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出现私商并白逐银广渐泛成使为用;商6.人形成的许主多体区域;形成 著名都会 性大商帮
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原因、表现)

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
明清
呈现新特点
精品课件
商朝的货币—贝壳
精品课件












范蠡,越国大夫,弃官从商,商 至山东定陶,改名陶朱公,成)
徽商,旧徽州府籍 的商人或商人集团 的总称。徽商萌生 于东晋,成长于唐 宋,盛于明,衰于 清末 .代表性人物 有胡雪岩等
精品课件
必修二 · 农耕时代的商 业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 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精品课件
政策
货币
制约 因素
城市
中介
中心

商业活动

基 础
商品化
精品课件
贸易
一、商业的发展
时间
商朝 周朝 春秋 战国
阅发读展课本情思况考:假 原统开北因一通方出:和,的现政大密经如哪要职治运切济你些上河了往业投“1占入的的南来.是新据市商商资工主场业人明的要;市商商地4镇和清商.食业位的副最;兴业时业官,3起产早.”农;品期发需的产商2.西商上现的展品品货要域人和出货大化币以来海空富特量;经注币及往上前进5济阿经丝繁户点.意拉商绸荣伯频之的,?、繁路景波,都象斯陆呈
是受重农抑1商.发政策展的水影平响不始断终提作为高农,商耕业精神日益丰富
经2.济阶的段补性充特2而.征历存明在史显。悠,久各时, 期是发中展华不文平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衡发展水平3不. 断受提重高农,商抑业商精政神策日益的丰束缚,发展道路曲折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岳麓版必修2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岳麓版必修2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学习目标] 1。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

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商业的发展1.商周时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2)表现: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4.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5.明清时期(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1[课中思考题],思考: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

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迄唐代(1)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代(1)商业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还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4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4岳麓版必修2
(2) 说 明 : 宋 代 商 品 经 济 发 达 和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出 现 松 动。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 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 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2)在宋代还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以 上这些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表现:北宋汴梁商业突破了隋唐时期 坊、市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的制度,坊、市不再分开,突破了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出现了夜市;农村出现了草市;出现 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 币;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C
材料一
城市的繁荣
图1 唐长安
图2 北宋汴梁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 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 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 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 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 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 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 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 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 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4.隋唐时期:商业繁荣。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 的经济往来,商品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2)概况: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经商频繁。 陆上、海上 丝__绸__之__路____ 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 _纸__币_____,集镇、夜市 兴盛。 6.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一个新的高峰 期。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

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解析:选D。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最能证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 项。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项错误;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C项错误。

2.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D。

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故选D项。

3.唐诗《夜看某某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

”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某某的草市很繁华B.某某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C.某某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D.某某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解析:选B。

“夜看某某市”“夜市”“笙歌彻晓闻”等信息,都能证明某某夜市的发展,故选B项。

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选A。

诗的大体意思是:在江面上打渔的人们,夜晚撑着渔船来到草市中进行交易,上茶山的时候遇到守将盘问,儿童给打开关门。

材料总体描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捕渔归来的船只晚间在草市中进行交易,表明在草市中出现夜市,故选A项。

5.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A.手工业官营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C.海禁政策D.抑商政策解析:选D。

由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以看出是对商人及其家人衣着的限定,体现了抑商政策,故选D项。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件: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件: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精品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归纳概括明清时期商业 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情况,认识在不同时期,城市 的职能发生的变化。 3.理解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认识这 一政策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4.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史论要点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 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 代打破坊、市制,出现晓市、夜市。 (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 且兴起了大量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 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 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提示: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 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
二、城市的繁荣 1.自周秦至唐代 (1)城市格局:县治以上城市设市作为交易场所,并与民居 隔开。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坊市制。 (2)政府控制: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3)城市职能: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 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问题思考2 “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是什 么?
提示: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 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 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 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 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 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主题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史料应用】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 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商鞅采取了什么政策? [教你读史] 抓住“耕织、末利,收孥”等关键词进行分析。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2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深化探究
探究点 唐宋、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图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二
北宋东京城布局
思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 活动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由图一中有东市、西市到图二中出现不固定的商业区,说明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答案 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
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答案
三、“重农抑商”
历史叙述 1.产生原因 (1)商业的 不稳定性 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 (2)与强调耕战、加强 中央集权 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 (1) 战国 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 租税 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臵 土地。 (3)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如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 官商分利 政策。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但是总的趋势是逐步放松。商业产生后
不断发展,至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3)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转变过程,
徽商和北方的晋商。
答案
二、城市的繁荣
历史叙述
1.阶段特征显著
(1)自周秦迄 唐代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并与民居隔开。②城市的主
要职能是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③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 。 坊市制
(2)宋代:①打破坊市界限,形成 街市。②打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岳麓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材整理1 商业的发展1.商朝时期: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1)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2)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外国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5.宋元时期(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2)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时期(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等大商帮。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21[课中思考题],思考:司马迁说:“天下煕煕,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 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

