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2

合集下载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进程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包括进程的创建、执行、同步和通信。

通过实际编程和实验操作,提高对操作系统原理的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编程环境为 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进程创建实验1、首先,创建一个新的 C++项目。

2、在项目中,使用 Windows API 函数`CreateProcess`来创建一个新的进程。

3、为新进程指定可执行文件的路径、命令行参数、进程属性等。

4、编写代码来等待新进程的结束,并获取其退出代码。

(二)进程同步实验1、设计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型。

2、使用信号量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之间的同步。

3、生产者进程不断生成数据并放入共享缓冲区,当缓冲区已满时等待。

4、消费者进程从共享缓冲区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当缓冲区为空时等待。

(三)进程通信实验1、选择使用管道来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2、创建一个匿名管道,父进程和子进程分别读写管道的两端。

3、父进程向管道写入数据,子进程从管道读取数据并进行处理。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一)进程创建实验结果成功创建了新的进程,并能够获取到其退出代码。

通过观察进程的创建和执行过程,加深了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二)进程同步实验结果通过使用信号量,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能够正确地进行同步,避免了缓冲区的溢出和数据的丢失。

分析结果表明,信号量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进程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协调问题。

(三)进程通信实验结果通过管道实现了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

数据能够准确地在进程之间传递,验证了管道通信的有效性。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在进程创建实验中,遇到了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进程创建失败的问题。

通过仔细查阅文档和调试,最终正确设置了参数,成功创建了进程。

(二)在进程同步实验中,出现了信号量使用不当导致死锁的情况。

实验报告_实验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

实验报告_实验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

实验报告_实验 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学生学号__姓名)一、实验目的:1、熟悉基本数据类型(int、char、float、double)占用的字节数和存储形式,能够定义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使用这些类型的数据;2、掌握字符数据的存储形式及其与整数的运算,能正确理解“字符数据”与“字符串”的区别与联系,熟悉常用转义字符的使用;3、熟悉字符常量与一般常量的定义、使用;4、掌握算术运算符(重点是/和%)、自增(++)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能够构建正确的表达式,并输出其结果;5、理解不同类型数据之间运算时的类型转换规则,掌握强制类型转换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基础题)用sizeof运算符可以得到各种类型数据占用存储单元长度,利用数据间的关系和不同控制符,可以得到查看数据的存储形式。

回答下列问题:(1)sizeof运算符如何使用?它的操作数可以是类型关键字吗?答:可用sizeof(类型名或数据) 来获取该类型数据所占字节数。

可以。

(2)整数的占用长度与其数值大小有关吗?答:有。

(3)字符串中’\’’、’\n’、’\t’的功能各是什么?答:单引号,换行,水平制表。

(4)字符串的一个英文字母占几个字节?一个汉字占几个字节?尾部还有什么字符?答:1个字节;4个字节;结束符‘\0’。

(5)整数的存储形式是什么?答:二进制补码。

2、(基础题)字符数据以整数方式(ASCII)存储的,可以与整数进行+、-运算,既可以用“字符”方式输出,也可以用“整数”方式输出。

回答下列问题:(1)字符数据在内存中是以什么方式存储的?答: ASCII码。

(2)字符数据与整型数据能相互赋值、运算吗?如何以“整数”方式和“字符”方式输出字符?答:能,整数:”%d”,字符:”%c”。

(3)大小写字母的ASCII有什么关系?(如:’G’与’g’)答:ASCII码相差32。

(4)如何由’A’、’a’分别得到后续的大写字母、小写字母?答:’A+1’,’a+1.’(5)字符间的距离如何计算?由一字符能分别得到ASCII比它小5、大10的两个字符吗?若能,如何得到?答:两个ASCII码绝对值相减,’a’-5,’a’+10.(6)说明“C”与’c’的联系与区别,能否写成”dog”、’boy’?答:”C”字符串,’c’字符,能.3、(基础题)符号常量与常变量(即用const关键字定义)的使用:回答问题:(1)写出用符号常量定义PI的格式;#define PI(2)写出用“常变量”方式定义PI值的语句。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1. 引言实验二旨在探究某一特定现象或者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来验证或者推论相关理论。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X现象,并且分析X现象与Y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该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2. 实验设计2.1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采用了XXXX装置来模拟实验环境,并利用XX测量设备来获取相关数据。

2.2 实验步骤1) 步骤一:准备实验装置,按照实验要求设置相关参数。

2) 步骤二:开启实验装置,记录初始数据。

3) 步骤三:对实验环境进行一定的处理或者改变,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 步骤四:重复步骤三,采集足够的数据。

5) 步骤五: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X现象的特征是......通过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3.2 结果二对于不同的实验环境参数,我们发现X现象与Y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3.3 结果三进一步的实验数据表明......这与我们之前的推测相符,同时也与X 理论一致......4.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讨论一实验结果验证了X理论,并且揭示了X现象的某些特征......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X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4.2 讨论二实验中发现的X与Y之间的关联性,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考......进一步探究X与Y之间的机制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5. 结论通过实验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结果表明X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可重复性,验证了X理论的正确性。

