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辛格心中的两个迦南——以《傻瓜吉姆佩尔》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为例
论《傻瓜吉姆佩尔》中真正的智者

论《傻瓜吉姆佩尔》中真正的智者作者:康夏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傻瓜吉姆佩尔》以第一人称叙述口吻带领读者感受到吉姆佩尔这个“傻瓜”的真诚与善良,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这位真正的智者带给人们守护心灵净土的呼唤,作者也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表达对整个世界的思考。
关键词:傻瓜;视角;信仰;虚构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78-02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于1978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著名学者詹姆逊对辛格这样评价,“古老丰瞻的犹太历史文化,世界大战前后犹太民族的舛难命运,困扰人类心灵的各种形而上力量的抗衡,这一切都紧密地连接于一个名字——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人们着重于他创作中的宗教思想以及犹太文化传统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
然而通过分析《傻瓜吉姆佩尔》可以看出,辛格要表现的实际上超越了对犹太民族的文化深思,更在于对整个世界的思考。
《傻瓜吉姆佩尔》以四个部分叙述了吉姆佩尔被当成傻瓜及受欺骗的故事。
文本开端,吉姆佩尔自身介绍颇有意味“我是傻瓜吉姆佩尔。
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恰恰相反。
可是人家叫我傻瓜。
我在学校里的时候,他们就给我起了这个绰号。
”吉姆佩尔知道当那些恶作剧者发觉他是易于受骗的时候,他必须掩饰自己的“智”。
从叙述角度看,传统多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 但“在20世纪初以来的小说中, 叙述者往往放弃自己的眼光而采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事”(申丹《叙述学与小说》)即“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这种第一人称叙述者采用自己过去经历事件时的眼光来叙事, 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文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出吉姆佩尔的所闻所感,使读者仿佛站在他的肩头, 通过吉姆佩尔的眼、耳、脑来观察和分析事件,而他的所知所感并未让人意识到他的傻,更多是善良与真诚。
“叙述视角是事件被感知的方式”也就是说它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照时总蕴涵着观照者本人特定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叙述视角的转换则意味着从一个人物的视点和其隐含的特定价值观转移到另一个人物的视点及其隐含的特定价值观上。
《傻瓜吉姆佩尔》分析

人物:傻瓜吉姆佩尔。
首先,恶劣生活环境下的自我适应。吉姆佩尔是孤儿,在 他生活的整个弗拉姆波小镇上,他像个异类一样被全镇人 当做笑柄,始终融不进他们的圈子。在压抑的环境,他始 终不能真实地生活。他也曾想过逃避,未果。面对如此生 存环境,吉姆佩尔别无选择,惟有服从,装“傻”苟且偷 生。 其次,民族文化心理引导下的自主行为。在长期流浪、受 难的同时,犹太人认为只有以色列民族亚伯拉罕的子孙, 才是上帝理想的选民,优于其他民族。犹太人相信自己所 受的苦难和压迫只是暂时的,将来必有一位救世主弥赛亚 来拯救自己并帮助自己战胜一切仇敌,恢复荣耀。这种宗 教意识已成为犹太民族的惟一精神纽带,并积淀为一种现 实的文化心态,承受种种痛苦折磨,导致在现实中对苦难 的体认,奠定了特殊的犹太文化母题:受难与忍耐。当然 这种文化特征在另一方面也使得犹太人的生命意志在宗教 精神境界中得以纯净或升华,支持和鼓舞着自我对苦难的 承受力。
