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热点: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

合集下载

新高考指挥棒”指向哪儿

新高考指挥棒”指向哪儿

新高考“指挥棒”指向哪儿2015年06月17日来源:浙江教育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高一学生小张,有些兴奋地得知,自己两年后的高考不全凭分数了。

老师告诉大家,将对所有同学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生的品德操守、责任义务、行为习惯,还包括身心素质、运动技能、艺术素养和参加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

高考从看“分”转向看“人”,是新高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从长期来看,《实施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说。

新高考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白无误地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息:“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

”新高考是如何做到这点的?新高考方案中,大学招生录取将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元录取。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行、如何使用,尽管在全国层面上还没有明确规定,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可供参考的新高考试点浙江,已经迈出了可贵一步。

在浙江,高考成绩可以只占综合成绩的50%,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占总成绩的30%~40%。

这样算下来,如果两个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差10分(百分制),就将在最后的综合录取成绩中差30分(按高考总分760分计算)!如此一来,综合素质评价绝不仅仅是“可有可无”,而是跻身决定性因素之一。

这同时意味着,高校将拥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权,需要尽快“学会招生”。

在以往“唯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下,高校仅仅是简单地“据分录取”,在改革之后,高校将根据学科、专业和发展的需要“按需招生”,不仅要研究制定一整套适合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需要的招生标准和程序,还需要培养建立一支大规模、高素质、专业化的招生队伍。

公平,是新高考方案中最闪亮的字眼甘肃省秦安县民生高级中学的师生,还记得去年在新闻中看到新高考方案时,精神为之一振。

如何看待新高考的“指挥棒”效应

如何看待新高考的“指挥棒”效应

如何看待新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作者:张祯祯周序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第05期长期以来,高考“指挥棒”一直遭到口诛笔伐,我们认为,正是因为高考“指挥棒”,基础教育才陷入了“片面应试”“唯分数论”的怪圈,学生兴趣爱好才会被扼杀。

虽然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改革,但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依然不见缓解。

可以说,高考“指挥棒”是悬在基础教育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影响改革成败、关系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

提到高考“指挥棒”,总是让人联想到“黑色六月”“一考定终身”,因为这根“指挥棒”从来都是“瞎指挥”:指挥教师“满堂灌”、题海战术,考什么就教什么;指挥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指挥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唯升学率至上,大肆安排周考、月考、晚自习考……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来学校不是进行潜能开发和提升自我,而是进行应试训练和考试经验积累;学校也不再是教育学生的场所,而是“高考工厂”“考选世界”。

身处“考选世界”中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被高考“指挥棒”所指挥,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在这里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对分数的追逐,以及对恶性竞争的麻木和习以为常。

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指挥棒”自然令人厌恶,必欲除之而后快。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被称为“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高考改革”。

我们想问:这“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高考改革”,能改掉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吗?新颁布的《意见》中,“高考不分文理科”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改革之前,高考实行的是“3+X(文综/理综)”的模式,所有学生无论兴趣、爱好、潜能如何,都必须在文科、理科之间选择一科,严格地按照“文科生”或“理科生”的模式来训练和培养自己。

这往往导致有着不同个性、偏好的学生被同化,特长和潜能的发挥被束缚。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打破了文理二分的格局,除了语数外三科必考,其他科目可以自由进行“6选3”或者“7选3”组合,既可以选“理化史”,也可以选“史地生”。

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5页文档资料

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5页文档资料

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们自觉不自觉地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翩翩起舞”,形成了“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的循环怪圈。

不过,细细思考一下,这样的指责似乎有些不地道:在“一考定终身”,客观上存在“应试教育”,升学率决定着一个学校生死存亡的现实下,教师们不得不“三思而后行”,毕竟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化,以及高考的现实情况,应赋予高考这根“指挥棒”新的内涵。

江苏卷高考说明明确指出,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考查内容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通过各地高考的试卷来看,许多地方的高考彰显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以江苏高考为例,其特点有:其一是创设新情境。

