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物的代谢
同化物质的分配规律

试述同化物分配的一般规律:
答:(1)同化物分配的总规律是由源到库由某一源制造的同化物主要流向与其组成源- 库单位中的库。
多个代谢库同时存在时,强库多分,弱库少分,近库先分,远库后分。
(2)优先供应生长中心各种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各有其生长中心,这些生长中心通常是一些代谢旺盛、生长速率快的器官或组织,它们既是矿质元素的输入中心,也是同化物的分配中心。
(3)就近供应一个库的同化物来源主要靠它附近的源叶来供应,随着源库间距离的加大,相互间供求程度就逐渐减弱。
一般说来,上位叶光合产物较多地供应籽实、生长
点;下位叶光合产物则较多地供应给根。
(4)同侧运输同一方位的叶制造的同化物主要供给相同方位的幼叶、花序和根。
《植物生理学》选择题填空题

《植物生理学》选择题、填空题一、选择题1、植物吸收哪种物质不会引起根际PH改变(NH4NO3,生理中性盐)。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次序为(根>芽>茎)。
3、按照生长素梯度学说,抑制器官脱落的条件是(近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远基端)。
4、(遮荫)方法可克服植物暂时萎蔫。
5、生长协调最适温度是指植物(生长次快,但很健壮)的温度。
6、(激素受体和G蛋白)不是植物的胞内信号。
7、下列叙述中,仅(ABA促进花粉管生长)是没有实验根据的。
8、柳树枝条切段的形态学上端长芽、下端长根,这种现象称为(极性)现象。
9、按照ABCDE模型,A类基因突变将导致花的五轮结构依次为(心皮、雄蕊、雌蕊、心皮、胚珠)。
10、下列(DNA复制)与生物膜无关。
11、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吸水速率是呈(块-慢-块)变化。
12、路灯下的菊花植株将(不能开花)。
13、胡萝卜素和叶绿醇均属于(萜类)物质。
14、叶绿体形成的磷酸丙糖通过什么运送到胞质溶胶(磷酸转运体)。
15、叶绿体中输出的糖类主要是(磷酸丙糖)。
16、一般而言,植物体内糖的主要运输形式是(蔗糖)。
17、筛管内运输的有机物中(蔗糖)含量最高。
18、春化作用的感受部位是(茎尖生长点)。
19、低温是春化作用的主要条件。
除了低温外,春化作用还需要充足的(水分)、适量的(氧气)和作为呼吸底物的(糖)等条件。
20、用环割处理证明光周期诱导产生的开花刺激物质主要是通过(韧皮部)向茎生长点运输的。
21、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主要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叶片吸收的矿质元素主要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
22、在呼吸链电子传递中,基质中NADH+H+脱氢电子传递到UQ的反应被(鱼藤酮)所抑制。
23、光合链中数量最多,能同时传递电子、质子的电子传递体是(PQ)。
24、所有绿色植物都具有光合作用的(C3)途径。
25、1964年(M.Calvint和A.Benson)等人采用C14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双向纸层析技术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同化最基本的循环途径,即C3途径。
11第五章新陈代谢概论

)、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1、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 标记代谢物后, 用35S、32P、14C、3H标记代谢物后,跟踪代谢物在某一生物 体的去向, 体的去向,了解该代谢物在该生物体内的代谢情况 ,属活体 研究。 研究。 酶的抑制剂和拮抗物的应用: 2、酶的抑制剂和拮抗物的应用: 属体外研究,了解某一反应被抑制之后的结果, 属体外研究,了解某一反应被抑制之后的结果,从而推测 某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某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整体水平的研究: 3、整体水平的研究: 以活动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排泄物、血清、头发等, 以活动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排泄物、血清、头发等,从 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况,属体内研究。 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况,属体内研究。 器官水平的研究: 4、器官水平的研究: 切除动物的内脏后的代谢情况与切除之前对照, 切除动物的内脏后的代谢情况与切除之前对照,可了解该 器官的代谢情况。 器官的代谢情况。 细胞、亚细胞水平的代谢研究等。 5、细胞、亚细胞水平的代谢研究等。
