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中外古代城市设计的对比

中外古代城市设计的对比
的幸福 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快乐主义、功利主义、非理性主义
(理性、情绪、欲望) 从斯多葛派到宗教唯心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真理就
是主观感觉,顺从命运、努力承担起命运赋予的职责。 超级国家的思想,Zero《理想国》--世界城邦、世界公

14
古罗马城市设计
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
• 强烈的使用主义态度
中外古代城市设计的对比
课程设计:XX
目录
1
城市的形成
2
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方城市
3
中国古代的城市
4
总结
2
课程简介 一、城市的形成 “一部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写,即写成一部城 市设计史。” ----吴良镛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产生居民点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
16
古罗马城市设计
城市社会、政治、经济 活动的中心 建筑彼此在形式上与整 体不协调,规模更大 广场封闭、轴线对称 有丰富的雕像装饰,从 战争中掠夺
12
古罗马城市设计
1、时代背景 ①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②罗马征服了大部分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
大量的营寨城。 ③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享乐主义特征 ②实用主义特征 ③炫耀主义特征
13
古罗马城市设计
3、思想内核 伦理化倾向,人生的真谛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现实
理想城市模型
15
古罗马城市设计
• 营寨城 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 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 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营寨城 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的影响 。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城市规划。

而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则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在城市规划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和特点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发展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地区。

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繁荣迅速崛起,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以保护城市安全为基本要素,因此建造了城墙和城堡,同时也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不同在于其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因此,中国城市规划通常以城市中心和城市围合的形式为设计重点,并且注重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性。

二、城市布局和结构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城市经常被包围在城墙之内,城墙有助于保护城市不受入侵。

城墙内的布局通常采用徽型或者方格状布局,城墙内的重点在于街道的宽度和几何形态。

由于城市通常是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因此,城市中心通常是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是住宅区和工业区。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通常以圆形或者四方形的形式为设计布局,城中心是关键的设计元素。

相对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中心和外围空间的结合性,城市的四条主要街道首尾相连、交汇于城中心,形成了城市的“气脉”和“骨骼”。

三、城市建筑和装饰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和装饰以石头、砖块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也较为保守,少有创新。

建筑通常采用豁口状窗户、尖拱形拱顶和简单的装饰设计。

此外,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多为教堂和城堡等宗教和军事建筑,建筑性质较为单一。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差异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差异

3 . 古代城市形态差别的原因
3.1 生产生活方式不同 中国的合院式城市形成了由围墙围起的独立单元。宫殿
是城市的中心,百姓房屋面向宫殿。中国古代城市是封闭 和内向型的,这种封闭内向型的结构是以“家”为单位的 “院落文化”。这反映出我国以稳定的农业为主,自给自 足的生产生活方式。
区别于中国的院落文化,欧洲文化可以说是“广场文 化”,开放外向型的结构反映了欧洲以变动的畜牧业和贸 易交换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03 其形成差别的原因 04 小结
1 . 中西方古代城市形态
2 . 中西方古代城市形态的特点
2.1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周礼・考工
记》中的记载,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 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几乎成了一套定式被严格遵循,如北京、西安、洛阳、 南京、沈阳等一些古都城市都可以找到上面理论中提到的 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
与西方城市相比,中国古代城市一直是主要作为各级 封建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的。虽然也有市场,但很大程 度上带有纯粹满足封建主物质消费需要的性质。市场的主 人备受歧视,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被称为“市井小人”, 经济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市场的主人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或各级政权的代表 及权贵官僚,城市是层层政权控制下的政治中心,是封建 统治的强大堡垒。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在城市形态上就表现 为方正规则布局,宫城居中,道路网的布局及道路尺度基 本是考虑哲理或象征意义的需要。
Thyoaunk
End
结束语
谢的放射环状道路可以起到包围和保护核心区的 作用。市场遍布全城,居民可沿街居住或营业。中世纪欧洲 的城市,往往是封建经济中心,以商人为主的市民是城市的 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由于西方基督教势力的强 大,城市以教堂、市政厅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 场为中心,街道由此呈放射状向外伸展,城市轮廓也很自由 。

中国和欧洲的城市规划有何不同?

中国和欧洲的城市规划有何不同?

