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规划

浅谈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规划

浅谈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规划我国风水理论非常丰富,尤其是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受到传统风水影响,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现代城市的布置和选址、规划设计等方面有较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

标签:风水学;城市规划一、风水理论的有关分析我国风水理论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占卜,到后来形成一门专门的堪舆分析。

风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郭璞的《葬经》,风水讲究的是选择合适的居住,以希求自然神灵的保佑。

选择居住是古今中外的民族居住部落遗址上,都可以发现,很多地方都属于山地和平原、盆地等的边缘上,尤其这些地方都比较靠近水源,动植物密集分布,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居住,为人类繁衍、生息提供必要的生命物资保障。

风水的涌出就是仔细、周详的考察自然环境,并顺应自然的要求,有节制的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一个宜居环境,使得自然和空间上的达到理想化。

我国风水理论分为两个流派,主要是形势宗和理气宗。

前者比较重视寻龙捉脉,重视考察山川形势中的龙、砂、水和穴等的相互配合,对自然地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对生态和景观等有很多辨别和选择,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而后者主要是在实用性和科学性上有更多的价值,尤其是有着较多的美学知识,长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受到欢迎,其发展和应用历史非常兴盛。

但是,由于其带有浓厚的占卜和巫术色彩,对于方位以及时辰等的忌讳比较多,受到很多人的非议。

风水理论对于天人合一的四线非常重视,尤其是对于这种观念的认识形成了长期固定思想。

人在自然中属于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人伦和天道的标准是一致的,不可违背自然和天道,更不能与其作对。

人们应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认识和把握天道,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规划分析古代风水学思想在我国人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不可磨灭的影响,绝大多数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几乎都是在风水学说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完成的。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祖先们就对自己所居住环境的选择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认识水平。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即使如此,两个方向的理论也都《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

”;“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等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的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高大厚重的城墙固然有着防御的作用,但是它也圈住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历代城市,宫殿、官衙全都居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左右,且大部分都坐北朝南,显示了统治阶级权利的至高无上。

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受着各种“心理暗示”,即使将来有了巨大的权利也很少有敢于反叛的,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即使有了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它想的也是为如何为朝廷效力,时刻等待着朝廷的招安,即使知道自己被招安很可能是一个骗局,仍然义无反顾。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风水理论对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

风水理论对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

风水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西华大学(班级:建筑学2班学号:2010080701213 姓名:张光良)摘要:在我国历史上,风水与古代城市规划关系密切。

本文分析了风水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和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多种影响。

关键词:风水理论由来发展古代城市规划影响风水祖师爷郭璞古本《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可见藏风得水就成了风水的关键。

风水古称堪舆,风水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和自然息息相关。

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依山傍水是风水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

风水所具有的的独特模式与环境相互协调思想,不仅对古代村落,建筑,道路,园林等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和形象的影响非常巨大。

中国传统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的要素,城市与山水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显然城市与山水一体的构造和城市布局和形象的选择都和风水理论密不可分。

本文描绘了风水理论的由来以及发展和对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风水理论的由来及发展(1)早期风水学—堪舆学现代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中国大地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

我国先民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寻求适宜居住的环境,对大地山川、河流、日照、寒暑风霜进行细致的观察、独到的分析、堪称科学地总结,建立了宜居的指导学说—古藉称为堪舆学。

堪者为高、天之意,舆者为低、地之意,堪舆就是对天地之貌的概括。

从河南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浙江余姚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可以知道,距今7000年前中国先民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

他们大多选择依山伴水之地,建房筑屋成村定居。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中国的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

中国的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

中国的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近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风水文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精神,许多人认为它是影响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围绕中国的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这一主题,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中国的风水文化,起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

在当时,农民们普遍相信,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树等自然元素,与人的健康、财富和幸福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他们在选择土地、修建房屋和安葬亲人等方面,都会考虑风水的影响因素。

在中国古代,风水文化更是被视为一种宗教信仰。

尤其是在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中,风水经常被用来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例如,玄宗时期的著名道士李虚中,在其所著的《玄机宝卷》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风水学来治疗疾病。

二、现实现代城市规划中,风水文化仍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许多城市的规划设计者都会请来风水大师咨询,以确保城市能够既美观、又有利于人类居住。

