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命名依据

城市的命名
1.古代城市专名
早期的城市名称多为无其他含义的专名,多数以 “邑”偏旁为标识,例如邺、邯郸、郢、邾等,随 着城市名称逐步双名,这种单名多数区域消亡,有 一些作为姓氏广为人知,例如邓、郑、邰、邹等, 流传至今的也有一些,例如郴州、鄂州、郯城、祁 县等。
2.以地肃南部的文县、武都、成县、康县就 是西周初年,文武成康诸王的谥号。此外还有 绍兴、嘉定、庆元、景德等也是得名于皇帝的 年号。 有的城市以地望陵寝得名,例如西汉时在 长安附近的五陵,后世留下“五陵少年、五陵 豪杰”的称谓
8.村镇命名
早期为小村镇,后期发展成为城市,例如石家庄、 蚌埠、周村、张店等
5.以典故命名
宜兴:原名为阳羡,金代周氏三兴义兵辅佐晋室,因赐 名为“义兴”,宋代时避讳宋太祖义讳改名为宜兴。 重庆:南宋光宗于此受封为恭王,后恭王承接大统, 升恭州为重庆府,意思为双重喜庆。 酒泉:西汉霍去病将皇上赏赐的御酒倾倒入泉中与将 士共饮。
6.多城合称
例如山西的阳高:由阳和卫和高山卫合并 左云:大同左卫、云山卫 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
3.反映意愿与愿望的城市
例如长安、无为(无为而治)、常熟、安吉、万全、大 同等,还包括镇海、海宁、宁波、宁海、江安、镇江、 潮安等,还有边疆地带的平凉、宁夏、雅安、安西、南 宁、康定、安远、宣化、宁远、镇远、迪化(启迪教化, 为现在的乌鲁木齐市)。
4.以行政区命名
我国古代政区一般分为三级:最低一级为县、 其次为辖县的政区:郡、府、唐代以后的州, 高级政区:唐代以前为州,唐以后的道、路、 省。 其中最为典型的为带“州”的地名,例如 徐州、荆州、兖州、青州、扬州、冀州等等。
9.旅游命名
近年来为了发展旅游业,将风景名胜地点改为城市地 名,例如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屯溪市改为黄山市, 张家界景区设立张家界市,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 县改称为香格里拉等。
城市的古称

天津——意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乐帝朱棣在这里率领大军渡过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邯郸——城市名押an韵,邯郸意为“邯山至此而尽”,郸同单,“单”意思是山脉的尽头,邯郸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秦皇岛——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岛,秦皇岛是中国唯一用古代帝王称号来命名的城市太原——取“广大的平原”之意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长治——长治古称上党,明代在此地设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赤峰——得名于城东北的褐色孤峰包头——包头由蒙古语“包克图”演化而来,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头由此别称为鹿城乌海——乌达与海勃湾的合称大连——大连旧称青泥洼,青泥洼大部分都是山东移民,在山东有一种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裢,大连就是由褡裢演变而来,另一说大连来自俄语“达里尼”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盘锦——盘山和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盘根错节,锦上添花”之意本溪——本溪得名于境内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称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阔下窄,状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间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写难辨,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长春——意为“长年春色的城市”,东北的春天是非常寒冷的,以长春命名城市说明了该城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占据主导吉林——吉林全称吉林乌拉,满语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称“嘉木寺”,在满语是“驿丞”的意思,因为佳木斯在古代地处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驿道华东:烟台——意为“狼烟升起的炮台”青岛——因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且与“琴岛”谐音威海——明代在此地设威海卫,取“威震东海”之意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淄博——淄川与博山的合称莱芜——莱是植物名,俗称灰菜,芜指田野荒芜,古时这里是一片荒凉的地方,故名莱芜菏泽——城市名押e韵,菏山与雷泽的合称,菏泽也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蚌埠——意为“盛产蚌珠的港埠”,蚌埠由此别称为珠城宿迁——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宿迁由此得名连云港——意为“在连岛与云台山之间的港湾”,云台山是江苏省的最高峰镇江——唐代为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环境的变化,此地距大海较远,故而更名为镇江,取“镇守长江”之意无锡——先秦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上海——得名于松江(即苏州河)