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建设史

合集下载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从早期的都城到后来的县城和镇市,每个时期的城市建设都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演变历程,展示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建筑和功能。

一、早期城市的出现在远古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原始聚落,这可以被认为是早期城市的雏形。

这些聚落可能以部落或氏族的形式存在,主要用于居住和生产。

随着农业的出现和社会的分工加深,这些聚落逐渐演变为真正的城市。

最早的中国城市可以追溯到约48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黄河流域发现的刘家台、赵公口等遗址是典型的早期城市遗址。

二、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非常注重规划与布局。

早期城市往往是以城墙为界,内部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城市中心通常用于行政和商业活动,周边地区则用于居住、工业和农业。

在城市规划中,对街道、门户、广场等的设计都十分重要。

城市的设计往往遵循阴阳五行的理念,以求和谐、平衡。

三、古代城市的建筑与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文化风貌。

城市中常见的建筑物包括宫殿、庙宇、城隍庙等。

宫殿是统治者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往往是城市的地标。

庙宇是信仰活动的场所,供奉神灵,是人们朝拜祈祷的重要场所。

城隍庙则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庙宇,被认为能保佑城市的繁荣和安宁。

古代城市的功能也非常丰富。

除了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外,城市还承担着集镇、军事防御、商业交易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

不同地区的古代城市根据其所处位置和资源条件的不同,功能特点也有所差异。

例如,沿海城市往往是重要的贸易港口,内陆城市则更注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四、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秦朝和汉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中国城市建筑史

中国城市建筑史

中国城市建筑史殷周时代得邑、都、市、城、廓、国①邑与都:邑并不仅就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得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得邑为小邑;凡就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得邑称为都,就是奴隶主得驻地。

②邑与市:中等规模得邑设市,这时得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就是所有得邑都有市。

③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得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就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得权利。

④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得功能就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城与廓就是有区别得,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就是防御性得,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

有得城并没有廓。

⑤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得不一定全就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得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就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得称呼产生于战国。

周代得城制及其影响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立了一整套城市规划制度体系,称为“营国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宗法分封制度在城邑营建上得集中体现,目得就是确立天子、都城布局严谨,强化中轴线得引导作用,将象征皇室威仪得主体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轴上。

或从此轴线对称布局。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就是车轨得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Ⅱ影响:《周礼考工记》就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最早、最完整得记载,被视为指导中国都城规划布局建设得经典。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得精髓,都城得规模、形制要按礼制得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得城制有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一、古代城市建设的起源与初期演变古代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游牧生活方式转向农耕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催生了城市的出现。

1. 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聚落与早期城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了一些原始聚落。

这些原始聚落通常由几个家族或部落组成,人们以农耕为生。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长,一些聚落开始发展成为早期城邑。

早期城邑通常由土墙和壕沟围绕,内部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

例如,在河南省郑州附近出土的二里头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早期城邑遗址。

这个遗址占地约1000多亩,墙壁高达10米以上。

2. 商朝:都市规模与功能区域划分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商朝时期,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区域划分更加明确。

商朝的都城通常由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是统治者和贵族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居民和商人居住的地方。

内外两个区域之间通常有一道高墙相隔。

此外,在商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用于宗教活动和祭祀的建筑物。

例如,在河南省安阳出土的殷墟中发现了大量用于祭祀活动的青铜器。

二、古代帝国时期:都市规划与宫殿建设随着中国历史进入帝国时期,古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都市规划和宫殿建设成为重要内容。

1. 秦朝:统一规划与标准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市规划工作。

秦始皇下令修筑连接各个州郡之间的道路,并修筑了连接各个州郡与首都咸阳的宫殿。

同时,秦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例如统一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这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便利。

2. 唐朝:城市规模的扩大与街道布局的规范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都城长安(今天的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规模庞大,分为内城和外城。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是明朝的都城之一, 也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
一。
明南京城选址在今南京市中部 ,地势较高,有利于城市排水
和防洪。
明南京城规划布局严谨有序, 街道呈棋盘状分布,建筑风格 独特,城市风貌优美。
明南京城的建设体现了明朝的 繁荣昌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 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 一杰出代表。
用自然屏障,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
总结词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如唐长安城采用严格的棋盘式布局, 主干道宽阔平坦,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此外,城市还建有驿站、码 头等交通设施,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区域交流。
管理制度不健全
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相对简单,缺乏有 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规范城市 发展和管理。这导致城市管理混乱, 难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管理手段落后
古代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工具。城市管理者往往依 靠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管理,难以应 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
06 总结与展望
城市发展水平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 不同历史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一些 大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而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地区 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
古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多数城 市都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功 能。这种多功能性导致城市发展缺乏 专业化和特色化,不利于城市的长期 稳定发展。
03 典型城市案例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建设

