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历史上的“官商”:古代经济简史与经济学分析

历史上的“官商”:古代经济简史与经济学分析♣邓宏图(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300071)【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揭示了古代社会“官商合一”制度的普遍性或一般性,实源于赋税之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
古代政府用“行政效率”替代“经济效率”并追求行政效率最大化,因而在政策选择上,用“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取代“民间自由经商”的制度安排,其目在于巩固皇权的权力基础,解决财政危机。
此外,古代中国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在土地私有制下的逻辑的自然延伸。
因此,对传统中国社会而言,“官商合一”和“重农抑商”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
【关键词】官商官商合一重农抑商经济效率行政效率比较交易效率本文试图作一个尝试,即从经济史料中归纳出一个看似非常平常的“见解”(或“结论”):在中古世纪,几乎在世界每一角落,只要有政府或者行政权的地方,“官”与“商”总是合一的。
人们把它当成一个既定的事实来接受,“因为历史就是这样”,这就是答案!但是,是“官”(或者说“行政权”)决定了“官商合一”的历史事实呢,还是“商”即商业活动本身决定了“官商合一”这样一个铁的历史呢?对这个问题,史学界早有讨论,经济学界则缄默不语。
在史学界,有人认为民间产业(即商业)独立政府之外,动摇国家政权基础,因而,国家只有打击它(即“抑商”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笔者注)(李金玉,1999;范忠信、秦惠民、赵晓耕,1996)1。
但是,为什么民间商业活动动摇了国家政权?仅仅因为它具有独立性的产业特点吗?这种分析并未给我们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
而当我们注意到汉文帝实施的恰恰是鼓励民间商业活动的政策时,这个见解就很令人怀疑了2。
还有学者认为,农业地租是国家税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控制内乱,国家只有“重农抑商”,并由此推出“重农抑商”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胡鸣唤,1997)3。
这一观点已经注意到国家税收和国家安全之间的本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历史的“真相”。
中华商业文化 专题一 商史

中 华 商 业 文 化
清代实行奖励垦荒、“摊丁入亩”措施,票 号和钱庄兴起,“广东十三行”垄断了中国 的对外贸易,货币采用银铜双本位制,鸦片 战争后,外国资本注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明代商业进入第三次发展高潮 时期,郑和下西洋,实施茶马 互市,民信局已经普遍,明中 叶后出现“商帮”
中
1.1.5近现代时期的商业
华 商
业
文
化
改革开放后
甲午战争后
洋货涌入,白银 外流,洋务运动 是中国工业近代 化的开始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外国资本主义 经济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 济命脉,阻碍了中国私人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完 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出现了自由经商的热潮,诸 侯国实行了鼓励自由商人发 展的通商惠工政策
1.1.3秦汉隋唐时期的商业
秦朝采用商鞅所制定的“重本抑末” 政策,发展官营工商业,限制小商 贾
中 华 商 业 文 化
隋唐五代时期,开凿的运河,废除盐、酒 专卖制度,实行民间开放政策,唐代的坊 市分区制度,唐朝后期形成了以酒楼、茶 坊为中心的街市,代替了旧有的封闭式的 街坊结构
明洪武年间开始推行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清朝咸丰年间又发行了两种分别叫做“大清宝钞”和 “户部官票”的两种纸币,这两种纸币合起来正好组成 “钞票”二字
1.3.4数字货币
中 华 商 业 文 化
• 2020年4月17日,央行数字货币在深圳、雄安、成都、苏州四 个试点城市测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主权国家货币为锚的数 字货币
1.1.4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
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提高。
①刘家功夫针铺属于私营手工业作坊②刘家功夫针铺品牌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③该“印记”具④宋代商品经济非常活跃[来源:进合材料三和教材内容分析说明纸币是怎样产答案与解析1.D 材料的意思是当今社会虽然法律轻视商人,但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但农民事实上却已经贫贱了。
所以一般人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A项所说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从材料“俗之所贵”可知,百姓并不抑商;B项中朝廷、百姓皆重农抑商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太绝对,材料反映的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2.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反映了春秋时期已有实力雄厚的商人,并有大商人参与政治活动的史实;“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当时商人尚未受到歧视,而B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
3.D 材料只是反映了崇仁坊的繁荣,而未反映出其是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4.B 本题考查对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微澜”应该是指区别于自然经济的新特点,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商品经济活跃。
5.B 宋朝以前的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市的四周有围墙,设市长或市令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由此可知A、C、D三项符合历史事实。
6.A 本题要求从图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旨在考查读图、识图和理解能力。
此“印记”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实际上是商品商标,上面的文字内容还具有广告作用。
“商标”和“广告”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同时也反映出私营手工业者品牌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
[来源:学科网ZXXK]7.D 题干材料表明汉高祖实行“抑商”政策,而宋代“榜下捉婿”现象则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原因在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答案为D 项。
8.B 在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即是一种朝贡贸易,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初中必刷题】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初中必刷题】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2024七下·期末)[2023 山东潍坊中考]“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
”这些诗句描写的是()A.B.C.D.2.(2024七下·期末)[2023广东中考]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这说明,当时洛阳()A.商业贸易繁荣B.城市布局对称C.市民文化兴盛D.政治制度完备3.(2024七下·期末)[2023 湖南长沙期中]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以下关于宋代商业贸易说法正确的是()A.朝廷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B.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会子”C.宋代经商有严格的时间限制D.开封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商业区与居民区分离4.(2024七下·期末)[2023 陕西西安一模]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10 多个。
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约有60个,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