全卷25题,纯粹记忆的题目很少,没有一题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必须由考生对给定材料仔细阅读,经过一番思考与推理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尤其涉及材料的题目总共25题中就有17题之多,这也是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卷所少见的。

可以说这也是很好地印证了《考试说明》中的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

其二是,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水平,且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识,才能对试卷理解到位;其三是考生必须有一定的比较鉴别的能力,千万不能题目不甚理解、命题者意图不甚把握,随意潇洒答题。

如选择题第2、4、6、8、12、14、17、20小题。

其四、关注时事、关注世界,折射社会热点,不拘泥于课本与“教学要求”。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为何高考改革试点是浙江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为何高考改革试点是浙江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为何高考改革试点是浙江这次新高考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

之前,相关省份传出过试点消息,最后敲定的是浙江和上海,成为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早在去年年底,浙江已拟定了一份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只等教育部全国方案出台,根据全国方案做出调整,再向社会公布。

那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浙江争取成为试点省份,但还没有把握。

教育部最后选定浙江,昨天,刘希平把原因归结于,浙江有全面的高中新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的良好基础,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其来也渐,其入也深”。

为什么试点是浙江因为有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础这是一个快得出人意料的时代。

2年前的9月,浙江开始全面推行“深化高中课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当时钱江晚报记者采访刘希平厅长时,他预计10年后,高考改革将与高中新课改配套,给学生更多自主权。

那时刘希平还有些无奈,与高中课改相衔接的高考制度,是国家层面的设计,浙江希望在国家层面能早一些进行高考改革。

如果高考改革遥遥无期,这意味着,高中新课改会走得有些踉跄,一只脚往前走了,一只脚还在原地。

这样的现状,会让家长和高中老师忧思重重,累觉不爱。

仅仅过了2年,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浙江和上海成为了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刘希平把浙江这些年的“渐入、渐深”改革排了一个时间表:2008年,浙江做了小范围的考试科目高考改革,英语听力、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实行平时考试,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

2009年,浙江高考科目进行分类,考生可在三大批次中自主选择。

第一批科目,在保持原有“3+X”组合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第二批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第三批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

考生可以自主选择,量力而考。

这个方案实施后,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建国在一次调研中不无感慨地说,“在浙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推进高考改革的信心”。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热点:2014浙江高考试卷评析 为明年新课改后首次高考铺路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热点:2014浙江高考试卷评析 为明年新课改后首次高考铺路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热点:2014浙江高考试卷评析为明年新课改后首次高考铺路2014年高考于昨天全部结束。

2015年高考,将根据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后的方案实施,在今年高考试卷中,适当据此作了调整与拓展,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理综物理:常规题型也透出新意评析:物理学科组“重视基础、突出思考、联系实际、注重探究”是2014年高考物理命题的总思路。

在命题中,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力求做到全面考查知识点,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

第14、15、18题的素材均来自教材,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22题用伏安法测电阻,考查电流表的内外接法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引导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更多关注教材、重视实验。

第19、20题通过常见物理情境的设计,对考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

第16题考查天体运动的规律,要求考生在思考中估算,避免繁琐运算。

第23题第3小题要求考生根据“靶上只有一个弹孔”的现象,思考形成现象的原因,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试题也倡导了“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生活体现物理”。

第17题把生活中船的浮动与简谐运动联系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

化学:所有试题均为原创评析:化学学科组化学高考试题,命题风格、题型结构、呈现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试题内容的选取始终围绕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但试题背景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时代性及实际应用价值。

如氨氮废水的处理,电动汽车中的储氢电池,饮用水的消毒,燃煤中固硫效率的提升,营养品葡萄糖酸钙的制备,药品普鲁卡因的合成等。

本卷所有试题均为原创,立足于应用中学化学涉及的知识、原理来解决问题。

试题取材新颖,以能力立意。

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检验考生吸收、整合、应用信息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这种考查方式避免了题海训练,引导中学课堂教学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方向转变。

生物:试题没有超纲评析:生物学科组生物学科领域众多,知识体系庞大,知识更新较快。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时事:破题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时事:破题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时事:破题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将出台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的改革措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一时之间,中国职业教育春风扑面。