第三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一概说:要素:四个阶段:1城市建制:11)商周2)战国3)秦以后2 城市选址“相土尝水”1)解决水源问题(饮用水;供应苑囿和漕运)2)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要求3)风水上的要求2 3 筑城办法1)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2)唐以后:砖包夯土墙城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瓮城”:二道以上城门“敌台”,“马面”3 4 城市布局结构1) 城郭之制城:子城,内城,阙城郭:罗城,外城,国城✧城市布局的两种方式:城在郭的一侧或内部。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郭)明南京与北京有四道城墙2)《周礼:考工记》中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冬宫·考工记》3)城市布局:帝王宫廷总是都城主体居住形式: 里坊制,街巷制市:娱乐场所:风景区、瓦肆4) 道路系统5) 道路绿化、“彩化”6) 市政设施建设7)都城规模大.二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实例1 汉长安——七星伴月●规划结构松弛:●宫室不集中,面积很大,市很不发达。

●陵邑的设置。

●八街、九陌●上林苑昆明湖2 曹魏邺城——一定之规●开创了功能分区明确,规划严整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棋盘式分割,宫殿位北居中。

●丁字型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3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七大古都之一西晋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宫城位于京城偏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城墙。

●里坊制( 1里见方)。

●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4 4 南朝建康——秦淮纡余5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后建的越城。

历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

●中间的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牛首山,作为天然的厥,其它道路都是“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市多而分散。