“智者"还是“愚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人物吉姆佩尔面对苦难、折磨和嘲弄 的自主、自觉意识是犹太民族的传统价值的体现。他的孤儿身份、 受难历史、忍耐心理以及对上帝的信仰都是对犹太民族在与异族相 处、与异质文化的冲突碰撞中以求生存的有力刻画。长期积淀的优 良的犹太民族文化心理全部浓缩在吉姆佩尔身上,因此,可以说, 吉姆佩尔是犹太民族的化身.是智慧的化身。 辛格对吉姆佩尔的“受难——忍耐——自嘲”的人格给予了深 深的同情,同时也首肯忍耐、执着的生活态度,甚至站在宗教伦理 的角度,把它颂扬为一种美德。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忍耐的 民族文化心理,正是这种大智若愚的生存方式,支撑着犹太民族繁 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得以绵延。正是这种个体有限的生命, 连同其可笑但又可敬的人格,构成了全体的无限延续,造就了犹太 民族坚韧不拔、充满激情的精神。
从《傻瓜吉姆佩尔》看辛格的民族理想

从《傻瓜吉姆佩尔》看辛格的民族理想作者:叶玲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3期摘要在西方文学中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愚人文学”传统。
当代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辛格创造出了一系列被西方人认为是犹太民族原型的文学典型—愚者形象,《傻瓜吉姆佩尔》可谓其代表作。
通过分析本文中的“傻瓜”形象,探讨辛格的和平人道主义理想。
关键词辛格傻瓜和平的人道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愚人文学”是英美乃至西方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
在“愚人文学”传统中,愚人的概念不仅仅指“愚昧无知的人”,从哲学和宗教意义上讲,芸芸众生和上帝相比是愚蠢的,都是上帝的愚人。
“愚人”的蠢笨行为和无忧无虑的狂欢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在这种“疯癫”的背后隐藏着作者或是其代言人对于理性时代的人类本性和行为的讽喻。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一位典型的犹太民族主义作家,他对犹太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辛格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中,真正写得具有独到特色的,也是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当推以傻瓜吉姆佩尔为代表的文学典型—愚者形象,这种形象在英语中被称为“schlemiel”。
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原型性形象,因为这些形象具有那种傻气,常被捉弄、易受伤害而又惯于自我解嘲,被评论界认为是犹太文学中的“小人物”、“反英雄”“异化人”。
这种愚者形象,实际上是全世界犹太人普遍的生存写照,也是在外族欺侮和压迫下的必然产物。
但在辛格的笔下,这些“愚人”却一直期望能进入主流社会,为社会所接纳,哪怕处在一种荒谬和背逆的境遇中,在他们的内心,仍不失对社会的真诚渴望和热情,对社会都怀着一份美好的期待。
这种愚者形象,反映了辛格乃至整个犹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以及和平的人道主义理想。
1 “傻瓜”的形象辛格不是存在主义者,但他以自己的杰出才能和高度的洞察力和概括力,在自己的笔下和意识中也描绘了一种“傻瓜”,这里面有犹太民族的普通人,有整个的犹太民族,当然更有作者自己本人。
对比分析《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对比分析《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作者:李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8期摘要: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作为二战后美国文坛涌现出的犹太作家代表之一,其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反复体现了他对传统犹太宗教理论的矛盾和困惑,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好评。