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海意为“通向大海的地方”金华——意为“金星与婺女争华之地”宁波——宁波古称明州,宁波得名于“海定则波宁”莆田——取“莆口成桑田”之意,莆田是极具闽越特色的地名,莆是由蒲字演化而来厦门——明代筑厦门城,意为“国家大厦之门”龙岩——因城南的翠屏山麓有一龙岩洞而得名,龙岩是中国唯一用洞穴名称来命名的地级市鹰潭——因信江南岸龙头山下有一深潭,“急流漩其中、雄鹰舞其上”,故名鹰潭上饶——上饶之名得于“山郁珍奇,上乘富饶”,在古代这里是物产丰饶之地九江——九江名称来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九是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因而九江也有“众水汇集的地方”之意宜春——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中南:商丘——商丘是商王朝的发祥地,传说远古时期这里有一座叫“阏伯台”的土丘,后来帝喾把阏伯的封地号为商,商丘由此而得名开封——开封古称汴梁,开封二字取“开土封疆”之意鹤壁——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焦作——焦作的名称来自焦作村,作指的是作坊,其村民以姓焦的为主武汉——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相连而得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襄樊——襄阳与樊城的合称,襄阳以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樊城因周宣王封樊穆仲于此而得名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黄石——黄石港与石灰窑的合称,黄石港得名于长江岸边的黄石矶,矶是指长江岸边突出的岩石,因“石色皆黄”故名黄石矶十堰——古代此地农民为了饮水灌溉,就在这里的百二河和张湾河上修建了十个小水库,分别取名为一堰至十堰,久而久之十堰就成了这里的地名长沙——因长沙星而得名,长沙由此别称为星城,另一说长沙得名于湘江中的橘子洲,取“绵长的沙洲”之意,《路史》记载曰“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株洲——城市名押u韵,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株洲即出产槠木的岸洲,株是由槠字演变而来娄底——因相传是天上28个星宿中的“娄星”和“氐星”交相辉映之处而得名汕头——汕头得名于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天汕头老市区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叫做汕,开端处称为汕头深圳——城市名押en韵,意为“深邃的水沟”,深圳是极具南粤特色的地名东莞——因境内盛产一种叫莞草的水草而得名清远——意为“香清溢远之地”珠海——意为“出产珍珠的海湾”,另一说珠海得名于“珠江入海”茂名——名称来源于西晋道士潘茂名,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用丹药扑灭了此地的瘟疫,茂名是中国唯一以古代道士名字来命名的城市湛江——古代曾在湛江境内的东海岛设立椹川巡检司,湛江即由椹川演变而来,也取“湛蓝的江水”之意香港——城市名押ang韵,香港意为“盛产香料的海港”,另一说古时此地有一条小溪被称为香江,香江入海冲积成的港湾即为香港澳门——澳在古代是泊口的意思,门是中国内河通往海洋的海峡总称,澳门是因本地内港的妈阁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像门桂林——取“桂树成林”之意百色——由壮语中原始村落“博涩寨”的名称演变而来,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河池——古时这里是一片平原,缺少大海和水,壮族的祖先莫一神就在此地修筑一座山坝,并日夜灌水,终因操劳过度而逝,此地最终还是没有形成大海,只形成了几条河与池塘,后人为了纪念莫一神就把此地命名为河池玉林——玉林是由郁林演变而来,郁林取“郁江两岸森林繁茂”之意来宾——取“来者上宾”之意,一看地名就知道这里是个热情好客的地方西南和西北:重庆——意为“双重喜庆”,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因而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成都——得名于“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宜宾——意为“适宜四方宾客之地”自贡——自流井与贡井的合称,自贡自古以来盛产井盐攀枝花——在金沙江渡口发现一株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树而得名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各取一字而成昆明——昆明之名取自“云南洪水退除,昆仑山南方有黎明景象”,另一说昆代表万物生长的春天,昆明即“春光明媚”之意,昆明由此别称为春城曲靖——曲靖是唐代曲州和靖州的合称,也取蛮夷“屈服平定”之意玉溪——得名于珠江源头之一的玉溪河,玉溪河因“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带潺潺流淌在万亩田畴之中”而得名昭通——昭通旧称乌蒙,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望文生义曲解乌蒙为“乌暗蒙敝”,因而在请示雍正皇帝改乌蒙府为昭通府的奏章中写到“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宣通”,昭通由此得名丽江——因元代金沙江称作丽江而得名,丽江古城全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宝鸡——宝鸡古称陈仓,因唐代城东南的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商洛——因境内有商山和洛水而得名榆林——因古代此地“榆树成林”而得名平凉——意为“平定凉国”,前秦皇帝