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商业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一些诸侯国重商政策的推动。

教材整理2 城市的繁荣1.历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自周秦迄唐代①商业发展: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交易场所——市,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

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②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城市布局:唐代长安城布局严整,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代①商业发展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b.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

c.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②城市职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新型商业城市的发展(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讲义 岳麓版必修2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讲义 岳麓版必修2
——摘编自齐涛主编《古代中国经济史》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探究其 出现的原因。 (2)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究点
提示:(1)新气象: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 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2)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



③城市功能变化: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控,城市的经济 功能大大增强。
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22页“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清明上河图》 中汴河船运的景象”,思考: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
提示: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时 间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出现了市 民娱乐活动场所。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标阐释 时空构建
1.了解古代中国商 业发展的概况以及 阶段性特点 2.了解古代中国城 市发展的历程及特 点 3.理解“重农抑商” 政策的原因、历程, 并进一步认识该政 策的主要影响



一、商业的发展
1.商朝
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2.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因素之一。



自主思考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戴着枷锁、脚镣并被 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 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一说法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商业的发展。
探究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史料实证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 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 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5—15千米之内,一般 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 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 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 状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图一 唐朝长安城 图二 北宋的东京城布局
抓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
结合图片中图例,比较城
市格局和功能的变化,归
纳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
点。
史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如“在
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 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
【提示】 特点: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原因: 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迅速。
(3)根据上述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及其变化趋势。 【提示】 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由政治功能(保护人民)和经济功能(商 品交换)两部分组成。变化趋势: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史料应用】 (1)简述史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及其影响。 【提示】 思想:重农抑商。影响: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到了很 大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抑制“贾人”,晁错提出了什么具体举 措?其理由是什么? 【提示】 举措:歧视商人,对商人课以重税。 理由:商人不如农民辛苦,但获利甚多,不利于农业发展;商人势力壮大,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两座城市的布局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 相同点: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 集中的政治理念。 变化:从图一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坊市的空间限制被打破,反 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史料二并综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 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1)从城市功能来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城市 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如宋代打 破坊、市限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 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来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在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从商周到明清,商 人经历了从官商到私商再到商帮的变化。 2.城市布局从最初的坊、市分开到后来坊、市 界限被打破,从严格限制“市”的启闭时间到 取消时间限制,城市的功能和格局出现了重大 调整。 3.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古代的经济政策发展 到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作为古代的一项基 本经济政策,后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2)宋代 ①商业发展 a._坊__市__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b.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 c.出现了_夜__市_、晓市、草市等。 d.商业活动不再受_官__府__的监控。 ②城市职能:城市的_经__济__功__能___大大增强。
2.新型商业城市的发展 (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_沿__海__港__口__城市走向繁荣。如泉州、明 州、杭州等城市的兴起。 (2)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_工___商__业__市__镇___, 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探究点二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和影响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
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 抓住“耕织、末利、收
子为官奴婢)。
孥”等关键词进行分析。
——《史记·商君列传》
史料二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
之”。“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其男不耕耘,女不蚕 抓住“不得衣丝乘车,重
(4)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_鼓__励__政策,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 民间出海贸易,只许_广__州__一口通商。 ②影响: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_新__经__济__因__素__的成长,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深度点拨] 全面认识历代封建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 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生疏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 将农业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 冲”“经济功能”“江南
的多达数万人。
地区为盛”分析工商市镇
——范文澜《中国古代史》 的兴起与特点。
史料三 “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其所包围 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 由史料信息“为了保护人 区域连称而来,“城以盛民地”,筑城主要是为了保 民”“宋代以后……经济 护人民。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 功能逐渐增强”解读城市 等级地位……宋代以后,随着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城 功能的发展变化。 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教材整理 3 “重农抑商”
1.产生的原因 (1)商业的_不__稳__定__性___及商人流动性大。 (2)与强调耕战、加强_中___央__集__权__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 (1)_战__国__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2)汉初:_汉__高__祖__“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_租__税__以困辱之”,并严禁 商人购置土地。 (3) 中 唐 以 来 :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有 所 松 动 , 如 朝 廷 对 海 外 贸 易 的 鼓 励 以 及 __官__商__分__利___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租税以困辱之”“倍息”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等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汉代]晁错
史料三 康熙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 通过“对丝绸出口的数
“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 量限制”等信息加以归
பைடு நூலகம்
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纳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