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g-tsung Chang《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 ***************** ******************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5 个,15 分)1 行程编码:栅格数据的一种压缩编码方式,是将行或列中重复的元素进行合并,以达到减少存储和数据冗余的目的,包括一维行程和二维行程.2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对全部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等的技术系统.3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变化状态下,图形关系保持不变的性质.或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4 数字地球:是用数字化的形式对地球表层及其空间甚至于地表以下某些特征的一种抽象描述的模型,是地球诸要素信息的数字集合.5 缓冲区分析:即邻近度分析,是对空间点线面实体周围形成范围的一种距离空间的分析 装技术,主要描述地理实体目标的影响范围和服务范围.评分标准:每题3分,回答正确给3分,不完全正确给部分分。
一、简答题(5 个,25 分)1 比较点在多边形内的判别方法射线法和弧长法的优缺点。
订 是点在多边形内的两种判别方法.射线法主要是从判断点向多边形做射线,判断线与多边形交点的个数.当交点个数为偶数时,点在多边形外;交点个数为奇数时,点在多边形内。
它的优点是判断明确,过程简单;缺点是当射线经过多边形的拐点或一条边时,判断失效。
而弧长法主要是判断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线的夹角之和的值,当各夹角之和为360度时,点在多边形内;夹角之和为0或小于360度时,点在多边形外。
优点是判断准确,不受条件限制; 线缺点是判断过程复杂。
评分标准:只回答方法给2分,只回答优缺点给3分,全部回答正确给5分。
2 空间数据库管理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空间数据库管理的方式有:文件-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方式,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方式, 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方式,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方式。
Kang-tsung Chang《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数据分析的核心部分【圣

第5篇数据分析的核心部分第11章矢量数据分析1.给缓冲区下定义。
答:缓冲区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
在点、线、面实体的周围,自动建立的一定宽度的多边。
可分为点的缓冲区、线的缓冲区、面的缓冲区。
2.描述缓冲区建立中的三种差别。
答:缓冲区建立中的差别:(1)缓冲距离不必为常数,也可以根据给定字段取值而变化例如,河滨缓冲区的宽度范围取决于它所期望的功能和相邻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
(2)一个地图要素可以有一个以上的缓冲区例如,一个核电站可以用5mi、10mi、15mi和20mi缓冲距离来建立缓冲区,形成环绕该电站的多环缓冲区。
(3)缓存区建立①对线要素建立缓冲区对线要素建立缓冲区不一定在线两侧都有缓冲区,可以只在线的左侧或右侧建立缓冲区;②多边形缓冲区多边形缓冲区可以从多边形边界向内或向外扩展;③缓冲区边界缓冲区边界可以保留完整,以至于每个缓冲区为独立多边形;缓冲区边界也可以被融合掉,使得缓冲区之间没有叠置区;甚至缓冲区的终端可以是圆形的或是平直的。
4.描述“点与多边形的叠置”操作。
答:在“点与多边形的叠置”操作中,输入图层的点要素被叠置到叠置图层上,并且被赋予叠置多边形的属性。
例如,利用“点与多边形的叠置”可寻找野生生物的位置与植被类型之间的联系。
9.定义由地图叠置操作生成的碎屑多边形。
答:碎屑多边形形成的原因多边形图层叠置的常见错误是形成碎屑多边形,即沿着两个输入图层的相关或共同边界线生成的碎屑多边形。
碎屑多边形来自数字化的误差。
由于手扶跟踪数字化或扫描的精度很高,输入图层的公共边界线很少会刚好重合。
当两个图层叠置后,未重合的数字化边界线相交生成碎屑多边形。
13.用你自己的话解释空间自相关。
答:空间自相关也称为空间联系或空间依赖关系。
空间自相关分析考虑点的位置及其属性的变化,按照空间赋值状况量测各个变量值之间的相关关系。
如果相似的值在空间上互相靠近,则为极相关;如果从数值摆布未能得出模式,则为独立或随机的。
Kang-tsungChang《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表面分析【圣才出品】

Kang-tsungChang《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表⾯分析【圣才出品】第6篇表⾯分析第13章地形制图与分析1.说出两种⽤于地形制图和分析的常⽤数据类型。
答:⽤于地形制图和分析的常⽤数据类型:(1)DEM数据DEM模型表⽰⾼程点的规则排列。
有来⾃卫星影像、雷达数据和激光雷达(光探测与测距)数据的DEM数据。
(2)TIN数据TIN指⽤⼀系列⽆重叠的三⾓形来近似模拟陆地表⾯,构成不规则的三⾓⽹。
