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

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

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 ( 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

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

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建筑:按照风水理论进行建 筑设计,如对称、中轴线等
选址:选择风水宝地,如依 山傍水、坐北朝南等
环境:注重城市环境的和谐, 如绿化、水系等
城市防御与安全规划
城墙:中 国古代城 市的主要 防御设施, 用于抵御 外敌入侵
城门:城 市的主要 出入口, 设有门楼、 瓮城等防 御设施
护城河: 环绕城市 的河流, 用于防御 和排水
中国古代城市 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夏朝:最早的城市,如二里头遗址 商朝:城市规模扩大,如安阳殷墟 周朝:城市规划更加完善,如洛阳、镐京 城市功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防御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城市规模:春秋 战国时期,城市 规模较小,多为 小城镇
城市布局:城市 布局较为简单, 以城墙、城门、 宫殿、市场等为 主要建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 格独特,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 园林等,对世界建筑风格产生了影 响。
城市管理:中国古代城市的管理方 式独特,如北京的胡同、苏州的河 道等,对世界城市管理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城市规划:体现 了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的智慧和理 念
中国古代城市 的公共设施与 文化景观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道路规划: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交通设施:马车、轿子、船只等交通工具 交通管理:设立交通标志,如“禁行”、“慢行”等 城市景观:亭台楼阁、园林、寺庙等文化景观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特点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建筑材料:木材,砖瓦,石材等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注重对称,讲究风水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在其处得到最好的体现,它 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就。梁思成先生颂誉它为 “古代中国都城的无比杰作”
Page 19
Page 20
1.邺城的规划与中轴线的发展
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 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 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 的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
2、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网线性规划风水认为, 以方格网式为宜。中国传统的古城, 也确实是以方整的棋盘式道路为主。 风水认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四忌:忌 曲折、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
邺城
Page 14
3.佛教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可以说是不重要的,寺、庙、塔等宗教建筑才是重要的。 城市常被简单的划分为若干地区,其城市整体性和防御性都较弱。 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寺庙为中心的邻里。如唐长安城建 设实行里坊制,城内108坊,每坊都建有一处寺庙,这里既是人们 企求平安的寄托,也是公众欢聚的场所,是公众活动中心。这些古 迹、文物,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它们同整个城市融 为一体,并成为这些城市的象征。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殷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与城市的发展


1.天命论思想
“天命论思想”产生于夏朝。殷商时代的宗教观念上承夏代, 统治者宣扬“帝立子生商”。说明商王是天帝之子,代表天帝 执行“天命”,实行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商代奴隶主们信神且 信鬼,也尊崇巫术。 所以,天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社会思 想。
注重军事防御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方面,由于法家思想的影 响,以遵循周易、周礼等奴隶制思想为指 导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和定制,受到各霸主 诸侯国的挑战,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理性思维 和正统观念。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法 家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就表现为“军事防 御思想”。邯郸赵都故城就是这个时期的 代表和佳作。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的城市建设。

商代时期的城墙非常简单,因为当时军事功能明显,城市规划主要考虑到了防御问题。

到了周代,城市的规划逐渐有了一定的明确性,分为户籍制、城市规划等方面。

行政区划的区域划分更加明确,城市内部也逐渐形成了居住区、商业区、政治活动区等不同的区域。

随着秦朝直接统一的推进,城市建设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秦朝期间出现了矩形城的规划,是将宽度与长度相等的城市。

汉代时,由于国家技术、经济的显著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建设的技术也逐渐到位,而往往“长坊文化”的发展,促成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到宋代时,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从铁路、公路、奏城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实验和创新,为城市规划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城市规划重点不再是军事防御,主要着重于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规划也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城市的独特特色。

二、古代城市规划的特征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直秉承“四合院”、“吕三率”的形式,以及“中轴线”、“风水宝地”等建筑准则。

这些特征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规划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四个建筑单元,形成一座完整的建筑体系,其中建筑长度优先,宽度次之。

建筑布局通常保持简单、整洁、轻盈和美丽的外观,非常适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吕三率”是古代的一种规划理论,最早出现在汉代,家长制由此发展而来。

它在规划中主要考虑到了规模、形状、地形、区域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城市功能和经济基础的方向性,结果形成了独特而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一、古代城市建设的起源与初期演变古代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游牧生活方式转向农耕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催生了城市的出现。

1. 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聚落与早期城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了一些原始聚落。

这些原始聚落通常由几个家族或部落组成,人们以农耕为生。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长,一些聚落开始发展成为早期城邑。

早期城邑通常由土墙和壕沟围绕,内部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

例如,在河南省郑州附近出土的二里头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早期城邑遗址。

这个遗址占地约1000多亩,墙壁高达10米以上。

2. 商朝:都市规模与功能区域划分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商朝时期,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区域划分更加明确。

商朝的都城通常由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是统治者和贵族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居民和商人居住的地方。

内外两个区域之间通常有一道高墙相隔。

此外,在商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用于宗教活动和祭祀的建筑物。

例如,在河南省安阳出土的殷墟中发现了大量用于祭祀活动的青铜器。

二、古代帝国时期:都市规划与宫殿建设随着中国历史进入帝国时期,古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都市规划和宫殿建设成为重要内容。

1. 秦朝:统一规划与标准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市规划工作。

秦始皇下令修筑连接各个州郡之间的道路,并修筑了连接各个州郡与首都咸阳的宫殿。

同时,秦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例如统一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这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便利。

2. 唐朝:城市规模的扩大与街道布局的规范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都城长安(今天的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规模庞大,分为内城和外城。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朝代的变迁。

