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在其处得到最好的体现,它 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就。梁思成先生颂誉它为 “古代中国都城的无比杰作”
Page 19
Page 20
1.邺城的规划与中轴线的发展
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 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 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 的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
2、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网线性规划风水认为, 以方格网式为宜。中国传统的古城, 也确实是以方整的棋盘式道路为主。 风水认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四忌:忌 曲折、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
邺城
Page 14
3.佛教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可以说是不重要的,寺、庙、塔等宗教建筑才是重要的。 城市常被简单的划分为若干地区,其城市整体性和防御性都较弱。 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寺庙为中心的邻里。如唐长安城建 设实行里坊制,城内108坊,每坊都建有一处寺庙,这里既是人们 企求平安的寄托,也是公众欢聚的场所,是公众活动中心。这些古 迹、文物,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它们同整个城市融 为一体,并成为这些城市的象征。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殷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与城市的发展
1.天命论思想
“天命论思想”产生于夏朝。殷商时代的宗教观念上承夏代, 统治者宣扬“帝立子生商”。说明商王是天帝之子,代表天帝 执行“天命”,实行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商代奴隶主们信神且 信鬼,也尊崇巫术。 所以,天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社会思 想。
注重军事防御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方面,由于法家思想的影 响,以遵循周易、周礼等奴隶制思想为指 导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和定制,受到各霸主 诸侯国的挑战,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理性思维 和正统观念。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法 家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就表现为“军事防 御思想”。邯郸赵都故城就是这个时期的 代表和佳作。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古代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功能性发展,也紧紧与社会、文化、艺术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1. 以宫殿为中心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宫殿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对于古代中国皇帝而言,宫殿是其居住、办公、修行的地方,是权力象征的所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无论城市大小,宫殿往往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以之为基础。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大雁塔,这些历史名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
2. 五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五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相互间有制约与相克的关系。
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五行的认知和应用也十分普遍。
例如,五行思想在南京中山陵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中山陵的基地以”水”为中心,周边是“山”及“土”,“水”和“土”相互衔接,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应用。
这对于城市规划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城市的方位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方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当一部分城市是按照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而规划的,如南京、北京等城市便是如此。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用山水和天象作为指导。
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物及市区的摆放位置和方向。
山水风水的配置不仅考虑到了城市的美学、生态和环境,也考虑到了城市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比如,古北京城市规划的方位以天象为主,以北为城市的天兵方位,以南为城市的 heaven方位,以东为医工方位,以西为商业方位,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4. 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多数为格状布局,以方盘形的街区为基本构造。
将街道规划为横街和纵街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便捷的出行。
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也会注意用巨石围墙将城池固定起来,实现城市的防御功能。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南京中,城门、城池、城墙等防御策略极为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和国家的安全。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观念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园林规划、住宅规划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都城的规划上。
都城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地理环境,如地势、山川、气候等,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建设城市。
比如,隋朝建设的长安城,其地理位置在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周围有南山为屏障,北山为依靠,南山与北山之间的渭水河谷则是进出长安的要道。
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军事防御和交通联系,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粮食供应。
在城市布局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象天法地”的思想,将城市规划成方形或圆形,以南北轴线为主,东西轴线为辅,道路网为格子状,整齐划一。
城市中心区域是皇宫和商业区,而居民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
这种布局形式既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控制,又有利于城市的通风和采光。
二、园林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园林规划思想以自然风景园林为代表,其核心是“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山水形态来营造园林。
在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自然风景园林的规划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园中山水的布局要符合自然规律,山要高远、水要曲折,以达到层次感和动态感;其次,植物的选择要符合季节变化和生态平衡,以展现自然之美;最后,建筑物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提供宜人的休闲环境。
三、住宅规划思想中国古代住宅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上。
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其布局形式体现了“天地人合”的观念。
四合院的院子位于中央,四面有房屋围绕,庭院与房屋之间以回廊相连。
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采光通风,又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住宅的选址还要考虑风水因素。
风水学认为,住宅的选址要符合“负阴抱阳”的原则,即背靠山峰、面临平原或河流,以吸收天地之灵气。
同时,住宅的大门、窗户和房屋内部的布局也要符合风水原则,以利于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和事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与规划

汇 报 人 :
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城市起源:中国 古代城市的雏形 可追溯至夏商周 时期,以政治和 军事为中心。
城市发展:随着 封建社会的演进, 城市逐渐发展壮 大,形成了以长 安、洛阳为代表 的大都市。
城市规划:古代 城市规划注重风 水、礼制等因素, 如明清北京城体 现了严格的等级 制度。
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环境压力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生态保护的 重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自然灾害的 预防措施
