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通过对古代城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对城市建设的智慧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并分析其与现代城市规划的联系和启示。
一. 依山势布局的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 harmonious 与自然的融合。
大多数古代城市都沿着山势布局,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地势的优势,并形成自然防御系统。
例如,位于山区的洛阳古城就充分利用了周围山脉的保护,使得城市更加稳定和安全。
二. 中轴线的规划与布局中国古代城市的另一个特点是中轴线式的规划与布局。
这意味着城市的建筑和街道都沿着一个中轴线对称排列。
北京的紫禁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种规划方式传达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秩序、官方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此外,中轴线规划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和五行观念。
三. 宫殿与庙宇的建筑设计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宫殿和庙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宫殿作为统治者的住所和政府中心,通常设计华丽而庄重,展示统治者的权威与尊贵。
庙宇作为宗教场所,则以庄重而神圣为设计特点,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与敬畏。
四. 园林的美学与功能古代中国的园林以其独特的美学和功能闻名于世。
园林被视为空间艺术和自然美的结合,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园林的设计注重树木、水池、厅堂和小桥等元素的布置,以及石头、花卉等装饰品的选择。
园林既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表达人们情感、思考人生的场所。
五. 古代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设计体现了当时的科技和工艺水平。
木材、砖石、琉璃等材料被广泛使用。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木结构和檩条设计使得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具备了优势。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采用大片玻璃、虹梁以及彩色琉璃等装饰材料,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度和功能性。
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之处和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其城市规划更是体现了智慧和独特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不仅注重城市布局的合理性,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城市景观。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进行探讨和分析。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均衡和对称。
无论是古代王朝的都城还是各个地方城市,都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古代中国,城市被视为人造的“天地”,应当体现天地之间的和谐。
因此,城市规划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称的结构和布局。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典型范例是北京的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家居所,也是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紫禁城的规划极其精细,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内城主要是皇帝和皇后的居住区域,外城则是朝廷政务办公区域。
紫禁城的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对称性。
整个建筑群以南北中轴线为主线,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每一座宫殿、门楼、殿堂都严格按照对称的原则进行规划。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中庸之美”和“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除了对称性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环境融合与自然景观的利用。
古代城市常常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将城市布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创造出更为宜人的城市景观。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州古城。
苏州古城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其特有的水乡韵味而闻名于世。
苏州古城的城市规划充分利用了自然水系资源,将河流、湖泊、运河等纳入城市规划之中。
整个城市以运河为主轴,沿河而建的各个街区区域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格局。
城市规划将自然水系和建筑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景,给人一种宜人而又舒适的感觉。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社区规划和公共空间的设置。
古代中国城市的社区规划非常完善,街巷错综有致,形成了多个小社区。
每个小社区都有自己的庙宇、市场和社区中心,人们可以在社区中方便地进行生活和交流。
同时,古代中国城市还注重公共空间的设置,如广场、公园等,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建筑:按照风水理论进行建 筑设计,如对称、中轴线等
选址:选择风水宝地,如依 山傍水、坐北朝南等
环境:注重城市环境的和谐, 如绿化、水系等
城市防御与安全规划
城墙:中 国古代城 市的主要 防御设施, 用于抵御 外敌入侵
城门:城 市的主要 出入口, 设有门楼、 瓮城等防 御设施
护城河: 环绕城市 的河流, 用于防御 和排水
中国古代城市 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夏朝:最早的城市,如二里头遗址 商朝:城市规模扩大,如安阳殷墟 周朝:城市规划更加完善,如洛阳、镐京 城市功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防御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城市规模:春秋 战国时期,城市 规模较小,多为 小城镇