苻坚曾率军经此地攻灭前凉国白银——早在汉代这里的采矿业就非常兴盛,明代在今天白银境内的凤凰山和火焰山专设矿业机构“白银厂”,白银由此得名,白银市也是中国唯一以金属名称来命名的地级市武威——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后设置武威郡,以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力军威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酒泉——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吴忠——得名于古代镇守边关的将士吴忠之姓名,宁夏有很多以边关将士来命名的村镇,但一个堂堂地级市的名称也是出自一位历史小人物的姓名,这在中国仅吴忠一例②中国大陆名称优美且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县级市:鹿泉——相传在楚汉战争期间,韩信在此地一清泉处射死一只白鹿而得名介休——春秋时期介子推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介子推竟与母亲抱树而死,介休即因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侯马——侯马古称新田,明末李自成率军经过此地,由于李自成睡不着觉,他索性让马卧下,自己则靠着马背歇息,士兵们都学李自成的样子过了一夜,转天李自成对大家说道“我们伺候了一夜马啊”,侯马由此而得名舒兰——旧时舒兰境内的霍伦川、四合川一带盛产山果,舒兰就是满语果实的意思图们——图们市的名称来自图们江,图们江满语原为“图们色禽”,“图们色禽”就是万水之源的意思安达——安达市的名称来自蒙古语中的朋友一词即墨——因战国时城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即墨也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蓬莱——蓬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外两座为方丈、瀛洲),汉武帝东巡至此望神山不遇,遂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文登——秦始皇曾东巡至此召文人学士登山吟诗作赋,文登即“文人登山”之意荣成——因境内有荣山和成山而得名,成山头在古代被誉为“天之尽头”曲阜——曲阜二字来源于《礼记》“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曲阜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如皋——皋指水边的高地,如皋为“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之意高邮——因秦始皇在此地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仪征——西周时期一个叫“蚁”的太子封地在此,到了北宋,传说境内的二亭山发现了王气,皇帝便命人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赐名仪真,清代为避雍正皇帝胤禛的讳,改名仪征句容——境内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如“已”字,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因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勾容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句容金坛——因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而得名常熟——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义乌——义乌古称乌伤,传说秦时有个叫颜乌的人,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嘴喙皆伤,乌伤由此得名,唐代乌伤改称义乌诸暨——诸暨意为“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上虞——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而来此,上虞也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郭沫若曾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发现上虞的名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余姚建瓯——建瓯是“福建”二字中“建”的由来,由建安和瓯宁两城合并而成石狮——相传隋代此处建有一石亭,亭外立有一对石狮,商旅往来都以石狮为标记,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原来的名字就没有人知晓了,石狮就顺理成章变成了地名樟树——因盛产樟树而得名,樟树市是著名的南国药都,自古以来就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卫辉——卫辉古称汲邑,卫辉意为“卫河之滨,辉煌之城”登封——因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故名登封偃师——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经过此地,偃师由此得名仙桃——仙桃古称沔阳,相传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为王母娘娘祝寿,蓦然之间发现一片绿洲,仙女向这片绿洲撒桃祝福,转眼之间此地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得名钟祥——因明代嘉靖皇帝生养发迹于此,故赐名为钟祥,取“祥瑞钟聚”之意大冶——取“大兴炉冶”之意武穴——武穴是由武家穴演变而来,武家穴是古代长江九穴之一石首——因有石孤立于城北的石首山而得名