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9篇海陆的变迁 1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A. 地壳运动
B. 气候变化
C. 生物进化
D. 人类活动
答案:C. 生物进化
(4)下列哪个地区因海陆变迁而发生过显著变化?
A. 北极地区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南极地区
答案:B. 非洲大陆
3. 判断题
(5)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没有影响。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海陆变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活动组织: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 探索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研究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观察当地的海陆变迁现象,如海滩侵蚀、岛屿淹没等,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 实践活动法: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海陆变迁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错误
(6)地壳运动是唯一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教案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非智力因素目标利用新课的导入、设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颠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由学生讲述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
教师说明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投影课本的三幅图)提问:请同学们看所显示的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的深化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 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学要点教学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教学难点理解海洋或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法指导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教具准备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集体智慧个性设计教学后记【预习交流】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大多数需要经历的时间,短期内不易被人们,但是和活动能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2、2012年魏格纳提出“ 假说”,他最初发现洋两岸洲东岸凸出部分刚好与洲西岸凹入部分大体吻合,并进而研究并提出这个假说。
3、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 ”的庞大陆地,被叫做“ ”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漂移,并逐渐形成今天的大洲、大洋的基本面貌。
4、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大板块,其中板块几乎全部海洋,其余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口答)学生预习效果较好板块既包括,又包括海洋。
5、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6、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火山地震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 火山地震带。
【合作交流】创设情境: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3、读本节2、3自然段,了解: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有些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短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如火山、地震。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二、大陆漂移假说读本节教材和本节阅读,思考:1、“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结合图2-53理解大陆漂移的内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导入新课] 教学环节
温故知新
教师活动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 称及其分布
引入新课
第二节 海陆 的变迁 浏览本节课 本,明确本节 学习目标。
“海陆分布的状况是固定 不变的吗?”引出“沧海 桑田”即“海陆变迁” <播放海陆变化小视频> 板书
展示学习目标页面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上台前,拉动鼠标(或在屏幕 上拉动)将各大洲、大洋的名 字拉到相应位置。分全球图、 东西半球图、南北半球图三种 情况下。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主要内容,展示总板书上(附后) 强调重点,并鼓励大家发奋学习,去发现探索地球的奥秘。
第6 页
福州第十一中学
4d1fdf75-064c-424a-be3a-8ff322040128.doc
教
学
内
练习巩固:
展示题目,完成后再做填充图册部分。
● 板书设计
2016 年 9 月 26-30 日
观看、联想
激趣
翻开书与地理图册 阅读、前后桌小讨论,并
寻找答案。 1、地球表层可以分成哪六
大板块? 2、几乎都为海洋的是什么
板块? 3、板块与大洲有什么区
别? 4、印度半岛位于什么板块
上?
问题导学 指导读图
教师评价 归纳
学生发言,回答问题
展示课件 (1)板块构造学说的 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 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 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
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 划书
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
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
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状
况。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 力。 激发学生了解地理事 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 地理图册中图的文字 材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
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
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1.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一(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
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实验探究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
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观察图片。
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利用实验探究的结论,分析各地海陆变迁的原因。
观察世界地图,谈发现、谈猜想。
通过实验探究,缩短学生与自然变化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
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
阅读材料
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探究发现
(一)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
(二)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
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
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播放多媒体动画。
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就形成了板块学说。
慧眼识图
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
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
拼图活动,谈获得的启示。
分析地层、生物这样分布的原因。
根据动画,叙述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通过拼图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充分利用地图学习工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锦囊妙计的使用使学生真正去发现,教师在堂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灵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锦囊妙计
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
2看图例→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块会怎么样?
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读各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测试评价
正确答案的个数3个以内。
你已经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努力!
正确答案的个数4—个。
你与地质学家仅有一步之差,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
恭喜你!全部正确!
你已经具备了地质学家的潜质!
结束语
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幽灵岛”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在探索、发现中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快乐!
享受生活从地理开始!
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演示实验,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分析幽灵岛多次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组讨论,完成评价测试。
充分利用地图学习工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锦囊妙计的使用使学生真正去发现,教师在堂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灵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
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
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
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
物。
点评
本节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
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
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教师真正把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