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

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城市起源、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一、城市起源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夏朝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开始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城市。

这些城市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周围有大片的农田,城市内有市场、宫殿、祭祀场所等建筑。

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遵循“方圆相济”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布局通常是方形或长方形,四面环山或靠水。

城市内部划分为若干个街区,街道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

城市的中心通常是皇宫或城隍庙,周围是商业区和居民区。

城市的规划布局既满足了行政和商业的需要,也考虑到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

三、城市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

政治功能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是统治者的行政中心,皇宫和官府设在城市内。

经济功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城市是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的中心,市场和商铺林立。

文化功能是城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城市内有学堂、书院和文化场所,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军事功能是城市的防御功能,城市内有城墙和城门,保护城市的安全。

四、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夏朝时期,城市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到了商朝时期,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活动和手工业生产得到了繁荣。

到了秦朝时期,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也不断推进,城市的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城市文化和城市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经济等方面综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

二、城市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凝聚了政治权力的表现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的位置选择,通常优先选择具备保护功能的地理条件,如水源相对充足、地处战略位置等。

其次,城市规划还包括城墙的建设、道路的规划、主要建筑物的布局等。

城墙作为城市的界限和防御的重要工事,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城市建筑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形式多样,充满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城市内的建筑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居民住宅等。

宫殿作为统治者居住和管理朝政的场所,通常坐落在城市的中央,雄伟壮丽。

庙宇作为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场所,不仅在城市中起到了宗教引领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园林则以山水意境为主,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居民住宅则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多样化并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等特点。

四、城市经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离不开繁荣的经济活动。

在商代、秦汉时期,城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产品的进出口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宋代以后,城市经济逐渐多元化,冶炼、制造、贸易等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唐宋时期,城市经济达到了巅峰,以长安和开封为代表的都市成为东方经济发展的中心。

五、城市文化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化饱含着丰富的内涵,如酒楼茶馆的繁华、戏曲的盛行、文人雅士的荟萃等。

这些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六、城市演变与古代城市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经济的转型,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些古代城市经历了繁荣与衰落的循环,如长安、开封等。

而一些古代城市则在历史中渐渐沉寂,如丝绸之路上的吐鲁番、敦煌等。

然而,这些城市所留下的建筑遗迹和文化瑰宝,仍然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学者,成为了当地的重要资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这样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雏形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

城市的政治作用突出,宫殿建筑占城内的绝大部分,城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完全是为了护卫宫殿,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局未形成;城内的手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此时的"城市"的功能尚不健全,仅体现了政治作用,例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成等。

第二,初期阶段,包括战国秦汉时期。

"城市"的政治作用仍很突出,但是在经济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

战国时期新型城市出现,各诸侯国的都城都是当时人口集中、工商汇集的大城市,城内设有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但所占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如齐临淄、秦咸、西汉长安、东汉洛阳等。

第三,发展阶段,包括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的战争色彩强烈,特别注意防御设施的改造和加固,与此同时,居住区有所扩大,宫殿区位置北移并和居民区严格区分,出现了南北中轴线为对称部局的新格局,如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

到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布局严整、规划合理、规模巨大的都城结构,宫殿、衙署等政治设施虽占据重要位置,但面积小于居民区,居民区为封闭的"里坊"结构,城内有划定的商业区,也采用封闭的形式。

以南北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格局已成定规,且十分严格。

如隋唐大兴长安城是其代表。

第四,完善阶段,包括北宋至清。

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基本完善,宫殿衙署仍占重要地位,都城皆为重城一宫城、内城、外城。

城市布局和管理方白最大突破是变封闭式的里坊制度为开放式的街巷制度,同时保留以中轴战对称布局的风格,商业经济活动趋于自由,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增加,对外贸易港口比较发达,如北宋东京城、元大都及明清的北京城等。

商周时期主要介绍隋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也就是今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