恩施——东晋末年桓诞窜流蛮中,在此地自称施王,清代雍正皇帝改施县为恩施,恩施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汨罗——汨水与罗水汇合之处,汨罗市被誉为中国龙舟名城冷水江——因境内涟溪两岸多井,且井水极冷而得名,冷水江市被誉为世界锑都阳春——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之意毕节——在夜郎国时代这里以老虎为图腾,毕节就是彝语老虎的意思邛崃——因邛崃山而得名,邛崃山名称来源于一种叫“筇竹”的竹子绵竹——因此地滨绵水两岸,且竹林茂盛,故名绵竹什邡——什邡古称十方,什邡就是由十方演变而来,中国古代中原人习惯上称边域之地为“方”,诸如鬼方、蛮方、朔方等,十方就是四川众多小方国之概称华蓥——因华蓥山而得名,华蓥山由华银山演变而成,“雪积颠顶,远望如琼瑶撒地,晶玉铺山,故名华银山”个旧——个旧是由彝语“果作”的音译演化而来,意思是种荞子、吃荞饭的地方楚雄——战国末期庄蹻入滇,他的部下有一个叫南雄侯的人到过此地,东晋时期又有一个叫威楚的彝族酋长在这里建筑威楚城,后世将威楚和南雄侯各取一字组成楚雄大理——得名于历史上的大理国,大理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景洪——景洪在傣语就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敦煌——取“盛大辉煌”之意青铜峡——得名于黄河上游著名峡谷名称,黄河穿过贺兰山与牛首山之间的谷地,山光水色相映,宛如开然铜镜,青铜峡由此而得名。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的城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不仅是城市的规模、形态、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文化、城市社会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古代城市的起源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早期的城市多是用于防御的军事设施,如夏朝的豆蔻城、商朝的雒阳城等。
随着历史的演变,古代城市的发展不再仅是为了防御,也逐渐形成了商贸中心、政治中心等多种多样的城市形态,城市的人口也随之不断增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城市化的高峰期,时期经济繁荣,城市商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比如那些时期的都城洛阳,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商业活动在此繁荣发展,被誉为“天下第一都”。
隋唐时期的大城市隋唐时期是中国城市化的辉煌时期,时期城市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徐霞客称唐朝为“天下之庙堂”,这也充分显示唐朝城市经济的繁荣。
开元年间(713—741年),唐玄宗曾下令在全国建立“开元丰业坊”,这是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项杰出成就。
除了规划,唐朝还倡导节水灌溉和节约能源,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城市建设思想。
宋代城市的发展宋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当时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十分迅猛。
比如当时的南京就是个典型的城市代表,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城市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的城市变迁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经历较大变迁的时期,特别是清朝建都北京,加速了中国北方城市的发展。
同时,明朝后期康有为等民族主义者提出“废除科举、用人唯才”,这一思想的传播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城市的规模、形态、功能、文化等都随时间发展而有了南辕北辙的变化。
城市的发展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古代城市称呼大全

古代城市称呼大全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城市的常见称呼:
1. 北京:大都、蓟、幽州、涿郡、幽都、永安、宛平、燕山府、圣都、中都、大兴、汗八里、北平、顺天府、京师。
2. 开封:大梁、汴梁、汴州、东京、汴京。
3.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4. 镇江:京口、润州。
5. 杭州:临安、钱塘、武林。
6. 苏州:姑苏、吴郡、平江。
7. 扬州:淮上、江都、广陵、淮扬。
8. 绍兴:会稽、蠡城、越州。
9. 西安:长安、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
这些古代城市的称呼展现了它们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果您对某个城市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更好地理解其称呼的由来和意义。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城市名称

