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历史城市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这些城市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展开探讨。

一、城市格局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因其规划紧凑而严谨,往往以城墙为界限,划分内外城区。

城内多为朝廷政府办公区、市场商业区、官员住宅区等,而城外则是农田和农民居住区。

城市规划以中轴线和主次街道的布局为主,形成了典型的城市格局。

北京的紫禁城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

紫禁城以中轴线为核心,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在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天安门、正阳门、午门、乾清门等重要建筑,形成了布局有序、严谨美观的城市景观。

二、古代城市建筑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城市内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屋顶飞檐和重檐结构,建筑材料以木和砖石为主。

建筑风格注重形式的端庄、富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苏州古城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苏州古城以园林建筑为主,小桥流水、石亭幽径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建筑风貌。

古城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如观前街、平江路等,使整个古城具有浓郁的历史氛围。

三、古代城市文化中国古代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内涌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

这些名人和遗产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内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南京城内保留了许多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明故宫、夫子庙、总统府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南京城市的历史沿革,并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代城市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随着朝代的更迭,规模和格局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从原始的城池营寨发展到规模庞大的都城和皇家帝宫,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

西安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典型代表之一。

西安古城曾是13个朝代的都城,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和文化变迁。

城内保存的明城墙就是古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市内的大雁塔、钟楼等古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城市的重要遗存。

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与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与规划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城市起源:中国 古代城市的雏形 可追溯至夏商周 时期,以政治和 军事为中心。
城市发展:随着 封建社会的演进, 城市逐渐发展壮 大,形成了以长 安、洛阳为代表 的大都市。
城市规划:古代 城市规划注重风 水、礼制等因素, 如明清北京城体 现了严格的等级 制度。
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环境压力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生态保护的 重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自然灾害的 预防措施
数字化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城市规划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绿色生态: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公共参与:加强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力度,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文化传承: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园林建设:城市中建有大量园林和公园,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同时也美化城市环境。
水系利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建设滨水景观,增加城市宜居 性。
环境保护: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保持城市生态 平衡。
城市建筑风格独特,注重建筑布局 和空间利用
城市道路规划有序,街道走向、宽 度等都有明确规定
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 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 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保 护,对当今的城市规划 仍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规划是实现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 步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蕴含 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艺 术价值,对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品质和形象具有 重要作用。
缺乏科学理论 指导:古代城 市规划主要依 靠经验和传统, 缺乏现代科学 理论的支持。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Ⅰ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的特点丰富多样,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形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古代中国城市的独特之处。

Ⅱ城市规划1. 都城规划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以“中轴线”为特征,以宫殿为核心,向两侧延伸。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北京的皇城,它的布局是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北东西四方延伸。

2. 城市布局古代中国城市的布局注重整体设计,通常以城墙围合,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是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外城则是居住区和商业区。

城市的主要街道呈方正或曲折的形态,连接各个重要场所,形成快速交通网络。

3. 街巷布局古代中国的城市街巷布局也十分讲究。

街道宽度因城市等级和功能不同而异,主要干道通常较宽,便于交通和商业发展。

而与干道相交的小巷则是连接居民住宅和内部场所的重要途径。

Ⅲ建筑风格1. 宫殿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而著称。

宫殿大门通常面朝南方,经过严格的规划和设计,体现了尊贵和权力的象征。

建筑结构以层次分明的建筑群为主,常采用黄色琉璃瓦作为屋顶覆盖。

2. 寺庙建筑古代中国的寺庙建筑在规模上通常比宫殿小,但仍保留了华丽和严谨的特点。

寺庙建筑常采取对称式布局,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

在建筑材料上,木结构常常被用于寺庙建筑的搭建。

3. 园林建筑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追求自然和人文的融合。

园林通常以假山、水池和亭台楼阁为特点,通过独特的布局和景观打造出一种雅致的氛围。

4. 民居建筑古代中国的民居建筑因地域和社会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北方地区的民居多采用四合院式的布局,南方地区则以水乡建筑为主。

民居建筑通常以木材和瓦片为主要材料,注重通风和采光。

Ⅳ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风格也随之产生了差异。

北方地区多风沙,城市常采用城墙和护城河来防御。

南方地区多水域,城市则发展出独特的水运交通。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活动。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模和布局往往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城市是贵族和政府的权力象征,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皇宫、官府、庙宇和货物市场为核心,周围则是官员和富裕阶层的住宅区域。

