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马克_吐温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共3篇

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共3篇

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共3篇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1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演讲家以及幽默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讽刺和幽默,以及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幽默家之一”。

本文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以了解他不朽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一、马克·吐温的讽刺马克·吐温的讽刺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批评和揭露之中。

他通过揭示名利场上的虚伪和人际关系上的矛盾,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黑暗面。

例如,在《拍卖公主》一文中,他以扭曲的形式描绘了以财富和美貌作为交易筹码的世界,讽刺了财富与自由和人权之间的矛盾。

他深刻揭示了社会虚假与道德沦丧的丑恶现象。

马克·吐温的讽刺也体现在他对政治和官僚主义的批评上。

他认为政治是一桩闹剧,政府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存在。

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他对奴隶制度以及政府无所作为的批评讽刺,直接批判了当时的政治现状。

他以富有幽默感的方式,揭示当时的政治沦为了官僚主义和腐败。

二、马克·吐温的幽默马克·吐温的幽默不仅限于单纯的娱乐,更多地是通过幽默的方式传递他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幽默跟社会现实相关,通过描绘人物、场景、对话等多种方式,揭示了社会的弱点和不平等。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他以温馨的幽默描绘了两个孩子的冒险,不仅让读者笑声连连,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教育价值。

马克·吐温的幽默富有批评性,他常常以逆向思考的方式,打开人们的思路,让人在笑声中思考。

例如,在《百万英镑的笔记》中,他通过诡计,让人们看到了金钱的虚弱性和道德的崩坏。

他的幽默往往以解构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的弱点和矛盾。

马克.吐温作品创作特色论文

马克.吐温作品创作特色论文

马克.吐温作品创作特色探讨摘要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小说大师,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充满幽默和讽刺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遗产,甚至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读者之中仍然散发着无穷魅力,本文仅就其独特的创作视角与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马克·吐温创作视角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马克·吐温(mark twain)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langhorne clemens),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小说大师之一。

他独特的创作视角、高超的语言艺术轰动了当时的美国文坛。

马克·吐温最擅长的是通过对幽默和讽刺手法的精湛运用,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的描写,反映当时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他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可见其著作在美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与重要文学价值。

马克·吐温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律师家庭,其所处时代正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的阶段,他做过印刷学徒工、打印员、领航员、矿工等,艰苦的人生阅历对马克·吐温熟识各类人物、认识社会现实有巨大的帮助,同时他对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及民间故事、传说的热爱,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马克·吐温的创作视角1 马克·吐温矛盾的宗教视角首先,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宗教情结。

马克·吐温早年对《圣经》的阅读使他的脑海中充满了圣经人物、事件和观点,而这些内容作为引喻、类比和主题反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比如,《亚当夏娃日记》分别写于1893年和1905年,是马克·吐温遭受一系列人生挫折时期的作品。

作家以《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夏娃的故事为支架,以亚当、夏娃各自写日记的形式,并以两人的名字为小说命名,反映了美国清教主义对马克·吐温的影响之深。

试析马克·吐温作品中华人形象的矛盾性根源

试析马克·吐温作品中华人形象的矛盾性根源

试析马克·吐温作品中华人形象的矛盾性根源摘要:马克·吐温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刻画了早期美国华人的生活。

然而,这些华人形象却表现出鲜明的矛盾性。

本文将以《苦行记》为例,试图剖析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华人形象,探索种矛盾性的可能性根源。

一方面,马克·吐温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和一名严肃作家的责任感,揭露了美国政府和种族主义分子对华人的残酷压迫,对华人寄予深切同情。

另一方面,马克·吐温无意识地站在了东方主义的立场上,将华人描写成愚昧迷信、麻木落后的群体。

关键词:华人形象;矛盾性;人道主义;东方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66-02一、引言作为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刻画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生命,这其中便包括了早期赴美的华人移民。

他很多作品都描绘了早期华人的生活,如《苦行记》,《残害一个男童》,《歌德斯密斯的朋友又出国了》,《与中国的条约》,《致坐在黑暗中的人》等。

尽管马克·吐温在这些作品中高度赞扬了华人移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对他们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寄予了深切同情,强烈谴责了施暴者。

然而,他又不自觉地站在了东方主义的立场上,自相矛盾地将华人描写成一个落后愚昧、迷信无知、嗜赌成性、吸食鸦片的群体。

二、人道主义关怀下的华人形象马克·吐温在他描写早年西部探险生活的半自传体小说《苦行记》中,专门用了一章来展现第一代华人移民在太平洋沿岸的生活。

在第54章中,马克·吐温高度赞扬了华人移民的聪明才智,勤劳刻苦,以及忠厚老实。

在他看来,“他们安静,平和,温顺,不会醉酒,一天到晚勤恳耐劳”,“懒的(中国人)根本就不存在”,“他总是想方设法去找点活儿做”。

同时,马克·吐温也以现实主义的笔调记录了华人惨遭迫害的事实,反映出他对华人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施暴者的强烈谴责。

