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42页

合集下载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 咸阳规划重视发挥地形优势的传统,把城市规划结构更加合理的与地形紧密相结合。除以渭河作 为规划结构中联系两大综合区的纽带外,并于高原地带建置宫廷区;地势较低的地带,分别划作 手工业、商业及居住区。藉地势之高低错落,以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⒈原始社会居民居住点的特点⑴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成。

到新石器时代,聚居点房屋比较密集,由于气候、地理、材料的不同,房屋也有所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和干栏式桩上建筑;前者是长江中下游洞穴发展的,后者是长江流域以南的建筑。

⑵居民聚居点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

⑶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这些居民点按照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布局,如半坡原始村落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

村落的选址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湖泊,在向阳高地上。

⒉周礼考工记的影响以及周王城复原图⑴为后世都城树立了一个样板,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纵横如棋盘的城市。

⑵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的标准模式,是其当时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级等制度的产物。

⑶确立了择中立都的原则。

《吕氏春秋〃慎势》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⒊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以及影响布局特点:邺城位于河北漳县附近,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史称“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东西长3000米,南北长2160米,全城有七个城门。

城内有一个横贯东西,连接东西城门的道路,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城。

北部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

在宫城东部为官署建筑,官署东是王公贵族们的戚里。

西部是专用园林。

南部称为外城,为官衙、手工业、商业和居民区。

道路——南北三条道路,与东西道路相交。

河流流入铜雀苑与宫殿,另分流至坊里区。

宫殿建筑布置严整,中间为宫殿。

东部前半部分为官署衙役,后半部分为后宫。

前朝后寝。

深远影响:⑴城市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平民分开。

⑵城与郭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外城与宫城的区分,并更加明确。

⑶等级森严,城市带有明显的防御性。

⑷中轴线对称布局手法。

⒋唐朝城市特点及其影响特点:⑴象征皇权的宫城、皇城、衙役仍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占城市的主体地位,都城实行严格的官民分区。

⑵棋盘式的格局。

⑶城市内有专门的市,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县城,都划有一定的区域作为市。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是明朝的都城之一, 也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
一。
明南京城选址在今南京市中部 ,地势较高,有利于城市排水
和防洪。
明南京城规划布局严谨有序, 街道呈棋盘状分布,建筑风格 独特,城市风貌优美。
明南京城的建设体现了明朝的 繁荣昌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 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 一杰出代表。
用自然屏障,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
总结词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如唐长安城采用严格的棋盘式布局, 主干道宽阔平坦,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此外,城市还建有驿站、码 头等交通设施,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区域交流。
管理制度不健全
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相对简单,缺乏有 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规范城市 发展和管理。这导致城市管理混乱, 难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管理手段落后
古代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工具。城市管理者往往依 靠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管理,难以应 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
06 总结与展望
城市发展水平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 不同历史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一些 大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而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地区 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
古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多数城 市都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功 能。这种多功能性导致城市发展缺乏 专业化和特色化,不利于城市的长期 稳定发展。
03 典型城市案例研究

中外城建史

中外城建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篇古代部分绪论一、城市的起源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固定的居民点;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期;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二、城市概念的变迁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城廓——城郭:城墙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4、现代城市的定义:*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要求相对集中*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有继承和延续文化传统的使命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地。

2、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2)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

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

(3)功能分区。

分区较为简单,首先有住宅区与墓葬区之分,还有手工业区(一般为制陶器,相应有窑地)。

城内没有“市”,商业贸易尚未形成。

4)建筑布局。

为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即公共建筑),周围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5)防御设施。

