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历史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 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 发达,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和亚洲、 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
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 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 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材料二:……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 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 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 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 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 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三:
闭关 锁国
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有什么特点?
二、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 对外交通路线: 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 对外交往内容: 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
4. 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和平 5. 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问 题 探 究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统治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 交。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
美国
资本 主义
精选2021版课件
苏联
冷战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22
背景:
精选2021版课件
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最突出特点)
②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专题二 我国的对外交往
精选2021版课件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朝代 发展阶段 表现
转变
问题探究
1、以明清为界,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出现怎样 的趋势?
政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特点: 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中国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的原因
(1)闭关政策的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清时只准广州一口 通商。 (2)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决定的。 ②主要原因: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 ③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④直接原因:封建统治者为了防御敌对(国外 和国内反对势力)侵扰。如明朝――防范倭寇; 清朝:防范郑成功集团。
B
3、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 无量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 二之郑和”。之所以出后“郑和之后, 竟无第二之郑和”这种现象,主要是 因为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制约 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伟大的航海家可遇而不可求 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A
• 材料一 从永乐元年(1403年)起,明成 祖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他对主管 外事的礼部大臣们说:“……今四海一 家,正当广示化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 听。”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 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 番国” ……
对外 交往 的格 局形 成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国家和日本交往。东 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赐以日本倭奴国 “汉委奴国王”印。汉武帝(前156一前 87)时,张骞出使西域,连接中国与中 亚、西南亚、印度北部的陆上丝绸之路 正式开通。汉武帝时期,不少南海国家 遣使前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通。
1、发展历程
(3)道光帝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材料三中 的问题的?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鸦片战争的发生迫使道光帝急于了解对手的情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
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知识整合]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2、与朝鲜的关系3、中华文化圈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东南亚的关系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3、华侨开发南洋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1、陆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3、郑和下西洋4、与欧洲的关系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重点突破]一、时代特征:时期秦汉隋唐明清时代特征方向单向性为主(输出多) 双向性双向性内容应用性技术为主除技术外、有制度、文化有反侵略(新)交通陆路为主水陆并重海路为主地位“东亚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逐渐衰落范围广(远及欧洲) 更广(远及非洲) 逐渐变小形式多样(使节、经文交流) 更多(还有留学生) 更多(多“反侵略”)政策开放开放开放→闭关二、中国古代外交途径有哪些?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有哪些?1、外交途径:(1)政治:政府间往来(2)经济:经贸交流(3)文化:技术交流(4)军事:战争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1)政治环境:稳定(2)经济:领先(3)交通:发达(4)航海技术:进步(5)政策:开明。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二、隋唐
史实: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西亚的波斯 史实: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 和大食都有密切往来。 和大食都有密切往来。
鉴真东渡图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二、隋唐 பைடு நூலகம் 点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 前所未有的盛况。 前所未有的盛况。 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 2、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唐朝是亚洲 文化的中心。 文化的中心。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三、明清 原 因
1、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国力强盛, 的根本原因。 的根本原因。 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2、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是外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3、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处于资 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 世纪 本原始积累叫期, 本原始积累叫期,这是欧洲殖民者东来侵略中 国的主要原因。 国的主要原因。 4、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 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郑和下西洋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三、明清 特 点
1、对外政策从明前期的对外开放到 清朝闭关自守。 清朝闭关自守。 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 2、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 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 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 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 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训练题
训练题
回答: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 )从材料看, 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西洋的历史地位。 西洋的历史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
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请你判断,他是A.张骞 B.班超C.甘英 D.王昭君
2.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它的对外交往不包括A.亚洲国家 B.非洲国家 C.欧洲国家 D.美洲国家
3.“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将于2011年7 月下旬在兰州开幕。
如果你在暑假打算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将会游览到下列哪个著名文化遗址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敦煌莫高窟
4.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学习鉴真和玄奘的相关史实,你认为他们的共同点包括①都是僧人身份②都是老死异国③都受政府派遣④都有顽强毅力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泰国香米在超市卖的非常火爆,宋朝时也从外国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它是从哪个国家引进的?A.越南 B.泰国 C新加坡D缅甸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
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
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
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
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唐朝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
它带来怎样的影响?