马克·吐温作品中中国及中国人形象的嬗变

马克·吐温作品中中国及中国人形象的嬗变

马克·吐温作品中中国及中国人形象的嬗变作者:周新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20期内容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的排华浪潮愈演愈烈的形势下,马克·吐温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来接触到中国及移民华工的。

和他之前或者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的作家,吐温先生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塑造有了较大的进步,对华工表现出同情和关注。

但是受历史条件和主流文化的影响,在作品中还是一定程度上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及中国人。

本文结合他的作品中的文本进行分析,探究作者对中国及移民华工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马克·吐温中国形象嬗变与亲身来过中国的商人和传教士不同,美国本土作家对中国的认识是基于欧洲人的描述以及接触在美国淘金热和西部铁路的修建过程中涌到美国的移民华工来建立的。

吐温先生没有来过中国,对华人的描述都是基于接触过的移民华工和唐人街的中国人。

他早期的小说、随笔、戏剧都曾谈到华人和中国问题。

后期的杂文、演讲中也有对西方列强侵华的讽刺和批判。

坚定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负起时代批评家的责任,为在美华人仗义执言,打抱不平,并且较为真实地描述了华人在美国这片以自由、民主著称的国土上的不幸遭遇。

但另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一样,吐温先生在观察中国和华人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好奇、偏见的有色眼镜,以自身的文化认同为宗旨,将中国作为一个他者来反省自己和自己的民族。

一.异教徒中国佬异教徒指的是不信奉世界上主要宗教的人,主要指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以外的异教徒。

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不信上帝信菩萨,他们的行为举止,外貌长相,文化风俗都与美国人大相径庭,所以他们之间难免产生隔阂和不理解,从而给中国人扣上诡异神秘的帽子。

马克·吐温与布赖特·哈特曾经合作过一部剧本《阿新》(AhSin,1877),“阿新”这一题目是AhSin(啊,罪恶)翻译过来的。

最新 论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义-精

最新 论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义-精

论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义[摘要]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脍炙人口,究竟原因何在?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几种马克?吐温常用的叙事策略,揭示了他的短篇小说的魅力之源——似真性效果。

[关键词]短篇小说叙事策略似真性马克?吐温(1835——1910)是介于美国两次高峰——即十九世纪后半以爱默生,梭罗,朗费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等人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和二十世纪中以德莱塞,海明威,菲兹杰拉尔德,多斯?帕索斯,斯坦贝克,福克纳等所开创的文学繁荣——中间,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巨擘。

他以两部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而驰名,他的中短篇小说更是脍炙人口。

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重建时期”,在上是美国赶超英国和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发展时期,在上,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凸显,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主义蔚然成风。

泰纳曾说:“一个作家只有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才能在自己的周围招致整个时代和整个民族的共同感情。

”(1)马克?吐温代表了当时美国文学中小说的最高成就,从总体上看,他的小说既有批判现实的倾向,又有相当于自然主义的摹写,基本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从他的中短篇小说中所使用的文体策略中可见一斑。

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叙述追求一种“似真性效果”。

华莱士?马丁说:“作为一个时代概念的‘现实主义’,典型地体现于十九世纪的和文学之中,以及作为一个更具普遍性的术语的‘现实主义’,指对于世界的真实反映,无论作品是何时被创作的。

”(2)而小说叙述的似真性效果是由于使用了某种叙述方式,并不是故事本身有什么真实与不真实之分。

也就是说,真实性是作家玩弄叙事技巧的结果。

“这一技巧就是:叙述者在讲述一个自知是虚构的故事时千方百计地隐藏其虚构性,隐藏叙述过程,因为叙述是一种虚构,暴露了叙述行为就等于暴露了小说写作的虚构本质。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
2.2 小说内容的共同点——作者儿时生活的复活
从内容看,这两部儿童小说具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是以作者熟悉 的环境为背景,许多情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作者在 《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冒险故事大 多都实有其事,其中的一两件是我的亲身经历,其余的是我儿时伙伴们
6
的故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延伸, 延续了《汤姆·索耶历险记》的故事及其写实风格。作者在本书一开 始就谈到了这一点:“如果你没有读过《汤姆·索耶历险记》,就不会 知道我是谁,不过那也无关紧要,这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说 的基本都是实事,也有些事情是他杜撰的,但大部分还是真事”。实际 上,这两部小说复活了作者儿时的生活。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在两部作品 里交叉出现:汤姆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过, 而哈克也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露过面。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2
1.1 马克·吐温的写作特点.................................................................... 2 第 2 章 马克·吐温小说的代表作与艺术特色 ............................................ 5
2
业报》中的主人公竟然在一份专业的农业报纸上建议小孩爬上萝卜树 去摘萝卜(谁都知道萝卜是长在地下的„„)。
第二个层次是会心一笑,有益健康的幽默。这个层次的作品需要 读者对现实生活有一些体会。在这个基础上去读,就会会心一笑。因 为这个层次的作品往往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一个事件。一个正常的 人都知道小说中的情景不可能是真的,所以会觉得好笑。可这个层次 所揭露的一些社会现象会比第一层次更加深刻,令人反思。

