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设计:9.26.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初中 综合实践7-9年级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酸雨正式的名称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及其它酸性污染物,是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是人类21世纪所面临的四个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其危害包括导致水源、土壤的酸化,对森林植物的损害,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文物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一、活动背景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湘桂走廊,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
当地无重工业分布,属于空气清洁地区。
但桂林是我国三大酸雨区——西南酸雨区,酸雨发生频率在广西的城市中排在首位,频率最高的年份甚至达78.7%。
桂林人对于桂林酸雨情况不甚了解。
二、选题原因该选题意向来源于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该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酸雨对环境对生物危害的实例和图片,并设计了一个模拟探究: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但该实验设计用食醋调配pH值3、pH值5的两种酸雨,模拟酸雨喷洒到绿豆种子上,测种子的发芽率或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
这样的设计有四个明显的不足:(一)容易误导没学过化学的七年级同学认为酸雨是有酸味的雨,象醋一样的。
(二)把这次实验定位为具有较大开放性的全过程探究实验,在课内只能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课外实施实验。
实验结果不能当堂观察到,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实验只能从宏观的层面呈现酸雨对植物的影响,而且与我们本地酸雨的情况没有多大的联系。
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酸雨的直观认识和感受,认为桂林山清水秀,无大型厂矿,不会降酸雨,他们没必要、没兴趣完成相关实践与探究活动。
(四)实验只运用“酸雨配置,种子萌发,实验记录”等简单的知识和技能。
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技能:“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制作并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细胞这个结构层次)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酸雨的危害,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及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设计开展了《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保护桂林绿水青山》综合实践活动,并以此为平台进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教学时间:2018年4月26日一、教学目标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活小鱼。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两分钟课前“热身”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组对比强烈的图片或视频(美丽的地球家园和人为破坏情况),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
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1)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
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学生通过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设计:9.2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6章留住碧水蓝天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自己发现身边所发生的环境污染现象。
(渗透科学、技术教育)(2)了解某一种污染物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所带来的影响。
(渗透科学教育)(3)了解环境保护的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环境保护行动中该做些什么。
(渗透科学、技术及工程教育)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初步学会调查实验的一般方法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渗透科学、技术、数学和艺术教育)(2)初步学会自主选择某一种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的研究课题,在对其他同学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尝试完成自己实验方案的设计,实践报告。
(渗透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各项活动,真实感受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物产生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树立保护环境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的观念。
自觉的运动起来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调查实验,学会选择课题进行课题方案设计,知道治理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措施。
教学难点:学习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学会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1、收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设计学生调查实验的各类表格,让学生自主结合形成调查小组,明确分工,提前两星期布置学生开展身边环境污染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选取4—6小组,让其把他们的调查实验制作成PPT,放入老师的教学课件。
3、指导一学生查找资料,撰写《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散文,为同学介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自己感受。
4、为学生准备一些彩色的小卡片,教师准备一张大的宣传纸,写好主题《放飞绿色的梦想》。
课时安排:原则上为2课时,如果1课时那么减少学生汇报小组数。
课后延伸实验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

课后延伸实验设计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目的:探究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认识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实验原理:酸雨的腐蚀性对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实验材料:模拟酸雨(CaSO4、NH4NO3、将两种药品按SO42-:NO3-=5:1 (摩尔比)配置模拟酸雨溶液。
然后用硫酸来调节PH值。
分别调节PH值等于3.0、4.0、5.0的梯度模拟酸雨溶液。
)清水、绿豆种子、培养皿、餐巾纸或卫生纸、标签纸、记号笔。
实验方法与步骤:一、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用PH值等于3.0、4.0、5.0的模拟酸雨溶液;对照组:用与酸雨等量的清水做对照。
注意: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的种子的种类、大小、数量、新鲜程度及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均应相同。
二、操作步骤1、取20个培养皿,里面分别铺上两层餐巾纸,并将1—5号培养皿中撒入20ml的清水、6—10号培养皿撒上20ml PH=5.0的模拟酸雨溶液使餐巾纸潮湿;11—15号培养皿撒上20ml PH=4.0的模拟酸雨溶液使餐巾纸潮湿;15—20号培养皿撒上20ml PH=3.0的模拟酸雨溶液使餐巾纸潮湿;2、将随机抽取的600粒绿豆种子分成四组各150粒,分别平均放于四组培养皿中,即每个培养皿中三十粒绿豆种子,放于温暖的环境中。