5.2 结论二实验进一步揭示了X与Y之间的关联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6.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设计与实施,详细研究了X现象,并探究了X与Y 之间的关系。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软件测试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一个具体软件系统的测试,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测试工具:Jmeter、Selenium、Bugzilla3、开发语言:Java4、数据库:MySQL三、实验内容1、功能测试对软件的登录功能进行测试,包括输入正确和错误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登录是否成功以及相应的提示信息是否准确。

测试软件的注册功能,检查输入的各项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如用户名长度、密码强度等。

对软件的搜索功能进行测试,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检查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性能测试使用 Jmeter 工具对软件的并发性能进行测试,模拟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搜索等操作,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对软件的数据库操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数据,检查数据库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情况。

3、兼容性测试在不同的浏览器(如 Chrome、Firefox、IE 等)上运行软件,检查界面显示和功能是否正常。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 等)上安装和运行软件,验证其兼容性。

4、安全测试对软件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存在未授权访问和越权操作的情况。

测试软件对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常见安全漏洞的防范能力。

四、实验步骤1、功能测试步骤打开软件登录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观察是否成功登录并跳转到相应页面。

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检查提示信息是否清晰准确。

进入注册页面,输入合法和不合法的注册信息,如用户名过短、密码强度不够等,查看系统的校验结果。

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对比搜索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

2、性能测试步骤打开 Jmeter 工具,创建测试计划,添加线程组、HTTP 请求等元素。

实验报告范文2篇

实验报告范文2篇

实验报告范文2篇实验报告一:分离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SDS-PAGE电泳原理和方法2.掌握SDS-PAGE电泳实验技术二、实验原理SDS-PAGE电泳是将蛋白质按分子大小分离的一种方法。

SDS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让蛋白质保持负电性,使得蛋白质在电场中按分子大小不受电荷影响进行移动。

在高浓度的SDS缓冲液中,各种蛋白质全部变成了相同的负电荷,SDS与蛋白质的摩尔比(1.4g SDS/g蛋白质)使得蛋白质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只与其分子大小有关。

因此,把不同分子大小的蛋白质样品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开后,再进行染色和成像,可以得到各种蛋白质在分子大小上的分布情况。

三、实验材料1.垂直电泳仪、电源、稳定电源2.蛋白样品3.SDS缓冲液4.聚丙烯酰胺凝胶5.染色液6.蛋白分子量标准品四、实验步骤1.制备凝胶○1)准备已混合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原液,加入过氧化物和催化剂均匀混合,注入干净的玻璃板夹中,放置到室温下凝胶化;○2)将上述制备好的凝胶加入上盖板夹,注入富余的蒸馏水,放置在垂直电泳仪中,使凝胶和上下盖板夹垂直安装;2.洗净样品取出需要分离的蛋白质样品,将其稀释后加入两周之前清洗好的自制SDS缓冲液中,使蛋白质样品被氢氧化钠和SDS 缓冲液充分混合;3.进行SDS-PAGE电泳○1)将洗净后的蛋白质样品注入凝胶槽中,启动电源并设置电场对蛋白质进行分离;○2)暴露分离完成后的蛋白质凝胶,将其置于含乙酸银的染色液中,将其染色并清除余液;○3)在定影机中将染色过程反转,成像并记录;4.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取出成像后的凝胶,根据不同蛋白质样品及其分子大小,使用分子量标准品标明峰值并计算出各峰值对应的蛋白质分子量,解释各峰值所代表蛋白质。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本实验通过SDS-PAGE电泳方法分离了蛋白质样品。

成像后的凝胶图像如下。

可以看出,酪蛋白、卵清蛋白以及明胶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70KDa、45KDa、25KDa。

标准实验报告(2)

标准实验报告(2)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标准实验报告(二)课程名称:电子雷达对抗实验姓名:张基恒学号:2011029180014指导教师:廖红舒、张花国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一、实验室名称:信息对抗系统专业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典型模拟、数字通信信号调制识别三、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原理:AM、FM模拟通信信号具有不同的包络特征、瞬时频率特征,BPSK、QPSK、FSK、MSK数字通信信号具有不同的频谱特征,如BPSK平方和四次方后的傅立叶变换出现单根离散谱线,QPSK四次方后才有单根离散谱线,而FSK的功率谱有两根离散谱线。

因此针对这些信号特征,可通过设置特征门限区分不同通信信号,达到信号调制识别目的。

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实际上机Matlab编程实验,对上述通信信号的特征进行仿真验证,加深理解不同通信信号的调制识别方法。

五、实验目的: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提取通信信号的包络特征、瞬时频率特征和频谱特征,同时使用简单的分类方法进行调制信号的识别。