马克·吐温小说的批评分析——以《哈克》和《汤姆》为例

马克·吐温小说的批评分析——以《哈克》和《汤姆》为例

第5 期
徐润英 , 袁邦株 : 马克 ・ 吐温小说的批评分析—— 以《 哈克 》 和《 汤姆》 为例
8 7
涉及 的动物和植物名词 以及社会 机构名词的使 用 .结合 功 能语言 学 中的及 物 l 生系统 理论 和语 料
两个植物名词留待下一节考察) 。首先 , 运用软件 A n t C o n c 3 . 2的索引功能我们考察了 6 个词汇在小 说 中的使用实例 , 并对所有实例进行功能语言学 中的及物性分析 , 具体参见表 2 。

要 :运用功能语 言学j f 口 语料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马克 . 吐 温两部 小说 中动物和植物词汇和
机 构词 汇的共现分析 ,揭 示了两部 小说 中所蕴含的人 类中心主义 思想 ,即人类是世界的 中心和主宰 .动植 物
为人 类 提 供 服 务 这 一 主题 。
关键词 :哈克 ; 汤姆 ; 动植物名词 ; 人类 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 :I 7 1 2 . 0 7 4 文献标 识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8 1 0 7 . 2 0 1 6 . 0 5 . 0 1 5
克贝里 ・ 费恩历险记》 ( 下称《 哈克》 ) 和《 汤姆 ・ 索亚 历险记》 ( 下称《 汤姆》 ) 是其“ 历 险故事姊妹篇 ” , 也
是马克 ・ 吐温留在美 国文学中的两朵奇葩 。 前者则 以哈克为叙述者,通过哈克与黑人吉姆的河上漂 流 ,塑造 出一个逐渐成熟并且企图逃避现代文明 的流浪儿哈克 ; 后者以一种回顾性的叙事方式 , 通 过一系列松散连在一起的闹剧 , 描绘出一个天真 可爱又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儿童汤姆 。
第3 7卷第 5期 2 0 1 6年 9月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文献综述】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众所周知,马克.吐温擅长幽默,几乎所有他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幽默的影子。

要将幽默作为一种写作风格决非易事。

作者须使自己的作品幽默而不乏味,轻松却不肤浅。

马克.吐温不仅继承了以华盛顿·欧文、罗塞尔·罗威尔为首的美国传统幽默,而且还创造性地发挥并成功地使用了幽默这一武器,让幽默昂首阔步地登上了美国文学的殿堂。

《竞选州长》代表了马克.吐温早期幽默艺术的高峰,作品中充满了幽默的语言、令人喷饭的情节和滑稽的场面,同时在内容上也相当深刻,它揭示出美国所谓“民主”的选举制度的黑暗内幕。

本文拟从马克·吐温的著名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中挖掘其幽默技巧的运用,去体会他不拘一格的幽默讽刺风格。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作为一种小说艺术表现手法,幽默的主要外部特征是笑,而它的内在品质则是深刻隽永的哲理内涵和鲜明的是非美丑。

著名学者陈孝英先生对此的定义是“幽默的本质是美的,是指作家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态度和含蓄的手法,通过美与丑的强烈对照,所营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喜剧情境,进而在审美主体的头脑造成一种包含复杂情感、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意境,产生会意的笑,来表达美对丑的优势。

”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幽默的作用不仅是让读者发笑,他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写来反映深刻重大的社会内容,给予人们以人生的警觉和启迪。

他在《自传》中曾说过:“有人说小说应当是一部纯粹的艺术作品,不应当在其中进行言传或说教,也许小说可以这样,但幽默却不能。

幽默不应该公开声称要教训人,要进行宣传,但它如果想不朽就得这样做……”。

在一篇名为《<夏娃日记>小引》的序言中,鲁迅先生就对马克·吐温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但一看他的作品,要令人眉开眼笑,就是他那笔名,也含有一些滑稽之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