这反映宋代()A.产品行销世界B.边界贸易兴旺C.海外贸易发达D.经济重心南移5.(2024七下·期末)明代《南都繁会图》描绘了南京秦淮河两岸风貌,画卷中街市纵横,车水马龙,店铺林立,各式招幌牌匾繁多,如“东西两洋货物俱全”“川广杂货”“万源号通商银铺”等。
这反映当时()A.白银货币化程度提高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多C.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产生最早的商业广告6.(2024七下·期末)[2023 福建福州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
柳永词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中国古代商业

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古代商业是世界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商业之一。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中国商人通过陆海贸易网络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商业繁荣的同时,商人们也在贸易中发展了许多商业守则和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人开始养殖和农耕,并将农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最早的贸易形式可以被视为商业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开采矿产资源,制作器皿和工艺品,并通过交换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在中国商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各地商人组成了贸易家族,通过家族内部的贸易网络来进行商业活动。
这些贸易家族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内经营,通过沿海和内陆的道路进行商品的运输和交换。
他们通过贸易媒介,如货币和贸易印章来进行交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业需求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扩大并发展成为国家规模的贸易。
在古代,中国商人开始通过海上贸易来拓展市场。
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贸易路线之一——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国和西方的贸易路线。
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被运往更遥远的地方,同时,西方商品如香料、宝石和药物也被引入中国。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们也意识到对商业行为的约束和规范的重要性。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守则和制度,以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比如,商人们发展了许多商会来维护商人的权益,如杭州有“官府商会”。
商人们也创立了一些职业组织来监督商业活动和解决商业争议,比如“交子司”。
商人们还开展了商家教育活动,以培养商业的才干和道德。
他们相信,“以商养邦”,商业的繁荣将带动国家的繁荣。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还包括商业文化的形成和商业技术的进步。
商人们通过长时间的贸易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商人们崇尚勤俭节约,讲究信誉和信任。
他们注重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原则,而不是纯粹的竞争。
商业信用在中国商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人们通过互相守信来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
中外简史

中国古代史:中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繁荣(远古—1840)先秦至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Array政治: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从分裂走向统一,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内外朝制度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农耕文明)农: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手工业:春秋战国开始,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商业:商朝,商人;春秋战国时,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统一度量衡;西汉丝绸之路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走向正统地位;科技文化发展(科技、汉字、文学、书法、绘画、歌舞)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220——1368)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发展、民族大融合1、魏晋南北朝:三省制、九品中正制;(民族大融合时期)2、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3、宋朝:二府三司、文官、通判、转运使;4、元朝:行省制、宣政院(宣慰司)、澎湖巡检司;5、民族大融合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与繁荣(江东曲辕犁);宋朝,经济中心南移。
手工业享誉世界;宋代商业逐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大……;思想科文:儒学的成熟与转型(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科技发展:《齐民要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突破及外传、《农书》、简仪、《授时历》文学艺术:《搜神记》;唐诗、宋词、元曲;书法自觉阶段;顾恺之、士大夫文人画“以形写神”绘画理论;宫廷画派、画学、风俗画;文人画(写意)突出。
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8世纪)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准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主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格局上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地域特征2、经济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生产模式上是精耕细作4、经营方式上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5、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6、土地制度上主要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主题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1、从材质方面:由木、石、骨到青铜、铁;2、从制作工艺方面: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到畜力、自然力。
主题三关于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小农经济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史料引证】史料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主题四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视角1 土地制度的沿革(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源远流长,从商业活动最早的原始形态开始,逐渐演变成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商业体系。
这一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和变迁,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和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商业的起源、商业网络的建立以及商业制度的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进行探讨。
商业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部落社会。