下文一律以唐长安城相称。

唐长安城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非常规则和整齐。

它的这种形状同汉长安城一样,也是受当地地形影响的结果。

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古代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

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街道和建筑物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2. 城市规划与建设:古代城市在建设时通常会进行规划,包括规划道路、水源、农田、居民区等。

同时,城市的建筑物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城墙、宫殿、寺庙、市场等建筑得到了发展和改善。

3. 商业与贸易中心:古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商业与贸易的推动。

城市成为商品交换和贸易的中心,商人们会聚集在城市中进行买卖和交易。

4. 经济与产业多样化: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和产业也逐渐多样化。

城市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手工业、商业和农业活动,形成了城市的经济基础。

5. 文化与教育中心:城市中的人口密集,文化和教育资源也相对丰富。

城市成为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中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院、图书馆、剧院等。

6. 政治与行政中心:城市往往也成为政治和行政中心。

政府机构、官方大楼和宫殿等都会集中在城市中,成为治理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中心。

总的来说,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是规模逐渐扩大、商业与贸易中心、经济与产业多样化、文化与教育中心和政治与行政中心。

这些趋势反映了古代城市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和演变。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商朝时期的商都,此后每一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城市,这些城市纵横交错、发达繁华,镌刻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印记。

一、城市的起源中国是早期的农业文明,因此中国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农耕和养殖的技术。

最初的城市可能是由部落或村落演变而来的,如炎帝建立的燕都、夏朝的商城等。

随着时代的演进,城市的功能逐渐多元化,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

二、古代城市的分类古代中国城市可以分为工商业城市和政治文化城市两种类型。

前者主要以商业贸易为主导,如唐朝的长安、宋朝的汴京、明朝的南京等;后者则是官方机构和文化中心的集聚地,如汉朝的洛阳、明朝的北京等。

三、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城市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中,从最初的城池,到唐代的长安城有城墙、城门、街道、市场、宫殿、墓地、公园、水泵站、交易所等各种设施,城市不仅有商业和政治中心,还有文化城市、工业城市、宗教城市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不断扩大,旅游、休闲、购物、娱乐、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扭曲搭建和地下工程崛起,咖啡厅、酒吧、夜市、美食城和文创城等都成为城市的新面貌。

四、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在城市中,人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其次,城市也是文化、科技的中心,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和科技信息,从而更好的反映其生活状态;第三,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人们可以结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推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五、城市化进程的推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城市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环保、能源消耗等问题。

同时,城市化也有利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巨大人口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和产业升级。

因此,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平衡。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集中化发展: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向中央集权的城市迁移。

例如,古代中国的首都从西周的镐京(今陕西临潼)迁至东周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再迁至东汉的洛阳,最后迁至隋唐的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种集中化发展使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

2. 经济繁荣:古代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繁荣密切相关。

城市作为政治和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手工业者和工匠聚居。

城市内的商品交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蓬勃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3. 城市规划:古代城市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城市规划和布局的标准。

城市的设计通常包括内城和外城,以及街道、城墙等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中也会考虑城市的防御和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4. 社会流动:古代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

人们在城市中的聚居使社会流动变得更加频繁,城市成为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口的交汇点。

这种社会流动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集中化、经济繁荣、城市规划和社会流动的趋势。

这些趋势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一、引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古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城市建筑和城市管理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二、城市规模的发展趋势古代中国城市的规模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过程。

最初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由城墙所围绕的城区组成。

随着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以皇城为中心的中心城区以及围绕中心城区的外城区。

这种城市规模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历史上多次重复出现,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

三、城市布局的发展趋势古代中国城市的布局主要遵循“方圆”和“宜居”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布局通常是方形或矩形的,以方便管理和防御。