八、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研究材料 (一)、研究材料 活体研究: 活体研究:“in vivo”: : 以生物整体、整体器 官或微生物细胞群为对 以生物整体、 象进行的代谢研究称为活体研究(又称体内研究); 象进行的代谢研究称为活体研究(又称体内研究); 离体研究: 离体研究:“in vitro”: : 以组织切片、 以组织切片、匀浆或组织提取液为对象进行的 代谢研究称为离体研究(又称体外研究)。 代谢研究称为离体研究(又称体外研究)。
三、能量代谢
任何物质的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生物体内 任何物质的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能量的变化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能量的变化过程称为能量代谢。能量代谢与物质代 谢同时存在,不存在无物质代谢的能量代谢, 谢同时存在,不存在无物质代谢的能量代谢,也不 存在无能量代谢的物质代谢。 存在无能量代谢的物质代谢。
第六章--植物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四、同化物运输的度量
运输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被运输物质移动的距离 不同植物:大豆:0.17m•h-1;甘蔗:3.2m•h-1。 不同发育阶段:南瓜幼苗 72cm•h-1,老30~50cm•h-1; 不同环境条件:白天温度高,快;夜间温度低,慢。 不同的运输物质:如丙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较快; 而甘氨酸、谷酰胺、天冬酰胺较慢。
装载途径
一是共质体途径,同化物通过胞间连丝进入伴胞,最
后进入筛管;
二是质外体途径,同化物 由叶肉细胞,先进入质外 体,然后逆浓度梯度进入 伴胞,最后进入筛管分子,
即“共质体-质外体-共质
体”途径。
(一)通过质外体途径的韧皮部装载
1 韧皮部的装载存在质外体途径(证据) (1)质外体中存在被运输的糖 (2)质外体的糖可以进入筛管分子 (3)跨膜运输物的卸出过程不断进行,源、库间就能
维持一定的压力梯度,在此梯度下,光合同化 物可源源不断地由源端向库端运输。
压力流动学说的有关证据:
(1)韧皮部汁液中各种糖的浓度随树干距地面高度的
增加而增加(与有机物向下运输相一致);
(2)秋天落叶后,浓度差消失,有机物运输停止;
(3)蚜虫吻刺法证明筛管汁液存在正压力。
第三节
同化物的分配与调控
一、植物的库源关系 二、同化物的分配规律 三、同化物的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四、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的调控
一、 植物的源库关系
1. 代谢源: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
或部位。如绿色植物的功能叶,种子萌发的胚乳或
子叶,一些块根、块茎、种子等。
光合产物到筛管分子中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① 光合作用中形成的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运到细胞 质中,转化为蔗糖。 ② 蔗糖从叶肉细胞转移到叶片小叶脉筛管分子附 近。这一途径往往只涉及几个细胞的距离,为短距 离运输途径。 ③ 蔗糖进入SE-CC复合体中,称为筛管分子装载。
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特点和规律

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特点和规律同化物是指任何生物体在生长发育、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是生物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
下面将探讨同化物运输和分配的特点和规律。
1. 同化物的运输方式多样同化物的运输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质子泵、离子通道、转运蛋白、囊泡运输等。
其中,转运蛋白是同化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将离子或小分子物质从细胞外或细胞内输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
2. 同化物的运输具有方向性同化物在生物体内的运输具有方向性,通常是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
这是由于同化物的扩散速率与其浓度成反比,浓度越高,扩散速率越慢。
3. 同化物的运输速度受限同化物在生物体内的运输速度受限于许多因素,如运输蛋白的数量、分布、亲和力等,以及细胞膜的通透性。
此外,同化物的运输速度还受到渗透压、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4. 同化物的分配具有优先级同化物在生物体内的分配具有优先级,不同组织和器官对同化物的需求程度不同,因此会发生竞争。
