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关于自然界的变化和消失的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了解和认识到地貌和生物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观和物种消失的原因。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 地貌与生物相互作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它被各种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塑造和改变。

同时,生物也会对地貌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阻止水土流失,动物的行为可以改变土地的形态。

地貌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逐渐形成特定的生态系统和景观。

2. 地质变化与生物消失:地质变化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变化。

地质变化不仅会对地貌产生影响,还会对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火山爆发、地震等地质灾害会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物种的消失。

过去地质时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也是地质变化的结果之一。

3. 物种消失的原因:物种消失是指某一个地区或全球上某一类物种数量逐渐减少到极少或完全消失的现象。

物种消失可以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也可以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变化等都可以导致物种的消失。

人为因素如森林砍伐、水体污染、栖息地破坏等都会对物种生存环境造成破坏,使物种难以生存并最终消失。

4.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行为。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和保护。

而物种的消失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从个体行动做起,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

5. 示范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示范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研究某种特定自然景观和物种而设立的保护区域。

世界自然遗产则是全球公认具有极高自然遗产价值的自然景观和物种的保护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

这些保护区的设立旨在保护和研究自然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许多珍稀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消失,意识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1. 物质变化:物质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有很多,例如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改变物质的性质。

3. 物质的应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例如,金属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可以制成电线和金属丝;糖类具有甜味,可以制成食品;塑料具有轻便、防水等特性,可以制成各种用品。

4. 实验方法: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并使用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

实验结果应该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5. 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例如,应该远离热源和电源,避免使用尖锐的实验器材,并在使用化学品时注意个人防护。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复习资料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复习资料1.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运动的方式不同。

2.大多数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

3.将固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会熔化成液体。

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 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3.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4..水沸腾的温度100℃水结冰的温度0℃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7℃温度计1.温度计的构造: 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2.温度计设计的原理: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了不同的温度计。

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4.要比较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于温度计进行测量。

5.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6.我知道的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体温计、高温计、数字温度计等。

7.一般的室内温度计量程:—15℃~100℃,测量的最小刻度是1℃。

8. 零上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低。

9.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前面加—表示零下。

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10.拿到一支温度计,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三个问题:1.它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2.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3.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度?11.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体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12.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13.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用水银代替酒精,克服了酒精温度计不能测量高温物体的缺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三单元能量一、电和磁1.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性。

2.1820 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3.如果电路短路,则电流很强,会很快把电池的电能用完,所以要尽快断开。

4.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二、电磁铁1.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有南北极。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正负极接法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3.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

电磁铁与磁铁的不同点:( 1)磁铁是磁性的石头,电磁铁是线圈和铁芯组成。

( 2)电磁铁只有通电才有磁性。

( 3)磁铁的南北极不会改变,而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

三、电磁铁的磁力(一)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铁芯的大小等有关。

2.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表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我们的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检验的因素(改变的条件)线圈圈数怎样改变这个条件1 线圈 20 圈,2 线圈 40 圈,3 线圈 60 圈实验要保持那些条件不变电池的节数,电线的粗细,铁芯的大小等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四、电磁铁的磁力(二)1.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关系的研究计划表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多少有关系吗?我们的假设电池节数多,磁力大;电池节数少,磁力小。

检验的因素(改变的条件)电池节数怎样改变这个条件1.电池 1 节 2.电池 2 节 3.电池 3 节实验要保持那些条件不变线圈圈数,电线的粗细,铁芯的大小等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多少有关系,电池节数多,磁力大;电池节数少,磁力小。

2.在进行科学探究中,探究的顺序: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事实与证据5.检验假设6.交流五、神奇的小电动机1.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

科学五年级下第三单元复习 (1)

科学五年级下第三单元复习 (1)

下图是我国古代的计时仪器,它的名称叫
日晷

晷针影子在晷面上所对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这是利用了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
方向
会改变的原理。
晷针 晷面


