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单元复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

二、【考点建构】 (一)手工业的成就——2、纺织业: 上古时代——养蚕缫丝 丝织业: 西周以后——技艺突飞猛进 汉代——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称号 世界之最 唐代——缂丝技艺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 棉织业: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土地兼并:影响、措施
• 影响:土地兼并影响严重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 措施: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等 措施。 • 注意北魏、宋朝
均田制
发展: ①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
② 隋唐内容稍作调整 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目的: 保证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评价:
积极:1.抑制了土地兼并;2.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 3.提高了农民的上产积极性 局限:1.土地不均依然存在;2.人地矛盾;3.政府剥削、掠夺劳 动力;4.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的盘剥等。 (2)租佃经营方式
必修二
经济文明历程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课时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新课标解读】
课程准 备考方略
(1)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在金 属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的成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 就以及三种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发 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 展,复习时从这两条线索入手。 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 (2)古代中国文明领先世界,手 征。 工业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高 考中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察基 础知识,是考察的热点之一。
课程标准 (1)概述古代中国商 备考方略
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 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23 古代中国的农业教案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B.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C.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D.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答案 A
解析 按照材料所述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铁农具,故A项正确;材料提供了“河北石家庄”“辽宁抚顺”两个北方的遗址,不能充分证明“全国”,故B项错误;因为缺少其他地区的对比数据,仅仅按照材料,不能判断“最发达”,故C项错误;唐朝曲辕犁的使用是铁犁牛耕成熟的标志,故D项错误。
6.(2015·扬州期末)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③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2)规律
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
(2)特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一)远古传说①神农氏传说→“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二)考古发现①半坡遗址→发现粟的遗存和幼体猪骨。
②河姆渡遗址→发现稻谷遗存和家畜遗骸。
①粮食作物→最早在两个地区形成规模。
(三)农业的起源②衣料作物→相传嫘祖发明技术。
③蔬菜作物→半坡遗址出土炭化的菜子。
①定居村落的出现(半坡村落+河姆渡村落)②中医药的出现(神农本草经)(四)农业起源的意义③饲养业的出现(六畜)④原始手工业的出现(彩陶)⑤天文历法的出现(十二生肖)二、农业的生产工具(从耒耜到曲辕犁)(一)石器时代(原始农业时期) ;(二)青铜时代(沟洫农业时期) ;①春秋战国(三)铁器时代(精耕细作农业时期) ②两汉时期;③唐朝时期。
①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是。
(1)东周时期②岷江流域水利工程是。
③关中地区水利工程是。
①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形成系统。
三、农业的保障(2)②西域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是。
③东汉时期负责治理黄河。
(3)魏晋时期:发明家马钧发明了。
(4)隋唐时期①隋唐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②唐朝时期江南地区放灌溉工具。
(5)明清时期①明朝水利专家负责治理黄河。
②把西方水利方法介绍到中国来。
四、农业生产的经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简单协作经营方式①时期:原始农业时期和沟洫农业时期②方式:简单协作(1)初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①冶铁技术进步。
(2)②生产工具进步。
③土地制度进步。
(二)精耕细作经营方式(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比较高生活比较稳定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①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5)缺陷②分工简单阻碍社会分工与交流经济的发展③成为阻碍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因五、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生产规模小①北朝时期的《》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元朝时期的《》重点放在工具的改革方面。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复习提纲一、知识体系二、重点问题1、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④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⑤土地经营方式——租佃经营是小农经济的一种重要补充。
★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形成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小农经济的评价:优点:①可以使农民勉强能够自给自足;②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弊端:①狭小的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②抗风险能力差,遇到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榨和自然灾害容易破产。
4、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井田制(3)封建社会(战国至明清):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5.商周时期的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②春秋时期各国税制改革(直接原因)(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6.封建社会的土地所私有制(1)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2)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3)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影响: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7、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1)金属冶炼业①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②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③春秋时期的钢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④冶铁燃料的变化:木炭——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炭(南宋开始,明朝流行)(2)纺织业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①上古时代:养蚕缫丝②西周以来,技艺突飞猛进③汉代: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④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棉纺织业①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迅速传入内地,棉纺织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②元代:黄道婆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③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3岳麓版必修2

【对点演练】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
“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是(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 C 项。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 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3.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工程 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特点,故 B 项正确;A 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
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 A、C、D 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 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高转筒车的发明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解析:选 A。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 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①画线信息指政府对国家的约束不下到县级以下的行政单 位,县级以下行政单位由宗族治理,宗族全都是自治,宗族 自治依据伦理。 ②画线信息说明了小农经济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性。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 最重要的变量”。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的主 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广 B.国家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农耕经济已在全国普及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西汉时期的粮食产量比 战国有了大幅增长,说明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选 C。这一时期属于小农经济,不是集体耕作,排除A,B、 D明显错误。