3、四组实验设置5个重复实验,并且每一组都用记号笔做好标记;4、每天给种子浇水,但实验组一定要用对应浓度的模拟酸雨浇,对照组用清水浇。
每天浇的水量要相同。
5、大约5~7天后,统计各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数,记入下列表格,再计算发芽率。
实验数据与记录模拟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影响表实验组(模拟酸雨)对照组(清水)条件记录PH=3.0 PH=4.0 PH=5.0 PH=6.8发芽数百分率发芽数百分率发芽数百分率发芽数百分率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合计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实验结果预测:PH越小,绿豆种子发芽率越低,种子生长状况越不好。
酸雨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对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生物实验设计的思路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同时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通过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探究的设计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分析:1.内容分析:本次探究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9单元第2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我们选择模拟不同浓度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即“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探究基础,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有所欠缺,于是,通过此次实验“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实验室配有电子白板所需的实验器材,实验所用食用白醋、小麦种子可统一购买。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设计实验的探究方案。
突破方法: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但运用还存在问题,学生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教师应及时引导,让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
突破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没有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常识,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对学生来说较困难。
因此,教师先向学生简要介绍酸碱度(pH)和酸雨知识,由教师带领基础较好的同学事先配制好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但不标明浓度,让学生使用pH试纸测定pH值,这样既降低了实验难度也减少了实验误差。
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同结果,教师并没有做简单的否定,而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回顾各自实验的做法并查找原因。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基本能反思出自己小组实验失败的原因。
四、实验目标:1.举例说出酸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设计:9.26.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案设计近年来,二维码因其载体灵活、形式简便、信息传递快等优势在各领域火速升温。
本教案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为主题,对原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嵌入携带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二维码,形成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并作出教案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选自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6章第1节,教材通过文字形式引导学生领会酸雨对动植物的危害,进而感悟环境污染对于生物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本节学习的酸雨知识,涉及初三化学知识,教材没有具体说明,大多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静态的文字无法帮助学生感知实验的动态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组织学生利用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开展探究学习。
二.学习需求分析传统初中生物探究学习一般采用播放多媒体的形式,学生针对统一播放的视频进行讨论,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二维码技术对现有生物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纸质教材,学生可以按需学习,自主调整学习步调。
移动设备还可以增强学习活动吸引力,让学生主动的对资源与信息进行分类与处理,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分析,了解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2.能力目标初步设计方案探究酸雨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的观念。
四.学情分析1.教学重点:了解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2.教学难点:探究酸雨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实验方案设计。
3.教学方法:利用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开展探究学习。
4.教学安排:1课时5.教学用具:智能手机,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易制作、成本低,可以多次编辑、改良,相对于平板电脑或其他电子教材,其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一定应用潜力。
由于能力和精力有限,对二维码技术支持的初中生物课外探究学习模式未能进行研究。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报告单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报告单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酸性物质的降水,主要由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气体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而形成。
酸雨对生物造成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本实验报告将探讨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了解其可能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实验材料:1. 酸雨溶液(模拟酸雨)2. 不同种类的植物(如小麦、豌豆等)3. 不同种类的动物(如蚯蚓、蜗牛等)实验步骤:1. 准备酸雨溶液:将适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加入蒸馏水中,调节pH值为酸性。
2. 将准备好的酸雨溶液分别浇灌在不同种类的植物上,每组重复3次。
3. 观察和记录每组植物的生长状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颜色和数量等。
4. 将准备好的酸雨溶液分别加入不同容器中,放入不同种类的动物。
每组重复3次。
5. 观察和记录每组动物的生存情况和行为表现,包括活动能力、食欲和繁殖情况等。
实验结果:1. 植物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受酸雨影响的植物生长缓慢,高度较对照组明显受限制。
叶片颜色也出现异常,变得黄绿色或褐色。
叶片数量减少,叶面积较小。
这些结果表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产生了不利影响。
2. 动物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受酸雨影响的动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存困难。