城市布局:城市 布局较为简单, 以城墙、城门、 宫殿、市场等为 主要建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 格独特,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 园林等,对世界建筑风格产生了影 响。
城市管理:中国古代城市的管理方 式独特,如北京的胡同、苏州的河 道等,对世界城市管理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城市规划:体现 了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的智慧和理 念
中国古代城市 的公共设施与 文化景观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道路规划: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交通设施:马车、轿子、船只等交通工具 交通管理:设立交通标志,如“禁行”、“慢行”等 城市景观:亭台楼阁、园林、寺庙等文化景观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特点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建筑材料:木材,砖瓦,石材等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注重对称,讲究风水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 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 以守民”的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一是城市规模庞大,远远突破了营国制度所规定的诸侯城的规模;
二是城市形制不求规整,而是适应自然地形条件; 三是城、廓在使用功能上有明确的分工,城为政治活动中心,廓 为经济活动中心; 四是城市用地分区发生了显着变化,扩大了城市中商业、手工业 及居住用地,并提高了这些用地的规划地位; 五是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城市设防,充实城市防御力;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 划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 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 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 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 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 “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 城建设上。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 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设趋 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 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 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 的布局手法。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 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严谨、 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 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六是规划结构仍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线的主导作用,保留前朝 后市等传统,同时,为满足宫廷生活要求,于廓内或近郊建置离 宫别苑。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齐国临淄、赵国邯郸、燕下都及 郑、韩两国的国都“新郑”等。
古代长安城城市规划的文化思想资源

古代长安城城市规划的⽂化思想资源隋朝⽴国后,放弃了汉代的长安城,选择了位于东南“⼭川秀丽、卉物滋⾩、⼘⾷相⼟”的龙⾸⾼原另建新城,当时称为“⼤兴城”。
唐都长安,是在隋都⼤兴城的基础上,经扩建、修缮⽽形成的,周长近三⼗七公⾥,⾯积达⼋⼗四平⽅公⾥,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的帝王都城。
隋唐长安城即奠定了未来西安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隋唐长安城在营造过程中,⼤量运⽤了中国古代易学、风⽔等知识,体现着⼀种东⽅美感,同时给这座城市蒙上了⼀层神秘⾊彩。
本⽂从⼏个⽅⾯具体分析隋唐长安城城市规划对古代⽂化思想的借鉴和运⽤,同时说明古⽂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
儒家思想与隋唐长安城礼制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在重礼的倡导下,⼏乎所有的建设活动都要受礼制的制约,严格按礼制的要求去完成。
⽆论是都市规划、宫殿庙宇以及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城市中形成中轴对称、严整⽅正的格局,这种布局⾃西汉时起,贯穿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始终。
⾄隋唐时期,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当时的主要思想,儒家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等思想在城市建设中开始充分得以体现。
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的体现隋唐长安城规模宏⼤,据《长安志》记载:“外廓城东西⼗⼋⾥⼀百⼀⼗五步,南北⼗五⾥⼀百七⼗五步,周围六七⼗⾥”,这种规模是我国古代史上甚⾄世界古代史上是最⼤的。
隋唐长安城由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
宫城布置于整个都城的北部正中,宫殿座北朝南,暗含“南⾯⽽王”之意。
⾄于为什么选择宫城居于北部正中,⽽不是《周礼·考⼯记》中强调的“宫城居中”是因为龙⾸塬北⾼南低,宫城居于北部⾼处,更能显⽰皇权的威严,这与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布局出发点是⼀致的。
皇城紧邻宫城,布置于宫城南侧,⽂武官署、宗庙、社稷坛等置于其中。
外郭城的坊内居住官吏与百姓,官吏多居住于离宫城较近位置,百姓则居住于远离宫城的位置,这种布局的⽬的就是使“宫殿不与居民相参”,这种三套⽅城的布局,将儒家的礼教尊卑予以充分体现,突出了帝王的尊贵地位。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城市规划。
而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则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在城市规划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和特点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发展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地区。