比如,脑部对葡萄糖的需求非常高,而肌肉对葡萄糖的需求则较低。
5. 同化物的分配受到调节机制的控制同化物的分配受到许多调节机制的控制,如激素、神经系统等。
这些机制可以调节同化物的合成、分泌、吸收等过程,从而保证生物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是生物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
它具有多种运输方式、方向性、速度受限、分配具有优先级和受到调节机制的控制等特点和规律。
了解同化物运输和分配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为研究疾病的发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同化--同化量专题各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什么

同化--同化量专题:各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什么?桂林十八中刘诚宽一、同化:是有机物合成代谢过程:1.自养型生物的同化就是把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2.动物同化消化吸收的营养重新形成机体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
二、同化量:某一营养级从外环境中得到的全部化学能。
通常以干重或能量单位表示它包括:1.呼吸消耗量2.流向下个营养级的能量(输出量、被捕食量)3.流向分解者的能量4.未被利用量。
A.植物的同化就是光合,同化量就是总光合量=实际光合作用量=总初级生产量(GP)=净光合量 + 呼吸量同化量包括4个量:1、呼吸作用,转化热能和为其他形式的能(ATP—用于生命活动)2、流向下一营养级(输出量、被捕食量)3,残体,落叶等被分解者分解4,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还在活体上的残体以化学能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B、动物同化就是将其他有机物转化为自身可以利用的有机物的过程。
同化量=吸收的总能量 =摄入量—粪便量=流入量同化量有4个去向:一部分流到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给分解者一部分自身呼吸作用【呼吸量=热能+ATP(直接用于生命活动)】一部分储存在体内的所有有机物--称为未利用的能量***特别注意:机体只能利用经过同化作用的能量(如还在肠道里的食物是不能给人提供能量的),所以,呼吸等其它方式散失的能量都是异化作用的B.对分解者(一般为腐生生物)来说是指细胞外的吸收的有机物的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到底是其摄入量还是同化量?题目: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利用图中各箭头的序号回答问题:(3)食草动物排出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的过程属于图哪个箭头?此帖在论坛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到底是摄入量还是同化量?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还是来看看教材。
现行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P89)上指出:“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有一小部分存在于动物排出的粪便中,其余大部分则被动物体所同化。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5.双光增益效用《爱默生效应》:远红光条件下,如补充红光,则量子产额大增,并且比这两种波长的光单独照射时的总和还大的现象。
16.光补偿点:随着光强度的增高,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到某一光强度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度即为。
8、被动运输:植物细胞进行溶质吸收时,溶质顺着电化学梯度进入细胞而无需消耗能量的过程。
9、主动运输:细胞吸收溶质时逆着电化学梯度进行,并且需要消耗代谢能量的过程。
9.1、初级主动运输:H- ATPase(质子泵)执行的主动运输。H-ATPase利用ATP的能量跨膜转运H, 形成跨膜H电化学势梯度---质子动力(△μH)。又称为原初主动运转,原初主动运转在能量形式上把化学能转为渗透能。
35、光合速率: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或放出二氧化碳的量。
36、同化力:把ATP和NADPH这两种用于碳反应的二氧化碳的同化物质合成为同化力。