一些动物失去了活动能力,食欲下降,甚至死亡。
受影响的动物数量减少,繁殖率下降。
这些结果表明酸雨对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实验讨论: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生态问题。
酸雨会导致土壤酸化,影响植物的根系吸收养分,限制植物生长。
同时,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也会直接接触到植物的叶片,对叶片造成损伤。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动物来说,酸雨主要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方式对其产生影响。
受酸雨影响的动物往往是食物链上的较低层级,它们摄食了受污染的植物或其他食物来源,从而摄入了酸性物质。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创新教案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创新教案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创新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108-109页的一个探究实验。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认识酸雨的危害。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对于这个实验,课本上只有这样的实验提示:“可以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
”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能说明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并不能说明酸雨对动物的影响。
2、该实验设计较为复杂。
3、需要较长的时间。
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本实验采用蚯蚓作实验材料,以此说明酸雨对动物的影响,同时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课本中的实验设计本实验设计实验材料植物(种子、幼苗)动物(蚯蚓)实验操作难度较为复杂较为简单实验时间较长较短实验效果不明显明显实验器材蚯蚓若干条、清水、模拟酸雨、棉签、pH试纸、两个滴瓶、两个培养皿。
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1.利用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的特性,用模拟酸雨和清水作对照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酸雨对蚯蚓的影响。
2.用稀硫酸和清水配制实验用的模拟酸雨,pH值控制在小于5.6。
实验过程(1)用棉签轻轻地挑取数量相等的蚯蚓分别放在两个培养皿中。
(2)用pH试纸,分别检验已配制好的模拟酸雨和清水的pH值。
(3)用胶头滴管,滴3滴清水滴在蚯蚓体表上,观察蚯蚓的反应。
(4)用胶头滴管,滴3滴模拟酸雨滴在蚯蚓体表上,观察蚯蚓的反应。
实验效果实验效果:用清水洒在蚯蚓体表后,蚯蚓没有明显的反应;用模拟酸雨洒在蚯蚓体表后,蚯蚓有明显的不适反应。
实验结论:说明酸雨对蚯蚓有影响。
自我评价本实验设计能说明酸雨对动物的影响,实验操作简单,实验时间短,实验效果明显。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案设计近年来,二维码因其载体灵活、形式简便、信息传递快等优势在各领域火速升温。
本教案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为主题,对原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嵌入携带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二维码,形成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并作出教案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选自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6章第1节,教材通过文字形式引导学生领会酸雨对动植物的危害,进而感悟环境污染对于生物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本节学习的酸雨知识,涉及初三化学知识,教材没有具体说明,大多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静态的文字无法帮助学生感知实验的动态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组织学生利用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开展探究学习。
二.学习需求分析
传统初中生物探究学习一般采用播放多媒体的形式,学生针对统一播放的视频进行讨论,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二维码技术对现有生物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纸质教材,学生可以按需学习,自主调整学习步调。
移动设备还可以增强学习活动吸引力,让学生主动的对资源与信息进行分类与处理,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分析,了解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2.能力目标
初步设计方案探究酸雨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的观念。
四.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
了解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2.教学难点:
探究酸雨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实验方案设计。
3.教学方法:
利用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开展探究学习。
4.教学安排:
1课时
5.教学用具:
智能手机,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易制作、成本低,可以多次编辑、改良,相对于平板电脑或其他电子教材,其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一定应用潜力。
由于能力和精力有限,对二维码技术支持的初中生物课外探究学习模式未能进行研究。
如何结合教育实际,更好地挖掘二维码技术在辅助初中生物课堂探究式学习活动中的潜力,还需要更多的积累与实践。
附件: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
一.二维码生成和识读
1.利用互联网上的已有工具编码所需文本
2.进入上述网站或其他二维码生成网站,利用生成器,输入要嵌入的信息(文本、网址、文件、图片均可)生成相应二维码即可。
3.保存生成的二维码,根据需要将其插入到相关文档。
4.在移动设备上安装合适的解码器,目前许多手机软件都集成了二维码的扫描功能,如微信、新浪微博客户端等。
5.利用移动设备,打开二维码解码软件,利用摄像头扫描文档中的二维码,嵌入的文字、图片和视音频等信息将被快速呈现。
二、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
1.材料一
了解酸雨的概念和成因。
图文知识的内容取自教材。
在介绍酸雨概念的文字附近,引入第一个二维码,用来补充PH 值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搭建注释性支架,也为材料二中学习调配模拟酸雨溶液做好知识铺垫。
酸雨的成因以教材中的示意图呈现,在图片附近引入两个二维码,扫码可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缩减酸雨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在作答和记录区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和音频总结酸雨成因,学生在梳理知识点及归纳总结的过程培养了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材料二
主要是酸雨对动植物生存影响的两个模拟实验。
利用PH值小于5的酸雨模拟液测试其对绿豆种子萌发和对金鱼生存的影响。
引入了两个二维码分别链接相应的实验视频,实现情境性支架作用,将学生带入实验情境中,快速看到实验过程及结果,通过实验发现酸雨对动植物的危害,记录实验数据并总结归纳实验结论。
3.材料三
总结酸雨对动植物危害、对建筑、雕塑等景观的破坏及酸雨的防治。
嵌入的第一个二维码提供学习指导信息,提示学生在解答困难时可以扫码求助,起到向导性支架作用。
指导信息以启发的形式帮助学生寻找解答问题的侧重点,而非直接呈现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利用帮助信息。
第二个二维码为学生拓展硫酸与碳酸钙进行反应的化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酸雨对建筑、雕塑等景观的腐蚀。
学生在学习了酸雨的概念、成因和危害后,最终尝试提出防治酸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