例如,北京的紫禁城就是按照风水学原理设计的。

这座古代建筑不仅拥有优美的建筑风格,还被认为是山形、水势、道路布局以及建筑色彩等方面的典范。

除了紫禁城,中国的现代城市规划也经常融入风水文化。

例如,上海的陆家嘴金融中心,是根据宏观地理风水分析所设计的。

其建筑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同时也遵循了风水学的原理,将黄浦江曲线设计为“开口向宜家”,以吸纳财气。

三、未来未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风水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加。

随着科技的进步,风水大师将更加依靠数字地图和遥感技术进行宏观地理环境分析和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力也将更加明显。

例如,单纯依赖风水大师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城市规划,将逐渐淡化,而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城市规划将更为普及。

总之,在城市规划中,中国的风水文化是一种既有悠久历史底蕴,又有深入人心的文化精神。

它既能够保留传统风貌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这一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在城市建设方面自然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体现着这一东方文明的内涵。

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受礼制、天人合一和风水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其中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以(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对战国及后世城市的建设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曾经在世界上可谓独领风骚、辉煌灿烂、光照四邻,在城市发展沿革、城市选址、城郭之制、筑城方法、都城布局、道路系统、都城绿化、防火问题、排水处理、城市规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从某种方面说城市正是人们思想的载体,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思想,古人们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易传》);“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左传》),追求“天人合一”,推崇风水思想等都在古代的城市建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了解了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和规划思想对现在的城市建设,构建和谐城市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发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

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

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
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6・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图1适山兴王图见,表面上是卜宅主宰建筑能否兴土动工,实则是以相宅为重。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新王朝,重新进行了国土规划,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周武王认为洛阳是建立陪都的理想之地,对于这里的形势,他曾赞美道:“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

”【4o即他认为洛阳南有陆浑嵩岳,北有太行黄河,境内水源充足,洛伊一带居天下之中,是周朝建都的好地方。

其所指“天室”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太室”嵩山∞,意即天神居住的地方。

周成王继承其父遗愿,派召公和周公相宅,营建东都洛邑。

对于这次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尚书》里留下了更系统、更完整的从选址到经营的全过程的官方文件。

今天已出土的金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相应的文字与之对应(见图2)。

周公营洛时虽有“既得卜,则经营州3”鼬的记载,其实却是派召公作初步的考察,继而又是周公本人的勘踏及占卜,下面是《尚书》中所记载的洛邑营建过程:‘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肚,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厥既得卜,则经营。

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油。

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

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越翼日戊午,圈2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青铜器尊铭文隹王初,器宅成于周,复口武王璺(醴)裸自天。

在四月丙戌,王鼻宗小子于京室,日:“昔在尔考公氏克文王,锋文王受兹[大命]。

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民。

’乌摩!尔有惟小子亡靛(谶),眠(视)于公氏有劳于天,(彻)命敬享哉。

”玄(惟)王(恭)德谷(裕)天,顺(训)我不敏,王成弃。

易贝卅朋,用乍口公宝障彝。

隹王五祀。

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句、男、邦伯。

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3】埔3这里详细描述了太保召公和周公相地、占I-和营建洛邑的经过。

接着,周公向成王详细汇报了自己占卜的情形并献上了新邑的图纸: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我卜河朔黎水。

我乃卜涧水东、湟水西,惟洛食。

我又卜渡水东,亦惟洛食。

件来,以图及献卜。

王拜手稽首日:“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

公既定宅,评来,来视予卜,休,恒吉。

’’【3】193对《尚书》这部典籍,历代学者都作了整理和研究。

清代经学家更进行了延续100多年的深入研究,还特别推出了《钦定书经图说》,为《尚书》全文配绘插图,其中西周洛邑的经营过程和相应的理念也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详见图3—11)。

洛阳城池山川整体形势如图12所示。

这次都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总结,为中国古代所有建筑和经营活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并形成了后来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见图13)。

同时,城市选址的“择中”观念更为明确。

如《尚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f31186《逸周书・作雒》:第12卷第3期王其亨等:《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229・图13风水观念中城、村、宅的最佳选址二、《周礼》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周礼》④是在对前人,特别是洛阳选址、规划、经营等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给中国的城市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其思想核心就是建国制度。

所谓建国制度,简单来讲,就是指国土规划,它包括对资源的调查、评估及环境容量的考察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地产量和人口容量,并建立三级城市,即“王城”,诸侯、公、卿等的“都”以及“聚落”。