1战国时期临淄、咸阳、邯郸、大梁(开封)、郢都(荆州),郑城(新郑)、曲阜、洛阳、成都、姑苏(苏州)2秦编辑蓟(北京)3西汉时期长安(西安)、洛阳、成都、宛城(南阳)、邯郸,临淄、彭城(徐州)、长沙、番禺(广州)、广陵(扬州)4东汉时期洛阳、长安(西安)、宛城(南阳)、成都、彭城(徐州)、许昌、荆州、长沙、襄阳、邺城(邺城主体已消失)(临漳、安阳)5三国时期洛阳、长安(西安)、建邺(南京)、益州、赤壁(武汉)、成都、荆州,许昌、徐州、长沙、凉州(武威)、幽州(北京)6两晋时期洛阳、长安(西安)、建康(南京)、邺城(临漳、安阳)(邺城主体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国(邢台)、寿春、广陵(扬州)、姑苏(苏州)7南北朝时期建康(南京)、洛阳、长安(西安)、平城(大同)、邺城(临漳、安阳)(邺城主体已消失)、成都、广州、寿春、荆州、广陵(扬州)8隋唐时期长安(西安)、洛阳、扬州、成都、太原,钱塘(杭州)、荆州、金陵(南京)、广州、幽州(北京)9五代十国时期汴州(开封)、洛阳、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长沙、荆州、扬州十、北宋和辽时期:汴京(开封)、扬州、杭州、福州、泉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成都、长沙10南宋和金时期临安(杭州)、泉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扬州、长沙、中都(北京)、成都十二、大元时期:泉州、大都(北京)、扬州、广州、福州,明州(宁波)、杭州、中庆(昆明)、成都、辽阳11大明时期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成都、济南12大清时期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济南,广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汉、奉天(沈阳)13民国时期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南京,奉天(沈阳)、济南、重庆、北平(北京)、成都、承德14共和国前30年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武汉,长春、哈尔滨、广州、西安、济南、大连15共和国近20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重庆、武汉、沈阳。
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

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
隋唐长安城是古代城市中面积最大一座城市,有学者对世界古代十大城市的面积作过比较。
按城市面积的大小,他们分别是:1、隋唐长安城,582年建,面积,84.1平方千米;2、北魏洛阳城,493年建,面积73平方千米;
3、明朝北京城,1421年到1563年建。
面积60.2平方千米;4、元大都,1276年建,面积50平方千米;
5、隋唐洛阳城,605年建,面积45.2平方千米;
6、明朝南京城,1366年建,面积43平方千米;
7、汉长安城,公元前202年建,面积35平方千米;
8、巴格达城,800年建,面积30.44平方千米;
9、罗马城,300年建,面积13.68平方千米;10、拜占庭,447年建,面积11.99平方千米。
古代城市称呼大全

古代城市称呼大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城市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古代城市的名称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古代城市的称呼大全。
1. 镐京: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王城名称,代表了统治者的权威和中心地位。
最著名的是商朝的首都镐京,也有其他历史时期的城市被称为镐京。
2. 高句丽:是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国家,其首都也被称为高句丽城。
3. 玛雅:是古代中美洲文明的代表,其城市遗址中有许多著名的城市名称如玛雅城、提卡尔、乌斯梅尔等。
4. 亚历山大港:是古代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主要港口,也是古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贸易中心。
5. 巴勒斯坦:是古代中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城邦,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重要发源地。
6.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条边防工程,其边关城市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边关城、关镇等。
7. 罗马:是古代罗马帝国的首都,也是古代世界的一个文明中心,其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影响了后世的城市发展。
8. 古吉拉特:是古代印度次大陆的西部地区,其城市名称如孟买、艾哈迈达巴德等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9. 巴比伦: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一个重要的城邦,其王宫、神庙等建筑遗迹表明了其繁荣的历史。
10. 帕米尔: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了中国和中亚地区,其城市名称如喀什、撒马尔罕等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11. 欧洲: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一个文明中心,其城市名称如雅典、罗马、巴黎等都有着著名的历史和文化。
12. 东京:是古代日本的首都,也是现代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城市建设和规划表现了日本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结合。