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繁荣迅速崛起,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以保护城市安全为基本要素,因此建造了城墙和城堡,同时也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不同在于其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因此,中国城市规划通常以城市中心和城市围合的形式为设计重点,并且注重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性。
二、城市布局和结构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城市经常被包围在城墙之内,城墙有助于保护城市不受入侵。
城墙内的布局通常采用徽型或者方格状布局,城墙内的重点在于街道的宽度和几何形态。
由于城市通常是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因此,城市中心通常是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是住宅区和工业区。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通常以圆形或者四方形的形式为设计布局,城中心是关键的设计元素。
相对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中心和外围空间的结合性,城市的四条主要街道首尾相连、交汇于城中心,形成了城市的“气脉”和“骨骼”。
三、城市建筑和装饰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和装饰以石头、砖块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也较为保守,少有创新。
建筑通常采用豁口状窗户、尖拱形拱顶和简单的装饰设计。
此外,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多为教堂和城堡等宗教和军事建筑,建筑性质较为单一。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展示国家繁荣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首先,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注重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布局往往是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设计的。
例如,北京的故宫就是按照这一理念建造的。
故宫的建筑群体依山势而建,整体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之道的追求。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注重功能分区。
城市内不同区域专门用于商业、居住、宗教等不同用途,使得城市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其次,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苏州园林以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园内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通过精心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还注重雕刻和装饰的细节。
例如,北京的天坛就以其精美的建筑细节和华丽的彩绘而闻名。
这些精心雕刻的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工艺水平,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城市文化的重视。
最后,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传承丰富多样。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
例如,古代中国的城市中经常会有各种文化活动和娱乐节目。
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城市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还注重教育和学术研究。
城市中常常设立有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为人们提供知识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这些教育机构不仅培养了一批才子佳人,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话题。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是怎样的

城市功能分区
皇宫区:位于城市中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居住地 官衙区:位于皇宫区附近,是政府官员的办公场所 居民区:分布在城市各处,是市民的居住地 商业区:位于城市繁华地段,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经营场所 宗教区:位于城市安静地段,是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 教育区:位于城市文化中心,是书院、私塾等教育场所
对文化的影响
城市规划:体现 了古代中国的哲 学思想和审美观 念
道路交通:促进 了文化交流和民 族融合
城市规划:影响 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社会结构
道路交通:推动 了经济发展和商 业繁荣
对政治的影响
城市规划: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和统治思想
城市规划: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 治格局和权力分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道路建设
古代中国的道路交通以陆 路和水路为主
陆路交通主要包括官道、 驿道、商道等
水路交通主要包括运河、 河流、湖泊等
道路建设注重实用性和美 观性,如石板路、砖路、 卵石路等
道路建设还注重环境保护, 如植树造林、修建排水设 施等
交通工具
轿子:贵族和富商常用的交 通工具,舒适便捷
马车:古代中国主要的交通 工具,用于长途旅行和运输
市规划和道路 交通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 03 古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的道路交通 04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道路交通的影响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
城市布局
轴线对称布局:以中轴线为 中心,两侧对称布局,体现 皇权至上
方格网式布局:棋盘式道路 网,便于交通和城市规划
功能分区:居住区、商业区、 行政区等分区明确,便于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1)创立了“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模仿上天,效法大地”
(2)“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得形势 之胜便也
(3)“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 (4)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思想的创立