数字化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城市规划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绿色生态: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公共参与:加强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力度,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文化传承: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园林建设:城市中建有大量园林和公园,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同时也美化城市环境。
水系利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建设滨水景观,增加城市宜居 性。
环境保护: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保持城市生态 平衡。
城市建筑风格独特,注重建筑布局 和空间利用
城市道路规划有序,街道走向、宽 度等都有明确规定
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 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 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保 护,对当今的城市规划 仍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规划是实现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 步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蕴含 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艺 术价值,对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品质和形象具有 重要作用。
缺乏科学理论 指导:古代城 市规划主要依 靠经验和传统, 缺乏现代科学 理论的支持。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国内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中国的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的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这些城市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文明的辉煌与智慧。
从古代起,中国就开始建设城市,这些城市不仅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以及城市规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城市的规模。
以古代北京为例,它的规模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北京城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
城市的规模不仅仅是由于人口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地位。
古代中国的城市经常成为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中心,因此城市的规模与重要性直接相关。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非常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传统的中国城市规划倾向于以山水为依托,借助地理环境来设计城市布局。
例如,避免建造在低洼地区,而选择建造在山脚下,以避免水患和自然灾害。
此外,城市规划也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如湖泊、河流和树林等。
这种城市规划理念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注重道路与交通的布局。
例如,古代中国城市的布局通常以主干道为骨架,从中心向外发散。
主干道的宽度足够容纳行人和车辆,并提供充足的商业空间。
这样的布局不仅方便市民的出行与交流,也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还会考虑到交通网络的连通,如桥梁、运河等,以便于货物的运输和交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古代中国的城市通常按照不同职业或家族组成区域,以方便交流和社会互动。
例如,市中心通常是政府办公和商业活动的中心,而工匠和商人则通常居住在城市周边的相对独立区域。
社区的布局也注重生活条件,例如充足的水源、水井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
这种城市规划的特点既体现了社会的分工与组织,也体现了对居民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城市规划也面临了不少挑战和变革。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划的重点逐渐从文化和社区发展转向了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中心和工业区的迅速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受古罗马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一)有影响的论著
《周礼.考工记》:春秋,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不 同级别的城市,是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战国,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以自然规律和谐 的准则。
《商君书》:战国,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 系研究的先例。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对古代中国城规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1)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
特色的“象天法地”的思想 (2)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治者的“工具”
❖ 然而处在封建社会的古中国,城市规划的中 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 中心。
❖ 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 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 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2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2.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特点 (以元大都为例)
2.2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细想
在。 ❖ 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
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显看 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
1.2 《管子》
❖ 《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 面内容:
❖ 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 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 沟防省”
❖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 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 中准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天一
交通0902班 第四组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 《周礼考工记》——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 思想
❖ 《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自然观的、 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1.1《考工记》
❖ 我国古代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 ❖ 有关都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后世的影响尤为
深远 ❖ 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
❖ 唐朝的里坊制
❖ 其次,我们津津乐道的《周礼·考工记》并不 能完全解释东汉以前的城市布局,尤其无法 解释现在考古发现的一些秦和汉初时期的城 市的城郭关系的。
❖ 最后,从历史演替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 到,在国力较弱的时候,或者在弱化了政治 中心的约束之后,中国古代的城市才更具有 活力。
结语
❖ 现代城市问题:城市病、城市建设盲目……
❖ 建设宜居城市,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建设新世纪的 “通变城”
谢谢
❖ 组员分工 ❖ 主讲:高天赐 ❖ 课题提纲制定:高天赐 靳思阳 ❖ 搜集资料:符国栋 雷倩 ❖ 资料整理:李冬 邵帅 ❖ PPT制作:李威 费广海
❖ 然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特点,并不 能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否就是我们现在认识的城 市?
❖ 当我们把古代的“城”说成是“城市”的时 候,我们是否已经在对其的认识中缺失了某 些东西呢?
❖ 首先,在城墙之内,许多城市都有大量的空 地作为农业耕种使用。
❖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1.3两者间的联系与启示
❖ 《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 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 而反对特定的模式。不仅如此,《管子》对 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
❖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 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 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理性、功能主 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