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国家,商业与市场经济在古代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宋代的繁荣市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古代商业的起源、商业的发展、商业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商代商业的兴起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的商人主要以盐、铜、丝绸等商品进行贸易,商业活动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商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为后来的商业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国古代商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丝绸之路是一个连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通道,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国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商人们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贸易,带动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
随着社会的进步,商业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唐宋时期,商业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代是中国古代商业的黄金时期,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大量的商业中心和市场涌现出来,商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贸易,商品的流通也更加便捷。
宋代则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商人们通过市场的交易实现了财富的积累。
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也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了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商人们的财富积累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商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社会结构。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唐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城市发展,对外贸易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金属货币产生;“商人”源于商人善于经商。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手工业者和商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 3.春秋战国:商业发展 (1)原因: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表现:出现许多大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许多著名商业都会。 4.秦汉:发展艰难 (1)原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表现: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地点限制;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5.隋唐:商业繁荣 (1)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鼓励海外贸易; ③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④交通便利,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大运河开通。 (2)表现: ①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往频繁; ②出现四大商业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扬一益二); ③出现草市、夜市; ④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 6.宋元:空前繁荣 (1)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农业、手工业繁荣 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都,商业革命); ②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城市经济功能扩大; ③商业税收成为政府重要税源。 7.明清:商业持续繁荣发展 (1)表现 ①江南地区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②白银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1581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 ④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⑤出现区域性大商帮,如徽商、晋商、闽商等。(也是商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周秦汉魏 ①县治以上城市,由官方设立交易场所——市,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②商业区地点固定,与居民区隔开。 ③设市令或市长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④城市主要功能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隋唐: ①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坊:住宅区;市:商业区)。 ②市的经营有严格时间、地点限制。 ③四大商业城市——长安(西京)、洛阳(东都)、扬州、益州(成都)“扬一益二”。 3.宋朝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¹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城郊和乡村被允许置市贸易,草市更加普遍。 ③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④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为最著名的四大名镇。 4.唐宋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1)原因: ①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②统治者实行开明对外政策; ③海上丝路进一步发展,海外贸易兴盛。 ④造船技术的发展(宋元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2)表现: ①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繁盛一时; ②各港口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 5.明清: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特点:官府控制;发展趋势:开放闭关锁国;阿拉伯人古代东西贸易中扮演了桥梁作用。 1.西汉:开通了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外贸范围扩大,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港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 ①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只开广州一处通商,且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都城与商贸中心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都城与商贸中心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都城与商贸中心的发展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历史的演变,我国的城市都城逐渐崛起,商贸中心也逐步形成。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中国古代城市都城与商贸中心的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的都城与商贸中心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建立时,首都定在了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要性的河南郑州。
商代时期,商王都城迁至河南安阳,商业繁荣度更上一层楼。
周朝则将都城迁至河南洛阳,成为政治中心和商贸交流的枢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与商贸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五霸时期的吴、越、楚、齐、晋等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都城,成为各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商贸中心。
商业繁荣的城市如郑州、秦皇岛、临淄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都城与商贸中心秦朝统一中国后,都城迁至咸阳,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都城。
咸阳的商贸中心地位显著提升,作为西安的前身,一直以来都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业交流中心。
汉朝时期,都城迁至长安,商贸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长安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在此。
四、唐宋时期的都城与商贸中心唐朝的都城仍为长安,商贸中心的繁荣达到顶峰。
长安的繁华景象成为了世人的赞美对象,各国使节云集,商贾云集,商品流通繁盛。
宋朝时期,都城东迁至开封,成为新的政治和商贸中心。
开封成为了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商贸城市之一,大量商品和人才汇聚于此。
五、明清时期的都城与商贸中心明朝的都城为北京,成为新的政治和商贸中心。
北京立足于汉、唐时期的发展基础,日益繁荣。
随着贸易的推进,商业活动在北京的街道上愈发频繁,发达的商贸网络渗透到整个社会。
清朝时期,北京仍然是中国的都城和商贸中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都城与商贸中心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大的历史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特点的都城和商贸中心。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的中心,更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中国的古代商业与市场

