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城市建设与规划经验。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实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展示了古代中国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本文将从城市的选址、布局、建筑风格和规划管理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选址与布局古代中国城市的选址主要考虑地理条件、水源和交通等因素。

典型的例子是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其选址考虑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等因素。

城市的布局通常遵循对称性原则,以中轴线为基准,将城市划分为内城、外城和皇城,形成了明确的等级和秩序。

二、建筑风格与特色古代中国城市的建筑风格包括宫殿、庙宇、衙门、住宅和商业街等。

宫殿和庙宇通常采用木材和石材相结合的建筑手法,以富丽堂皇的外观和精美的雕刻装饰著称。

衙门和住宅则注重实用性,以砖石结构为主,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

商业街是城市的经济中心,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巷道布局,形成繁华的商业氛围。

三、城市规划与管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注重社会秩序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城市规划包括市区划分、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建设等。

在城市管理方面,古代中国采取严格的制度措施,以官员的管理和治理手段为主,确保城市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市民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形成了“城市自治”的局面。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古代中国城市选址侧重于地理条件和水源等自然资源,以确保城市的发展和生存条件;二是保留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城市建筑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表达,以雕塑、壁画、纹饰等手法展示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兼顾城市规划与管理。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市区划分、道路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通过政府管理和市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式,维护城市的秩序和稳定。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更是展示古代中国文明和智慧的重要窗口。

这种城市建设与规划思想和理念,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

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

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各个时期和地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屋建筑,更是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体现。

城市规划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和生活需求,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城市功能的统一和协调。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为例,探讨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特点、影响和意义。

一、古代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古代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从上古时期的祭祀建筑到中古时期的宫殿和寺庙,再到近代的园林和民居,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同时,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在建设和发展中逐渐演变。

在城市规划方面,古代中国注重以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规划,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念体现在建筑中的“风水”概念,即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古代中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通常以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为特点。

建筑的布局往往依据功能需求和社会地位进行划分,例如宫殿以主殿为中心,围绕着次殿和配殿构成整体。

城市的规划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城市中心通常设立有宫殿和庙宇,而周围则布置有商业区和居民区,层次分明,各司其职。

此外,古代中国建筑和城市规划还注重色彩和装饰的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二、古希腊建筑与城市规划古希腊建筑和城市规划对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的运用,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

著名的多立克柱式和伊奥尼柱式就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它们运用了严谨的几何学原理,使建筑物更加稳定和谐。

在城市规划方面,古希腊追求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古希腊的城市规划通常以广场为中心,周围环绕着政治、商业和宗教建筑。

这种布局体现了古希腊人对民主、经济和宗教的重视。

此外,古希腊还注重公共空间的创造,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社交的场所。

三、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意义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美学和艺术方面,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活动。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模和布局往往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城市是贵族和政府的权力象征,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皇宫、官府、庙宇和货物市场为核心,周围则是官员和富裕阶层的住宅区域。

城市规划考虑了军事防御,常常采用城墙、护城河和城门等防御措施,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二、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城市规模扩大,规划更加细致,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需求。

例如,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繁荣起来,到了宋代,官员和学者开始绘制城市地图,标示出城市中的主要街道、建筑物和公共设施。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规划相对较为稳定,城市布局更加均衡和规范。

在明朝,城市规划多采用“方城制”,呈方形或长方形布局,规划有序,街道宽敞。

清朝时期,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格局逐渐形成。

清代皇家王朝建设了许多著名的皇宫和庙宇,例如紫禁城和圆明园,这些建筑物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

四、城市规划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首先,城市规划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城墙和城门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的安全,减少了外来侵略。

其次,城市规划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权力的分配。

官府和贵族的宫殿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显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而普通市民则居住在城市的周边地区。

此外,城市规划还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例如通过建设市场和庙宇来促进商业和信仰活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而又复杂的过程,它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古代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当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的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