⾼度值(z)连同x、y坐标⼀起存储在节点中,再由这些节点构成三⾓形。
TIN是基于⾼程点的不规则分布。
3.列出可⽤于⽣成原始TIN的数据类型。
答:可⽤于⽣成原始TIN的数据类型:(1)DEMDEM是经转换过程来编制初始TIN的主要数据源。
(2)点数据外加的点数据包括实测⾼程点、GPS数据和雷达数据等;(3)线数据线数据包括等⾼线和断线。
断线是表⽰河流、岸线、⼭脊和道路等陆地表⾯变化的线要素;(4)⾯数据⾯数据包括湖泊和⽔库。
5.最⼤z容差法是ArcGIS软件中⽤于将DEM转换成TIN的算法。
解释该算法如何⼯作。
答:最⼤z容差法的⼯作⽅式:(1)运算要求最⼤z容差算法是从⼀个⾼程栅格中选点来构建⼀个TIN,要求达到:对于⾼程栅格上的每个点,以初始⾼程与TIN的估算⾼程之差⼩于指定的最⼤z容差为选点依据。
(2)迭代过程①构建⼀个候选的TIN。
②对这个TIN的每个三⾓形,计算每个栅格点与闭合三⾓形⾯的⾼差。
该算法确定最⼤差值的点。
如果差值⼤于指定的z容差,算法就对该点标记为加到TIN 的点。
在当前的TIN上的每个三⾓形都被检测以后,⽤选上的附加点计算新的三⾓形。
该过程反复进⾏,直⾄栅格⾥所有点都在指定的最⼤z容差之内。
11.哪些因⼦影响由DEM测算坡度和坡向的准确度?答:影响坡度和坡向量算的因⼦:(1)⽤于⽣成坡度和坡向的DEM数据的分辨率例如,由7.5分DEM模型⽣成的坡度和坡向图层⽐由1度DEM模型所⽣成的包括更多的细节。
Kang-tsung Chang《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5版)-章节题库第一篇至第三篇(圣才出品)

3.空间数据 答:空间数据是用于确定具有自然特征或者人工建筑特征的地理实体的地理位置、属性 及其边界的信息。
4.地理信息技术
1 / 1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地理信息技术由 GIS、REMOTE SENSING 和 GPS 所组成的、对地理要素、资源 和环境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存储组织、管理、分析和决策支持的技术。
2.地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1)硬件 硬件是 GIS 所操作的计算机。GIS 软件可以在很多类型的硬件上运行。从中央计算机服 务器到桌面计算机,从单机到网络环境。
4 / 116
圣才电子书
(2)软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GIS 软件提供所需的存储、分析和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和工具。主要的软件部件有:
2.地理参考系统 答:地理信息包含有明确的地理参照系统,例如经度和纬度坐标,或者是国家网格坐标。 也可以包含间接的地理参照系统,例如地址、邮政编码、人口普查区名、森林位置识别、路 名等。一种叫做地理编码的自动处理系统用来从间接的参照系统,如地址描述,转变成明确 的地理参照系统,如多重定位。这些地理参考系统可以使你定位一些特征,例如商业活动、 森林位置,也可以定位一些事件,例如地震,用于做地表分析。
2 / 1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0﹒基于对象的数据模型 答:基于对象的数据模型是一种用对象来组织空间数据的数据模型,它将空间数据和属 性数据存储在同一个系统内。
11﹒栅格数据模型 答:栅格数据模型是指一种用格网和像元来表示要素空间变化的空间数据模型。与矢量 数据模型不同,栅格数据模型从 GIS 出现以来一直保持相同的概念和数据结构,而存储和 压缩栅格数据的方法在过去不断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习题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C CD A A D A C A D D C A C B A C B D B C A A B D B A C C D C B Chapter 1a c e a db b ac c a b第二章B D A A A A B D B D B ACD A A B B B B C DChapter 2a ab b d b a bc b b b b c第三章C B B B BD C D D A D A A D A BChapter 3a d a d a c d db a a a a a b a a b第四章A B C B D C A B C D A A A B C C C A A B D D A A C D A D Chapter 4c a a a a c c a c d第五章A D C D A D C C CB D A A DC BD A D C CChapter 5d c a a a b b a c d d b a第六章D B D C C D D A A C A C C A B C B D C B A B A C D CChapter 6c b b a ad a d a a a c b第七章A D A D BChapter 7b b a b a a d a a ac b c ad c c a第八章AChapter 8b c a b b b d b b d c d a b c第九章B DChapter 9c b b cd a a b d c c c a b第十章C A B A A A C A C A A A A CD A D BChapter 10d a b c c a c b a b a b b第十一章A A CChapter 11b d dc b bd a c ae a c d b a c第十二章A DB B AC A BD A B D B D B DChapter 12e a a c a b d d a d b a b c a a c b第十三章A