本来以《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为例,分析其在主题和人物刻画方面的一些共性和个性。
关键词:传统犹太宗教理论;犹太作家;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一、作者及故事简介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其作品不仅探究犹太信仰,同时也触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傻瓜吉姆佩尔》以吉姆佩尔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丢失和复得的故事。
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讲述了一个沉醉于斯宾诺莎理论的菲谢尔森博士在遇到世俗爱情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对比分析2.1《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主题分析2.1.1相同主题辛格从小接受正统的犹太教教育,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犹太主题,《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也毫不例外。
2.1.2《傻瓜吉姆佩尔》的主题道德问题一直是辛格小说的主题之一。
《傻瓜吉姆佩尔》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丢失和复得的故事。
一方面,这篇短篇小说主人公吉姆佩尔遭到妻子和镇上居民的取笑,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自私和无情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的沦丧。
相比之下,吉姆佩尔对于大家对他带来的伤害却表现得极度宽容。
因此,辛格意图通过高度赞扬吉姆佩尔以善报恶的处世态度来解释犹太宗教理论的内涵。
2.1.3《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主题哲学家斯宾诺莎对辛格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短篇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得到充分全面的体现。
菲谢尔森一生致力于研究斯宾诺莎的理论,体弱多病的他过着毫无乐趣的生活,提倡理性之爱,鄙视世俗之爱,直到遇上了多比,多比的真诚唤醒了他爱的本能,最终和多比结婚,获得了生活的快感和乐趣。
吉姆佩尔:“傻瓜”的尊严与力量

吉姆佩尔:“傻瓜”的尊严与力量——读艾萨克·辛格《傻瓜吉姆佩尔》多年以前,在大学破旧的阅览室里,我读到了一本叫《特选子民》的小说,时过多年,作者的名字和国籍都已经不记得了,故事也已经漫漶不清,但我忘不了那本书里传递出来的神秘气息。
那不是一本神话,也不是传奇,那种神秘不是想当然的悬疑或者迷宫,而是来自一个民族的古老记忆。
它写的是犹太民族,那个承载了太多苦难的民族,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心怀悲伤。
那本小说不是写苦难的,但依然笼罩着太多的阴影。
那是一个关于犹太民族拉比的传统,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孩子,他注定要成为拉比,所以,他的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不得不显得与众不同。
在孩子们中间,他是一个另类,落落寡欢,孤独而自闭,但又时刻渴望敞开心扉,拥抱世俗的朋友和阳光。
它不但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史,也是一个民族的胎记。
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我对犹太作家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和期待。
然后,我又读艾萨克·辛格。
这也是一个让人伤感的作家,在他笔下,那些在生存中挣扎的犹太子民,总是那样谦卑又是那样执著,他们身上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他们的骨子里还是善良的,即使身遭厄运,他们也有让人尊敬的执著。
他们可能会说谎,但谎言的背后是让人唏嘘不已的身世和源自自尊的爱。