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缺乏,职校毕业生却薪资微薄、难获尊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职业教育“分流”却力不从心。

现实充满矛盾,难题悬而未决。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过往模式的“升级版”,如何破题备受期待。

人从哪里来?——职业教育要给学生“可期待的前途”破题第一步在于生源,也就是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

当前,就读职业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中考、高考的“备胎”选择,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生的“收容所”,生源质量堪忧。

一项面对上海、云南、广东、山东等地13所中职、高职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原因”,72.2%的中职学生选择的答案是“未能考上普高”,73.1%的高职学生选择的答案是“未能考上本科”。

“连三本都考不上,才去读职校,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态。

”湖南铁道职业学院院长姚和芳告诉记者,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认同度很低,所以很难招到好生源,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

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将出台方案,出台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的改革措施。

这是否意味着职业院校不再“捡漏”?被本科院校“筛过一遍”的生源窘境,是否会成为历史?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新政”前景仍待观察。

“如果现实中观念鸿沟和酬劳体系难以突破,那么高考‘双轨制’也无法真正打破生源困境,生源结构不会发生本质改变”,储朝晖认为,要提升生源质量,关键在于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来,而不是被淘汰之后被动选择”。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确有限。

“哪怕是不爱读书、不愿深造的孩子,也宁愿读个三流大学,不愿意来职校学一门手艺。

试析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试析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会各界关 注 的焦点 问题 。 自 15 年 建制 以来 . 92 高考走 过 了一 条崎 岖 风雨 路 , “ 革 ” 在 文 中更 是 遭受重挫 , 一度 被废止 ;97 高 考恢 复后 又 经 历 了数 次 重 大改 革 , 发 的议 论 亦 褒 贬 不一 。 l7 年 引



维普资讯
片面 追 求 升 学 率 . 理 偏 科 , 生 负 担 过 重 且 近 视 率 攀 升 , 响 求 异 思 维 和 个 性 发 展 , 校 舟 不 文 学 影 学
出特 色 , 等等 。有 考试就有应试 , 特别是竞 争激烈 的高考 , 更是容 易引发考 生尽 力 应试 , 考什 么
就学 什 么 , 不考 什 么就 不学什 么 。这种 片 面应试 的结果 , 成 智育 一枝 独 秀 , 造 出现 了“ 应试 教 育” 的现 象 , 高考 因此 被批评 为“ 色 的七月 ” “ 黑 、考试地狱 ” “ 、异化 的高考” 自学考试 则偏 重考 。 测知识 点 , 较难考 测能力尤 其是动手 能力 。针对 大学英语 四六级 考试 的应 试备考 , 可能使学 生 提高 书面考试技 巧和水平 , 往往与实 用英语尤 其是 日常 口语 有一定距 离 , 但 以至不 少 通过六级 考试 的学生掌 握 的只是 “ 巴英语 ” 哑 。学业 成绩 考试 中也 存在 “ 上课 记笔 记 、 试 背 笔记 、 后 考 考
改革 , 有 重要 的意义 。 都

( 作者 刘海蜂 : 门大学 高等教 育发 展研 究 中心教 授 、 士 生导 师 , 史学博士 ) 厦 博 历
试 析 高 考 的 指 挥 棒 作 用
郑 若 玲
( 厦门 大学 高等 教 育 发 展研 究 中心 , 福建 厦 门 3 10 ) 6 0 5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新一轮高考改革究竟改了什么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新一轮高考改革究竟改了什么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新一轮高考改革究竟改了什么9月4日,万众瞩目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终于浮出水面。

和以往只是围绕考试科目做文章的“小打小闹”不同,这一次的改革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等根本性问题,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

从长期来看,《实施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3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围着高考分数转:大学想方设法招收分数高的学生;中学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和家长倾尽全力获得更高的分数;培训机构绞尽脑汁研究提高分数的技巧。

但这个分数有什么用呢?它只是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仅此而已。

录取结束后,人人弃之如敝屣。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拼命追求这个价值并不高的分数呢?关键原因在于,高考“指挥棒”就是以分数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

