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随堂练及答案解析(20190731080003)

合集下载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

[考纲清单](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耕作方式的演进与生产技术成就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3.影响(1)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二、水利事业的发展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

2.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2)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3)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1.主要土地制度(1)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3)北魏到唐: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及影响(1)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

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2)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巩固练2【古代中国的经济】B卷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巩固练2【古代中国的经济】B卷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巩固练2【古代中国的经济】B卷解析一、选择题1.(2018·南京三模)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B.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D.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解析】选B。

图中是耕作方法,而非灌溉技术,故A错误;材料是代田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到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故C错误;材料中“沟”“垄”反映了代田法,没有涉及播种技术,故D错误。

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解析】选D。

汉代的官营手工业调集最优秀的工匠,采用大作坊生产,产品质量最好,效率很高,故A错误;官营手工业由官府出资,成本高(不计成本),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专供皇室和贵族使用,产品不投放市场,故C错误;材料中“汉代漆杯”“六位不同工种工匠”说明生产专业细化,“七位监督人员”说明官府掌控,故D正确。

3.(2018·江苏高考冲刺)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

由此可知,宋代()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解析】选C。

材料是对东京等城市中商人经营地点的描述,未反映城市规模的大小,故A错误;材料无关城市治安问题,故B错误;材料中宋太宗时开始临街开店,宋仁宗时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店,说明“市坊界限”打破,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故C正确;材料无关商业税的征收问题,故D错误。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2.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观念的社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3.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4.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

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5.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6.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7.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2019高考历史重点试题人民版ⅱ专项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2019高考历史重点试题人民版ⅱ专项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2019 高考历史要点试题人民版ⅱ专项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2 小题,共0 分〕1、〔 2017 年 12 月开封模拟 24 题〕右图描述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应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 、着重精耕细作C、还没有推行牛耕 D 、雇用关系流行【答案】 B【点拨】【结束】2、〔 2017 年 10 月安溪一中统练27 题〕苏轼以前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一定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应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朝期间土地吞并现象日趋严重B.宋朝地主拥有展开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从宋朝开始乡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D.宋朝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答案】 D【点拨】【结束】3、〔 2017 年 9 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6 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情景。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 C 、李冰 D 、郑国【答案】 C【点拨】本题观察了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春秋期间孙叔敖在楚国主持兴修了芍陂,改良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战国期间秦国的李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主持修筑郑国渠,促进了关中地域经济发展。

本题资料所指的水利工程是李冰兴修的都江堰。

【结束】4、〔 2017 年 9 月盐城摸底 1 题〕 2017 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此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凹地〕徂畛〔高坡田〕”从中能够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批开垦、私田大批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况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流行【答案】 C【点拨】由资料“千耦其耘”可判断是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况。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精选精练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必须得到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2.阅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A.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3.(2018·沧州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

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

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

材料主要反映出()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4.表中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5.《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6.(2018·黄石调研)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

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

明中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量说明()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7.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案9 含答案 精品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案9 含答案 精品

考案[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限时: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26813295(C)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解析]金属工具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开始使用,故A项错误。

春秋时期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时期,并非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

管仲的改革改变了西周按井田以户征收的赋税制度,以土地好坏和产量,按土地等级征税。

这种做法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于是出现了材料中所说的“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重视农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抑制商业的发展。

就管仲的改革而言,其采取的是重商政策,且通过将商业置于国家垄断,增强了齐国的国力,故D项错误。

2.(2018·安康)《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

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导学号26813296(D)A.农业商品化加强B.士族制度十分腐朽C.不注重保护环境D.地主田庄自给自足[解析]材料中的东吴大姓“僮仆成军。

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反映的是地主庄园经济,庄园经济存在自给自足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三项。

3.(2018·日照)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导学号26813297(D)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解析]由“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可以分析出西汉时期在新疆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对西域进行管辖,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丝路是否畅通;B项与材料无关;C项中的“交往”错误,当时西汉是对西域管辖不是交往。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规划训练一、选择题(48分/24min)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1.练高考1.(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2018 ·德阳模拟 )下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
()
2
2019 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随堂练及答案解析
A .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 B.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 D.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
7.从明朝后期到清初, “苏湖熟,天下足”逐渐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南地区的粮
2019 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随堂练及答案解析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随堂练一
1.(2018 ·南宁摸底联考 )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
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
A .农业走向衰退 B .外来作物引进 C.作物历经选择 D.经济重心南移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
2.(2018 ·湖南三市模拟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
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3.(2018 ·池州联考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述了地主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 的情况。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这反映 出东汉时期 ( )
B.清朝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D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9.(2018 ·福州高三质检 )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汉代灌区分布示意图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时间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工程类别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
A .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5. (2018 ·东北三省四市模拟 )读下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 ( )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
单位:市斤 /市亩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明清
全国粮 食亩产
87.84
96.48
A .土地兼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 B.农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C.地主鼓励农民种植多种作物 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明显
4.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
辅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 .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98
29
23
938
3
2019 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随堂练及答案解析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随堂练二
1.《中国经济史》认为, “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商业大都市……与西洋贵族在堡垒中的不 同。中国的是成圈,规模大,内有宗庙社稷”。材料表明战国时期,中西商业都市最大的
不同是 ( )
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
A .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B .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D .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4.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
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B.增强城市经济功能
C.防范地方势力膨胀
D.促进人口自由流动
3. (2018 ·皖南八校联考 )据记载,唐代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外,
A .商业繁荣程度 B .政治性的强弱 C.都市规模大小 D .军事保护措施 2. (2018 ·乌鲁木齐测验 )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富豪和大族 12 万户迁到都城咸阳;西汉
建都长安不久,迁入年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同时迁入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大族,共 万人。这种措施客观上有助于 ( )
10 余
A .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食甚至需要其他地区接济。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
()
A .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 B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C.摊丁入亩导致了农民赋税负担加重 D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8.(2018 ·济宁模拟 )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 最合理的是 ( )
A .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二、非选择题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5.(2018 ·桂林模拟 )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
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这反映了
()
A .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 B.政府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化
C.魏晋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
2. (2018 ·泸州诊断性考试 )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这反映了
()
A .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3.西汉后期贡禹、 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 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在《后汉书》 中,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1
2019 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随堂练及答案解析
课后练 (建议用时: 30 分钟 )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
94.92 90.84
南方 (稻区 )
64.32
94.92 136.32
资料来源: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
83.28 166.44
115.68 231.24
156.24 312.48
A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 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 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 6.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