在他的作品里,不论是为女儿幸福着想而给一个大学生设置“骗局”的老人,还是身上烙着苦难印迹的少女,他们的灵魂深处,依然保留着对生活的期盼与热情。
即使是深陷困境,也没有那么多让人难以呼吸的绝望。
当代作家余华非常推崇辛格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
同样,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
这是一个让人难过的故事。
穷人吉姆佩尔智力缺失,但是天性善良。
按照一般的逻辑,这样的人理应得到人们的同情与关爱。
然而,命运却总是跟他开玩笑,他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却处处遭人嘲笑和捉弄。
而且,那些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恶人,不是高高在上的压迫者,而是和他一样事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
在强者面前,他们是卑微的蚂蚁,但在没有反抗能力的吉姆佩尔面前,他们却是狡诈的狐狸和凶残的狼。
解读辛格作品《傻瓜吉姆佩尔》中的意义

解读辛格作品《傻瓜吉姆佩尔》中的意义1953年,辛格的意第绪语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由索尔·贝娄(SaulBellow,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翻译成英文发表,立即引起批评界的广泛关注,评论纷呈各异。
在接受《巴黎评论》专访时,辛格明确否认将吉姆佩尔简单看作是文学中“小人物”形象的典型。
他说:“吉姆佩尔不是个小人物。
他虽然不是在世界上起了不少作用的那种意义上的大人物,仍不是小人物,因为他有自己特有的方式,是有性格的人,是有理想的人,是吃大苦的人。
由此,我们不难领会,吉姆佩尔是辛格作品中一个理想化的人物,蕴涵深邃。
通过吉姆佩尔以善报恶的处世之道,辛格阐释了犹太宗教伦理的内涵,其深层意图是企冀以这一人物形象为榜样,复活日益淡薄的犹太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道德标准,唤起已经“世俗化”或正挣扎在边缘线上的犹太人对传统信仰和民族道德的忠诚,强化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感,以求得犹太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
在《傻瓜吉姆佩尔》发表的同一时期,辛格先后出版了另外两部代表作品:《莫斯凯特家族》(TheFamilyMoskat,1950)和《格雷的撒旦》(Satan inGoray,1955)。
在这两部小说中,辛格分别从家族和社区的角度,揭示了犹太民族走向分崩离析、遭到毁灭的原因:“犹太人如果自己背离了传统和违反犹太道德,犹太社区和犹太人就会如同来自外面的打击一样,必将遭受到毁灭。
”通过比照,我们不难看出,在《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从犹太个体的角度对这一主题再次进行了思索,并力图通过吉姆佩尔的故事为犹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指出一条走出困境的理想道路:犹太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精神信仰问题,它更是一个以信仰为核心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犹太人没有必要到任何异己的文化中去寻求传统宗教或道德准则的更新,只要像吉姆佩尔一样谨守犹太宗教伦理诫命,将信仰付诸实践,就能获得自我完善的动力,实现自救的愿望。
辛格所昭示的救亡图存的道路恰与宗教务实主义的观点相契合,即“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使得信仰者变得文明、自制、具有更高尚的道德类型,并能不自傲于世俗事务,而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实践自己的信仰。
徘徊在信仰与现实之间——解读艾·巴·辛格的《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 关键词】 辛格
斯宾诺莎 现 实 理性
【 中图分类号】 o I6 1
【 文献标识码】 A
给辛格 的获奖评语 :他的洋溢着激情的叙事艺术 .不仅是从 是一个 老头儿 , “ 又生了一场病 , 体力不济了。他什么也没答应 。辛格在情 节之 间 留了一很大的空 白。 有意地和我们捉 波兰犹太人文 化传统 中汲取 了滋养 .而且反映 和描绘 了人类 过她 ”