14. 孟买:是古代印度次大陆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现代印度的金融、商贸中心,其城市建设和文化影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
15. 京城:是古代中国的多个朝代的首都,也是现代北京的别称,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城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变,城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而这一历程也逐渐构建了中国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一、古代城市的起源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仰韶文化和陶文化时期。
当时人类开始逐渐定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聚落。
这些聚落一般都是以水源为中心,如黄河流域的江村、玉米岭等。
这些聚落中的建筑通常都比较简单,一般只有茅草屋和茶瓦屋等。
随着贸易、手工业的发展,一些特殊的城市逐渐出现。
如黄河流域的毛庄、霍北等城市。
这些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机构,成为了当时的中心城市。
同时,也为后世中国城市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周、秦、汉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兴起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周朝时期,每个国都有都城,这些城池都有一定的城墙、宫殿、陵墓、祭坛、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城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多个城市直接合并成一个大城市,如秦中都会、长安等。
汉朝时期,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
汉武帝时,改正长安城东门以接纳外来的商贾。
这也让长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在汉代城市中,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雒县城。
三、唐代的城市唐代是中国城市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
唐初,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建有城墙,这是为了保护城市免遭外族侵略。
唐代城市的发展不但反映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变化,同时也印证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长安在唐朝中年代更是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
当时非常著名的一种聚落叫做坊市。
这些坊市都是由一群市民独立掌权,并由他们的组织分支直接为城市的文化生产和经济管理服务的。
四、宋、元、明、清的城市宋朝时期,城市的发展取向转变。
由于经济、市场的扩大,在市场河流中间逐渐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商业区域。
同时也从传统的都市型城市转变为为广大偏远地区服务的城市。
元代时期,由于东北内外文化交流,形成了多样的城市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了相关的理论影响。
概括地说,这种理念应该包括选址思想、城市平面规划布局、城内建筑体量规模等几大方面。
就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城市在选址、平面布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证明了这种理论的存在。
本文不揣浅陋,就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理论的三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历程及原因1.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本规定这一点,《考工记·匠人》①第一次予以较全面记载,规定也最为明确。
它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
一般认为,《考工记》是成书于东周时期的齐国官书,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时间也应同时。
《考工记·匠人》提到当时构成一座城市的主要要素包括门、道路、宗庙、社稷、宫殿及市、明堂、城墙等。
这些规定虽然主要针对王城建设而言的,但对于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只是规模、体量上的变化,有些功能设置有所损益,而总体的平面布局区别不大,所以并不影响本文的探讨。
具体的城市布局,其规定可概括如下:①城为方形;②每面三门,四面共十二座;③以宫城为核心,宫城南北中轴线亦是王城的中轴线。
宫城内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朝、寝各有九室;④南门、朝、寝、市都由南至北布置在中轴线上。
宫城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市。
宗庙、社稷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⑤道路分经涂、环涂、野涂。
城内道路系统为规整的网格化,环绕宫城沿中轴线对称布置;⑥围绕宫城设置闾里,较规整。
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的基本规定和核心部分。