中国和欧洲的城市规划有何不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和欧洲城市规划的不同之处。

一、城市规模的不同中国和欧洲在城市规模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大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内地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人口众多,市区面积广阔,城市建设主要体现为高楼大厦和现代化极强的大型商业中心。

而欧洲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城市规模上相对较小,城市建筑以人文历史为主,街道巷弄狭窄,建筑中低矮,街区布局多为环状,让城市更有文化底蕴。

二、城市街道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在城市规划方面,中国强调公路、桥梁、地铁等交通建设,以适应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节约空间的优势。

而欧洲城市则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街道等的规划和设计更加注重细节、自然和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

例如,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区,道路往往仅为单车和步行者开放,既降低了空气和交通噪音污染,又提高了人们居住的质量,并且在其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街道设计中,很好地结合了自然和城市人文环境。

三、城市绿化管控的不同中国的城市绿化大多出现在立体大楼、规划公园等内部空间,套娃式的设计居多。

欧洲的城市则注重街道、广场、公园绿化的整合,通过城市绿化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创造健康宜居市区环境,稳定气候变化,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例如,在法国的巴黎市场区,通过道路双边绿化,特色树种植梯形状机栏杆以及建筑立面绿化等细节方面的设计,成功地打造了可持续、美丽、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

四、城市建筑外观的不同在城市建筑外观方面,中国更加强调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强调建筑的体量、高度、面积等;而欧洲的城市建筑设计更注重美学和形式美,宏伟壮观的城市中心建筑与古老历史文化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浓郁的文化内涵,例如英国伦敦的议会大厦,造型非常美观,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后开始修建的一项大型工程。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受古罗马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一)有影响的论著
《周礼.考工记》:春秋,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不 同级别的城市,是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战国,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以自然规律和谐 的准则。
《商君书》:战国,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 系研究的先例。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对古代中国城规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1)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
特色的“象天法地”的思想 (2)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数的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摘要:城市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古代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结合产生原因,比较了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形态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制城市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它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建构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中西方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等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因此首先对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比较。

一.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两大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礼制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因为这种方正严整、等级分明的城市格局可以反应皇权统治的至尊无上。

此外,在古代中国,本身抽象和无意义的数字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

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

这些思想在城市规划就有应用。

(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

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每个阶段,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常规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的中心。

中外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

中外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

3 4.
第3 9卷 第 1 3期 2 0 1 3 年 5 月
山 西 建 筑
S H ANXI ARCHI TECTURE 201 3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3 ) 1 3 — 0 0 3 4 — 0 3
窑 。进人 中石器时代 , 渔 民逐渐 开始 以捕 捉鱼类 、 收集海 藻 、 贝 2 0 k m, 倪 师市 区西 南 9 k m, 伊 水 和 洛水 交 汇 处 附 近 , 总 面积 约 壳 以及采集块 茎植 物 等 活动 , 这 些 活动 往往 需 要长 期 的定 居 生 3 . 7 5 k m 。这 表明城 市有 了一定 规模 , 已经 完整地 形成两 座宏伟 活, 于是出现了部落居 民点 。到 了新 石器 时代 , 社 会形 态 不断 改 的宫殿 ( 宗庙 ) 基址 。一 号宫殿坐落在整个遗址 中部的 台基 上 , 由 变, 原始人学会 了播种 以及有组织 的采集 , 农 业逐渐 得到 了发展 , 堂、 庆、 门、 庭等单体建筑所 组成 ( 见图1 ) ; 其东北部是 另一 座大型
中 外 古 代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思 想
邓 川 王奕文

张芳 瑜
6 1 1 8 3 0)
( 四川农 业大学城 乡建设 学院 , 四川 都江堰
要: 通过 对被 动时期 ( 即原始社会 到奴 隶社 会末期 ) 的中外城市 进行分析 , 从理论和 实践 两个角度对该时期 的城市规 划思想进
生 产即商业 ; 商业 与手工 业从农 业 中分离 出来 , 这便 是 人类 的第 二 次劳动大分工 。这种 生产 与生 活方式 的变 化使 单一 的居 民点 产 生了分化 , 出现 了以农 业为 主的 乡村 和以商业 为 主的城 市 … 。 在本 文 中, 主要从 国 内和 国外 两个 方面 , 分别 从理 论和 实践 两个 角度对 该时期的规划理论与实践进行 回顾 和总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

周代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天入合一的思想。

如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是“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

秦朝都城成阳的规划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种种星象,与人间秩序一一对应。

唐朝都城长安中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

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

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

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图3)。

3、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和相土、形胜思想相比,风水说通过对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概念和技法体系。

其思想上也更为成熟。

它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安平面图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

在城市内部建筑的设置中,也强调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

以弥补地方风水的不足,“城市之地。

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者不论东南西北,四周总以高地为吉,低处为界水,不可居”。

城墙除了防卫功能以外,也是重要的风水手段。

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内设神守卫,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想布局模式。

唐长安城皇城南面的四行坊,不开南北门只开东西门,是为了不冲“王气”。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了风水理论的影响,紫禁城的整体立意。

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

竭力突出其九鼎之尊的地位。

4、数字的应用数字本身是抽象和无意义的,但有时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

在中国古代,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

这些思想应用于城市规划,如汉长安城门开三个门洞,唐长安明德门、北京天安门及午门开五个门洞。

唐长安有六街,汉魏洛阳城长九宽六,都城开九门。

采用奇数也与突出中轴线布局有关,中间城门往往为帝王专用。

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图4),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这种思想在其规划的米利(Milet)都城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到了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筑与广场规整划一。