的普遍处境 ” ) [ 。辛格的短 篇小说《 市场街的斯宾诺 莎》 历来 迷藏 。
界 的关 注 , 并于 17 9 8年获得了诺 贝尔文学奖 。美 国著名学者 姐 ,他要做一个无拘无束 的人 , “ 就像斯宾诺莎一样 。他果然做 詹姆逊对 辛格这样评价 .古老丰瞻的犹太历史文 化 。世界大 到了”并 因此丢 了犹太会 堂图书馆里的工作。同样清楚 的是 “ ,
战前后 犹太 民族 的舛难命运 .困扰人类心灵的各种形 而上力 多比也 没有疯 . 然在婚礼上菲谢尔森博士缩手缩脚 . 虽 说不盼 量 的抗 衡 . 这一切都 紧密地连接 于一个名 字——艾 萨克 . 巴什 望什 么像 “ 新娘 一样美 好 ” 的运气 . 这之前他肯定 答应 了多 但
【 作者简介】 韩红梅 (99 ) 山东济南人 , 17 一 ,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硕士 ,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20 0 9年 8月
Vo . 2, . 1 1 No 4
Au .0 9 g2 0
徘徊在信仰与现实之 问
解读艾 ・ 辛格 的《 巴・ 市场 街的斯 宾诺 莎》
歌唱傻瓜的美丽诗篇——解读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 关键词 】 傻瓜 ; 吉姆佩 尔; 慧 智
辛格是 2 O世 纪伟大 的专注 于描述 人类灵魂 境遇 的少数作 家之 辛格几乎完全凌驾于整个现代主义文学之上 . 创作的价值支点 他 是永恒 的古老信仰 . 而非思想 . 与这 个时代 的基 本联系就 是他用他 他 的古老信仰审视他所处 的时代处境 的作 品中的审判 和救世 的力量 他 像闪 电一样越过 了文化 的障碍 . 直达到人们灵魂深处 在辛格所有的作 品中. 的短篇小说通常被认 为是最出色 的。他 他 以轻松 幽默 的笔触创造 了许多令人 过 目不忘 的愚人形象 其 中既有 “ 智者型 ” 愚人 , 诸如《 市场街 的斯宾诺莎 》 里的菲谢 尔森博士 、玩笑 》 《 里的瓦尔登博士 、 百老汇的导演施劳麦勒等 , 又有 “ 丑型” 小 愚人 , 如傻 瓜 吉 姆 佩 尔 、 子 杰 泽 尔 、 烟 囱 的黑 雅 什 等 。 这 些 让 读 者 耳 熟 能详 猴 扫 在 的愚人 中, 最具代表的是傻瓜吉姆佩尔 。《 傻瓜吉姆佩尔 》 生动地描写 了一个犹太小人物 的形象 文 中以第 一人称讲述 了一个 宁愿做一世 “ 傻瓜” 也不愿做恶一 时的傻瓜一吉姆佩尔 的故 事 辛格 笔下的傻瓜 吉姆佩尔虽然经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忍耐着所有人 对他的欺骗 。 却仍然坚持对上帝的信仰 . 怀有一颗别样的仁恕之心
悠 久 传 统 、 刻 的宗 教 思 想 , 别 是他 们 共 同 而惨 烈 的 历 史 遭 遇 . 使 深 特 也 得 犹 太 人 在 其 文 化 心 理 深 处 有 一 种 强 烈 的责 任 与 愿 望 去 保 持 和 延 续
1宗教 文 化 背 景 .
小说《 傻瓜吉姆佩 尔》 以写实的手法记述了犹太移 民的生活境遇 、 文化和人格 , 同时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塑造 了那种傻气 、 常被捉弄 、 易 受伤害又惯 于 自我解嘲的文学典型 这是犹太民族特有的生存现状和 文 化 心 态 的艺 术形 象 化 . 甚 至 成 为 当 代 美 国 犹 太 文 学 中 的 原 型 性 形 它 象。这类人 物都是犹太文学 中的“ 人物” “ 小 、反英雄” “ 、异化 人” 甚至 , 是“ 局外人 ” “ 、 边缘人 ”但辛 格认 为 ,我笔下的人物 . , “ 尽管不 是那种在 世界上起重要作用的大人 物 . 但也并 不微不足道 ……他们是 有个性的 人 . 想 的人 . 尽 折磨 的 人 ” 有思 历 … 从表 面来看 . 吉姆佩 尔的傻 可以说 真是傻 的彻底 . 的可以。 傻 他是 个孤儿 , 一家面包店 干活 , 绰号就有七个 : 在 光 低能儿 、 蠢驴 、 亚麻 头 、 呆子 、 苦人儿 、 笨蛋 , 还有傻瓜 。 镇上 的人 捉弄他 。 他和一个“ 骗 烂货” 结 婚, 而且还让他 当上了六个私生子 的父亲。平 时被妻子赶到 面包 房过 夜. 周末 回家时却 总碰上别 的男人 睡在 老婆身边 一次又一 次的受侮 辱、 愚弄 , 然而他还是 一次 又一次 的为 自己开解 .也许我 看到 的只是 “ 些幻 象 . 幻象是有 的 . 明明看见 一个人影 . 或者什么东 西 . 但是 等你 走近 了 . 却什么东 西也 没有 ……” 在向拉 比证 实是 自己弄错 了关 于老 婆 的事时 , 他还肯定地表 明,一定是个影子 ……” “ “ ,我想 . 