

二、古代城市的分类古代中国城市可以分为工商业城市和政治文化城市两种类型。

前者主要以商业贸易为主导,如唐朝的长安、宋朝的汴京、明朝的南京等;后者则是官方机构和文化中心的集聚地,如汉朝的洛阳、明朝的北京等。

三、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城市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中,从最初的城池,到唐代的长安城有城墙、城门、街道、市场、宫殿、墓地、公园、水泵站、交易所等各种设施,城市不仅有商业和政治中心,还有文化城市、工业城市、宗教城市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不断扩大,旅游、休闲、购物、娱乐、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扭曲搭建和地下工程崛起,咖啡厅、酒吧、夜市、美食城和文创城等都成为城市的新面貌。

四、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在城市中,人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其次,城市也是文化、科技的中心,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和科技信息,从而更好的反映其生活状态;第三,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人们可以结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推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五、城市化进程的推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城市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环保、能源消耗等问题。

同时,城市化也有利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巨大人口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和产业升级。

因此,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平衡。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两种:都城建设模式和普通城市建设模式。

1. 都城建设模式
在中国古代,都城是统治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都城建设模式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

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建设。

都城常常由宫殿、城墙、市场、庙宇、街道和住宅区组成。

城墙用于保护都城的安全,宫殿是皇帝和官员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市场是商品交易的中心,庙宇则用于祭祀活动。

2. 普通城市建设模式
普通城市建设模式多样化,但一般包括一些共同的特征。

城市常常由城墙环绕,城墙能够提供安全保障,并限制城市的发展。

城市通常有明确的规划布局,主要街道上有商业区和居民区。

古代中国城市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一般以砖木结构为主。

同时,城市还会有一些公共设施,如官署、庙宇、学校和工坊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注重规划布局和城墙的建设,同时也重视公共设施的设置。