城市规划考虑了军事防御,常常采用城墙、护城河和城门等防御措施,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二、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城市规模扩大,规划更加细致,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需求。

例如,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繁荣起来,到了宋代,官员和学者开始绘制城市地图,标示出城市中的主要街道、建筑物和公共设施。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规划相对较为稳定,城市布局更加均衡和规范。

在明朝,城市规划多采用“方城制”,呈方形或长方形布局,规划有序,街道宽敞。

清朝时期,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格局逐渐形成。

清代皇家王朝建设了许多著名的皇宫和庙宇,例如紫禁城和圆明园,这些建筑物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

四、城市规划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首先,城市规划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城墙和城门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的安全,减少了外来侵略。

其次,城市规划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权力的分配。

官府和贵族的宫殿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显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而普通市民则居住在城市的周边地区。

此外,城市规划还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例如通过建设市场和庙宇来促进商业和信仰活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而又复杂的过程,它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古代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当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智慧和造诣。

在中国古代的城市中,不仅有宏伟的城墙、宏大的城门,还有错落有致的街道、繁华的市场和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划特点。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从夏朝开始,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都市,如夏朝的夏京,商朝的豳城等。

而到了周朝,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朝时期,首都成周被规划成正方形城市,并且在城市内设置了王宫、宫殿、府庙等各种建筑,形成了完整的都市风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秦朝时期的都城咸阳,采用了严格的坊制和直角街道规划,展现了秦朝集权统治的特点。

而到了隋唐时期,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宏伟和规整。

唐朝的都城长安城采取了“九宫格”布局,城市内的街道非常宽敞,市场繁荣,建筑宏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规划也越来越注重功能的布置。

宋朝时期,以东京汴京为代表的古代城市规划相对复杂,城市内划分了不同的行政区域和商业区域,街道规划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较为细致的考量。

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古代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社会等级和宫廷文化的体现,城市内多出现了庙宇、宫殿和寺庙等宗教与政治文化建筑。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和造诣。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坊制和规整布局。

在古代城市中,街道、坊区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单元。

古代城市中的街道宽阔,往往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布局。

而坊区则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居住区域,分隔开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种坊制布局规划使城市行为有序,便于管理和居民生活。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精美的古代城市。

这些城市以其独特的设计和规划而闻名,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的高度发展。

本文将带您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商代的都城雒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鼻祖之一。

雒邑规划了严格的城市布局,规整的街道和坊区,以及宫殿、祭坛和寺庙等重要建筑。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著名的都城镐京和洛邑展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高级水平。

二、城市规划的特点1. 方位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方位布局,崇尚“四方为宅”的理念。

城市通常朝向东南方,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对风水的重视。

东方被认为是吉祥的方位,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2. 格局设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整体平衡和对称,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城市通常以中轴线为核心,两侧对称分布着主要街道、宫殿和重要建筑。

这种格局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

3. 街道布局:中国古代城市的街道布局通常是方正的网格状。

主要街道交叉相连,形成了一张细密而有序的网,方便人们出行和交通运输。

著名的长安城就采用了这种街道布局,使城市显得更加井然有序。

4. 城市墙和城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墙和城门。

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高大厚实,城门设计精美,既起到了防御的作用,也是城市门户的象征。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实用性,更通过体现城市的文化和人文特色,表达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1. 体现文化特色:古代城市规划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对天人关系的认知、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因此,通过研究古代城市规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

2. 保护历史遗产: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优秀的历史遗产之一,保护和传承这些规划无疑是重要的文化责任。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明、清城市规划

古 典 水 墨 风 格
明清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宋代城市变革由前期封闭型→后期开放型 明清更成熟完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
特征表现:
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且 自发建设影响不断扩大。 1.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eg:明清北京) 2.由自发建设形成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厢 坊制) 商业布局更灵活自由。 3.各大中小城市普遍改建或加固城垣,或新建设防城 市。(清衰落)
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它们的出
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 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 主,还有为他们服务的的各种 商业、手工业者,人口很多,
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
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
O
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
贵族宅第