不要说你是多么优秀,多么有才,高考分数到不了录取线,一切免谈。

学生的身体健康重不重要?重要,但身体再好,对提高分数的贡献率为零,也就可以不锻炼身体;学生的价值观重不重要?重要,但品德再好,对提高分数的贡献率为零,也就可以没有任何道德约束……不是说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在残酷激烈的入学竞争面前,理性的中学、学生和家长只能选择分数,不得不为获得更高的分数而舍弃其他对人的健康成长更有价值的经历和体验,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进一个低水平的“分数陷阱”而无法自拔。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改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也就是说,通过制度上的顶层设计,明确无误地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息: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出发,老师该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要再一天到晚围着高考分数打转,因为,大学招生录取的“指挥棒”已经变了。

辽宁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政法干警 | 公安招警 | 村官三支一扶 | 党政公选 |变在哪里了呢?变在大学招生录取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热点: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
棒地位
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
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顾明远在参加第九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上表示,全国执行高考新方案,2017年英语将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一时引发议论纷纷。

需要指出的是,顾明远先生是前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他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来自官方的信息,而只是民间(或者说更多接触到官方信息的民间)的看法,其所说的,与此前其他一些专家表达的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基本上传递了高考改革的思路——即减少科目、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多次考。

目前的高考改革思路,还主要集中在科目改革、计分方式调整上,并没有触及高考改革的实质。

这可能无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还可能出现新问题。

有不少专家和社会舆论把英语不在统一时间考试,称为退出高考,这是不负责任的解读。

退出高考的说法完全错误,即使这样实行,不放在统一时间考,高考英语还是要考。

而社会化考试,从目前的情况看,只是形式上的,而非实质上的。

英语不在统一时间高考,不论是计最高的成绩进总分录取,还是计等级由各校提出等级要求,都没有做到社会化考试,让英语回归本质,也无法减轻学生的负担。

计最好一次成绩进总分投档,是从以前一考定终身转变为多考定终身;而高考英语计等级,高校在录取时提出英语等级要求,也不可能如大家想象,就降低了高考英语的地位,在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教育部门要按一定的规则集中投档,如果一本院校都提出英语等级要求为A,那些英语为B的学生就无缘一本了,而这些学生以前还可以通过其他科目把英语分数拉上去。

仔细分析,会发现这种改革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出现更严重的应试倾向,薄弱学校不重视不计分数的科目(因为各地会以计分科目分数划一本线)、农村学生进名校更难(英语等
级低)等等。

很显然,问题出在集中录取制度上。

我国高考制度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考试,而是录取——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由教育考试部门制定统一的投档、录取规则投档,把所有学生纳入一个评价体系,但回顾过去10多年的高考改革,对集中录取制度改革甚少,总是在科目改革上做文章。

真正的社会化考试,应该是学校自主认可考试成绩,学生自由报考。

进一步说,只有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才有考试社会化的可能。

包括顾会长在内的很多专家,还把高考视为指挥棒,希望改革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起到更好的指挥棒作用。

不得不说,这种指挥棒思路,对高考改革是很危险的。

高考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淡化高考指挥棒作用,把考试的地位从以前主导中学教学、大学招生,转变为为中学教学评价和大学招生服务。

这就要求实行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高校自主招生,如果能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各校自主提出对申请学生的学科和成绩要求,也就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为中学开展多元教育,拓宽了空间。

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设想的高考改革,都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打破集中录取制度,都继续把高考作为指挥棒,并不想撼动指挥棒的地位。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到要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这就要求打破“教招考一体化”的格局,彻底治理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教育,做到教招考分离——中学按照自己的育人目标,自主教学,大学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自主招生,考试则完全社会化,由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主参加。

只有如此,我国基础教育才能从教招考一体化中走出来。

可以说,国家层面已经看到问题所在,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可是具体落实却发生了偏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到的减少科目、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多次考等改革,都要和考试招生分离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改革的效果。

本文来源:绍兴中公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