中国的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以长安、洛阳等大城市为代表,强调中轴线对称布局
唐宋时期
城市规划:长安城、洛阳城等大城市的规划特点
建筑技术:斗拱、梁架等建筑技术的发展
园林艺术:唐代的皇家园林、宋代的私家园林
建筑风格:唐代的宏大壮丽、宋代的精致典雅
明清时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城市规划:注重风水,讲究对称
建筑风格:简洁、实用、美观
城市规划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体现了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道路系统:城市的道路系统,如中轴线、棋盘式道路等,体现了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如对称、均衡、和谐等,体现了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城市功能分区: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分区,如宫殿、庙宇、民居、商业区等,体现了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空间布局:注重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划分,体现礼制思想中的秩序和等级
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城市布局:以皇宫为中心,官府、民居、商业区等围绕皇宫分布
功能分区: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
道路系统:纵横交错,主次分明,便于交通和商业活动
城市防御:城墙、护城河等防御设施,保障城市安全
城市水系与园林景观
道路系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系统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如主干道宽阔,便于军队快速调动,小巷狭窄,便于巷战。
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章节副标题
4
秦汉时期
建筑风格:以宫殿、庙宇、陵墓等大型建筑为主
建筑技术:采用夯土、木构架等传统技术,注重防震、防火等功能
建筑材料:以砖、瓦、石材等为主,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建筑与园林的艺术表现
建筑装饰的文化寓意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总结PPT学习教案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总结PPT学习教案
第15页/共41页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③地形有利、水源丰富;
水源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所以历代都城都把水源作为都城选址的重要 依据;
比如隋唐长安(“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隋 书·文帝本纪》),元大都等;
第16页/共41页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④地形(高程)高低适中;
第14页/共41页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③地形有利、水源丰富;
地形指城市周围的地形和城市内的微观地形; 对于周围地形,城址必须选在地形险要的地区之中,易守难攻,比如六 朝时期的南京城; 对于微观地形,指城内地形富于变化,可以创造出艺术性的效果,比如 元大都利用金朝开凿的太液池布置宫城和皇城,同时利于引水;
第7页/共41页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④中国古代城市数量繁多、人口众多且规模宏大;
中国历代王朝并无关于设市标准的具体规定,大体上可以把建有县治 以上的城邑作为城市;
秦代有近400多个县,汉代为1500余个,隋代为1200余个,唐代又增加 至1500余个,北宋为1200余个,明代为1100多个,清代又增为1500多个;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④中国古代城市数量繁多、人口众多且规模宏大;
与城市人口规模相适应,中国古代城市的用地规模也较大; 府城的占地面积通常有数平方公里;省城的面积往往超过十平方公里; 至于都城的面积则高达数十平方公里; 如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达到84平方公里,而对比国外古代的城市,其占 地规模一般都比我国的相应城市要小得多;
②水陆交通便利的干线;
中国早期的城市大都是政治统治的中心,选择城址也必须以交通 便利为原则,才能够满足其给养;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福冠海内,皆为天下 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都之中,跨街衢之路也。 ”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以其精细的布局和独特的风貌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也各具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布局、街道规划和建筑风格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一、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古代城市的诞生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居民居住和生产的需要。

最早期的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崂山文化,当时的城市以石墙为主体,城市墙围绕居民聚居地,形成防御和控制的功能。

随着农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内出现了更多的聚落和农田。

(2)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商代和西周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多以宫殿、庙宇和官署为主要建筑,城市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将城市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

内城是权力和信仰的象征,外城则是商业和居民区域。

城市中的道路由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干道组成,形成了独特的交通网。

(3)秦代和汉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包括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视。

秦代的城市规划以长安为代表,城市布局规整,道路直线,按照严格的方向和尺度进行规划。

汉代的城市规划继承了秦代的特点,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子午道和纬横道的规划,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借鉴。

(4)唐代和宋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唐代的长安和宋代的开封是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巅峰之作,两个城市规模宏大,街道宽广,建筑精美。

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布局以皇宫为中心,城市分为内城、外城和皇城。

宋代的开封以大运河为骨架,城市布局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和多条东西走向的街巷,形成了独特的水陆交通网。

二、城市布局的特点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城市布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古代中国城市的布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轴线布局:古代中国城市在布局上大多采用中轴线布局,将城市分为内外两个区域。

中国的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

中国的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

弘扬民族文化特色
在传承和发展古代建筑与城市规 划的过程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 特色,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 和建筑风貌。
பைடு நூலகம்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流,注重 建筑的空间层次和立体感,形成了独 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体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 思想等,对现代建筑设计仍有重要启 示意义。
谢谢聆听
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定义和范围
古代建筑的定义
城市规划的定义
古代建筑主要指中国古代的宫殿、坛 庙、寺观、佛塔、民居等建筑类型, 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 学价值,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状况。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 功能、城市交通、城市环境等方面进 行综合性、系统性规划的过程。在中 国古代,城市规划通常与皇权政治、 礼制思想等密切相关。
城市规划方面,中国古代城市注重整 体布局和风水观念,追求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理念。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目前对于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研究多侧重于历史文献和案例分析,缺乏系统 性、量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02
对于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研究不足,需要加强传统建筑技术的挖掘与现 代建筑技术的融合。
03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探讨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可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推动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包括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现代城 市规划可以借鉴这一理念,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特色及影响地理科学与规划09级城市规划许凯翔09335017 摘要: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城市规划及建造过程中积累了许许多多先进经验,有糟粕,也有精华,其特色是鲜明的。