如壕沟、夯土墙、石墙。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中外城建史古代市城建设史

中外城建史古代市城建设史
城市社会制度
古代城市的治理制度主要包括官府管理和自治两种形式。 这些社会制度对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城市文化
01 02
城市文化特色
古代城市的建筑、艺术和文学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城市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城市文化交流
文化繁荣
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许多伟大的 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经济发展
城市成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中心,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得到了 迅速发展。
古代城市的衰落
战争破坏
频繁的战争和劫掠对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城市逐渐衰败。
经济衰退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衰落,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城市规划原则
古代中东地区的城市规划注重宗 教和防御,强调城市的封闭性和
安全性。
城市布局
古代中东地区的城市布局通常以清 真寺和城墙为中心,街道狭窄,形 成封闭的城市空间。
典型城市
耶路撒冷、伊斯兰堡等古代中东地 区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代表,其建筑 风格和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
03 古代城市经济与社会
城市交通规划
古代城市的交通规划对现代城市交通发展有一定启示,如道路网络布局、交通节点设计等 ,有助于现代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和出行问题。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景观设计
古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园林 、建筑、雕塑等艺术元素的运用,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
灵感和借鉴。
城市生态保护
政治条件
政治稳定、政策支持等 政治条件对于城市的形 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 况、贸易往来等经济条 件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基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
夏代城市建设 史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 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5.5万平方米, •聚落有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 •其外围有壕沟围护,推测壕沟内侧还应有篱笆或栅 栏。 •壕沟外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 •西南临河河岸上是陶窑区。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陕西临潼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
城市的产生
■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的工具有200多件,其中有石的网坠,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可见那时 在农业之外也兼营渔猎。
■河南新郑裴李岗 和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代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遗址,距今7000~6500年。是由 数栋长屋组成的聚落, 长屋残存长23米,宽约3.2米。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 兼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朝的城市 商朝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
城市建设实例殷墟(安阳小屯) •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十多个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 北长约4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殷墟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 的都城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商王朝自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始,历八代十二王至纣亡国, 前后273年均以此为都。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从手工业中分离二、原始的居住形式: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三、居民点的类型:城市、乡村四、早期城市的定义(双重):城,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交换的场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一、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P9二、《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作品,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P15三、周王城与井田制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一、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齐国临淄A、①城市形式的变化,有大小城之分。

②城廓,有内外城之分。

B、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最宏伟的古城。

二、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是( 管子)提出来的。

三、管子对城市选址总结:“高毋近阜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一、秦朝都城、汉长安的规划思想、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A、汉长安规划思想B、西汉都城长安C、东汉都城洛阳二、汉长安城的特点A、①改变了战国时期,两城相依的旧章,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的布局。

将供电公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分区比较明显。

②从长安城的总体布局来看,多少有些《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③长安城在规划建设史上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宫殿占据了城市很大空间。

④殿区,居住区,手工业区等功能混杂在一起规划不统一。

B、汉长安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原则在汉长安已有初步的体现:①中心布局原则②街道分割原则③方块居住原则④市场固定原则。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闾里、坊里、建康——不规则都城的典型代表。

二、隋唐长安、洛阳的规划者:宇文恺。

隋唐长安受曹魏邺城影响。

三、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特点①明确的功能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分开②继承古代城廓的区分,也继承汉代宫城与外城之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