在《周礼》中,围绕建筑选址营造活动,首先要对自然地理各方面条件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环境容量、土地改良、资源(包括可利用的土地、水源、物产以及植物、动物等)、工程地质等,进而作出选址规划,其中涉及“土会之法”、“土宜之法”、“土圭之法”、“土化之法”、“土均之法”、“任土之法”及“形体之法”等很多方法,从而形成了综合的评价系统,详见表1。

表l<周礼》城市选址规划所涉及的方法方法具体内容备注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南则景短,测量南北远近,校正日影,知道土地的方位,从而确定“地中”以为国都所在,体现土圭之法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人居环境与宇宙的对应关系。

还可用于土地丈量、分配,以根据面积计算土地出产。

西则景朝多阴。

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分辨土地性质,掌握不同土地区域所适宜的人民、鸟兽及草木等,科学合理地开发土宜之法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和发展。

同时辨别地形高下以确定适宜人们居住的环辨十右■壤之物而知奠种.以教稼穑树笋。

境。

根据国土性质(山林、JII泽、丘陵、原隰、坟衍)分辨物产及居民特征,并依此计算赋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税。

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改良土壤,选育物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郝,五酆为鄙,形体之法划分邻、里、邯、县、鄙的区域疆界以制邑。

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

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

根据土地的性力肥饶,形势高下,各以其宜,任之以生产之事,并使出赋税。

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以公平划一的原则依法治理天下的税政,包括地税、九职之贡、军赋以及畿外邦国土均之法令地贡。

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

向天子交纳之税,以调节社会关系,实现“人和”。

在对资源考察、评估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的关系,并产生了环境容量的概念,这可以说是指导国土规划的核心思想,即《周礼・土方氏》所谓“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61,把人口规模、都邑大小和土地面积作为国土规划的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三者保持适宜的比例关系。

与此相关,先秦诸多・230-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典籍都有论述,如《尉缭子》:“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栗。

”…46《礼记・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o”L7J在城市规划中从环境容量出发,考虑人口规模与资源相协调,对城内、城外进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了一个层层扩展的城市生态结构模式。

如《周礼・载师》“任土之法”所云:“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J131也就是说城中为居宅;城外郭内场圃可种植瓜果蔬菜等;远郊牛田牧田可以供给肉类及奶类;近郊及以外地区大部分为农田,可以生产粮食;郊的外围还有林区,除供应木材外,还可以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更远范围内则是矿区,提供金属制品等。

《尔雅・释地》④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垧。

”即是对此的概括(见图14),这与现代的城市结构模式是完全相通的(见图15)。

图14中国古代城市结构图式(据《尔雅》内容绘制)图15现代城市文化生态结构图式城外第一圈是鸡鸭、蔬菜、肉类等副食品供应地;第二圈是谷物、粮食供应基地;第三圈主要是山林、河流、湖泊地带,为自然保护区及木材、石头、矿物供给地。

(据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改绘)在《周礼》中,人们对于都城选址中的“择中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周礼・地官司徒》云:“……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

然后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6J%也就是说。

“地中”是一个“山水相交、阴阳融凝”[1坤的环境,人与自然处于理想的和谐状态,从而实现与天地自然节律的共振,促进万物的生长繁育,求得人与天地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大和谐。

此外,对于都城的布局结构也有了更详细规定,即《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6J471(见图16)所有这些在《周礼》中系统化为中国理想的都城模式。

我国自东汉以来的城市,从东都洛阳到北魏洛阳、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都是以《周礼》里所表述的城市模式为最高理想,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具体情况来规划经营的。

三、结语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及城市选址规划思想均以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其宗旨与基本追求即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臻向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咸备,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作为记述先民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的《尚书》和《周礼》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坟典。

注释:①又《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日:“自洛泊延于伊油,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毋远天室。

”又日:“定天保,依天室……”所说的“天室”皆指“嵩山”。

详见蒋若是“洛阳在中国古都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

②对于《周礼》,此书历有争议,然而中国古代社会所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职权划分、官职职能等,就是由周礼模式脱胎出来的,名物制度也多源于周礼,由此可见其历史价值,东汉马融、郑玄为其作注称《周官礼》,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

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③《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解词义专著,最早的名物百科辞典,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参考文献:[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12.[2]张玉春.吕氏春秋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