让学生通过实际上机实验,加深理解不同通信信号的特点。

六、实验内容:1.模拟信号(1) 包络特征把上次实验产生的AM、FM信号分别求取它们的复包络即幅度值(取abs),画包络图。

并利用HIST函数统计它们的分布情况。

取100点做统计,hist(q,100),q代表复包络q=abs(y)。

比较这两种信号的包络特征。

(2) 瞬时频率特征把上次实验产生的AM、FM信号分别求取它们的相位值,(取ANGLE,然后去缠绕UNWRAP),然后取差分,画出瞬时频率图。

并利用HIST函数统计它们的分布情况。

取100点做统计,hist(q,100),q代表瞬时频率,q=diff (unwrap(angle(y)))。

比较这两种信号的瞬时频率特征。

2.数字信号频谱特征把上次实验产生的BPSK和QPSK信号分别求取它们的功率谱、二次方谱和四次方谱,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计算机、Matlab计算机仿真软件八、实验步骤:1、学习MATLAB软件的使用,并学习hist、unwrap、angle等Matlab软件函数的使用;2、在编写的信号源基础上,根据实验内容提取信号特征并进行调制识别。

最新实验二碰撞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二碰撞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二碰撞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二碰撞实验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并测量两个碰撞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碰撞过程物理规律的理解。

实验设备:1. 二碰撞实验装置一套,包括滑轨、测量尺、碰撞球等。

2. 秒表。

3. 秤。

4. 计算器。

实验原理: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如果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远小于碰撞力,那么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碰撞前后两个物体的动量之和相等。

本实验通过测量碰撞前后两球的速度,验证这一定律。

实验步骤:1. 使用秤测量两个碰撞球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2. 将滑轨调至水平位置,确保碰撞球在碰撞后不会因摩擦而损失过多的动量。

3. 将球A放置于滑轨的一端,通过测量尺标记球A的起始位置。

4. 用手推动球A,使其以一定速度向静止的球B运动。

5. 使用秒表记录球A和球B碰撞后到达各自最远位置的时间。

6. 根据时间数据和滑轨上的刻度,计算出碰撞前后两球的速度。

7.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8. 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计算理论值,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数据与结果:(此处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包括质量、速度、计算的动量等)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碰撞前后两球的动量之和基本保持不变,这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同时,通过比较实验值和理论值,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在二碰撞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精确测量和严谨的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与理论预测相符合的结果。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测量时间的不精确、摩擦力的影响以及人为操作的偏差等。

未来的工作可以集中在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报告总结 (2)

实验报告总结 (2)

实验报告总结一、引言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对已学习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实际操作来强化实际能力。

本文将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的,旨在通过模拟网络环境,实践各种网络协议和配置方法,加深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搭建网络环境、配置网络设备、实施网络协议等。

三、实验过程1. 搭建网络环境首先,我们根据实验指导书提供的拓扑图,搭建了实验所需的网络环境。

通过使用模拟器软件,在虚拟机中模拟了多台主机和路由器,搭建了一个小型网络。

2. 配置网络设备接下来,我们对搭建好的网络设备进行了配置。

通过在路由器和主机上设置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信息,使得网络设备可以相互通信。

同时,还配置了DNS服务器和DHCP服务,以提供更完善的网络功能。

3. 实施网络协议在配置完网络设备后,我们开始实施各种网络协议。

通过实验指导书提供的实验步骤,我们依次实施了ARP、ICMP、TCP、UDP等协议。

在每个协议的实验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协议的工作原理,并通过抓包工具观察和分析协议的运行过程。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的执行,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各个实验步骤。

在每个实验中,我们能够正确地配置网络设备并实施相应的网络协议。

通过抓包工具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协议的传输过程,并理解协议的工作原理。

五、问题与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案:1. 配置IP地址失败在开始配置IP地址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导致无法正确配置IP地址。

经过查阅资料和与同学交流后,我们发现是网络适配器的配置问题,最终通过重新配置适配器成功解决了该问题。

2. 协议传输异常在实施某些协议时,我们发现协议的传输过程异常,无法正常运行。

经过仔细检查配置和协议的实施步骤,我们发现是配置问题导致的,通过重新配置相应的参数,问题得到了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院(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名称:多媒体素材处理教师签名:班级A1221 学号20 实验室
专业教育技术学姓名郭海云计算机号
实验名称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稿本的编写(2课时)
所用软件WORD2010 实验成绩
实验目的或要求1、理解多媒体CAI课件的系统结构
2、课件结构说明
3、知识单元的分析
知识单元的划分;知识单元的屏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4、屏幕的设计
版面设计:教学信息区域、帮助提示区域、交互作用区域等的设计。

字体形象设计
修饰美化设计
5、连接关系的描述:进入方式、键出方式。

4、依照制作稿本的格式编写CAI课件稿本
实验步骤及心得体会步骤:1该课件是欣赏类的课件,让同学在欣赏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继承及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2.字体用徐静蕾字体,这是一种有着美化课件的字体,可以比较形象的传达幻灯片所表现的意义。

3.进入方式采用了擦除,形状等多种形式,一方面,让同学了解该软件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展现出文房四宝所展现的艺术效果!
心得体会:在编写的初期,要有大的构思,这样才能形成整体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