2.右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曹魏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C。材料图片所示的是翻车,翻车出现在曹 魏时期,故选C。
【核心素养】 1.以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等为 时间主线,勾勒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相关史 实。(时空观念)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这是我国古代农用技 术的一场伟大革命,也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革,体现了唯物史观。(唯 物史观)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自然段,思考:它反映的耕作方 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 方式。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_种__植__经__济__的 发展。 2.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_黄__河__流__域__和长 江流域出现。
3.生产格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 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 为代表。 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 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 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知识梳理二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专业 的私营)手 工业 经营方式 政府经营 民间私人经 营;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 导地位,代表我国 古代手工业水平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 地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 济生活中 属于新的生产关系 投入市场
军用品和官府贵 族生活用品
西:14.15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改 造封建社会的经济力量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 强的侵略下中断
原因
政治 环境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
欧洲专制王权出现晚, 君主较为开明, 鼓励发展工商业
经济 环境
思想 文化 环境
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 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海禁” 黑奴贸易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民间消费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 通
在市场流通
(私营)家 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 芽
农户的副业
雇佣劳动关 系
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 售
经营方式
工厂制P43: 大企业时代 :
企业主既是资本工厂的所有者 又是工厂的经营管理者 高级专业人才管理, 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
经营者革命P76: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
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②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政府集中发展重工业。 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原因: ①内: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发展乡镇企业 ②外:经济全球化
特点:
【深化拓展】【中外关联】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
项目 影响
中:16世纪(明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 使西欧社会迅速完成了社会转型。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和贸易经济。
农耕经济: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最普遍的经济模式。
农耕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以种植、畜牧等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的劳动为主要生产力,以农业技术为主要生产工具。
商业经济:商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贸易为主,以商品交易为主要内容,以商人的劳动为主要生产力,以商品流通为主要生产工具。
贸易经济:贸易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贸易为主,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内容,以商人的劳动为主要生产力,以贸易货币为主要生产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莒县一中 2011级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Ⅱ班级姓名
命制何玉杰审核李玉钦教师寄语:追求卓越,成功不期而至!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讲中国古代农业
【考纲要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重点探究】
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一《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令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
为畎亩之勤。
”
材料二《吕氏春秋·重己》:“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
⑴材料一、二反映了古代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有何作用?
进步:使用牛耕;
作用: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探究(二)小农经济
材料三《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
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论贵粟疏》
⑵材料三、四反映了怎样的经济方式?有何特点?
方式:小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⑶材料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
简单的性别分工;脆弱性;
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生产工具和改进;自然条件的变化;社会是否安定;吏治是否清明等
材料五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⑸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观点:(开放)
赞同,理由:中国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松弛。
不赞同,理由:中国古代的农民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
理解: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役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政府财政赋役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高考链接】
1.(2011山东)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2.(2012广东)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3.(2013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2013全国)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5.(2012海南)《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6.(2012四川)材料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表(略)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2分)【巩固提升】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A.简单协作B.小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3.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得以初步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
①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一些诸侯国扶植个体小农经济的改革④曲辕犁的发明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4.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鼓励人口增长。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情况最为相关()
A.防止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的农业水利工程D.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的兵源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
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请回答:
(1)针对材料一、二同学甲、乙两人分析研究。
对于材料一,甲说:古代农民太辛苦,可是这种经营方式却能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为什么?乙同学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总结,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其组织答案。
①从经济结构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地位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国家政策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个体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较为稳定;②小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国家保护;③重农抑商。
⑵对于材料二,甲同学认为,人口膨胀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①请你以乙同学的身份对甲同学的分析进行评论。
②对于材料中垦殖和利用土地的做法,甲、乙同学经过热烈讨论,最终达到了共识。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甲、乙同学的讨论作出结论。
⑵①甲的分析有些偏颇。
人口增多是导致垦荒的重要因素,但土地兼并、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导致大规模垦荒的重要因素。
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解决了粮食问题。
但大规模开荒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总结反思】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