37、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依赖光照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38、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强度不再增加,这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2、大量元素:植物对某些元素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的,称为大量元素或大量营养,包括钾钙镁硫磷硅氮。
3、微量元素:植物对某些元素的需求量相对较小的,称为微量元素,包括氯铁硼锰钠锌铜镍钼。
3.1、单盐毒害:如果将植物培养在只含一种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即使这种离子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如钾离子,而且在培养液中的浓度很低,植物也不能正常生活,不久即受害而死。
17.二氧化碳补偿点:随着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速率增加,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外界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为。
植物生理学习题大全——第5章植物同化物的运输

第五章植物同化物的运输一。
名词解释P—蛋白(P—protein):亦称韧皮蛋白(phloem-protein),是在细胞质中存在的构成微管结构的蛋白质,可以利用ATP的能量,推动微管的收缩,从而推动物质的长距离运输。
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连接两个相邻细胞的胞质通道,行使水分、营养物质、小的信号分子,以及大分子的胞质运输能力。
韧皮部装载(phloem loading):指光合产物从韧皮部周围的叶肉细胞装到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整个过程。
韧皮部卸出(phloem unloading):装载在韧皮部的同化物输出到库的接受细胞。
输出(export):糖分和其他溶质从源运走的过程。
运输速率(velocity):单位时间内物质运输的距离,用m/h或m/s表示。
集流运输速率(mass transfer rate):单位截面积筛分子在单位时间内运输物质的量,常用g/(m2•h)或g/(mm2•s)表示。
有机物质装载(organic matter loading):指同化物从筛管周围的叶肉细胞装载到筛管中的过程。
有机物质卸出(organic matter unloading):指同化物从筛管卸出到库细胞的过程。
共质体(symplast):无数细胞的细胞质,通过胞间连丝连成一体,构成共质体。
质外体(apoplast):质体是一个连续的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导管等。
质外体途径(apoplast pathway):糖从某些点进入质外体到达韧皮部的过程。
共质体途径(symplast pathway):糖从共质体经胞间连丝到达韧皮部的过程。
运输糖(translocated sugar):由光合作用形成的磷酸丙糖进一步形成的糖,如蔗糖和水苏糖。
代谢源(metabolic source):指产生和供应有机物质的部位与器官。
代谢库(metabolic sink):指贮藏与消耗有机物质的部位与器官。
配置(allocation):指源叶中新形成同化物转化为贮藏利用和运输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同化物的代谢、运输和分配
Metabolism,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ompound in plant
一、名词解释
1.源(source) 2.库(sink) 3. Transfer cell(转运细胞/传递细胞) 4.比集转运速率(specific mass transfer rate,SMTR) 5.韧皮部装载(phloem loading) 6.韧皮部卸出(phloem unloading) 7.蚜虫吻针法(aphid tylet method) 8.压力流动学说(pressure flow thesis) 9.源-库单位
(source-sink unit) 10. 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sieve element-companion cell,SE-CC) 11. P-蛋白
二、填空题
1. 植物体内同化物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而细胞内的运输主要是通过和。
2. 植物胞间运输包括、,器官间的长距离运输通过。
3. 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主要以的形式运输,此外还有糖、糖和
糖等。
4. 筛管汁液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含量最多的无机离子是。
5. 用法和法可以证明,植物体内同化物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筛管。
6. 同化物运输的方向有和两种。
7. 在年提出了关于韧皮部运输机理的压力流动学说。