现代中国,城市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我们又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

而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经验则能给予我们启发与指导。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正文:在现代,城市里包含了一切可能性,城市里拥有每个人全部的梦想,可见,城市在人类现代生活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同样,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尤其是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两千余年,城市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主阵地。

无论其功能如何变化,其构造形制如何随着统治者更替而变更,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城市的规划、建筑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而先人积淀已久的城市规划经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及启发。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色梗概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官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而各个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同时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这一套完整严格的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参考。

(一)古代城市规划的几个特征:1、“里坊制”的兴起及打破。

本来作为封建统治者专制统治的一种工具,里坊制的出现是中国城市中功能分区理念的重要体现。

而在里坊制极盛时期,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成为了之后几乎所有都城的规划形制(除少数由于地形原因作变形与修改之外,如明南京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

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一)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

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井田制的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的特征。

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

”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的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

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

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

根据这种城市规划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层次标准。

都城都是最高大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的高下来确定规模。

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的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

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的“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的朱雀大道。

再次,中国古代对街道规划十分重视,作用远较西欧中世纪城市中的街道重要。

街道既是选择中轴线的依据,又是城内相互沟通,城与城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同时还起到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

最后,中国古代城市对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也进行方块式区划,本来这两处是最容易出现杂乱无章现象的,当代城市的很多居民区和商业区就存在种种卫生问题、治安问题、交通问题等,但中国古代历代的城市都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宋代以前实行封闭的里坊制,管理的效果不言而喻,宋代以后的开放型城市,居民的聚居形态也无实质性的变化,一直是由街道分割的方块形单元,以街道为基干形成的市场区,位置也相对固定。

(二)儒家“礼制”影响下的森严等级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

“礼”是行为规范,“法”是行为禁约,二者相辅相成,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的关系。

儒家思想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体现在严整的城市布局、森严的社会等级上。

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

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

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

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

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唐代之前各都城虽也按照此要求布局,但不是那么严格。

汉长安城,开始初步按照此要求布局。

之后的唐长安城基本上是按此要求布局,只是在些许细节上有所不同。

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的都城,则是严格按照此要求布局的。

原因就是,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社会的主宰力量,不可逾越。

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一种方式。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是方形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

都城都以通过皇城正门至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道路作为中轴线,体现了封建社会儒家理念的居正不偏、不正不威、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的皇权通过建筑氛围烘托得更加威严。

中国古代在社会等级方面,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居民住宅,形式都不是随业主好恶和财力而定的,而是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

以清朝为例,其对不同等级的城市、不同的官衔在房屋建造的规模、用材和颜色上都有一定的规定。

就城市言之,都城的城门能开三个,州郡城可开两个,县城就只能开一个;就住宅言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民只可用三间,房屋所用油漆也有限定,皇宫,显宦贵邸可用朱,一般官吏可用土红,庶民百姓只能用黑漆。

经此处理,城市居民的地位等级,一望便知。

而作为城市细胞的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民居也体现出尊卑秩序:家长居于朝南的正房,长子居于西厢房,仆人住外院,尊卑有序,内外有别。

上述两点特征使中国古代的城市拥有一种整齐划一的协调与统一性,然而,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几千年的封建礼制几乎一成不变,城市的形态大同小异,略显单调。

同时导致了经验主义的产生,使城市规划上缺少理论上的创新,经验成为了教条,使得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约束越来越多而且很难摆脱。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等观念,以及小农经济的传统,使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被归为“匠人”,被归为“三教九流”之类,不受重视,地位较低,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投身城市规划事业,对城市规划的建设进行创新和总结,这也是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得不到重要发展的内在原因之一。

(三)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中国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筑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往往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统一起来,密切结合自然,努力创造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这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密切相关。

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主张人与自然有机结合。

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讲究阴阳五行的“勘舆”之学,虽然有迷信成分,但其目的不过是为了依照山水的自然条件,谋取人类居住的最佳地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儒家和道家思想是相通的。

这种师法自然的观点在中国城市的选址和规划,建筑的结构与造型,尤其是在风景园林的建造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创造性发挥。

在城市选址上,古人讲究居住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一致,着力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

一方面,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另一方面,还要尽得自然之趣,“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

在总体布局阶段,中国传统城市大都因地制宜,讲求同自然的调适,努力凭借城市所处的山水环境形成风格独具的城市构图。

如苏州就是利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水道,建起一套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交通网络。