就是一根 横 梁 的影子 ” 从深层次讲 , 。 吉姆佩 尔实 际上是一种象 征 . 首先 . 他的孤儿 身份代表着整个 以“ 局外人 ” “ 、边缘人 ” 身份存 在的犹太民族 。曾有 着 近 20 0 0年流散历史的犹太 民族 自公元 7 0年起就失 去了祖 国. 一次 又 次 地被驱散 到世 界各地 . 尽侮辱 迫害: 2 受 在 O世 纪三 四十 年代 , 又 遭 到 人 类 历 史 上 最 大 的劫 难 .6 0万 同 胞 死 于德 国 法 西 斯 的 屠 刀 下 0 而吉姆佩尔的遭遇也正好象征着受苦受难 的犹太 民族 。 为了再现 民族 的流散与苦难历史 . 辛格 以同情 的笔触描述 了孤儿 吉姆佩尔苦难 的一 生。而吉姆佩尔故意 以“ 愚者” 身份苟活在小镇 中这一 现实 . 也象征 着 犹太人 民面临异族迫害时所显示的顽强的生命力 其 次 . 吉姆佩 尔身 上表现 出的精神折射 出犹太 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 吉姆佩尔虽然处 处 上 当 受 骗 . 他 仍 然 为 人 忠 厚 . 爱 心 回报 整 个 小 镇 人 的非 难 。 其 原 但 以 究 因. 不难 看 出. 忠厚 善 良的他其 实 内心怀 有一种深深 的信念— — 宽 厚 和 道 德 自律 而这 种 信 念 也 代 表 着 整 个 犹 太 民族 的 文 化 心 理 。从 故 事的整体基调来看 . 辛格对吉姆 佩尔所怀 有 的这种 道德 自律 、 博爱精 神及对 和平的热爱等传统价值是持一种肯定态度 的 作为一名 民族 主 义作家 . 辛格认为 . 犹太人正是因其根深蒂 固的道德感 、 自律精神 和几 乎 愚 顽 的 固 执 才 保 存 了作 为 犹 太 人 的延 续 存 在 . 令 人感 到 困惑 又 充 而 满 魅 力 的 犹 太 精 神 的 价 值 也 正 在 于 此 吧 。此 外 . 姆 佩 尔 对 上 帝 的 信 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按照魔鬼所说行事, 但突然间, 他又梦到死掉的妻子, “ 因为我弄虚作假……我为此付出了一 后者劝说他道: 切代价, 吉姆佩尔。 ”
! " # $ %)- ’
埃尔卡在另一个世界中受到
了惩罚,这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像吉姆佩尔那样善良 的人才是上帝喜欢的人。埃尔卡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 法,幡然醒悟的吉立刻把面包埋到地下,经受住了最艰 巨的考验。 最初对传统犹太宗教伦理虔诚的傻瓜在经历困惑、 诱惑、动摇和醒悟等洗礼之后,思想上已经达到完全虔 诚的境界,找到了他心目中的迦南—— — 一个百分百信仰 “没有 犹太宗教伦理的地方。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地方, 才 纠纷, 没有嘲弄, 没有欺骗。赞美上帝; 在那儿, 连吉姆佩 尔都不会受骗 ”
!"# $%""’ “每一条命题, 。 学》 , 以至于 每一个论证, 他都能背出来”
, 还找出安慰自己的理由。他已经把自己所遭
他对斯宾诺莎学说的理解是矛盾的, 因为他既同意该学说所 “道德和幸福是同一性的, 主张的 一个人最符合道德的行为,
!"# $%"/’ “七情 就是尽情享受并不违反理性的乐事” , 但他又认为 !"# $%"& +"-’ 六欲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 这说明他还是深受传统
受的苦难和不幸看作是的作为上帝子民犹太人在承担 拯救世界、 并给世界带来幸福的时, 应付出的代价, 正如 “由于我有了烦恼和悲伤, 他在文中所说的那样: 全弗拉 姆波尔镇的人都兴高采烈。我决心永远相信人家对我说 的话。 ”
! " # $ %)" ’
“还不跟人类一样, 犹太教禁欲观念的影响, 他甚至怒斥飞虫:
(江苏常熟 学、 文学语言学及文化等。
“美国主要裔族文学的研究” (项目编号: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230-"""%! ) 的研究成果。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在二战后崛起的美国作 家, 他和索尔・贝娄、 伯纳德・马拉默德、 菲利普・罗斯 “ 共同构筑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基本框架 ” 一起,
& % ’ 4 5**% 6
劳并没有赢得弗拉姆波尔这个犹太社区里其他人的尊 “低能儿、愚蠢 重,一辈子都被人欺侮。他有七个绰号, 驴、 亚麻头、 呆子、 苦人儿、 笨蛋和傻瓜。最后一个绰号就
& ! ’ 4 5% 6 固定了 ” , 因为他容易受骗、 轻而易举地相信别人的