8. 有机物总的分配方向是由到。
9. 植物体内同化物分配的特点是、、、、。
10. 载体参与和调节有机物质向韧皮部装载过程,其依据是,,。
11. 根据源库关系,当源大于库时,籽粒增重受的限制,库大于源时,籽粒增重受的限制。
12. 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外界条件有、、和。
13. 无机磷含量对同化物的运转有调节作用,当无机磷含量较高时,Pi 与叶绿体内的进行交换有利于光合产物从运转到,促进细胞内的合成。
14. 植物在营养生长期,氮肥施用过多,体内含量增多,含量减少,不利于同化物在茎秆中积累。
15. 近年来发现,细胞内K + /Na + 比调节淀粉/ 蔗糖的比值,K + /Na +比高时,有利于的积累,K + /Na +比低时,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的转化。
16. 伴细胞与筛管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联,伴细胞的作用是为筛管细胞,,
和。
17. 有机物质从绿色细胞向韧皮部装载的途径,可能是从→→(韧皮部筛管)。
18. 研究表明、和 3 种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
19. 叶内蔗糖可分为和两种状态。
20. 近年研究发现,山梨醇是植物有机物质运输的一种形式。
三、选择题
1. 在筛管内被运输的有机物质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蔗糖
C.苹果酸
D.磷酸丙糖
2. P - 蛋白存在于()
A.导管
B. 管胞
C. 筛管
D.伴胞
3. 哪种细胞主要分布在导管和筛管的两端,它们的功能是将溶质输出或输入导管与筛管。
其突出的特点是质膜内陷或折叠以增加其表面积。
()
A.通道细胞
B. 转运细胞
C. 保卫细胞
D. 靶细胞
4. 哪种实验表明,韧皮部筛管具有正压力,这为压力流动学说提供了证据。
()
A.环割
B. 蚜虫吻针
C. 伤流
D. 蒸腾
5. 水稻叶片叶绿体中输出的糖类主要是:()
A.蔗糖
B. 葡萄糖和果糖
C. 磷酸丙糖
D. 麦芽糖
6. 筛管细胞内外的H + 浓度是:()
A.筛管内高于筛管外
B. 筛管内低于筛管外
C. 筛管内与筛管外相等
D. 不确定
7. 筛管细胞内K +含量与筛管细胞外K +含量相比是()
A.筛管内比筛管外高
B.筛管内比筛管外低
C. 筛管内与筛管外相等
D. 有时筛管内高,有时筛管外高
8. 属于代谢源的器官是()
A.根
B. 果实
C. 幼嫩的叶片
D. 长成的叶片
9. 属于代谢库的器官是()
A.衰老的叶片
B. 刚萌动的种子
C. 果实
D. 成长的叶片
10. 大豆幼叶叶面积小于全叶的30% 之前时()
A.只有同化物的输入
B. 同化物既有输入又有输出
C. 同化物只有输出
D. 同化物既不输入也不输出
11. 春天树木发芽时,叶片展开之前,茎杆内糖分运输的方向是()
A.从形态学上端运向下端
B. 从形态学下端运向上端
C. 既不上运也不下运
D. 既上运也下运
12. 植物体内有机物转移与运输的方向是()
A.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移动,而不能相反
B. 既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移动,也能相反
C. 长距离运输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移,短距离运输也可逆浓度方向进行
D. 只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移动,而不能相反
四、是非判断题
1. 韧皮部中的物质不能同时向相反方向运输。
()
2. 植物体内有机物长距离运输时,一般是有机物质从高浓度区域转移到低浓度区域。
()
3. 叶片中的同化物质所以能向筛管中转移,是因为叶细胞中蔗糖的浓度比筛管内高。
()
4. 早春叶片未展开之前,多年生植物的根部是有机物输出的源。
()
5. 昼夜温差大,可减少有机物质的呼吸消耗,促进同化物质向果实中运输,因而使瓜果含糖量和禾谷类种子的千粒重增加。
()
6. 筛管汁液干重90%以上是葡萄糖,不含无机离子。
()
7. 玉米接近成熟时,如将其连秆带穗收割后堆放,则茎秆中的有机物质仍可继续向籽粒中输送,对籽粒增重作出贡献。
()
8. 筛管细胞内pH 值比筛管外的pH 值低。
()
9. 硼能促进蔗糖的合成,提高可运态蔗糖所占比例。
()
10. 当土温高于气温时,光合产物向根部运输的比例增大。
()
五、问答题
1.植物激素如何调节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2.何谓源-库单位?为什么在有机物质的分配问题上会出现源-库单位的现象?
3.叶片中制造的有机物质是如何装载到韧皮部筛管分子的?有哪些证据证明有机物质的装载是一个主动过程?
4.为什么“树怕剥皮”?
5.“三蹲棵”在生产上有何意义?
6.试述环境因素对有机物质运输的影响?
7.试述作物产量形成的库-源关系。
8.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分配的规律如何?
9.何谓压力流动学说?实验依据是什么?该学说还有哪些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