6 5 唐长安(隋大兴)唐长安(隋大兴)——规模宏大、里坊中正7高颖、宇文恺负责建设8中国古代最严整、规模最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目录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三. 城墙 (2)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第二篇《考工记》 (3)一. 考工记概况 (3)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一.城市的原始定义1. 城市的原始定义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章节副标题
城市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融合:将传统文化 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文 化中,形成独特的城 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 发展,如影视、音乐、 动漫等,提升城市文 化产业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 活动,如艺术节、文 化节等,打造具有代 表性的城市文化品牌 。
术等元素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儒家 思想、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等
现代文化:科技、 创新、全球化等
融合方式: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相互影响和融 合
融合结果: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城市文化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城 市建设和城市文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04
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
05
中国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章节副标题
古代城市建设
城市起源: 夏商周时 期,城市 开始出现
城市规划: 春秋战国 时期,城 市规划开 始形成
民族融合:城市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元素:城市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具有 创新性和时代感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章节副标题
城市建设的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文化日益丰富,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绿化、环保等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讲,秦制在我国城市规划发展中先让室战友承前启后的历
史作用。就华夏城市规划体系传统的发展而言,它不仅是几经四个世纪的周代
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革新探索的经验总结,而且更为钱其封建社会城市规划的
建筑奠定了初基,功不可没。秦制对我国古代以后的城市建设起到很大的影响,
以后城市建设中都是结合自己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因素,在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三、陕西西安附近的城市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区域环境概况
八水绕长安(渭、泾、 沣、涝、潏、滈、浐、 灞)咸阳地处关中平 原的腹地。而关中上 地肥沃,物产富饶, 素有“陆海”、“天 府”之称。并且关中 形势险要,被山带河, 四塞为固,进可攻, 退可守,所谓“金城 千里’。它南对终南 山,北依九嵕山,渭 水及其诸多支流从中 流过。城址处在沣、 渭和径、渭交汇以西 的两个二角地带,地 势南低北高,川原兼 备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3城市特征
3.1 汉承秦制,以宫殿为核心组织城市的整体结构。 沿袭城郭制度,形制和布局附会《周礼•考工记》,面 朝后市,12城门。 3.2沿袭并完善京畿制度,发展更大范围的区域规划。 3.3用“象天法地”的天人观体,体现君权至上的规划 思想。 3.4宫殿区、居住区、手工业区等功能混杂在一起,缺 乏统一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第三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
(秦 汉 时 期)
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城市概况 二、秦汉时期的国家经济概况 三、陕西西安附近的城市变迁 四、解读秦都咸阳 五、汉长安城 六、汉东都洛阳 七、中国城市建设发展期第一阶段的体质特征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中中国古国代城古市发代展期城第一市阶段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四、秦都咸阳城
1 秦咸阳城市建设特点
1.1接近方形, 分布于渭水两侧。 犹如周丰、镐。 三面环山,四面 环水。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2.2以北部咸阳 宫为中心,多个 宫殿环行的城市 结构。 摒弃城郭防御体 系,用京畿制代 替,摆脱礼制的 束缚。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2.3具有一定的功能 分区: 秦都咸阳的手工业作 坊区位于渭北咸阳的 西南(早期的市和手 工业相结合),陵墓 位于秦都咸阳的西北 方。宗庙在渭河南, 有极庙、昭庙等七庙 (左祖右社)。宫殿 以咸阳宫为中心,光 乐宫、信宫、甘泉宫、 梁山宫、六国宫殿、 阿房宫、望聚宫环其 布置。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2.4 应用天体观念改造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象天法地。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2.5 秦的宫殿大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既显示了王宫的威严,又充 分利用高台的有利地形建成几层楼阁式建筑,其都城建筑水平也达到 了极点。
秦咸阳宫复原想象图
一、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
1 秦结束了长达500余年的纷争割据局面,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 制度(36个或40个,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促进了城市的发展(300400座城市)。 2 秦灭六国后,拆除各国都城城墙,并将大量人口集中首都咸阳。徒天 下富户聚集咸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 3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走上定型的时期; 4 汉朝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和新的以防守北方匈奴而设防的新城市。 5 城市分布地域大大扩展。 6 开辟国际干线,国际贸易有了发展。 7 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 市很大空间。 8 西汉佛教传入我国。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2.4居住——闾里制度, 共160个闾里。仕者近 宫、工商近市,靠近 宫殿;一般百姓为闾 里,居城东北角。 2.5手工业作坊——官 府的市按其专业分工 不同,环绕宫殿区布 置;民营的市在东西 市附近和城北渭北地 区分布。 2.6礼制建筑——集中 布置在南部。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二、秦汉时期的国家经济概况
战国后期经济分区 已逐具雏形。秦汉 时期就是在大一统 的形势下,随着区 域经济的发展,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 划全国为四大经济 区域。按《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 此四大经济区即为 “山东”、“山 西”,“江南”和 “龙门谒石以北四 个区。
划制度的基本内涵,也展示了这代城市规划演进的趋势。它所反映的“新” 、
“尊”、“博”规划意识,这种规划意识,同样贯穿在规划建制中。这不仅在
城市建设体制上有所反映,也体现在城市本体规划制度方面。秦统,这种城市规划的思想或规划理念我们称
之为“秦制”。

秦代历史短暂,由于完成了统一大业,为我国封建社会开拓了远大的发展
1营建历程
汉高帝(一期) 汉惠帝(二期) 汉武帝(三期)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2城市布局
2.1以未央宫为核心,以 横门——北宫门——西安 门为轴线,前朝后市,左 祖右社,附会《周礼•考 工记》的规划。 2.2宫殿区(未央宫,长 乐宫,明光宫,桂宫,北 宫)——分散布置,位居 城南,体现礼制观念前朝 后寝; 2.3市——长安九市,四 市在城内,东西南北各一, 目前有遗址的在城北。 2.1道路:八道九陌(纵 称道,横称陌),十二门, 一门三道制。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秦阿房宫复原想象图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2.6新建皇家林苑 (上林苑)。
2.7有了一定的基 础设施 下水道的断面很 大,当时城市排 水系统很完善;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3 秦咸阳的成就及意义
首都咸阳改造规划是秦王朝城市规划的代表作。他不仅体现了这代城市规
建设中采用“览秦制,跨周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五、汉长安城——“览秦制,跨周法”
汉长安位于渭水之南(北 距渭水南岸约2公里,今 西安市西北约8公里), 龙首原西北麓,与秦咸阳 毗连。地形南高北低。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秦 汉 时 期)
五、汉长安城——“览秦制,跨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