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共48页
控制性详细规划案例分析PPT课件

第6页/共86页
明故城格局特色与演变
第7页/共86页
第8页/共86页
第9页/共86页
明故城风貌特色研究
地理环境:外围山水形成的大风水格局、泮池、古泉 城市格局:孔庙居中、以城卫庙 建筑物:各类府第、庙宇、民居等 构筑物:牌坊、水井、城墙 传统街巷:街、胡同形成的“丁”字型街巷体系 历史遗址:府第、庙宇、古河道、古城门、古牌坊 建筑肌理:传统公共建筑多进院落,传统居住建筑单进
天官第街北侧现有曲阜市人民医院和福利院, 现已有计划将医院迁出明故城,在明故城北 侧建设养老院性质的老人之家。因这一地段 处于明故城西北,环境较为僻静,适合作为 疗养所使用,规划不仅仅将其作为一处公共 设施,而是将其规划为一个老人社区,增加 其生活氛围,增强老人的归属感,体现人文
关怀。
第52页/共86页
19801980年代以后占年代以后占9494对明故城公共设施评价对明故城公共设施评价绿化太少占绿化太少占3131居住条件差占居住条件差占2727居民最经常购物的区域为五马祠街居民最经常购物的区域为五马祠街3838居民认为明敀城内应该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居民认为明敀城内应该增加文化娱乐设施6969对明故城保护的意愿对明故城保护的意愿对古城范围了解占对古城范围了解占4545对孔子非常了解占对孔子非常了解占2929了解一点占了解一点占5050认为明敀城保护非常重要占认为明敀城保护非常重要占9191认为明敀城保护是大家的事占认为明敀城保护是大家的事占62622525认为是政府认为是政府很愿意参加明敀城保护活劢占很愿意参加明敀城保护活劢占37375151如果有邀请就会如果有邀请就会参加参加明敀城保护不发展策略研究明敀城保护不发展策略研究明敀城在曲阜城市的角色定位明敀城在曲阜城市的角色定位明敀城内部的功能定位研究明敀城内部的功能定位研究明敀城的社会生活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明敀城的社会生活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明敀城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明敀城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明敀城的教育文化发展策略研究明敀城的教育文化发展策略研究明敀城物质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明敀城物质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明敀城非物质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明敀城非物质遗产保护策略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城市中心的南秱城市中心的南秱城市总体结构城市总体结构新一轮总体觃划提出的城市保护觃划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
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14、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5、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为体制的产物。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历史地理第四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匸:二•阻t:v“•“朱玲玲-宀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居民多、建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作一初I步探讨Q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齐划一性:'*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考工记》中记载最为明确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在西汉,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考其成书前I■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引《考工记》可知,古代的“国”,实指都城而言。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八’、•••「•:「.・b.b・J>樋围着持戈的人。
《说文》*:“国療也,从口从或”.国、邦、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都皋指国都,《说文》载之甚明*“□,回也,象回币之形”。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就7&r F=1o再把古文字向前推,商代的甲骨文中,把王都称作“大邑”、“天邑”、“终邑”。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而称作瘁天邑商S邑字卜辞写%”形,吴大徵云“上作口形,古围字,下 郎马形,古节宇也,亦持节出使之义。
”①罗振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卜辞及古今文皆作马,象屁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从人2农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形。
所以许慎《说文》曰*“邑*国也,从口”。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地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些古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址(或称城堡〉之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①昊大徵: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7页髦围形节形爵②罗振玉: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7页邑字之释。
隋唐东都洛阳城水系浅析

隋唐东都洛阳城水系浅析马依莎【摘要】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其水系主要分为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两大部分.伊、洛、瀍、谷构成了洛阳城的自然水系系统.此外,在城内以洛水为主干兴建了许多渠道,在洛水北岸有漕渠、泄城渠、写口渠,在洛水南岸有通济渠、运渠等,还南引伊水与运渠相通.同时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在所开四段运河中,有三段的衔接处均在洛口,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网的全面建立,给洛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繁荣.【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6)002【总页数】5页(P4-8)【关键词】自然水系;人工水系;漕渠;通济渠【作者】马依莎【作者单位】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4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管子·乘马篇》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短短的几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古代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从史前时代的原始聚落发展到中古时代的功能完备的大都市,都邑选址无不遵循着这一规律。
中国古代城市多傍水而建,或依江河,或临湖海,隋唐时期的洛阳城也不例外。
随着古代都邑的不断发展成熟,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对水系的选择和利用。
从对自然水系的利用发展到对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的综合利用,从对水系的简单的利用发展到利用水系进行排污、航运并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在古代城市建设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笔者依托《隋唐洛阳城水系分布图》(如图 1)对隋唐东都洛阳城的水系问题作一初步的讨论。
洛阳“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
”[1]可见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其水系主要分为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两大部分,伊、洛、瀍、谷构成了洛阳城的自然水系系统。
1.1 自然水系(1)洛水洛河古称洛水,黄河支流之一,源出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
东流入河南境内,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市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PPT学习教案