A DChapter 13d d a d d c a b第十四章A A CB A DC B AChapter 14b a a b dc b b c a bChapter 15d a b a c b b aChapter 16c d a a b a b e b a a a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ABC4、ABCD5、ABC6、ABCD7、ABCD8、ABCD9、ABC 10、ABCD 11、ABCD 12、AB 13、ABCD14、ABC 15、ABCDE 16、ACD 17、ABC 18、ABD 19、ABCD20、BCD 21、AB 22、ABCD 23、ABCD 24、BCD 25、ABD 26、BCD27、ABC 28、ABD三、判断题√×√×××√√×√×√√×√√×√√××√√××√××√×××√√×××√××√××√×√×√××××四、填空题1. 与其他类型信息相比,地理信息具有地域性、多维结构、时序特征三个主要的特性。
Kang-tsung Chang《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5版)-章节题库第四篇至第八篇(圣才出品)

第4篇数据显示和探查一、名词解释1.等值区域地图答:将阴影符号用于收集的数据或统计值,以列举行政单元(如县或州)的地图。
2.“青品黄黑”色彩模式答:青色(C)、品红(M)、黄色(Y)和黑色(K)的四原色组合形成的色彩模式。
3.对比答:地图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元素,可通过地图符号的大小、宽度、色彩和纹理的变化来增强地图的外观或图形-背景关系。
4.分区密度图答:不是按行政边界来分区,而是按统计数据和额外信息来描绘相同数值区的地图。
5.点描法地图答:用统一的点状符号显示空间数据的地图,每个符号代表一个单位值。
6.图形-背景关系答:将视觉上把更重要的对象(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视觉感知趋向。
7.普通地图答:用于通用目的地图,如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形图。
8.分层设色地图答:用渐变色彩方案(如由浅红到深红)显示空间数据差异的地图。
9.分级符号地图答:用不同大小的符号(如圆圈、方形或者三角形)来代表不同数量等级的地图。
10.HSV答:以色调(H)、饱和度(S)和亮度(V)来定义颜色的色彩模式。
11.色调答:一种色彩得以与另一种色彩相区别的颜色性质,如红色与蓝色即为不同的色调。
色调是光的主波长。
12.等值线地图答:用等值线系统代表一个表面的地图。
13.液晶显示器答:它具有两片中间充满液晶溶液的偏振材料,常作为手提电脑或便携式电脑的显示设备。
14.比例符号地图答:用特定大小的符号表示每一个数值的地图。
15.续分结构答:根据预期的视觉层次,把地图符号分为初级符号和二级符号两组的一种地图设计原理。
16.专题地图答:用来强调一种主题的空间分布的地图,如显示以县为统计单位的人口密度分布的地图。
17.透明度答:用来控制一个图层透明度百分比的显示工具。
18.视觉层次答:将三维效果或深度引入地图,从而展开视觉设计的过程。
19.属性数据查询答:通过对地图属性数据的操作而获取数据的过程。
20.布尔连接符答:包括AND、OR、XOR或NOT等关键字,用于连接两个或更多逻辑表达式,进行数据查询。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及答案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及答案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空间信息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它也是一个技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2.XXX即不规则三角网,是一种用于表示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
XXX模型根据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
如果点不在顶点上,该点的高程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
3.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性信息,它应尽可能多地反映数据集自身的特征规律,以便于用户对数据集的准确、高效与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元数据的内容包括对数据集的描述、对数据质量的描述、对数据处理信息的说明、对数据转换方法的描述、对数据库的更新、集成等的说明。
4.信息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它不随载体的物理设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二、XXX答题1.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GIS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数据(或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其核心部分是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空间数据反映GIS的地理内容,而管理人员和用户则决定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信息表示方式。