。
他成为继贝娄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0# 年, 《 傻瓜吉姆 美国犹太作家。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 佩尔 》 和 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短篇 小说, 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两部小说的研究并不系统, 这势 必留下某些空白。 两部小说都饱含着辛格深厚的宗教伦 理情结。 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主要裔族文学的重要分支 之一, 而辛格又是美国犹太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因此, 对辛格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重要的裔 族文学。
’ , ) * +- &
没有绝对道德和目的等, 让我既着迷, 又困惑。 ……一切都
’# ) ” 是神的, 一切都是思想及其外延。 斯宾诺莎关于上帝和
《伦理学》 伦理的思想集中反映在 一书中, 书中的命题十一 “上帝, 写道: 或实体, 具有无限多的属性, 而他的每一个属
’4 ) * +- 0 # & ” 性各表示其永恒无限的本质, 必然存在。 在辛格看
! " # $ %". ’
到一种 0123 456 7895::5;9<=:6> $ 指理性之爱 ’ ……心灵最高
!"# $%"(’ “追随着 ” 后来, 他在仰望天空时, 终于明白了: 度的完美。
永远一环扣一环的因果锁链, 而他菲谢尔森博士呢, 在他那不
!"# $%/(’ ” 可避免的命运支配下, 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说
学》 , 过度理性、 一味地苦行, 菲变成了一个苍老不堪的老者。 作为一个哲学博士, 他曾被认为前途无量, 担任过图书馆主 “要做一个无拘无束的人, 任, 但因为他 就像斯宾诺莎本人一 样。 由于他这种离经叛道的想法, 他跟那个拉比发生了冲突”
!"# $%"-’
加坚定了吉的信念。但检验一个人的宗教伦理信念是否 真正达到最高境界主要以能否经得起魔鬼的诱惑为标 准, 因为魔鬼总是与上帝对立、 总是在人愤怒、 痛苦或精 神脆弱的时候鼓励人放纵一下。在小说中,魔鬼蛊惑吉 把尿撒在面团上、 做脏面包来报复镇上的人, 并告诉吉:
’ %% ) * +(4 & “外延的实体本身也是 切形式都不能逃避表达 ” , 而
上帝无限多的属性中的一部分。 肉体这种实体也应具有神
’ %% ) * +(4 & 性” 因。 此, 辛格从该学说中推导出犹太民族遭受肉
体上的不幸和苦难也与上帝属性相关, 这就表明辛格对上 帝的仁慈、 无所不知以及无所不能产生了怀疑。 实际上辛 《在我父亲的法庭 格的多部作品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他在 “这位威力无限的父亲高坐在第七层天上令人敬 里》 写道: 仰的王位上, 被守护神、 六翼天使、 小天使们前簇后拥着, 却让拉比被吊死, 这开始让我感到气恼。 以色列到底要容
’ %! ) * +!(, & ” 《莫斯凯家族 》 忍到什么地步? 在 中, 辛格愤慨道: ’ - ) * +(14 & “上帝为什么不结束这整个悲喜剧? ” 《撒旦在格 在
! " # $ %)& ’ “没有将来的世界……根本没有上帝。 ” 受到诱惑的
, 便只好辞掉职务, 依靠微不足道的津贴来度过晚年。 尽
!"# $%")’ “一个富于理性的人是没有权利发愁的” 管他认为 , 但毕
竟生活在非理性的现实世界中。 疾病交加、 国家腐败、 战争爆 发、 食品紧张、 经济极度拮据等非理性因素摧垮了他, 一向视 精神高于一切的人物终于不堪重负, 卧病在床, 等待死神的来 《伦理学》 临。 得救后的菲竟然在新婚之夜还在研读 , 但在妻子 “菲谢尔森博士发抖了, 《伦理学》 多比的拥抱下, 从他手里掉
明他终于把自己和多比的结合看作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 《伦理学 》 菲一开始对斯宾诺莎 的理解充满了矛盾, 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能否理性地追求幸福和快乐上,从 理论上说他是同意的,但从行动上说他是拒绝的,过着 苦行僧般的生活。但多比对他是个考验,也从根本上影 响了他对传统犹太宗教伦理的认识。最后,他终于从斯 《伦理学 》 宾诺莎的 中走了出来, 接受了世俗中合理的快
江西社会科学 !""#$ %! 江西社会科学
!""#$ %!
