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点认识

合集下载

九上第1-16课】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word版有答案)

九上第1-16课】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word版有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广东专用)历史(考试时间:8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6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胡夫金字塔修建时至少有10万人参加,花费了20年时间,意味着要对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和调用。

这说明古埃及A.文明走向衰落B.成为强大封建帝国C.外族入侵严重D.国王权力至高无上2.1935年,在两河流域的玛里王国遗址出土了约两万件楔形文泥版,学者从中发现,当时玛里王国实行由资深者组成的议事会决定重大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一机制与一千多年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十分类似。

可见A.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源头在玛里王国B.考古发现拓展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C.古代欧洲文明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D.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3.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古代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

这说明A.古代亚非地区经常洪水泛滥B.文明的形成与环境存在联系C.古希腊文明来源于亚非文明D.古代西亚和埃及的文明同源4.文明古国大都建立在容易生存的大河川台地附近,这是古老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但下列图片中的古代亚非文明还具有的特征是A.农业立国B.王权神授C.信仰来世D.专制统治5.“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而经历过许多调整,并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传承丝路精神心得体会7篇

传承丝路精神心得体会7篇

传承丝路精神心得体会 (3)传承丝路精神心得体会 (3)精选7篇(一)丝路精神是指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和互惠互利的精神。

作为一种传统的价值观,丝路精神包括宽容、互信、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等重要方面。

通过学习和了解丝路精神,我对以下几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1. 宽容:丝路精神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宽容和相互尊重。

在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与西方,不同国家和文化得以相互交流和融合。

这种宽容的态度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和观点,通过交流和对话解决分歧。

2. 互信: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商人和旅行者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

他们通过交换货物、沟通语言和分享知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互信是丝路精神的基石,也是现代社会合作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应该秉持诚信和信任的原则,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合作伙伴之间的互信关系。

3. 互学互鉴: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流的渠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在丝路上互相交融、互相启迪。

这种文化的互学互鉴不仅促进了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也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提供了基础。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和精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合作共赢:丝路精神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合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取得了共同的繁荣和进步。

在现代社会,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理念也是基于合作共赢的原则。

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共同应对挑战和合作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丝路精神教会我们要宽容、互信、互学互鉴和合作共赢。

这不仅是对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今天世界发展的指导和启示。

我们应该通过传承丝路精神,推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和谐、包容和繁荣的世界。

传承丝路精神心得体会 (3)精选7篇(二)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之路,也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名词。

第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a)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b)思维导图需包含主要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特点、对外交往形式等要素;
c)设计美观,易于理解,有助于复习和记忆;
d)可以使用手绘或电脑制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均可。
3.开展小组合作,搜集有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故事或典故,并进行分享。要求如下:
e)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写作能力。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包括华夏族的形成、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
2.掌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内容及其特点,如丝绸之路的开通、朝贡体系、中外文化交流等。
4.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和倾听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及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在其中的作用。
2.难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政策与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意义。
3.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政策与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1、古代:(1)、汉朝:中日交往最早始于西汉;东汉时: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

(2)、唐朝与日本交流::①、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②、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西来,鉴真东渡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3)明代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

2、近代:①、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②、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一战期间,日本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④、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把山东的主权归还给中国;⑤、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并建立“伪满洲国”;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⑥、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⑦、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3、现代:①、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②、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兴风作浪,否认侵华史实,否认侵华,美化战争,一个突出表现为“篡改教科书”,另一个是参拜供奉着日本历史上在侵略战争中丧命的所谓“英雄”的——“靖国神社”4、启示(要点):①、由日本侵华及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所作所为得到的启示:中国人民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如日本的差距,看到中国面临的潜在威胁,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军国主义的复活。

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

只有国力强大,才能确保受侵略受奴役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总之,中华儿女必须牢记国耻,保持清醒,居安思危,艰苦奋斗!②、中日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首先,日方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应采取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履行迄今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表态和承诺,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加强彼此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领导互信互访,而不要做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和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这样才能互信互利地加强合作;其次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两国应在以史为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合作,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长期稳定相互合作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序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要认识它的爆发原因及其对于中国所产生的意义,必须首先了解它爆发的大背景,即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一、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统一性的社会,它主要有四大特点构成。

首先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中国,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农民主要通过辛勤的田间劳动来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并承担着供养政府、军队和城市居民的重任。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封建经济,在性质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说,人们只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东西,并不会拿来做商品交换,跟外界很少发生联系。

中国思想家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就是描述的这种状态。

在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土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为了维持温饱,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农业生产始终维持在精耕细作的水平上,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发生技术革命和商业革命。

官僚政治: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它主要靠科举制度来支撑。

根据科举制度,在原则上,无论出身于哪一个阶层,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尽管普通百姓要参加科举,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条政治上的社会流通渠道。

即使考不了状元,得一个秀才或者读书识字,即可成为地方的士绅,帮助维持基层的秩序,属于底端的统治层。

科举制度提供了可进可退的上下流通渠道,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是一套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因此尽管不断地改朝换代,这套制度依旧持续存在。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皇权合法性的辩护者。