考虑到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特点,城市通常与周围的农田相连,从而实现农产品供应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然河港,有广大的内河腹地,如广州位于珠江口,接近南 洋。 • (2)城市居住着许多外国商人,有的还有外国人集中居 住的“番坊”,还建有外国人的教堂。如中国最早的几处 清真寺就在广州、泉州、扬州。 • (3)古代海外贸易多为贵重的奢侈品(如香料、珠宝、 瓷器、绸缎等),运量并不很大,港区也不大,一般设有 专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 • 7.防卫城堡 • 明代由于国内外的政治形式,大量修建防卫性的城堡。 • (1)沿长城的“九边重镇”——大同、宣化、榆林、左 云、右玉、山海关等。 • (2)沿海的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奉
• (四)古代城市的特殊类型
• • • • 古代城市中的特殊类型,如: (1)汉代在边防军队驻地形成的军市, (2)在长安附近集中各地的富户形成陵城, (3)长城的关城:山海关城与嘉峪关城等
第二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和城址选择
• 1、奴隶社会及早期封建社 会 • 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在黄河流域,城市大多在 农业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一 带,长江和淮河流域居民 稀少,城市不多。
• 2、路面设施 • 从唐宋开始,城市道路两旁种植树木,两边设排水沟, 有明沟、有暗沟;北方城市路面多为土路,南方城市道路 路面有的砖石铺砌。
• 3、宽度变化: • 城市道路宽度由小到大,在唐代道路的宽度达到顶峰, 道路最宽;这时的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是满足城市交通需 要; • 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道路除了交通 功能外,两旁还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 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 明清。
第八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 一、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
• 1.都城,2.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3.一般的府州县 城市
• 二、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
• 1.手工业中心城市,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3.海外贸易中 心城市,4.防卫城堡,5.集镇
• 三、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
• 1.规则形,规则形又分为方形和圆形2.不规则形,包括: 沿河城镇,山城,双重城,多重城
• 四、古代城市特殊类型
• (一)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
• 1.都城 • (1)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宋开封、 元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都城位置的选 择大多从政治及军事的要求出发,但也往往是全国的经济 中心之一。 • (2)有时除了首都外还有陪都,如隋唐的东西两都,辽 代的上京、中京、南京,元上都、元大都等。 • (3)有些城市虽非都城,但因有故宫或皇陵等,也有一 定的特殊地位,如明代曾将凤阳定为中都,清代的奉天 (沈阳)
• 长江与岷江交会处的宜宾,与嘉陵江交会处的重庆,与汉 江交会处的汉口等。 • (2)这类城市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城市人口集中、规 模较大,居住着一些富商,集中着一些为商人服务的旅店、 饭馆、酒楼、货栈,在城市中靠近交通要道或靠近河流有 繁华的商业区,也集中一些行会及会馆建筑。 • 5.海外贸易中心城市 • (1)清代指定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 • (2)宋元时代全国最大港口———泉州 • (3)早期的海上贸易城市——蓬莱 • (4)国内贸易城市兼海外贸易城市——扬州 • 6.城市特点: • (1)交通地理条件优越,多系较大河流的如海处,有天
• 3.一般的府州县城市 • (1) 这类城市很多,分为府州城和一般县城,府州城多 为省下一级的行政管理区划的中心,县城则为基层的封建 统治中心。 • (2)府州县城的规模较大一些,历来就是一个地区的中 心城市,官府衙门也较多,也往往是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 一般有设防的城垣,明代设卫驻兵。府州和县城一样集中 居住着封建统治的地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官府击一 些商业和手工业,也设有孔庙及府学州学。这类城市在不 同的朝代的名称不同,秦汉时称郡,唐代多称州,宋代称 府。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
• 秦至隋唐——中国古代城市,闾是里的门;据史料记载 • 周王城东面有闾里,集中居住着一些殷代的顽民。在隋唐
时期严格的坊里制达到了顶点。
• 宋代——城市也有坊的制度,但通常指一定居住地 段或管理居民的单位。 • 元明清——居住单位也有坊,但只是是城市道路分 隔出的一块地段名称;居住形式一般由街巷组成,由巷分 隔成长条形的地段,这个长条形的地段由若干院落并联而 成。水网地区的居住院落往往处于河路之间,前河后路或 前路后河。
• 8、边防城堡 • 从防御要求及设防的军事 体系及建制分布,无经济基础 与价值,当失去防御作用后也 就废弃。 • 9、城市分布 • 总体上,长江、黄河、运河 城市发达、分布密集,长江三 角洲、珠江三角洲口城市发达、 密集;其余华北、华南的大部 分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次之,西 部、北部(内蒙古、东北)城 市稀少。