(3)学习唐朝的对外政策,谈谈你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综合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一次西部旅游,请你指出他不能游
览到的文化遗址
A.四川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
马俑
C.敦煌莫高窟
D.吐鲁番火焰山
2.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A.秦朝B.西汉C.东汉 D.
唐朝
3.汉朝时,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关注中国,下列史实不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B.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印
度半岛南端C.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汉朝D.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和非洲
4.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A.隋唐时期,日本派学问僧、留
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 B.日本曾大量出土唐朝的货币“开元通宝”C.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多年,并在唐朝做了官 D.日本的茶道在唐朝
时传入中国
5.唐朝时,我国和各国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下列原因不符合史实的
是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唐朝的
疆域比过去扩大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6.祖国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内容,下列史实中,不是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而进行的是 A.昭君出塞
B.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文成公主入藏
D.
鉴真东渡
7.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
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
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8.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
并立的示意图是.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在四大发明西传的过程中做出最
大贡献的是A.西方传教士 B.大秦安敦王朝使者 C.阿拉伯人 D.中国航海家
10.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右图)写到:“外国巨价
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这里说的“此城”
是指A.东京B.临安C.大都 D.南京
11.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
一个行政区域,始于A.唐朝 B.宋朝C.元朝 D.明朝
14.清帝国最终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探究了如下原因,你
认为正确的观点是A.英国实行罪恶的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固步自封C.大兴
文字狱D.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鄙薄科学技术
15.下列能促进我国民族融合的事件有①春秋时的争霸战争②大运河的开通③张
骞出使西域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⑤元朝的统一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⑤
二、非选择题
16.读图说史
请回答:图一图二
(1)图一、二、反映的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
(2)图一如何加强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新疆)管理的?
(3)图二是如何加强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西藏)管理的?
(4)图二是如何加强对我国东南边疆地区(台湾)管理的?
(6)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日本的“遣唐使”有学
问僧,也有留学生……唐朝,很多西方国家的宗教传到中国,一方面是来自西方
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孟宪实《唐朝的中外
文化交融》)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遣唐使”的代表人物是谁?唐朝东渡日本的代表人物是谁?
“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著名人物是谁?他们的活动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这充
分说明当时的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4)读史明智,从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对当今的中国有何现实意义?
18.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既有刀光剑影,更有流传千古的民族和谐相处;同时,
自古以来我国还是礼仪之邦,海纳百川,如汉、隋唐、宋朝、元朝都实行对外开
放政策,到明清时期由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伍了。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以下问题。
(1)归纳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指出主流是什么?
(2)列举西汉、唐朝、元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典型事例,并归纳共同特点。
(3)通过学习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5 A D D D A
6—10 B D C C B
11.(1)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声望。
(3)建议: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参考答案:
1.A
2.B
3.D
4.D
5.C
6.D
7.A
8.C
9.C 10.C 11.C 12.D 13.B 14.B 15.D
16.(1)图一:西汉图二:元朝图三:清朝。
(2)西汉于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3)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清朝顺治、康熙帝时先后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
(4)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清朝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5)清朝时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6)加强边疆管理,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
17.(1)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鉴真;玄奘;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开放的对外政策。
(2)为加强同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作用: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3)清朝统治者实行“禁海”,并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4)开放带来繁荣,闭关导致落后;我们应牢记历史教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努力发展综合国力,争取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18.(1)战争、册封、和亲、直接的行政管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和平为主流。
(2)事例:西汉:丝绸之路、同日本、欧洲的往来;唐朝:遣唐使、同日本、天竺的往来;元朝:马可·波罗的东游;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特点:开放与封闭。
(3)启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