秦、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汉室灭亡后,全国出现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北
朝对峙分裂的局面,前后约300年。 城市建设方面: 1)象天法地--山水形胜--堪舆(风水) 2)阴阳八卦--运术数 3)佛教带来大量寺庙,丰富了文化、空间 4)道教玄学,利用山岳环境特征,奇险幽深气势,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构造周朝礼乐 文明的三大基石,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有机 联系的整体,全方位地维护周朝奴隶制社会的 等级秩序,最终构建了一个对中华文明有悠久 影响的“礼乐文明”。
夏、商、周时代
东周(春秋和战国)
周代天子一统天下的终止,礼乐制度瓦解,百家争鸣, 封建经济崛起。城市发展由于技术进步而迅速扩大规模。代 表人物:管仲、齐国临淄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思想
黄建云
夏、商、周时代
夏代(BC2070—BC1600)
夏代产生了初期的“雏形城市” 夏代都城沿黄河岸十次迁移 夏禹相土,天文和授时--确立城市建设初始一些概念:禹
都阳城(嵩山南麓)、南面朝天下 形成古代城市特征:
(1)敞地-广场、大房子-宫殿 (2)台(坛)的形成--坛庙制度 (3)墓地与祭祀(神、祖)建筑的演变
庙建设遍及全国。
公元25年,王莽被推翻,长安城毁于战火。
汉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四)东汉都城洛阳 东汉刘秀迁都洛阳,城址为原周代的洛邑:1)正规的长方
型;2)宫殿区与居民区分开;3)皇帝起居办公的宫殿居中, 符合礼制,独尊;4)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 步”,九、六吉象数 东汉洛阳城在北魏时期,吸取邺城和建康的经验,废除两宫 制,对街道进行调整,才使城市布局趋于合理,从成周城到 洛阳城,古代城市基本定型。
(秦汉长城6000公里,区分了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 地域城市文化特征和城镇类型显现)
秦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都城咸阳利用周围自然山川条件,规模宏大(宫观140+270 处)、建筑壮丽以歌颂帝王功绩。
受《周易》和祭祀山川,及迷信思想影响,象天法地的规划 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大规模运用于国都建设中。
“焚书坑儒”,多元化自在发展的局面终结,专权神秘主义 色彩延续了2000多年。
总之,重视追求城市的“象” 、“数”、 “形”和“意”,可能是世界规划史上唯一现 象。
周礼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1)严格的等级制度贯穿规划建设中
(2)《周礼 考工记》与古代城市规划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 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 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夏、商、周时代
公元前1848年的历史小结:
1) 符合周礼的都城曲阜鲁城、洛阳王城(方形)、秦雍城。 2) 适应自然的、城内河道较多、城墙曲折的都城。楚都郢城、
齐临淄、吴阖闾 3) 城廓分设的城廓制都城。燕下都、郑韩故城、赵邯郸。
秦、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一)大一统的秦朝: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后称始 皇帝,划分全国为36郡,下设县。修驰道、凿运河、连长城,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1.83m)、币同值、统一度量衡。
城市特点:土木建筑、夯土版筑的城墙,方正的平面形态, 规模宏大。
秦、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二)繁胜的汉朝:汉朝一度军事强盛,国土扩张很快,中西 文化第一次交流(西方技术、佛教等),文化思想繁荣,城 市规划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汉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一)西汉长安城 BC206—8年,刘邦创建。“天子以四海为家 非壮丽
思想,政治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 与“仁、义、礼、智、信”,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加以伦理 化、神圣化,影响深远广阔。
汉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王莽新朝(9-24年) :王莽独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在城郊南建祭
坛、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其倡导的城市礼制建筑在城市
规划中产生深远影响,及至明清城市。以后的城市学宫、孔
最初的城市概念起始于军事需求和“集市”。“城”指 旧时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市”则指集中做买卖的地 方。《易·系下辞》中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 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说法。
东周齐国都城
《管子》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影响
(1)最早论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 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提倡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与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 (3)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无以重威”,秦都城遗址上建设。 汉长安城(长乐宫)以秦兴乐宫为基础兴建:1)外
形不规则、轴线不明显、布局不对称;2)宫殿区、官衙、 民房相互穿插,宫殿比例大;3)全城道路不直通、街道过 少;4)城内九街八陌160闾里,闾里有墙有门,三品官员宅 第门可向街。
汉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BC10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尸沟乡商城 西亳 殷商迁都频繁--洪水与占卜 城市特征对后世起示范作用: (1)长方形城池 (2)正南北朝向 背山面水 (3)街道南北东西直角相交 (4)宫殿设小城 城中筑城 (5)墓地城外 分区明确 (6)手工作坊城外周围
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
夏、商、周时代
西周时代(BC1046—BC771)
陕西临潼北姜寨遗址
三座店遗址部分平面图
断崖
F31
F27
H14
H21
F25
F37
F24
H15
F30
F32
F36
F25 F38
电脑绘制的平面图
F11 F13
半 圆 形 马 面
城墙
-----陶罐 -----罐形鼎
两块有刻划符号的陶片
夏、商、周时代
商代(BC1600—BC1046) 城市发展史上正式形成雏形的时代--河南偃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