第一,它提出了天道观念,说皇权是天赋的,皇帝又是天子,是替天执掌政权,管理人世的,因此具有不可违抗的权威。

第二,它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即权力应该集中到皇帝手中,而分裂也是不合法的。

第三,它制定了社会的纲常伦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伦理道德规范,个人要服从家庭,家庭服从朝廷,而皇帝就像一个慈父一样管理着国家。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b.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讲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
c.课堂互动:设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d.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e.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4.教学评价:
b.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对外扩张;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
d.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对外开放;
e.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
2.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列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三个典型事例,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b.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
c.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认识和启示。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影响和启示。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但在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仍较为表面,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强化历史思维的训练。
3.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精编】

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精编】

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和军事家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民族关系问题切身体验和深刻认识的理论总结,是历代制定民族政策、处理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民族史、探讨古代民族关系时必须认真梳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讲关于古代民族思想的一些基本概念在中国古代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中,民族观、民族思想、民族史观、民族关系思想等概念,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对于这几个既相互联系又有细微区别,在某些情况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甚至可以通用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所以,我们在系统地揭示古代的民族思想时,非常有必要对这些概念稍加梳理和介绍。

(一)民族观在民族研究中,民族观如同民族这个概念一样,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范畴,不同学科的学者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看法。

大致说来,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以下几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是人们或集团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最基本的看法。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民族”这个人类共同体内在规定性的认识,对民族的形成、发展、变化和消亡规律的看法;二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认识;三是对民族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纲领、原则和政策。

我们经常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民族不分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民族观主要表现为对其他民族的政治态度和主张以及与之相处的原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观是其对本民族的自我认识和对其他民族的认识以及对处理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相互关系的看法。

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就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理念,并通过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意义。

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中国通过贸易、外交、学术交流等手段,不断扩展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通过了解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感悟其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于今天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的影响与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概念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明清时期的对外开放措施,通过历史的角度了解每个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历代对外开放的经验,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启示,并展望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历代对外开放措施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规律和经验,总结历代对外开放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分析对外开放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进一步探讨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为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

通过深入分析历代对外开放措施及其效果,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对外开放的规律性,指导当今中国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的目标。

2.正文2.1 夏商周时期的对外开放措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时期对外开放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贸易上。

夏朝时期,中国的铜器、瓷器等工艺品开始逐渐流入周边地区,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往来,这有利于夏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

商朝时期,商王朝通过与西域、南方等地的贸易往来,逐渐形成了“丝绸之路”的雏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点认识
1.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第三,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一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其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尤其是海上运输发达。

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最活跃。

第二,宋元明清时期,出现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如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

第三,清初以后,由于政府采取闭关政策,对外联系基本中断。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②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③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表现:①政治军事外交往来;②经济贸易往来;③科技文化交流。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发展。

3.中国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一是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三是通过宗教人士来实现的;四是通过战争。

4.一定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的关系
一定时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而国际环境的好坏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条件。

一般地说,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往往就会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而相反,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性的外交政策。

如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对外交往比较发达的主要是在统一的封建王朝时期。

在明清以前,中国在世界史上居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周边环境良好,因而各封建王朝都推行开放性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繁盛;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遭到外来侵略,明清逐渐采取了封闭性的外交政策,几次实行海禁,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当今世界,虽然国家利益、地区冲突不断,但和平发展是主要的国际形势,各国都积极推行开放性的外交政策,以促进本国的发展。

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只是短暂的一瞬。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这与西欧国家以对外扩张为目的开辟新航路活动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
1.中国古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
第一,政治方面,在封建社会,开疆拓土或守卫疆土是封建统治者施政的重要思想。

在对待边疆开发问题上,首先是渗透自己的政治控制。

具体地说,通过沟通联络、设置机构、册封首领、平定叛乱、行政区划等手法,加强管理。

从秦朝到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开发和管理的疏密关系与中央政府的政治实力成正比。

在统一形势下,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政治渗透强、管理紧,特别是经过元、明、清三代大统一,边疆地区纷纷纳入到行政版图,为今天的民族大团结奠定了历史基础。

第二,经济方面,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出西部地区。

虽然长期存在民间的贸易,但是始终是中原地区向西部地区输出技术为主,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西汉时西域各族从汉朝得到了丝织品和铁器,还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

蜀国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唐朝汉族工匠把手工技术传到南诏,丝织业发展起来。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科技方面书籍,后来制磨、造纸墨的工匠来到吐蕃,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

封建时期,对西部的经济开发,同时还伴随大量人口的迁移,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的传入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另外,在民族交往中,汉文化是吸引并同化边疆少数民族的重要引力。

如唐朝的两次和亲,西夏文字创立等。

总之,中国古代对西部的开发是从政治管理、经济促进、文化影响等方面立体推进的。

但是由于封建政权变更频繁、战乱连年以及封建经济的限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开发。

开发的环境也受地理环境、交通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2.新中国对西部的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对西部的开发是站在一个战略高度付诸实施的。

在政治方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

1955年后,根据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原则,在新疆、广西、西藏先后建立了自治区。

经济方面,从财力、物力、人力上予以支持,推动民族工业的建设。

在“一五”期间修筑了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康藏公路和宝成铁路,加强了与西部的交通联系。

1956年又建成了国内最长的兰新铁路。

改革开放以来,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在云南、新疆等省边境,设立开放城市,并鼓励国内把东部技术引到西部地区。

应当说,对西部的开发是适应经济的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一次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