同样,城市的街道和巷道也是按照规整的方向布置,形成了直角交叉的格局。

而在城市的中心,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主要街道,连接着重要的官方建筑和市场。

四、城市功能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功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政治方面,城市成为了国家政权的中心,政府机构、官方建筑和行政设施在城市中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经济方面,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的中心,市场和商业街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文化和宗教方面,城市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机构、学府和宗教寺庙在城市中兴盛起来。

五、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多样,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城市的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城市中的建筑物多为高层建筑,以节约土地资源。

在城市中心,会有一些宏伟的宫殿、寺庙和城楼等建筑物,展示了国家的威严和繁荣。

六、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古代中国城市的管理主要由官方负责,城市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逐渐完善。

城市的管理包括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建设、治安维护等方面。

同时,城市也有一些自治组织,如市民团体和行业协会,为城市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参与。

中国城市史的发展

中国城市史的发展

中国城市史的发展城市作为人类的居住形态,始于古代。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史的发展。

1. 古代城市的起源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蓝田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新的文化类型,人类社会开始从部落社会向城市化方向发展。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进展。

首都商朝的殷墟、周安王城、周康王城等古城遗址,都展现出了商周时期中国城市化程度的高度。

2. 帝国时代的城市中国的帝国时代,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41个国家,其中有20多个国家有城市。

此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走向成熟。

尤其是汉代,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

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建业、成都等。

公元221年建立的晋朝,开始了“京师制度”,规定国都之外设首府、治所、交通枢纽,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体制一直沿用到清代。

3. 中世纪城市的发展随着唐宋两代、明清两代水利和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的中世纪城市分称为“京城”、“州府”、“县治”等类型。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颇具规模的市场、商业街林立,人口增长迅速。

到了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南京、北京等城市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4. 当代城市生活的重大转变近现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在民国时期,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12%,到1965年时更是达到2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城市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城市化率迅速增长。

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5.68%。

当前,中国对城市经济的重视,城市体系的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都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总结中国城市史,几乎包含了中国历史的全部发展历程,城市和文明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从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变迁,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总结,使中国的城市化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这样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雏形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

城市的政治作用突出,宫殿建筑占城内的绝大部分,城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完全是为了护卫宫殿,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局未形成;城内的手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此时的"城市"的功能尚不健全,仅体现了政治作用,例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成等。

第二,初期阶段,包括战国秦汉时期。

"城市"的政治作用仍很突出,但是在经济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

战国时期新型城市出现,各诸侯国的都城都是当时人口集中、工商汇集的大城市,城内设有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但所占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如齐临淄、秦咸、西汉长安、东汉洛阳等。

第三,发展阶段,包括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的战争色彩强烈,特别注意防御设施的改造和加固,与此同时,居住区有所扩大,宫殿区位置北移并和居民区严格区分,出现了南北中轴线为对称部局的新格局,如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

到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布局严整、规划合理、规模巨大的都城结构,宫殿、衙署等政治设施虽占据重要位置,但面积小于居民区,居民区为封闭的"里坊"结构,城内有划定的商业区,也采用封闭的形式。

以南北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格局已成定规,且十分严格。

如隋唐大兴长安城是其代表。

第四,完善阶段,包括北宋至清。

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基本完善,宫殿衙署仍占重要地位,都城皆为重城一宫城、内城、外城。

城市布局和管理方白最大突破是变封闭式的里坊制度为开放式的街巷制度,同时保留以中轴战对称布局的风格,商业经济活动趋于自由,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增加,对外贸易港口比较发达,如北宋东京城、元大都及明清的北京城等。

商周时期主要介绍隋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也就是今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

下文一律以唐长安城相称。

唐长安城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非常规则和整齐。

它的这种形状同汉长安城一样,也是受当地地形影响的结果。

因为唐长安城所占据的这块平原,恰好是东西开阔,南北却受到少陵原和龙首原的制约。

根据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东西二城墙厚度在内),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南北二城墙厚度在内)①,两相比较,则东西长出1070米。