族的居住区。宫城西为铜雀苑,
为王室专用园林,靠近西城为粮
食武器库
东西轴线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划分为若干正方的坊里,有三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Zhongguo gudai chengshi guihua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planning of ancient Chinese city
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

这些城市的规划情况正在探索。

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遗址研究证明,当时中国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复杂。

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从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

如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兴城(见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

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

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图
1[明清时期山西大同城平面])、潮州、泉州等。

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

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

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

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

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

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
卫等。

这些防御城堡如无经济上的作用,当政治形势变化而失去防御作用时,就衰落下去。

中国古代在一些交通要津(如江河交汇处),出现一些商业城市,如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嘉陵江汇入长江处的重庆,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等。

这些城市,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城市布局有自发发展的倾向。

城市生活中心靠近河道码头。

中国古代还有少数以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如陶瓷业中心景德镇,盐业中心自贡等,这些城市布局形态也不规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简况中国古代城市有一部分是按照规划意图,平地建造起来的,如一些新建的王朝都城──隋大兴、元大都城等。

它们功能分区明确,平面严整规则。

另一部分城市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逐渐发展或经重建、扩建而成的,如南京、成都、苏州等。

有些城市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整个城市平面不甚规整,但内城(子城或宫城)部分则是按规划建造的,比较方正规则(图2[清代四川
成都城平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从遗址看,有王城和外郭的区分,曲阜鲁国故城城和郭呈“回”字形;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国故城、郑韩故城是城和郭并列;临淄齐国故城则王城位于外郭内西南角。

汉长安城是先建长乐宫、未央宫,然后修建城墙的,所以城市平面不甚规整。

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邺城,虽然规模不大,但根据文献绘制的城市平面复原想象图,表明它是一个有整体规划,分区明确,以主要干道和宫殿建筑群形成中轴线布局的城市,对以后中国城市的布局影响较大。

南北朝时的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原来东汉洛阳城的东、南、西三面扩建居住里坊和市,形成王城居中偏北的布局。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城市规划成就之一,公元582年由城市规划家宇文恺制定,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

城市平面为矩形,宫城居中偏北,采取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影响深远。

位于松花江一带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的平安京和平城京都仿效隋唐长安城布局。

开封城原为汴河连接黄河的漕运重镇。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初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形成宫城居中的三套城墙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影响了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规制。

元大都也是完全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都城,由城市规划家刘秉忠主持规划,采用汉民族传统的都城规划原则,布局严整对称,南北轴线与东西轴线相交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明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清代继续作为都城。

它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典范,受到举世称赞。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特别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建设的。

《考工记》中对周代的城市建设制度有明确的记载。

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级而异,城内道路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颜色都有等级区分。

《考工记》关于王城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图3 [周王城形制]
)这些关于城市规划的原则,一般认为有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据,虽然在南北朝以前的都城规划中尚未充分体现,但对于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发生很大影响。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可以说是严格遵循上述原则的。

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重视城市的选址。

《管子》一书中就反对商周以来用占卜确定营邑的方法,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

中国一些著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选址,都经过周密的考虑。

千百年来它们虽遭受不少天灾战祸,但经过重建、改建或扩建,仍保存至今。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网多为方格形,这种街道便于交通,街坊内便于布置建筑。

汉长安城中即有集中的市,设官吏管理。

唐长安城集中设置的东市、西市规模很大,按行业设肆。

北宋开封城则将道路和商业结合起来,沿街设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汉长安城中就有作为居住区单位的里;唐长安的里坊有坊墙坊门,严格管制。

宋以后的城市虽有里坊名称,但已无坊墙坊门。

中国古代按规划建造的城市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

这种布局的渊源有二:一为中国传统的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所具有的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布局手法;二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意图的不正不威的等级观
念和秩序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

北方城市如唐长安、宋开封和元大都,都因地制宜地把水流引入城内,在总体布局上把城市建筑和水面、绿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

不少南方城市的规划更注意利用河流的舟楫之便,有的还在城中因势开辟一套与街道相辅的河道网,供交通和排水之用,形成独特的城市布局结构。

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园林绿化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帝王苑圃和私家园林虽为宫廷和私人所独占,但对美化城市面貌和改善城市小气候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