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图5)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

希腊化时期卫城和庙宇已让位给喧嚣的广场,广场周围有商店、议事厅和杂耍场等。

古罗马时期,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图6)。

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是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

街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以在被占领地区的市民心中确立向罗马当臣民的认同。

古罗马时期,城市道路笔直宽阔,建设了大量的宣扬统治者功绩的纪念性建筑:广场、凯旋门、记功柱以及供奴隶主享乐用的剧场、斗兽场等。

西方中世纪城市多为有机生长,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逐渐“生长”起来的,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图7)。

由于战争频繁。

城市的设防要求提到很高的地位.产生了一些以城市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

文艺复兴时期,教堂或城堡不再是城市的中心,市政厅广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这标志着神权与封建政权地位的下降以及资产阶级人权地位的上升。

许多城市进行了改建.改建主要集中在一些局部地段,如广场建筑群方面。

三、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西方以神学为中心,上帝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中最好最高的位置。

中国则以体现人间的统治秩序为中心,君王至高无上,城市中以皇宫和官署为中心。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朴素的“天圆地方”的人地观,导致了方格网城市图6 古罗马营寨城图5 西方城市结构单元 图7欧洲中世纪主要城市肌理形态的形成。

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皇权至上、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

有机生长是西欧中世纪城市建设的主线,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逐渐“生长”起来的,建筑群具有优美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统一且多样化。

而规则布局则是中国封建城市建设的主线,反映中国封建城市建设与发展成就的主要是都城和一些府城,是政府主观意志的产物,其城市设计突出了皇权的无处不在。

文艺复兴时期,人与自然的大发现使西方人地关系产生彻底的“天人分离”,人的价值理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西方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思潮,以各种几何形状作为城市形态构想,城市平面轮廓、结构呈现出一种规则的几何图案模式。

到了十七世纪后半叶,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城市建设中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

在城市建设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如法国的凡尔赛宫。

中国城市建设也讲求中轴对称和主从关系,但其思想根源却来自儒家文化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宗法礼制观念,以强调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图8、9)。

四、中西现当代城市形态比较 1、法国里尔——西方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中心规划相同点:西欧和中国的城市形态基本上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规则的,中国以都城为代表,西欧以商业交通型城市为代表;另一类是不规则、蛛网状的。

中国的工业、商贸城市都属此类,西欧以城堡型或要塞型城市为代表。

这种现象说明西欧与中国城市都同时沿着两条路线并行发展,一条是有意识的布局,以人的意志为主导的发展。

另一条是无意识的自组织,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发展。

另外,从道路系统来看,中西古代城市的城墙、城门与城市核心决定了城市主要交通线路,通向城门与市中心的道路为主干道。

不同点: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以都城规划为代表。

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座都城,它们的布局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等级严格的宗法礼制思想。

都城多方正规则布局,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旁三门,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形成一套严整的规划制度。

府城、州、 县城一般也都按这制度布局,差别只是城市规模大小不同,功能区多少不同。

图8中国大街小巷结构和西方城市结构图9中国和西方街道形式西方中世纪代表性城市是法国的卡卡松城和德意志的诺林根城,平面形态为椭圆形,城市中心区为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

城市一般分为教会区、皇室区、商人区,有些城市还有学院区、修女院区(牛津、威尼斯等)。

城市道路系统不规则,弯弯曲曲,多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

街道曲折多变的原因一是城市随地形变化有机生长,二是强调市中心的核心作用,放射环状道路可以起到包围和保护核心区的作用。

市场遍布全城,居民可沿街居住或营业。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往往只是封建经济中心,以商人为主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

由于西方基督教势力的强大,城市以教堂、市政厅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场为中心,街道由此呈放射状向外伸展,城市轮廓也很自由。

与西方城市相比,中国古代城市一直是主要作为各级封建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的。

虽然也有市场,但很大程度上带有纯粹满足封建主物质消费需要的性质。

市场的主人备受歧视,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被称为“市井小人”,经济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市场的主人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或各级政权的代表及权贵官僚,城市是层层政权控制下的政治中心,是封建统治的强大堡垒。

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在城市形态上就表现为方正规则布局,宫城居中,道路网的布局及道路尺度基本是考虑哲理或象征意义的需要,而与交通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

从文化及哲学思想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占统制地位,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反映在城市规划上就表现为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朴素人地观,导致了方格网状的城市形态。

西方的民主文化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反映在城市规划上就表现为以神庙、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为中心。

结语: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

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而从西方古代社会来看,早在古希腊的城邦建设中便出现了希波丹姆模式的城市建设体系。

建筑师从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实用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城镇的形态,从而发展了这一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