中国的古代商业与市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古代商业与市场的发展也有着丰富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时间轴上,中国商业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商业模式、市场发展和商业文化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商业起源及商业模式中国古代商业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商朝时期商人活动已经有所出现。
商代的商人在城市中设立了商店,进行贸易和交换,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模式。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进一步增加,商人地位也逐渐提升。
商人利用水陆交通的便利,通过船运和陆上车队组织贸易往来,大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在商业模式方面,中国古代商业主要包括贸易商、手工业者和商会三个主要组织形式。
贸易商通过购买和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扮演着商品流通的重要角色。
而手工业者则以手工艺制造的产品为主,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来谋生。
商会则是商人进行组织和合作的机构,通过商会可以共同合作购买和销售商品,提供相互支持和保护。
二、市场发展商业活动需要市场的支持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市场从最早的集市发展到后来的市井、市堂、市镇,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网络。
集市通常设在村庄周边,供周边农民和商贩交易。
而市井则是城市中的市场,集聚了更多商人和商品,形成了更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唐代是中国古代市场发展的高峰期,唐都长安的市场规模庞大,各类商品琳琅满目。
市镇则是在交通要道和商楼建筑中发展起来的市场。
这些市场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古代商业的繁荣。
三、商业文化中国古代商业不仅仅是经济活动,还涵盖了丰富的商业文化。
商人注重信用和诚信,商业信誉在古代商业中非常重要。
商人之间往往通过“盟誓”或“酒誓”来建立信任关系,维护商业合作的良好秩序。
古代商人还崇尚经商道德,有着“积德经商”的观念,认为通过诚信经商可以得到财富和声誉。
另外,商业文化还表现在商标、行会等方面。
商标在古代商业中起到了标识和保护商品的作用。
行会则是商人之间组成的组织,通过行会可以共同维护权益,提供互助支持。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原因
1.国家统一、社 会安定; 2.农业、手工业 发展;等
整理课件
10
时 特点
概况
期
明 1.继续繁荣。 国内市场扩大: 清 2.小农经济 1.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商品化程度提高
与市场联系 2.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日益密切, 3.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社会上经商 4.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风气浓厚, 5.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较快; 商业发展出 6.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 现新特点。 货币(赋役征银)
4.对外开放;
5.金融创新(服务机构、 工具)使商业活动更方 便快捷;
7.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
整理课件
7
时 特点
期
宋 1.繁荣; 元 2.古代商业
进入新的高 峰期
概况
原因
1.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 松,海上丝绸之路发 展 2.元朝国家统一、政策 开明、交通发达; 3.社会相对安定;
整理课件
8
时 特点
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5)隋朝:仍铸造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商业发展
(6)唐朝: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
成为唐代的通货,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
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
整理课件
1.国家统一;
2.农业、手工业发展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修筑驰道;
4.两汉开通并保护丝绸之 路,进行外贸;
2
5.重农抑商;
一、概况 1、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商业与市场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尽管古代中国没有像现代社会一样的市场经济,但商业活动与市场交易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进行探讨,强调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多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商业活动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的。
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一环。
古代中国的市场以“坊市”为主要形式,它们通常设在城市的街道两旁或者城门附近的广场上。
商贩们会将自己的商品摆放在摊位上,进行交易和销售。
坊市通常定期举办,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各种所需的物品,包括粮食、织物、陶器等。
市场上也有一些专门的商店,比如药店和书店,供人们购买药材和书籍。
商业与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和运输的支持。
古代中国的交通条件相对较为困难,但由于农产品的流通需求,交通方式得到了相应的改进。
古代的交通工具包括陆运和水运两种形式。
在陆运方面,人们使用牛车、马车和人力背负等方式进行货物的运输。
而水运则是一种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方式。
中国古代众多的河流和运河为水上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人们通过船只进行商品的运输和流通。
这些交通方式的发展为商业活动和市场交易提供了基础设施。
在商业与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货币的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货币包括贝壳、布币、铜钱等。
这些货币形式有着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代表性。
其中,铜钱成为古代中国主要的货币形式,被广泛用于市场交易和商业活动。
商家和买卖双方往往使用铜钱来进行货物的买卖和结算。
此外,有些地区还有私人银号和钞票的使用,但因为数量较少,所以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
商业活动和市场交易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市场为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商业活动使大量的商品得以流通,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市场交易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商品价格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源远流长,自商代开始,商业就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商业活动不仅以物物交换为主,还涉及货币、交通、市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商业网络、市场发展以及商业道德等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
一、商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商业网络是商业活动发展的重要前提。
古代中国商业网络主要由商人、商团以及海外贸易组成。
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常常结成商团以增强自身实力。
商团之间通过婚姻联姻、商业交往等方式建立紧密的商业网络。
这样的商业网络不仅促进了商品流通,还推动了信息的传播和技术的交流。
例如,沿海地区的商业网络与海外贸易相结合,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贡献了力量。
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市场发展经历了由非定居市场到定居市场的演进过程。
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商业活动常常以临时性集市形式存在。
商人定期聚集在城市或乡村的特定地点进行交易。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改善,定居市场逐渐形成,商业活动得以更加稳定和长期进行。
市场发展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更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商业道德的影响与作用商业道德在古代中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时,需要遵守相应的商业道德规范。
例如,商人要讲究信用,履行合同;商人之间要秉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合作;商人要注重诚信,对顾客负责。
这些商业道德规范不仅维护了商业交易的公平公正,也增强了商业信誉和商业网络的稳定性。
四、外来文化对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商业与市场经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历史上,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其他海外贸易国家保持了广泛的交流。
这些外来文化的引入使得中国商业与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其他文化的优点,推动了商业和市场的繁荣。
同时,中国商人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商品和技术输出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总结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商业网络、市场发展和商业道德。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商业与市场经济在中国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周朝时期,商业贸易就开始经常出现,古代商人和商行在这个时期也开始进行规模化的运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商业与市场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从商业模式、市场交易、商人地位和经济发展等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市场经济。