1)计算机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实际物理装置的总称,是GIS的物理外壳。
包括输入/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等,向提供信息、保存数据、返回信息给用户。
2)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是指必需的各种程序。
对于GIS应用而言,通常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其他支持软件、应用分析程序。
3)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应包括负责系统设计和执行的项目经理、信息管理的技术人员、系统用户化的应用工程师以及最终运行系统的用户。
(完整版)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试题

(完整版)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试题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试题一、名词解释1、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
2、DTMDTM为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数字地形模型中地形属性为高程时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
3、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指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者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者影响程度是解决邻近度问题的空间分析工具之一。
4、栅格数据结构又称网格结构或像元结构它是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
是指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然后在各个网格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
5、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
6、空间叠加分析空间叠加分析(Spatial Overlay Analysis)是指在统一空间参照系统条件下每次将同一地区两个地理对象的图层进行叠加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
7、矢量数据结构是利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
它由表示位置的标量和表示方向的矢量两部分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地理信息及其特点地理信息(Geographic Information)是指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表物体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象等的总称地理信息属于三维空间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Kang-tsung Chang《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地理信息系统
答: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
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圆柱投影
答:圆柱投影cylindrical projection是地图投影的一类。
假想一个圆柱与地球相切或相割,以圆柱面作为投影面,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面上,在正常位置的圆柱投影中,圆柱面展平后纬线为平行直线,经线也是平行直线,而且与纬线直交。
3.Metadata
答:元数据是指描述空间数据的数据,它描述空间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是空间数据交换的基础,也是空间数据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为空间数据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4.叠置分析
答:叠置分析是把同一地区、同一投影、同一比例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层重叠在一
起,产生新的空间图形或空间位置上新的属性。
叠置后产生的新的图形属性就是原叠置相应位置处的图形对应属性的函数。
根据数据结构的不同,叠置分析主要包括矢量叠置分析和栅格叠置分析,它们分别针对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
5.空间信息可视化
答:空间信息可视化是指运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简答题
1.数据探查与数据分析有何不同?