4.作用: 加强统一趋势; 促进民族融合; 削弱奴隶主集团的势力; 动摇分封制
5.过程
第7页/共48页
第8页/共48页
①齐桓公称霸 原因:有利的地理位置;
管仲改革; “尊王攘夷”,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表现:前7世纪葵丘会盟,霸主地位得到周王室承 认
管仲相 桓公, 霸诸侯 ,一匡 天下, 民到于 今受其 赐。微 管仲, 吾其被 发左衽 矣。 -《论语·宪问》
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第44页/共48页
3.音乐艺术
编钟
第45页/共48页
六、天文和物理 1.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学成就 春秋:前613年,做世界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
星的最早记录;历法形成固定系统 战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
经》 2.《墨经》 记录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物理学知识,还
有声学和光学记载。
秋 中期青铜精品
莲鹤方壶
第21页/共48页
2.漆工艺和纺织业
战国漆工艺出现夹纻技术;纺织业也有进展
3.煮盐业和酿酒业
煮盐业:山西产池盐;山东产海盐;四川产井盐
酿酒业:商周时酿酒业发达;春秋战国时已能用
曲造酒
4.《考工记》
战国时期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技术的专著,在我
国及世界工程技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商业和城市
-《孟子·告子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 -《 诗经·小 雅·北 山》
第4页/共48页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族融合
第5页/共48页
一、总体特征 1.大动荡: 国家分裂,诸侯纷争 2.大变革: 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3.大发展: 经济;文化;民族融合
二、春秋时期(前770-前476)诸侯争霸 1.政治前提:王室衰微 2.目的:争夺土地和人民 3.性质:“春秋无义战”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46
第二节 汉代的城市
•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兴盛时 期,城市的发展也达到了高潮。自西汉末 年的战乱始,直至隋唐,中国城市的发展 才达到了它的第二个高潮。
47
一、长安的发展
40
第一节 秦代的城市
41
一、秦朝统一与城市的发展
• 1、城市数量大约有800—900个左右,其中 规模较大的有250个左右。
• 2、随着国家的统一,及不断地开疆辟土, 在一些当时所谓的边疆地区如五岭、滇黔 、长城沿线都出现了城市的影子。
42
二 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
• 秦朝统一六国之初,将全国分为36郡。郡 下设县,而县级政权都设在城市之中。建 立了以朝廷所在城市为中心,以郡县城市 为网络分布状的封建大一统的首都郡县制 城市体系。
51
• 汉代城市建有城墙,并在城墙外挖有护城 河。城墙都修有城门,除了启闭式城门外 ,又出现了用辘轳提升的悬门和跨越城壕 的吊桥,同时还出现了瓮城。
52
三、长安的城市规划
• 1、宫殿建筑比重较大。 • 2、城区开始按闾里制修建。城市以官府衙
署为中心,进行功能分区,如手工业区、 市场区、居住区等等。
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
61
62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发展
商代文化介绍

商代文化介绍商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神秘的朝代,商朝人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发明了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下面是有商代的青铜、制陶与建筑,欢迎参阅。
商代的青铜、制陶与建筑商代继夏代为中原主要的政治力量后,文化上有不少继承,而内容越来越丰富,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时代,大体上离开了新石器文化。
商代文化的详细讨论,不在本书范围之内,最近张光直的《商代文化》(ShangCivilization)是一本最新的综合性著作,可作参考。
本文只就商代超越前人的若干特点,作简单的讨论,以为周代文化发展的背景。
下文拟就物质文化:青铜器、陶器、建筑;及组织与意念的文物:国家组织、农业、占卜、文字数项加以讨论。
中国青铜的源起,过去颇多“外来说”的聚论。
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新资料,说明中国境内在青铜文化形成以前,曾有其萌芽阶段。
现在青铜在中国本土形成的理论,有比前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及逻辑。
在陕西、甘肃和山东,分别有早到西元前三千年的铜刀铜链出土先商文化只有小型铜刀及铜链。
早商以郑州遗址为代表,其早期的铜器中也罕见容器,早商文化的晚期则已有成套的青铜礼器。
盘庚迁殷以后,可称谓商代后期,以殷墟文物为代表,青铜札器、兵器及工具都已司空见惯,至今已有数千件出土。
整个商代,青铜器甚多在当地铸造;冶铸方法为直接范铸,早期的范为一个模型作一个范,一个范作一器,无论大小均为浑铸。
但小件器物,如链,可以一范铸造数件,晚期的铸造方法仍为范铸,但铸造大器及型制复杂的器物,已为多范复合拼成。
花纹的制作,系在陶模上描纹,用刀契刻,然后反印在铜范上。
殷墟出土过一件残模,有已半刻的描纹。
半浮雕的花纹则用泥条盘制,另外加在模上,而泥上也有刻纹。
总之,花纹与铭文都是铸上去的。
灌注铜液系由俗称“将军盔”的坩埚,一次只能熔有限的铜液。
铸造小型器物,少数“将军盔”的容量就够了。
大器如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高133公分,长110公分,宽78公分。
单以浇铜液言,须有二百五十多人操持七十个左右的将军盔,在极短的时间倾入范中。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1:抱厦: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
2:马面: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两箭之遥)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上建有敌楼,以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有效的射击敌人,此墩台即称马面。
这种形式最迟从六朝即有。
3: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4: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 .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5:内外槽:宋《营造法式》称金厢斗底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其中内柱圈成的空间称为“内槽”,内柱与外柱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外槽”,故总称“内外槽”,其进深为四间,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的布局形式,可获得重点突出的内部空间作为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均属此形式。
6: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7:前后槽:宋《营造法式》称单槽,以一系列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其进深为两间。
8: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9:辇道:又称陛.御道。
古代封建社会中专供最高统治者使用的道,是一种坡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
常与踏垛(阶级)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平右槭”的记载。
平,指斜平坡道;槭,指阶级形踏垛。
唐宋时将辇道置于两踏垛间,明清时其功用已为装饰化所替代。
如故宫太和殿的台阶,两边是踏垛,中间御道斜面上雕刻龙卷水云波纹等,称“龙凤石”,已纯为装饰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