一、商业模式的形成商业模式在中国古代是逐渐形成的。
最早的商人是自给自足的农民,在农耕经济的土地上进行自家农产品的交换。
随着冶铸、纺织、出售等手艺的出现,人们开始专门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并从中获得利润。
古代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流”。
商业活动的推动力是流动的商品和货币。
商人通过货币的中介作用,实现了价值的流通与转移,从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二、市场交易的兴起中国古代的市场交易也是逐渐兴起的。
最早的市场是由农民在农田周围建立的集市,人们在这里进行农产品的交换。
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逐渐扩大并形成了规模化的交易场所。
古代的市场有水陆市场、商业市场和乡村市场等不同形式,其中以水陆市场最为典型。
水陆市场是古代商人和买卖者聚集的地方,货物可以通过水路和陆路相互交换,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
这种市场形式使得商业交易更加便捷和高效。
三、商人的地位与职业道德中国古代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商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商人作为商品流通的主体和贸易活动的参与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古代社会中,商人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常常被看作是低下阶层的人。
这主要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将商人归类为“商”。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逐渐被社会所接纳并获得更高的地位。
在商业活动中,商人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职业道德,例如诚信、谨慎、公平等。
四、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商业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市场经济的出现拉动了社会财富的增长,并加速了经济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 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
路线:陆——海 商品:丝——瓷 工具:驼——船
一、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发展阶段 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商人 产生 大商
商帮
城市
商路外贸
国内商路
坊市制
经济功能增强
工商业市镇
陆路为主 国际 商路
海路为主
海禁/闭关锁国
丝绸之路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汴路即事》
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 (积聚),遂倾(超时)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明中叶以后……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 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 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 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 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 为活”。
一、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发展阶段 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商人 产生 大商
商帮
城市
商路外贸 政策
坊市制
经济功能增强
工商业市镇
国内商路
重农抑商
陆路为主
国际 商路
中唐后 海路为主 松动
海禁/闭关锁国 抑商锁国
二、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时间、水平: 起源早,历史悠久,发展水平高;
2、发展趋势: 城市: 阶段特征明显,由政治功能为主到经济功能为主。 外贸: 政府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由开放到闭关。 3、政策: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发展道路曲折。
5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程标准》: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 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唐长安城
(政)有利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②消极:
不利工商业发展,明清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 资本主义萌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前期积极作用大;后期消极作用大。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 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的思想与商鞅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如何评价? 变化:由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
新特点: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明清:
江南兴起一大批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一、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发展阶段 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商人 产生 大商
城市 商路、外贸
坊市制
商帮
经济功能增强 工商业市镇
(今陕西西安)
1.周秦至唐(唐都长安)
①分布: 县治以上设“市”; ②格局: 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管理: 官府严格控制; ④功能: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 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唐六典》
图一 唐长安城
图二 北宋东京城市布局
宋代城市比唐代城市多了那些变化。
经济功能增强
工商业市镇
陆路为主 国际 商路
海路为主
海禁/闭关锁国
1、(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和骑马,不允许其子孙为官(“贱商
令2、”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
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3、 “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
2、宋代(北宋东京) ①分布: •乡村可设草市
•港口城市兴盛
广州、泉州、明州、 杭州、扬州、登州
②格局: • 从时间、空间上打破坊市界限,形成
街市、晓市、夜市、 • 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③管理: •官618年~907年)
4、地位: 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有丰富的商业文化
归纳古代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③农业、手工业发达; ④内外交通便利; ⑤货币统一。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唐)元稹《估客乐》
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
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明
4初期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一处。——清
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觉得会受到哪些方面的限制?
二、中国古代商业政策
工商食官
商周
重农抑商
兴起:战国 松动:中唐以后 强化:明清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2)原因、目的: ①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②商业 具有不稳定性,商人流动大,影响中央集权; ③目的: 维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保证赋税,巩固统治。
(3)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演变(表现):
① 战国:兴起(为什么?);西汉:强化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汉高祖——歧视商人政策;
紧
汉武帝——全面控制工商业(盐铁官营)
② 中唐以来政策松动:
表现: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
③ 明清:坚持重农抑商,严控民间外贸
松
表现:重税、海禁 。
紧
(4)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①积极: (经)保护了小农经济,发展封建经济;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 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 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 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两则材料有何变化?
变化:商品种类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
陶瓷之路
开放
闭关
明清:白银普遍流通 圜钱
商
布币
贝
币
北
楚币
刀币
宋
交
子
战国货币
唐开元通宝
汉五铢
秦半两
圆形方孔钱是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
在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圆形方孔钱的痕迹
一、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发展阶段 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商人 产生 大商
商帮
城市
商路外贸 政策
国内商路
坊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