我国古代把一天(一昼夜)分成(12 )个 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 2)个小 时。( 古埃及人 )利用星座计算时间,把一 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晚 上12个小时,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是随 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古埃及的每 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 ( 方向 )和 ( 长短 ) 会慢慢发生变化。 太阳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太阳和影子的 关系)制成的计时器,如:(日晷、圭表 )。
不变的速度


天 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 ,我国古代把一 昼夜分成 12 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 2 小时。我国现在采用的统一时间叫 北京时间 。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 会 不同 ,但时间是以 不变 的速度在流逝的。
二、《太阳钟》


借助自然界( 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 ( 现象 ),我们可以估计时间。(如: 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 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 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 )来 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昼夜交替 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 天)。
子夜是指( B
)。

A、晚上9点到11点 B、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C、凌晨1点到2点
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 A )个星 座,并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36
B、 24
C、 12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

一、知识点回顾
1.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
- 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 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
- 水的沸腾和水蒸气的凝结
2. 物质的纯净与杂质
-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与区别
- 分离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方法(筛分、过滤、浓缩、蒸发)
3. 物质的密度与比重
- 密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 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 比重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 物体的浮力与沉力
-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大小与物体的关系
- 沉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5. 风的形成和产生
- 大气气压的形成和作用
- 高气压和低气压对风的影响
- 风的分类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
1. 分类辨析
- 区分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的特点-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
2. 实验探究
- 设计实验,观察物质的相互转化- 设计实验,分离纯净物与混合物
3. 问题解决
- 解答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和比重-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4. 原理运用
- 使用气象知识解释风的形成和产生的原理
- 分析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
1. 实地考察
- 到附近的湖泊、湖泊、大海等地观察和感受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 观察风力的影响,比如吹动树叶、扬起沙尘等现象
2. 探究课题
- 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现象的关系
- 调查并了解风力在不同地区对人类的影响
以上为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的提纲,希望能够对你进行复提供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节太阳系的组成和运动太阳系是指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运动的一组星球和其他天体的集合体。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定义,太阳系包括八大行星(水金火木土天王星和海王星)、五颗矮行星(冥王星、哈默福斯、纳铁恩、塞德娜和伊西斯)、数十颗卫星以及一些小天体。

这些天体按照离太阳的距离逐渐增大,依次排列在太阳系内部。

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它是一颗巨大的恒星,约占据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靠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这种反应将氢原子融合成氦原子,并释放出巨大的热量和光能。

太阳系的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而且都有自己的轨道。

除了行星,太阳系还有一些天体,如小行星、彗星等,它们也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绕太阳运动。

第二节行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巨大天体,它们通常是由固体和气体组成的。

行星的运动规律是根据开普勒的三定律来描述的。

第一定律: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行星在其椭圆轨道上,从太阳到达另一焦点所需的时间相等。

也就是说,行星在轨道的不同位置上运动速度是不同的,距离太阳越近,运动速度越快。

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即行星运动周期越长,距离太阳越远。

根据这些定律,科学家能够计算出行星的轨道、运动速度以及公转周期等参数,从而更好地了解行星的特征和运动。

第三节卫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卫星是围绕行星或其他天体运动的天体,它们和行星之间存在着引力相互作用。

卫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也与行星类似,但卫星的运动受到行星的引力影响。

根据牛顿的普遍引力定律,卫星受到与它们距离行星中心的平方成反比的引力作用。

这个引力向心力使得卫星围绕行星做圆周运动。

卫星的运动速度也受到引力的影响,距离行星越近,运动速度越快。

除了围绕行星运动外,有些卫星还会自转,即绕自身的轴旋转。

这种自转的速度和方向也是卫星的特征之一,它们会影响到卫星的表面温度、天气等因素,对卫星的研究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全部知识点复习整理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全部知识点复习整理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全部知识点复习整理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整理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基础知识梳理(共7课时)1.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用日影来计时(1)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每天最短),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

(2)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根据晷面上晷针的日影角度,人们就可以确定时刻。

3.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1)取一支香,分别在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

(2)燃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3)注意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4)燃香工夫记录表。