③城市布局中轴线对称,道路正对城门。

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
中国城市建国时期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都组织武 装,形成不同规模大小的地方割据势力,灵帝 为加强控制郡县,任用亲信大臣为州刺史,总 揽一州军政大权,造就一批割据军阀。 • 袁绍、曹操、公孙瓒、袁术,刘表、孙策等割 据势力为争夺地盘开始了纷争混战的局面。 • 通过战争兼并,形成三个偏安割据政权——刘 汉、曹魏、孙吴,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
三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 三国时期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刘汉 • 刘备驱走刘璋,取得益州,后自称汉帝 • 诸葛亮为丞相协助执政,“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开发蜀地 • 诸葛亮讲求法治,制定汉科作为蜀国的法度, 蜀国社会秩序安定,风纪亦严;治军有方;网 罗人才 • 后主刘禅宠信宦官,国力日益衰落,后为司马 氏所灭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短暂的 统一。隐患:推行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 政治特权,强调门阀;恢复分封制,封 皇族及异姓士族,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 下祸根。 • 北方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 十六国(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政权割据 的混乱时代;南方,东晋政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北魏统一北方,刘宋取代东晋——南北 对峙,鲜卑族和汉族的对峙。北:魏、 齐、周;南:宋,齐,梁,陈 • 佛教兴盛,北朝洛阳永宁寺,南朝建初 寺 • 结束——隋取代北周并南下灭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北魏洛阳规划背景
• 北魏是以鲜卑贵族为主,联合北方汉族士大 夫阶级组成的割据政权,与雄踞江南的刘宋 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 文昌殿中轴线 实为城市规划 主轴线
• 经纬涂制道路, 全城道路分布 均衡,划分各 用地较规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大小因受封者等级而异,包括道路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建筑 物的颜色都有等级区分。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 营国制度由井田规划概念派生。“农业立国”在 城市规划上的体现。
“国中九经九纬”——田中阡陌 “市朝一夫”——“夫”,井田的面积单位(一百步×一百步) “九分其国”,视国若田地,按“九夫为井”的田制观念规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 城市性质的演变——“城市”的形成
• 春秋以来,奴隶社会两大经济支柱井田制和工商 食官制日益解体,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形成,交换 日益繁荣。
划,将“国”分为九个面积相等的部分。井田阡陌转化为 经涂,井田经界之沟封演进为深沟高垒的城池。
• 早期随田制建邑的规划概念的发展。 • 城的形制较为规整,城的布局也较规律。有利于
合理利用土地。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 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 统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
社会结构 改变
西周城市等级制度的破坏
城市防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新的城市分区理念
城市规模的扩大
社会生产 力发展
“城”到“城市”的形成 新城市的产生——交通,商业
城市职能的加强——政治经济 中心,城市统治农村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 春秋年间各国城市“违制”活动,从城市建 设体制、城市规划制度,到规划方法都有表 现。 – 随着春秋末期兼并战争的不断发展,各诸侯 国疆域不断扩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城市建 设进入高潮时期,探索新兴封建城市的规划 理论和想适应的规划制度与建设体制。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西周经济概况
– 商人重商,周人重农,视农为本,商为末。 – 主要商业由政府经营,而且专为奴隶贵族服务。
• 兵制编户组织
– 编制与田制、兵制相适应,闾里制,按照地域而不 是血缘关系组织
• 都邑规划概况
– 都邑规划的成熟阶段
• 城邑规划的总结王城 • 成周(洛邑)的建设(为监视殷顽民而设)
西周的城市建设
• 周代都邑规划体制
– 两类城邑 • 宗法血缘政治据点的城邑,统称为 “都”。 – 按营国制度城邑规划体制,“都”又 按照政治等级分为三级,王城、诸侯 国都城、卿大夫采邑城 • “都”与一般居邑的区别在于有无宗庙。
西周的城市建设
• 周代都邑规划体制
– 周人重视礼制,王城规划特别强调按方位 尊卑布置不同尊卑等级的功能分区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西周社会思想概述
– 继承商的天命观 – “天不可信”、“天道靡常” – 新的社会秩序观——礼、孝
• 宗法制度
– 进一步严密“大宗”、“小宗”的组织,确立了嫡 长子继承制度,通过联姻连结姬姓以外的贵族,形 成以姬姓为核心的统治体系
– 政治上强调尊卑差别的礼制,改变了前代的类似联 盟式的关系,而是严肃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大宗小宗 的关系
西周的城市建设
• 周代王城规划
《考工记·匠人》 匠人的职责: 建国——给都城选址,测 量方位、确定高程 营国——规划都城,设计 王宫、明堂、宗庙、道路 为沟洫——规划井田
都城规划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 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 后市,市朝一夫。”
宋《三礼图》王城
西周的城市建设
– 王畿规划——王畿内只有采邑而无封国— —权力的集中
– 东周王城 • 城墙为夯土墙 • 不规则正方形 • 中心部分的建筑遗址分布在中央偏南
西周的城市建设
• 周代王畿区域规划 – 继承前代的王畿制度,建立以国都为 核心的庞大区域作为王的城邦。
• 《周礼·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
– 择中建国的“中商”传统,择领土之 中建都制畿
• 周代城市规划
王宫(宫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划: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王宫分内(后)外(前),前朝后寝的制度。贵族士大夫则 为“前堂后寝”。以住宅为本的规划思想
道路规划制度: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王城内大道宽九轨,环城道路宽七轨,郊外道路宽五轨。 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涂的宽度,宽七轨;其它的邑城 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道路的宽度。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野规划、都邑建设、 统治据点三项体制组成。 卿大夫采邑
王畿
诸侯封国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城的规划制度。 • 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 礼制营建制度而厘定。 •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营建的聚 集封闭型城邑。城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井然有序。
(王城、诸侯国都城、卿大夫采邑,前二级称国,第三级称 都)。都与一般邑的区别——有无宗庙 – 国,凡城邦的中心城,无论王城或是诸侯城,统称国。 – 野,城外从事生产的生产基地、农村。 – 城,1、泛指城市。2、指宫城。 – 廓,外城。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乱、变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迁都——周天子地位 下降,诸侯争相称霸局面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社会思想的转变——天道观的变化 – 政治方面——法治取代礼制、君主专制取代宗法分 封制度 – 经济方面——战国时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生产方 式的改变 – 革新军事,提高国防力量(城市防御) – 整顿户籍,加强管理(城市人口发展)
• 曹魏邺城 • 北魏洛阳城 • 隋唐长安城与洛阳 • 明清北京
西周的城市建设
• 早期城市涉及的名词
– 聚落,按照血缘关系聚居,包括居住、墓葬、农业生产基地、 制陶等手工业基地及畜牧场。聚的中心,大房子。
– 邑,一般居民的村落或小城。通常是一个以上氏族聚落构成。 “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 都,,政治中心,宗法分封血缘政治据点的城邑,统称都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礼制营建制度。
• 以二为公差的等级差数,来表达三级城邑的营建 差的。“九”为数之极,故王城用“九”,以示 尊尊。诸侯城降一等用“七”,采邑又降一等用 “五”。
• 各级等第分明,不许僭越。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王城)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封国、采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