二千多年来,该城虽屡毁复建,其基本结构依然一脉相承,没有太大的改变。

在建筑及其群体的组织上,中国传统城市也多抓住山水,着意经营,形成城市建筑与自然相融的良好环境。

例如扬州瘦西湖,人们皆沿湖筑园,将人工与自然巧相结合,形成风光无限的秀丽景色。

千百年来,中国人依托大地,顺乎自然,将山水巧为利用,培育出了无数与自然融合协调的城市,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造,是中国城市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之一。

然而,这其中也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和消极的态度。

比如道家理论中的“无为而治”、“随遇而安”、“上天注定,不与天争”的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便成为保守主义,容易使人们不思进取,这些在当代是应该避免的。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命力强大,影响深远。

比如,日本故都京都是在公元794年仿照中国唐朝的都城长安建造的,不过规模要小很多。

此后直到19世纪中期一直是日本的都城和文化中心。

京都城内的民居和寺庙,以及独特别致的园林最具特色。

京都城市道路呈棋盘状,贯穿南北的大街朱雀大道将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

京都的各个建筑都体现中国隋唐时期和佛教的风格。

又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里坊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功能分区的简洁手法,对现代的城市规划,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并且与现在的许多规划方式不谋而合。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许多方法和元素仍在现代发扬光大,如1925年由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

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

中山陵组群所沿用的传统陵墓构成要素———石牌坊、陵门、碑、亭等,功能上不但能满足新陵墓的适用要求,在空间格局、体量尺度上也比较妥贴,材料、色彩上突出石材的材质美。

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的辽阔气概和崇高庄重的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的压轴巨作。

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建筑,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的严整布局,以浅杏黄色的暖色调为基本色调。

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仍在继续弘扬光大。

当代规划理论,源于西方文化体系,这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文化体系,曾因偏执于机械和人的力量,倡导征服自然,直到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后才幡然悔悟。

在这个倡导可持续发展,创建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的今天,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史多么的一致。

然而,中国古代的规划方式中,不免存在糟粕。

如太过强调风水直到接近迷信;又如,高度统一的城市规划方式,使城市布局千篇一律;太过强调礼制,人与人的贵贱尊卑,甚至在建筑上也要明确地体现出来,不适合于当代这种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并且可能助长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官僚主义滋生。

三、结束语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特征,整齐划一,等级森严,单元之间的组合方式丰富,追求天人合一。

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虽然含有一些糟粕,但其合理内涵,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等,终究能成为当代城市规划中的谐音,给人们无穷的启迪。

对此,应该客观地去评判,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

〔参考文献〕[1]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李婧,郭海鞍.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影响.建筑文化.2006(1):15-18.[3]吕友仁.周礼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4]董建泓.关于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一些探讨.城市规划汇刊,1997(5):4-6.[5]程天明.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礼制思想.工程与建设,2012,26(6):753-755.[6]马继云.论申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形态特征.2002.[7]王杰,李晓东.论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2013.[8]倪志娟.中国城市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2006.[9]张健,刘春雪,刘敬东,等.浅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与特色.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12.[10]钱正坤.世界艺术史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1]董建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赵光剑.中国传统文化性质及现状浅析.唐都学刊,1990(3):73-78[13]孔利,蒋琛,朱旻,李少星.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之结合——以孔孟文化轴概念规划为例.2012.[14]袁琳.中国传统城市山水秩序构建的历史经验——以古代成都城为例.2013.[15]周干峙.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发展研究,1997(4)TapescriptListen This Way (Book 2)Unit 1 Under the Same RoofPart I Getting readyA.Words and phrases1.kindergarten2. nursery school3. kid4. stability5.discipline6. divorce7. care for8. coo9. wedding 10.brideB.Talking about family picturesTapescript:1.Woman: This is my family. I’m married. My husband’s name isBill. We have two children—a boy and a girl. Our little girl is six years old, and our little boy is four. Jennie goes to kindergarten, and Aaron goes to nursery school. My father lives with us.Grandpa’s great with the kids. He loves playing with them and taking them and taking them to the park or the zoo.2.Man: This is a picture of me and my three sons. We’re at a soccergame. Orlando is twelve, Louis is ten, and Carlos is nine. All three of them really like sports. Orlando and Louis play baseball. Carlos is into skating.3.Man: This is my wife June, and these are my three children. Terrion the right is the oldest. She’s in high school. She’s very involved in music. She ;s in the orchestra. Rachel—she’s the one in themiddle—is twelve now. And this is my son Peter. He’s one year older than Rachel. Rachel and peter are both in junior high school. Time really flies. June and I have been married for twenty years no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