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严格的东西对称。

宇文恺首先确定了全城的中轴线,然后以它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唐长安城的中轴线是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为南北一线,即承天门街(亦名天街,承天门和朱雀门之间)和朱雀门街(朱雀门和明德门之间)。

由于有一条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平面布局井井有序。

宫城是全城的核心,位于城内北部中央,周长8.6千米,面积约4.2平方千米,没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作为中轴线,以区别于皇城和外郭城。

这在设计上也是费过一番心思的。

因为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总要处处表现它至高无上的特点。

它的中轴线是由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略偏西)所构成,压在全城中轴线北段的中央。

这些建筑物高大雄伟,承天门大街和朱雀门大街虽然宽畅笔直,但与宫城的中轴线相比,仅仅是它的附属物而已。

宫城中的建筑物也基本上保持东西对称,只是后来不断增添新的大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皇城紧附宫成之南,周长9.2千米,面积约5.2平方千米,南北7条大街,东西5条大街。

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

承天门大街东西两侧从北到南,东边有东朝堂,西边有西朝堂;东边有门下外省,西边有中书外省;东边有左武卫,西边有右武卫;东边有尚书省,西边有司农寺;东边有左领军卫,西边有右领军卫;东边有太仆寺,西边有宗正寺;东边有太常寺,西边有鸿胪寺等,基本上东西对称。

至于安上门街以东和含光门街以西,由于布设的机关不大重要,故并未遵守东西对称的原则①。

外郭城是一大长方形,周长36.7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②,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描绘。

由于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因此,城的东半部和西半部各有5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

根据实测,朱雀街宽150米(最宽处155米),其以东的五条南北街道,依次宽为67米、1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五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63米、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①。

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仍然是严格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

这表现在通向南墙城门的街道都宽,而启夏门街、安化门街的宽度则大体相当;其他通向北墙城门和皇城城门的街道宽度也都在60米以上,唯有通向光化门的大街残存42米,应该不代表它原来的宽度;东西顺城街都窄,宽仅20—25米。

这样设计不仅保持了对称布局的特点,而且也完全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

唐长安城的核心是在北部中央,因此南墙上的三个城门向中间紧缩通向它们的街道宽度在108米到155米之间,应该是十分合理的。

这三条平行的大街宽畅豁达,笔直端正,绿树成荫,可以更加陪衬出皇城、宫城的雄伟。

东西顺城街很窄,那是愈靠近城墙,行人愈少的缘故。

东西向的14条大街,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也比较宽,其中皇城南面的横街直通春明门(东出中门)、金光门(西出中门),宽达120米,但从设计布局来看,东西向的街道均不作南北对称。

唐长安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宛似一块棋盘,两边还挖有排水沟,以及种植槐树、榆树和柳树②,高大翠绿,把长安城装扮得十分壮观。

这些纵横排列整齐的街道把所有居民区划分为大小不等的里坊,分归长安、万年两县管辖。

以朱雀街为界,长安县管理西城55坊,万年县管理东城55坊。

因城的东南角作直角形曲折,实为54坊,后因兴庆宫占据一坊半之地,又成为53坊。

但大明宫丹凤门街把两坊分割为4坊,城东部仍为55坊。

这些整齐划一的里坊,以朱雀街为界,严格东西对称布局。

皇城以南东西九排坊,每排10坊(一、二排各8坊),南北分为10列,每列9坊(朱雀街以东第四列和以西第四列各为7坊),共计86个坊。

以朱雀街为界,向东5列坊的东西宽度分别为562米、700米、1022米、1032米、1125米;向西5列坊的东西宽度分别为558米、683米、1020米、1033米、1115米。

①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皇城以南朱雀街东西诸坊完全是对称布局,相对应的诸列坊东西宽度相差无几,基本吻合。