燃香的长度测量的时间我的发现4.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四分之一15分钟二分之一30分钟四分之三45分钟一整支60分钟同一根香,燃烧不异长度所用的工夫相等2.用水计量工夫1.观察水流的速度: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缓流出。

仔细观察发现:水流的速度不是均匀的。

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但对同一个,我们控制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时,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相同。

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1)用瓶子(无底、瓶盖带孔)装200毫升水,用量杯接住从瓶中流出的水。

测量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记录水流量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所需工夫(秒91198327水流量第1个50毫升第2个50毫升第3个50毫升所需时间(秒)91107129(3)尝试结论: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愈来愈慢,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时所用工夫增加。

3.当中水位不变时,水以均匀的速度从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工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时间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我知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但我感觉快乐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不高兴的时候,时间过得慢。

5.平时我们觉得时间有快有慢,那是感觉在起作用。

6.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7.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
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8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9.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10.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并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11.古埃及人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8个小时。

12.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

13._23_时至_凌晨1 时为子时;凌晨1 时至凌晨3 时为丑时。

1.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2.日晷由晷针和晷面组成的,是根据阳光下直立物体影子移动的规律制作的。

3.在太阳底下,随着时间的变化,一根直立细棒的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4.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所以影子在西侧,下午从西方落下,影子在东侧,所以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从西向东。

水钟
1.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水钟又叫刻漏,古代水钟有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等类型。

2.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3.水钟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4.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5.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6.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和水位的高低有关。

7.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8.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虽然像日晷、水钟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2.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4.在一条细绳的下面挂上一个重物,就做成一个简易的摆。

5.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快慢是不一样的。

6.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7.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8.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长有关。

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9.摆长是固定点到摆锤重的距离。

10. 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11.摆的快慢与摆锤重心有关。

12.许多动植物都会精确记录它们的成长过程。

以树为例,每一年都会增加一个新的年轮,我们可以从树干的横切面中清晰地看出它的成长记录。

13.写出几种古代人们晚上计时的工具和方法:蜡烛钟、水钟、打更、观星、沙漏。

15.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风、蜡烛芯的长短等。

16.滴漏是用水来计时的,沙漏则是用沙计时的。

实验操作
1.“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有关吗”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有关吗?
研究需要的材料:两个质量不同的摆、两根长度相同的绳子、铁架台。

研究的步骤:①将两个摆分别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绳子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观察并记下摆在1分钟内的摆动次数。

我的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

2.“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研究需要的材料:一个摆、三根长度不同的绳子、铁架台。

研究的步骤:①分三次分别用三根绳子将摆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观察并记下摆在1分钟内的摆动次数。

我的结论: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绳子越长,摆的速度越慢;绳子越短,摆的速度越快。

3.我能设计一个一分种计时器。

①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剪开(一个取上半部,一个取下半部);
②将瓶盖上钻一小孔;
③将两个塑料瓶组装起来,标上刻度。

(见课本56页)
4.日晷测时:
①在阳光下将日晷底板平放,按指南针指示的方向调整好方向。

②看底盘上的水平尺调整底盘的平衡。

③将日晷晷面与立柱的夹角按当地的纬度固定。

④观察晷针指示的时间点为几点几分,即为当时的时间。

问答题
1、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P51)
答: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的方法是用手表或钟表。

2、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
答: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滴漏流出水的快慢有关。

保持漏水孔大小不变和水位的高低不变就可以让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流。

3、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P57)
答: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①水位变化导致流速不均匀。

②刻度线多少不均匀。

4、取两根长度分别为20厘米、30厘米粗细相同的木条做成两个摆,绳子的长度相同,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P62)
答:不一样。

20cm摆锤的摆摆动的速度快。

(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5、利用木条、金属圆片,我们能做成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吗?金属圆片的位置如何调整?(P63)
答:可以。

我们可以调整摆长和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来实现。

6、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P63)答:有影响。

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

7.如果没有钟表,你有多少办法知道时间?请至少写出三种办法。

答:1.看太阳和影子 2.植物开花的时间(花钟) 3.沙漏 4.滴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