• (2)陶瓷业及盐业城市的发展形式,因受作坊、瓷窑等 的影响,一般呈不规则形,有的无城墙,有的发展后加筑 城墙,城区遍布作坊与窑,与居住区混杂。 • 3.国内商业中心城市 • (1)综合性的商业中心——号称“九省通衢”的汉口 • (2)一种物品的集散中心——如:大米的集散中心的无 锡、芜湖,陶瓷业的输出的九江,盐业运输中心扬州。 • (3)商业中心兼地区的政治中心——重庆、芜湖、扬州 等。 • 4.城市特点: • (1)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 量依靠水运,因此此类城市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或运河的 近旁或两河交会处,如位于大运河沿线的扬州、淮阴等,
• 贤、南汇、蓬莱等。 • 8.城市特点: • 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 为一次建成。有些纯防御性的城堡,在形势变化,失去防 御作用后就衰落下来。 • 9.集镇 • 集镇一般是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交通条件较好、 商业和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点中分离出来。 • 10.城市特点:(1)为不定期或定期的集市贸易中心,设 有一般在农村居民点没有的商业服务设施,或一些政府、 税务的机构。 • (2)镇是城与乡的联系纽带。
阶级的物资供应仍然依赖江南和大运河的漕运,运河北段的 城市在这一时期也有较大发展,如天津;但宋元时期留下 的港口城市到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城市因而 衰败。 • 5、都城: • 选址考虑军事和政治上的因素更多,都城往往随势力 范围的扩张而迁都,(元上都——元大都、金上京——金 中都);选址还因皇帝的势力范围有关(东汉刘秀定都洛 阳);有的都城虽在原地建城,但都另外择址新建。
• 有的并不是靠近交通条件优越的河流,而是由于山区的条 件限制,如西昌、雅安、山西的石楼等 • 城市特点:城市平面部规则,整个布局及道路系统均顺应 地形而形成不规则形,城市面积与平原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 (4)双重城:由不同的民族居住,或由于历史的原因而 形成两个独立的城镇,如: • 内蒙古的绥远、归化二城(今呼和浩特市),距离很近, 但仍分为两城, • 甘肃夏河、平凉两城并列,各有单独的城墙等。 • (5)多重城:由几个有城墙的城市并联或组合在一起, 如河南周家口三城跨河成组合城,甘肃天水五城并联成带 形城
第四节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 • • • • • • 在渔猎时期剩余产品很少,无交换市场; 农牧业的出现,产生物物交换,与现在城镇的集、场、 墟相似。 剩余产品增加,交换加强,出现固定的市场。 进入封建社会后,城市逐渐开始集中设市。 唐代集中管理的坊里式的封闭市场。 宋代城市沿街设店铺,形成开放性的商业街道和繁华的 商业街,而且各商业往往是按行业相对集中。 宋代以后城市中的市有多种形式,有城市商业街、城市商 业中心;城市还有每年一度的庙会、有相隔数日的集市 (墟或场)。水网地区的城镇商业往往沿河分布,在河道 交叉处、桥头、渡口等地方往往形成闹市。 明清时期城市外围的关厢地区也是商业繁盛地区。
• 6.商业城市 • 基本上在原址重建或扩建(扬州——唐代有子城、罗 城,宋有宝佑城、夹城、大城,元有旧城,明清有新城; 平江府——多次在原址重建),分布于重要的水陆交通要 道上。
• 7、海港城市
• 实际为河港城市,宁波、泉州、广州等,河港吃水深 度可以满足当时船只的要求,沿海城市仅有一些防御城市, 如镇海。
第三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 1、形式 •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的 形式与分级与城市的性质和规 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数量 有关。 都城每边三门即城市有纵横 各三条路。 府州城市每边两门即形成井 字形道路系统。 一般县城每边一门即形成十 字形或丁字形道路系统。
• • •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多为 类似棋盘式的道路网,有 的城市道路完全规整方正, 有的城市道路部分规则、 部分不规则。
2、南北朝时期 是中华民族的大迁移、 大融合时期,北方大批有 较高技术和文化的汉民族 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 发展,长江和淮河流域城 市数量增加分布更广,文 化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
3、隋唐至北宋
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区或关中地区,而经济 中心已经在江淮一带,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大 量的物资要通过运河、汴河、黄河调运,运输的沿线城市 很繁荣; 唐末和宋元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出现了贸 易港口城市。 4、元明清时期 国家的统治中心仍在北方,南方经济发达,北方统治
• 也有一些宫殿。 • 2.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 • (1)元以后就形成现在一些省的行政范围,这些省的省 会一般均属于这类地区性的统治中心。这些城市都有悠久 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地区的统治中心,有的还曾是 封建割据政权的都城,这种城市包括成都、太原、武昌、 长沙、杭州、广州、沈阳等。有些曾经为全国的都城,后 来也成为地区性的统治中心,如西安、开封。 • (2)这类城市规模相当大,历来是一个地区的商业手工 业的经济中心,集中着省一级的封建统治的官府。明代一 般都建有王府,如成都的蜀王府、太原的晋王府、西安的 秦王府,开封的周王府等。清代一般建有驻兵的满洲城。 • (3)有的虽在明清时代不是省会,但较长时期是一个地 区的统治中心,如苏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