答:数据探查和数据分析均为GIS活动的一类。
数据探查包括:属性数据查询,空间数据查询,地理可视化。
数据分析包括:矢量数据分析,栅格数据分析,地形制图与分析,视域和流域,空间插值,地理编码和动态分段,路径分析和网络应用。
数据探查通常是数据分析的前期工作。
数据探查的目的在于弄清数据中的大概趋势,更好地观察并理解数据子集,以及关注数据间的可能关系。
数据分析是在数据探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操作。
2.GIS的数据源的分类。
答:(1)地图
各种类型的地图是GIS最主要的数据源,因为地图是地理数据的传统描述形式。
我国大多数的GIS系统其图形数据大部分都来自地图。
(2)遥感影像数据
遥感影象是GIS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源。
通过遥感影象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大面积的、综合的各种专题信息,航天遥感影象还可以取得周期性的资料,这些都为GIS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3)统计数据
国民经济的各种统计数据常常也是GIS的数据源。
如人口数量、人口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等等。
(4)实测数据
各种实测数据特别是一些GPS点位数据、地籍测量数据常常是GIS的一个很准确和很现势的资料。
(5)数字数据
目前,随着各种专题图件的制作和各种GIS系统的建立,直接获取数字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数字数据也成为GIS信息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各种文字报告和立法文件
对于一个多用途的或综合型的系统,一般都要建立一个大而灵活的数据库,以支持其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
3.空间数据中的几何数据是什么?请说明它与属性数据的关系。
答:(1)空间数据中的几何数据
空间数据中的几何数据是指实体或现象的空间位置或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以坐标数据表示。
属性数据即空间实体的特征数据,一般包括名称、等级、数量、代码等多种形式。
(2)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关系
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相对于时间来说,常常呈相互独立的变化,即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位置不变,但是属性类型可能已经发生变化,或者相反。
因此可以不断更新属性数据来体现实体或现象的时时特征,同时也可反映实体或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特征。
而几何数据又说明了属性数据发生的地理位置及其存在的意义。
4.数字地面模型的类型。
答:(1)规则格网模型
规则格网通常是正方形,也可以是矩形、三角形等规则格网。
规则格网将区域空间切分为规则的格网单元,每个格网单元对应一个数值。
数学上可以表示为一个矩阵,在计算机实现中则是一个二维数组。
(2)等高线模型
等高线模型表示高程,高程值的集合是已知的,每一条等高线对应一个已知的高程值,这样一系列等高线集合和他们的高程值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地面高程模型。
(3)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根据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
如果点不在顶点上,该点的高程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
所以不规则三角网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
(4)层次模型
层次地形模型是一种表达多种不同精度水平的数字高程模型。
大多数层次模型是基于不规则三角网模型的,通常不规则三角网的数据点越多精度越高,数据点越少精度越低,但数据点多则要求更多的计算资源。
三、论述题
1.GIS常用的空间分析模型有哪些?
答:空间分析模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空间分布分析模型
用于研究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主要包括:空间分布参数的描述,如分布密度和均值、分布中心、离散度等;空间分布检验,以确定分布类型;空间聚类分析,反映分布的多中心特征并确定这些中心;趋势面分析,反映现象的空间分布趋势;空间聚合与分解,反映空间对比与趋势。
(2)空间关系分析模型
用于研究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属性特征的空间物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距离、方向、连通和拓扑等四种空间关系。
其中,拓扑关系是研究得较多的关系;距离是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关系;连通用于描述基于视线的空间物体之间的通视性;方向反映物体的方位。
(3)空间相关分析模型
用于研究物体位置和属性集成下的关系,尤其是物体群(类)之间的关系。
在这方面,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空间统计学范畴的问题。
统计上的空间相关、覆盖分析就是考虑物体类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
(4)预测、评价与决策模型
用于研究地理对象的动态发展,根据过去和现在推断未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运用科学知识和手段来估计地理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作出判断与评价,形成决策方案,用以指导行动,以获得尽可能好的实践效果。
2.制图综合的概念?影响制图综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制图综合的概念
制图综合是对制图区域客观事物的取舍和简化。
(2)影响制图综合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对制图综合的影响非常明显。
由于比例尺的缩小,同一个制图区域在图上的面积随之缩小,因而图上所能表示的地物数量也相应减少,当地图幅面一定时,不同比例尺地图所包括的实地范围不同,大比例尺地图所包括的地面面积较小,小比例尺地图包括的地面面积较大。
在不同范围内,对同一地物重要程度的评价并不相同,有些事物从小范围看是重要的,但在大范围内可能是次要的。
②用途和主题
任何一幅地图所能表示的内容都是有限的,只能满足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要求,所以地图内容的选择和表示,就必须考虑到地图的用途。
地图的用途既然直接决定着地图内容,因而就影响着制图综合。
③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制图区域地理特征是指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地面上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因此制图综合时就要选取那些能反映区域特征的事物,舍去那些不代表区域特征的事物。
④符号的图形尺寸
各种地理事物,在图上均以符号表示。
符号的图形、尺寸直接关系着地图的负载量,因而也影响着制图综合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