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
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特点)★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阶段水利工程灌溉工具名称或措施意义或概况史前阶段大禹治水防洪、灌溉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秦朝灵渠汉代“井渠”关中农民创造,适合干旱地区灌溉治理黄河(王景)唐代设渠堰使、大运河立井水车、筒车宋代官员奖赏制度水转翻车明清政府重视水利事业风力水车★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的变化农民的负担:赋税和力役农业经济土地兼并水利建设一、农业的地位——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1、“神农”的传说(1)内容: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耕作。
(2)意义:“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的成功实践,说明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
2、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的实践。
【注释】耒耜:古代用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的农业工具,后来发展成犁,最早由木或骨制成。
【注释】新石器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到四千年左右,以磨制石器、陶器制造以及农牧业产生为主要标志。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原始农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地域性,北方各地农作物主要是粟和高梁,南方则以栽培水稻为主。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
——马骕《绎史》材料二:据考古资料信息,在距今8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约80多个藏粟的窑穴,内中残存的以粟类为主的粮食约有5万多千克;在距今约7000—5000年的陕西西安半玻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
请回答:上述两则材料提供的主要历史信息史什么?两则材料哪一则耕有说服力?二、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1、“”的原始阶段。
(1)代表:原始山林中;西汉时期的中国南方(2)含义:在耕种前、耕种后的耕作方式(3)影响:△思考:为什么司马迁说南方自然条件好,但仍旧贫穷?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
(1)代表:《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就是。
(2)意义: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的实力。
3、汉代农耕生产逐渐进步(1)表现:①逐渐普及全国,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②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获的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有所改进。
③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被便于牛耕的所取代。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一、独学指导(一)知识指导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二)独立学习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1、土地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方式剥削农民。
总之,土地兼并根本原因是。
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掌握本课程的总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1.2 教学内容古代农业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古代农业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章:古代农业经济的技术与工具2.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农业经济中所使用的技术与工具。
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和特点。
古代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具体应用。
利用互动讨论法,探讨古代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古代农业生产模式3.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和分类。
掌握古代农业生产模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古代农业生产模式的概念和分类。
古代农业生产模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3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古代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生产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第四章:古代农业经济组织与管理4.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组织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古代农业经济组织的种类和特点。
古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研究古代农业经济组织的具体实践。
利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古代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
第五章: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相互作用5.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掌握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对社会组织、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对社会组织、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采用历史分析法,探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析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对社会组织、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性;2.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3. 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4. 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3.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导入1.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文章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步骤二:学习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如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劳动的主要对象、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等。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研究的方式,查找有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资料,归纳总结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与全班分享。
教学步骤三: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发展、农民地位的变化等。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研究的方式,查找有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的资料,归纳总结并制作时间轴或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
教学步骤四: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如属地制、自耕农经济、公共农业经济等。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研究的方式,查找有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的资料,归纳总结并制作展示板。
教学步骤五:总结与巩固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发展历程以及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2. 学生可以制作ppt或海报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以便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学校。
(完整版)古代的农业经济说课稿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课方案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人民版高一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中的开篇之章,主要叙述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本课内容不论是在本章仍是在整其中国近现代历史以致今日,都有侧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传统,农业的发展不单对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并且对古代中国以致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色(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理解生产力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经过展现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直观反应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是推进农业繁华的根来源因,建立正确的发展观。
二、说教课重难点(一)、教材要点: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二)、教材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繁华的原由三、说教课方法(一)、学情剖析: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高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高中历史学习拥有必定的理解。
可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判断思想,所以要在教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课方法:针对学生的状况在教课过程中我将教法与学法相联合。
教法主要用表格展现法、情境教课法和合作研究法等。
学法主假如经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鼓舞学生提出问题,互相商讨,在教师的指引下达成本课的要求。
四、教课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国的传说特别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人物相关,他就是神农氏。
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来了一株九穗的谷物,神农氏把谷粒种在地里,把栽种的技术教给人民,此后有了农耕。
神农氏所以被奉为中国农业的鼻祖。
有人会说,这不过个传说,不行信。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发展历程、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
2. 教学难点:古代农业经济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和演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农业技术和耕作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农业实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探讨古代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中国古代农业史》、《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等。
2. 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农业经济特点、发展历程、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的课件。
3.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古代农业生产的视频资料,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农业经济特点:阐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如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3. 分析发展历程: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农业、奴隶农业、封建农业等阶段。
4. 讲解耕作方式:讲解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如耦耕、牛耕、铁犁牛耕等。
5. 分析农业技术:介绍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如农业生产工具、肥料、灌溉、农田水利等。
6.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7. 总结:强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认同感。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六章:古代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与土地制度1. 介绍古代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如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正式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正式版标题: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特点;2.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3.掌握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4.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2.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
三、教学难点:1.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地位;2.以概念的方式简单介绍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步骤二:知识讲解(30分钟)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a.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占据重要地位;b.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少有商品交换;c.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基础,兼有集体经济;d.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劳动力和手工劳动占主导地位。
2.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植:a.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如稻、麦、豆等;b.发展了水稻水田耕作技术;c.使用灌溉和施肥技术提高产量。
3.古代中国的养殖技术:a.发展了家畜饲养,如猪、牛、羊等;b.运用圈养、放牧等方式进行养殖;c.利用养殖提供肉食和农业生产劳动力。
步骤三:案例分析(40分钟)1.分组讨论并撰写小组报告:选择一个时代或地区,重点讨论该时代或地区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小组报告与全班分享,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四: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农业经济与古代农业经济的异同之处,并列出相关问题;2.布置作业:完成思考题与回答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材:相关章节;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六、教学评价:1.整体表现评价:小组讨论报告、思考题回答;2.个别表现评价:学生参与度、笔记完整度。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和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合作能力。
拓展延伸环节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注意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牛耕;汉代,牛耕普及。
教后感:
本课内容涉及到古代史内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
在课前我设置了课前探究,由学生课前分组合作找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设置出一些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
授课的重点放在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分析上,做到了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