宫城皇城东西的24坊,虽然仅实测了西边的居德坊(金光门北),其东西宽为1115米,与朱雀街西第五列坊的宽度相当。

这就证明,由于南北向和东西向街道的宽度已经查明,宫城、皇城东西诸列坊也是东西对称布局。

由于唐长安城内诸坊完全东西对称排列,就显得特别整齐划一。

真是“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比也”。

②诸排坊的南北长度也已探明,但从测量数字可知,南北诸坊并不对称,只是根据地理特征划定诸坊长度,尽量使各排坊保持单一的地形。

诸坊均有高大围墙环绕,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

除过特殊情况外,不准再向大街开门,只有“三绝者”例外。

也就是说,三面受到阻隔,无法向坊内开门的住户,才允许向街开门①。

皇城以南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

这是由于宫城在北,“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②。

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应该同地理上的原因有密切关系。

皇城以南诸坊面积较小,居民人口也少,只开东西街已能满足需要,无须再开南北街。

凡有十字街的坊,十字街的宽度均为15米。

被十字街隔开的四区,又各有十字街巷,把全坊分为16个小区。

这些巷的宽度,一般为2米多③。

按照唐人习惯称呼,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对靠近东、西、南、北四个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北、某门之西、某门之东;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

④这些十字街的坊,也是东西对称布局,从十字街东西四个小区的称谓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这也说明,在一坊之内同样遵循着东西对称的原则。

当然,一坊之内除十六个小区外,还有被许多微径小蹊分割的巷曲,数目之多,竟然可以使人入曲迷途。

唐长安城内的这些里坊,就是达官贵人和一般居民的住宅区,也是诸教僧徒、手工业者和小商贩活动的场所。

坊内榆柳成行,苗圃果园繁多以及私人宅第中的茂林修竹之胜,使诸坊景色迷人,让人留恋而忘返⑤。

然而,长安城内的街道和里坊却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坊有墉(围墙),墉有门,捕亡奸伪,无所容足”①。

坊门启闭有时,每天夜间街鼓鸣后,行人必须回到坊内,否则就是犯夜,会受到巡行武士的严厉惩罚,甚至于杖杀。

“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②,就是反映这种夜夜宵禁的情况。

只有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夜间例外,全城士女可以自由出入街巷,玩赏花灯③。

实际上,唐长安城内坊坊有墙,街道犹如胡同,与今天城内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的情况迥然不同。

这种坊设围墙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除整齐划一外,显然也是为了加强统治。

唐长安城内经济活动的中心就是东西两市,也完全按照东西对称的格局布设。

东市位于皇城东南角(今西安交通大学西边),西市位于皇城的西南角(今西北工业大学的西边),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内各开井字形街道,每条街宽达16米,每面也各开两个门。

两市各有220个行业,向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④。

东市东北隅有放生池,引浐水渠西流汇注,“俗号海池”。

后来在西市西北隅也开凿了一个放生池,引永安渠水汇注,与东市池保持东西对称。

管理市场和平准物价的机构也对应设置,如东市局、东平准局,西市局、西平准局等,它们均隶属于太府寺。

市内被井字形街道分割的九个区,四面临街,各行各业的店铺也均临街开设,铺面一般为6米许⑤。

在每个小方之内,还有许多小巷道。

从对西市发掘的情况看,市内除商店外,还有手工业作坊。

西市设有大衣行、秋辔行、秤行、绢行、卖腊烛的窦家店、侯景先当铺、张家楼饭店、陶氏饭馆①、珠宝商店②、波斯邸③、窦义柜枋等④。

东市的商行与西市相仿,会昌三年(843年)六月二十七日夜间,东市失火,一次烧毁“曹门已西十二行四千余家”⑤,店铺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比较而言,西市比东市繁华,“浮寄流寓,不可胜计”⑥。

因为东市靠近三大宫,王公大臣多在东市附近居住,宅第“勋贵”,占地广阔,商贾无处落脚,不得不“多归西市”贸易⑦。

当然,西市靠近永安渠、漕河,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方便也是它胜过东市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