那时,人们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方式获取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开始进行物品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商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商业网络的建立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商业网络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商人常常通过商队、商会和行业组织等形式,建立起庞大而复杂的商业网络。
商队是古代商人为了安全和方便进行商品交换而组成的队伍,通过商队的运营,商人之间可以分享信息和资源。
商会则是指商人自愿结成的组织,目的是共同经营和维护利益。
行业组织则是以某一特定行业为基础的组织,通过行业组织,古代商人可以相互协作和交流,推动行业的发展。
商业制度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离不开商业制度的发展。
商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商人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公正的经营环境。
在古代中国,商业制度主要包括市场和货币制度两个方面。
市场制度是商业交易的基础,古代市场常常分布在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商人们在市场上可以进行商品交换和价格协商。
货币制度则提供了流通媒介,方便商品的交换。
古代中国的货币形式多种多样,如贝、铜钱、纸币等。
商业的影响与意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商业发展也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此外,商业活动还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
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
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
《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
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
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
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
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
《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
”“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
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
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
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
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更加促进商业的发展。
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
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
长安城最初有东、西二市,后增至九市。
市井同宅区严格分开,周围有墙,叫,市门叫。
市内设有供摆设出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做“列肆”。
另有存放货物的仓库“店”,或称“邸
舍”、“廛”。
官府对市井控制、管理很严,市门有专职的门吏掌管。
市内设官署,置“市令”或“市长”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
市井官署设于市楼(旗亭),楼皆重屋,上悬大鼓,以击鼓来通知开市和闭市。
闭市后,市门关闭,不再有任何营业活动,逗留市内不去的人要处罚。
凡在市井营业的商人,须向市井官署登记,交纳市租。
四川新繁出上的汉代市井画像砖,较全面地表现了当时城市中的市井容貌,是我
们了解汉代商业情况的形象资料。
唐代,随着农业、手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商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全国县以上的城镇都有市。
长安和洛阳的市最大。
都城长安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
城内有东西对称的商业区一东市和西市,占地都很大,四面八方的商客和外国商人在此交易。
唐和汉代一样,市内的店铺
叫“肆”,出售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组成“行”,行有“行头”。
行是保护同行商人的利益,应付官府交涉事务的组织。
据《长安志》记载,东市有“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邸是供客商居住和存放货物的地方。
1956年在北京房山发现的唐代石刻佛经里,记载幽州(北京)的商行有米行、白米行、大米行、粳米行、屠行、肉行、油行、果子行、炭行、磨行、染行、布行、绢行、大绢行、小绢行、新绢行、丝绵行、丝帛行、生铁行、杂货行等。
唐代对商业的管理很严。
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开。
市场有市令、市丞等负责管理征收商税,凡买卖奴婢、牲口等,均需立契,违者犯法。
市场活动有时间限制,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始贸易,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下,停止贸易。
唐代对外贸易很发达,“丝绸之路”是陆上对外商业交通要道。
沿海的广州、扬州、明州(宁波)、登州(山东蓬莱)等,是亚、非各国来往贸易的重要城市和港口,当地设有“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宋代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商业发达的城市更多了,中小城镇和农村集市贸易也渐繁盛,城市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以前固定于一定地方的制度,取消了营业时间的限制。
北宋都城汴京(开封)是全国商业和交通中心。
城内外商店铺席遍布,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有的店铺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
城里到处有酒楼、食店、茶坊、妓馆,有的
酒搂饮客常至千余人。
出现了晚问营业的“夜市”。
市场上有南方的米、果品、名茶、丝织品,有沿海的水产,西北的牛羊、煤,成都、福建、杭州的纸、印本书籍、有两浙的漆器和各地的陶瓷器、药材、珠玉金银器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珍珠等也在市上销售,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宋代同行业的商户,组成“商行”,人行的商户称“行户”,东京市上至少有160行,行户有6400多户。
据说各行衣着不同,在街上行走,一看便知道是那一行的。
外来的商人不经投行,不得在市上经商。
商行又是官府敲榨剥削商人的工具。
那时宫廷所需货物,向商人征购,而多拖欠几年不给钱。
随着商业和商行组织的发达,北宋时,市场上开始出现卖货时不用现
钱的信用交易“赊卖”,和官营的汇兑机构“便钱条”。
当时货币铸造量猛增,仍满足不了需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手工业生产者为了推销商品,维持荣誉,还设计使用了商标。
山东济南有一家专造功夫细针的刘家针铺,以白兔为商品标记。
这块印制白兔商标的铜版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个商标。
明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地区性分工的出现以及分工门类的增多,投入市场的商品品种和数量大为增加,并且从过去的以奢侈品为主转为以人民生活、生产的必需品为主,从而更加促进商业的繁荣。
商人数量大增,明中叶以后,商人的行会组织向着“会馆”发展。
会馆是按地域组成,会馆内又按行业分成“帮”。
这些既同乡又同行的会馆行帮组织,为保护自身利益,共同协商价格,相互借贷,合力对外。
当然,它仍被豪商富贾所操纵,一般中小商人只能唯命是从,任其宰割。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大量兴起,尤其是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有的在明初还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到明末已成为拥有几万人口的大市镇了。
商业资本也慢慢渗入生产领域,有的以包买商的形式出现,有的商人直接投资开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到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更加活跃。
但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摧残束缚,几经曲折,发展极为缓慢。
在全国范围内,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