另外,对于平民居住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以及苑囿等,该体系虽未直接涉及,但据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两方面考虑,似也应该是当时规划体系中的一部分,故将一并考虑。
1.2 《考工记》之前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概览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城市最早出现的时间有神农、黄帝、鲧或禹时期等不同说法。
考古发现的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②,属黄帝时期的遗存,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黄帝时期中国已经有城市出现了。
虽然这时候的城市还显得比较原始,功能也比较单一,但它的高大围墙毕竟已从根本上不同于以前只有环壕的聚落。
在考古学研究中,更宜放入城市的整体范畴中加以考虑。
西山城虽然局部,如F84、F129、F144等可能经过规划,但其圆形的平面、一西一北两座城门等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原始形态,证明整座城池并没有清晰的规划思想(图1)。
龙山文化时期,在财富分化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在权力继续集中和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在互相掠夺资源的战争的逼迫下,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
而且,从普遍的近方形城垣及置于中轴线附近的大型夯土建筑,郝家台城③内排列有序的排房建筑,古城寨城④大型宫殿和廊庑建筑与城墙十分一致的走向等方面可以看出,此时期的城市布局已经过一定的规划。
平粮台古城⑤(图2)正方形的平面,南北城门的对称设计,在后世的城市中屡见不鲜,也证明此时期的城市建设已经越来越接近于《考工记》中的相关规定。
三代时期,国家政权建立,权力集中和财富分化达到了一个顶点。
统治者在各个方面都力求体现自己的高贵身份和高高在上的地位,城市建设上亦然。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的堡垒,而是综合了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需要。
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布局更加程式化,城市功能也更加复杂。
普遍的方形城垣;二里头城⑥(图3)宫殿区外围发现的四条垂直相交的道路系统;洹北商城⑦建于中轴线南段的宫殿区;盘龙城⑧发现的三座前后平行的上层宫殿基址,方向同城垣一致,且为前朝后寝布局,北山口故城、鄢陵故城、辉县共城、辉县共城的内外两重城垣等,均与《考工记》所载基本一致。
1.3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形成的过程及原因由上述可推知,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理论体系从萌芽到出现,再到完善成熟的大致发展脉络,基本可以分作两大主要阶段:龙山时期,出现了城市规划思想的萌芽,有些城市至少已部分地付诸了实践;三代时期,这个理论体系则基本完善,并指导了大部分的城市建造。
龙山时期,“筑城以卫君”,城市的防御功能是占在首位的,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夯土城垣及护城壕的修建。
但同时也考虑到了政治上的一些需要,目前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位于中轴线附近的建筑基址上,这可能是上层权力中心所在。
三代时期,则更是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实际需要密不可分的。
当时,国家政权建立,而“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所以,城市建设亦会较多地考虑到这两方面的需要。
“祀”在城市布局上的表现,即为“左祖右社”,位于宫之前。
虽不在中轴线上,但其重要性亦见一斑。
“戎”在城市上的表现则更加突出,宽大的城墙,双重城垣的较多出现,位于中轴线附近的宫城,等等。
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考工记》中将“宫”置于中心位置,以突出君王的身份和地位。
同时将朝寝前后毗邻,突出“家天下”的思想。
经济上,此时只在城北设一市,且仅一夫之地,可见,其地位并不是很重要。
总之,《考工记》中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规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吸纳了上千年城市建造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并充分考虑到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实际。
至于中国古代的城市为什么习用方形平面、网格式的布局的问题,我们认为:其一,是城市建造的需要。
中国古代的城市基本上是夯筑而成。
很显然,在夯打时直线要比圆弧容易得多,而且在外形上容易控制,建造的城垣也可更加规整、美观。
这也可更好地体现君王高贵的身份和威严的气度。
贺云翔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看法⑨。
其二,是分割不同身份、权力人群的需要。
如《逸周书·程典》:“士大夫不杂于工商。
”《逸周书·作雒》:“凡工贾胥市臣仆州里俾无交为。
”为了分割不同的人群,则需要划定出固定的区域,而在方形平面内,以围墙、街巷分割,整齐划一地设置网格式的功能分区,既便于规划,又比较统一、实用,无疑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其三,是安全防卫的需要。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筑城以卫君”,城市的军事防御职能是占主要地位的。