这些城市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和城市特色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和周代。

在那个时期,城市规划主要以宗教和祭祀活动为中心,城市布局多以方形的城墙为主,城内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

而在秦汉时期,由于统一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城市布局开始多样化,出现了许多宫殿、陵墓和城市建筑。

2. 城市布局古代中国的城市布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方形、圆形和规则不规则形。

其中,方形布局是最常见的一种,参考了周代城市的规划方式,以城市中心的宫殿为中心向四周延展,类似于现代城市的中心商业区。

圆形布局则相对较为少见,多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城市,如以皇宫为中心的都城。

规则不规则布局则多出现在自然条件限制较大的城市,如山区或河流纵横的地区。

3. 城市建筑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以宫殿、寺庙和城墙为主要特色。

宫殿是统治者居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地方,其建筑风格富丽堂皇,常常以五进式的布局为主。

寺庙是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场所,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显著,建筑多以殿堂、塔楼和宝塔为主。

城墙是古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的防御工事,也是城市边界的象征。

4. 城市特色古代中国城市的特色表现在城市风貌、街巷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方面。

城市风貌方面,古代中国的城市注重建筑的华丽和规模的庄严,常常以宫殿和寺庙为标志物,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

街巷布局方面,古代中国城市多以直角交叉的格局为主,形成许多独特的胡同和巷弄,展示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独特魅力。

功能分区方面,古代中国城市根据居民的身份与职业进行分区,如皇宫区、商业区、居民区等,使城市功能有机结合,实现了社会秩序和管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宗教和祭祀活动中衍生出方形布局的城市,到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再到宫殿和寺庙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不断创新和发展。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受古罗马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一)有影响的论著
《周礼.考工记》:春秋,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不 同级别的城市,是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战国,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以自然规律和谐 的准则。
《商君书》:战国,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 系研究的先例。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对古代中国城规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1)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
特色的“象天法地”的思想 (2)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数的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活动。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模和布局往往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城市是贵族和政府的权力象征,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皇宫、官府、庙宇和货物市场为核心,周围则是官员和富裕阶层的住宅区域。

城市规划考虑了军事防御,常常采用城墙、护城河和城门等防御措施,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二、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城市规模扩大,规划更加细致,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需求。

例如,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繁荣起来,到了宋代,官员和学者开始绘制城市地图,标示出城市中的主要街道、建筑物和公共设施。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规划相对较为稳定,城市布局更加均衡和规范。

在明朝,城市规划多采用“方城制”,呈方形或长方形布局,规划有序,街道宽敞。

清朝时期,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格局逐渐形成。

清代皇家王朝建设了许多著名的皇宫和庙宇,例如紫禁城和圆明园,这些建筑物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

四、城市规划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首先,城市规划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城墙和城门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的安全,减少了外来侵略。

其次,城市规划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权力的分配。

官府和贵族的宫殿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显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而普通市民则居住在城市的周边地区。

此外,城市规划还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例如通过建设市场和庙宇来促进商业和信仰活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而又复杂的过程,它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古代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当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

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

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 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

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

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向着多中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

除少数国家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其他很多国家都另辟蹊径。

如吴国国都就按照“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术。

又如越国的有些小国则按照为《孙子兵法》国都规划选址。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的创造。

《管子、度地篇》中,已经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革命性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深远。

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法》则更多的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秦统一中国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一天体星像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表明,其城市规划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轴线,宫殿和民居相互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实现。

王莽代汉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的规划建设中有充分的表现。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公元213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和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及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南北朝时代,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突破儒教礼制空间规划布局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一方面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而隋代建立的长安城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

去了空间规划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关于发布改建、扩建汴梁而发布诏书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份杰出文献。

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和商旅的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等,它提出了改建和扩建措施,如扩建外城,规定道路宽度,设计消防措施,还提出了规划的实施步骤等等。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

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的地貌特征。

宋代开封城的扩建,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的诏书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

而在北宋中叶开封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这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的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新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同时众多城市规划的例子中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理、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形下是富有哲理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09风景园林硕士
7809017
蒋诗超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

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

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

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PS:“对称”。

就是以北为上,以南为下,以中间为中心,为上,以两边为偏房。

城市布局都是座北朝南,从南向北,划一条中轴线,把重要建筑部署在中轴线上,例如北京,沿中轴线布局为大前门,正阳门,天安门,皇宫,神武门。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唐朝以前,是王权至上思想。

就是宫城在最北面,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向南是皇城,是大臣住的地方,在向南是郭城,是百姓住的地方,充分体现了皇帝至上的思想。

宋代以后,是王权中心思想。

例如北宋的都成,开封,明清两代的都成,北京。

宫城在最中间,也在整个城市的最中间,向外是皇城,最外面是郭城。

充分体现了王权中心的规划思想。

尽量规划为正方形城市,棋盘式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

我们可以把西方城市的发展大致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工业革命前):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每个阶段,西方城市都
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

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外在缩影。

中国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更偏好隐藏于屏蔽式结构“围合”、“隐匿”,一般会刻意对周围自然环境有所维护。

欧洲稀缺的资源只能维持分散的小型城邦,城市的选址多是在聚落的中心位置,建筑上表现其宏大,注重装饰,以占据制高点的城堡为中心,在没有天然庇护所可以依恃的情况下与之相匹配的是一种外向型的炫耀式的建筑景观。

因而欧洲人信赖的是以人工构筑的城堡,是对自身力量的信赖,
在中国,城市规划的思想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基本形成,而后的演变只能说是其的补充和改良,这好像和中国的哲学发展史是一致的。

而在西方,规划思想随着时空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