!"#$%&" ’()"#* ’)"+$)+’
试析辛格心中的两个迦南
《傻瓜吉姆佩尔》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 — 以 和 为例
!张 军
《傻瓜吉姆佩尔 》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作品反复体现了他对传统犹太宗教伦理的矛盾和困惑。 和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 体现了多元化家庭宗教环境和斯宾诺莎学说对他的影响, 并揭示了辛格心中的两个迦 南: 精神层面上的迦南和世俗层面上的迦南。 & 关键词 ’ 美国犹太文学; 犹太宗教伦理; 迦南 & 中图分类号 ’ (%")$ * 张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0% — ) 军 , 男,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英美文 !%--"" )
!!"
江西社会科学
!""#$ %!
三
在辛格的安排下, 吉和菲历经考验找到了各自的迦 南: 吉的迦南更强调绝对信仰, 突出人的精神感受; 而菲 的迦南更强调理智, 突出人的合理的、 实际的需求。两个 性质不同迦南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迦南的统一 认知概念(只要犹太民族百分百信仰上帝,按上帝所说 的去做,就可以到达迦南—— — 一个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本文中所讨论的迦南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迦南,而是隐 喻意义上的迦南 ) 。也就是说, 按照辛格的理解, 存在精 神上的迦南(即传统意义上的迦南 )和实际生活中的迦 (即世俗的迦南 ) 南 , 辛格心中的两个迦南说明了辛格本 人对传统犹太宗教信仰和伦理认识上的矛盾和困惑,这 些矛盾和困惑是多种力量作用于辛格的结果。 辛格出生于一个波兰犹太拉比世家, 祖父和父亲是 ( 又称虔诚 被称为拉比的法学博士。 父亲属于哈西德教 派& , 该派轻视理性和知识, 突出宗教虔诚, 期望犹太人通 过虔诚的祈祷达到与上帝的心灵互动, 并坚信救世主弥 赛亚将复临。 父亲一心想把辛格培养成拉比, 并把他送到 华沙神学院深造, 让辛格受到了严格的宗教训练。 父亲对 “严 辛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辛格认为他是为数不多的能 肃认真地对待宗教, 完全用宗教教育子女 ” 的拉比 ’ ( ) * +! & 。 辛格不但创作了与哈西德教相关的作品, 而且在许多作 品中, 反对犹太教被同化, 宣扬道义以及信仰上帝等, 这 些都是哈西德教派所赞同的。 辛格的母亲也出生犹太拉 “ 不但能阅读用希伯来文写的 《 塔木德 》 比世家, , 甚至还 《 圣经 》 ” 能背诵 。
话。有人硬把他撮合给一个放荡成性的寡妇埃尔卡,而 埃尔卡则在婚后四个月时就生下别人的孩子,还用早产 (下称吉 ) 说来打消吉姆佩尔 的疑心。他们虽是夫妻, 却 从未生活在一起。她不停地和别人私通, 包括吉的学徒, 并生了六个私生子,让吉戴上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后 来, 患了癌症的埃尔卡在临死之前终于向吉坦白、 忏悔, 这让吉伤心、 悲愤不已, 一度曾有报复念头。最终傻瓜离 开家乡, 到各地漫游, 以此度过自己的余生。 “不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 ! ’ 4 5% 6 , 从小说一开始, 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