将宫殿区放置在城的中心,外围以网格状道路,与其它功能分区隔离,以诸道路作为一条条安全警戒线,便于对宫殿区或宫城的实施有效的安全保卫。
同时,宫居中,四周均为军事缓冲区域,若被敌人攻破城池,也可延缓攻打到中心的时间。
这可能是《考工记》“择国之中而立国”最初的实际考虑。
由此,审视以前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受井田制、“天圆地方”思想以及矩形四合院房屋布局形式影响而呈现出的方形网格状布局的认识,均可知根据是不够充分的。
因为目前这几点均无法证实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萌芽出现的龙山时期即已存在。
而当我们脱离古人在社会实践中总是受到某种思想影响甚至制约的认识误区后,却发现这些实践活动有着它直接的社会需要和作用。
2 《管子》城市建设思想的归纳与述评《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年,属奴隶制社会末期,是为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并为其服务的规划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对城市的功能定位逐渐显得过时。
而且,它仅对城内的布局和建筑的体量、规模作出了规定,并未对城市选址等方面加以界定。
在这种情况下,《管子》对城市建造作出了与《考工记》的某些理念和具体作法完全不同的理论规定。
2.1 选址思想《管子·度地》:“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房注:言其处深厚冈原复壮者,谓之不倾)。
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房注:其国都或在山左或向山右及缘水泽,然后建)。
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房注:谓于都内更为落水之渠,以注于大川)。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这种城市的选址思想既是对以前城市建造的总结,更对后来的城市建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史前时期的城址,一般坐落在山麓或河滨台地上,地势都较周围略高。
如西山古城北依西山,南临枯河;平粮台古城位于新蔡河西岸的台地上;王城岗古城地处小型河谷盆地中央,四周群山与丘陵环抱;郝家台古城在沙河北岸的台地上;后岗古城坐落在洹河南岸的高岗上,西、北、东三面临河;古城寨古城位于双洎河与溱水交汇处缓坡上。
历史时期的城市,汉魏及隋唐洛阳城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唐时宫城和皇城建于郭城之西北高地上;隋大兴唐长安城位于龙首塬南坡上,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北宋东京城和南宋临安城均有四条水系绕流其间,南宋临安城南倚凤凰山,西临西湖,北部、东部为平原,宫殿独占南部凤凰山。
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
其西、北环山,两侧山脉会合形成半圆形大山湾环抱北京平原。
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
这些城市的选址,均符合《管子》的城市选址思想,由此可见其规定被实践之普遍,其影响之深远。
2.2 布局思想(1)平面布局《考工记》虽然对城的平面布局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与其规定完全相符的城市。
而《管子·乘马》载:“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这种思想的实践,却比比皆是。
前述史前时期的城市选址,都会选择山水相依的地点,城市平面虽不完全依山水走势而建,但定会受其影响;汉长安城内未央、桂、明光等宫虽置于一城,但却未按《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整齐划一模式;辽上京,分南北两城,契丹与汉人分治;内蒙古元上都城将宫城和皇城置于郭城之东南;南宋临安城南倚凤凰山,西临西湖,城市呈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
这些城市的布局,均符合《管子》“因天材,就地利”的思想。
而且,城郭也不是完全的规整方形,中轴线也不完全是南北中心线,道路也不完全是经纬涂制,而且尚不见环涂存在。
体现了《管子》“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规定。
(2)区域划分《管子·大匡》:“凡仕者近宫(房注:仕者有公事职务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房注:不仕与耕者当出入田野,故近于外门)。
”这种以身份和职务划分居住分区的思想在《逸周书》中已有阐述,《考工记》中可能也会有阐述,惜其原文多佚失,存语不详。
佐之以《管子》,这种思想则愈加明晰,且影响后世千年。
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如王城岗、新砦城的城内中部偏北处均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基址,应为宫殿区;蒲城店、徐堡、平粮台等城均发现了陶窑、墓葬等遗存,说明城内已出现了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此时的分区思想还不是很明显。
历史时期,夏二里头城铸铜作坊区位于宫殿区南,殷墟宫殿宗庙区外围分布有手工业作坊;二里头城、洹北商城发现了集中分布的成片墓地,与居住区无严格的区分;洹北商城北部分布有密集的居民点;偃师商城发现有府库建筑遗存(图四);隋唐洛阳城建造有专门贮存粮食的含嘉仓城(图5);北宋东京城内城集中分布着中央衙署、寺院宫观和商业场所,皇城是皇帝生活起居和议政的地方,均经过一定划分(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