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28、曲终收拨当心画(同“划”,用拨子)拨 2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同“花”,花朵 )
30、扁鹊望桓候而还走(同“旋”,掉转 ) 31、秦王还柱而走(同“绕”,环绕 )
32、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
10、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同“才”刚刚 )
11、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
12、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 ) 13、既陈而后击之(同“阵”布阵 ) 14、屈平既绌( 同“黜”罢免) 1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同“德”感恩,感谢恩惠 ) 16、一夜飞度镜湖月( 同“渡”,渡过 ) 17、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同“尔”,你的)
)
82、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
83、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同“晻”暗沉沉 )
84、顷之,烟炎张天(同“焰”火焰 )
85、日以尽矣(同“已”已经 )
86、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同“犹”像 ) 87、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 同“矣”啊 )
88、皆阳应曰( 同“佯”假装)
8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 )
通假字
1. 召有司( 官员 )案图(同“按”,察看 ) 2. 愿伯具(详细地)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背叛 ) 3、设九宾于廷(同“傧”,迎宾的人)
4、汉军罢,弗能追(同“疲”,疲乏 ) 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散开 )
6、不复一一自辨(同“辨”,辨别 ) 7、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倍”,增加 ) 8、不( 同“否” )者,若属(你们这些人)皆且( 将要 )为所( 被 )虏 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同“曝”晒 )
98、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同“猝”突然,仓促) 99、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同“债”债务 )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通假字+课件

53.“从”通“纵”,合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54.“阳”通“佯”,假装。 皆阳应曰:“诺。” (《记王忠肃公翱事》)
55.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6.“质”通“贽”,见面礼。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屈原列传》)
48.“距”通“拒”。
①把守。 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②抵抗。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49.“考”通“拷”,拷打。
(《公输》)
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
50.“零丁”通“伶仃”,孤苦无依,孤独的样子。
零丁孤苦 (《陈情表》) 51.“陵”通“凌”,欺凌。 见陵之耻除矣。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三、通假字辨识方法
解释不通,考虑通假!
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平时要积累。
小试牛刀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何厌之有
通“餍”,满足
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明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了
《烛之武退秦师》
小试牛刀
①图穷而匕首见
见——现 ,出现
②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 内——纳,放进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40.“盖”通“盍”,何,怎么。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41.“曷”通“何”。
①什么。 例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②什么时候。 例 曷至哉 (《君子于役》)
(《五人墓碑记》)
42.趣,通“促”,催促。 以书趣光世会兵者王,光世讫不行。《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高考语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高考语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
这里指用药浸泡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货殖列传序》23.得:通“德”,感激恩德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感谢您的阅读!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高考语文通假字整理

通假字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党:通“倘”;倘若,偶然。
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2.道:同“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3.得:通“德”;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4.吊:同“掉”;落。
动词。
“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5.丁宁:同“叮咛”嘱咐。
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6.读:通“逗”;即现在的“,”。
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8.队:通“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9.敚:同“夺”;强取,夺取。
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10.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11.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12.而:同“如”象。
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
13.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14.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5.反:同“返,返回。
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16.奉:通“俸”俸禄,薪俸。
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17.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8.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19.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20.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1.盖:通“盍”,为什么。
疑问代词。
“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22.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23.估:通“贾”;商人。
名词。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4.灌:通“盥”;洗手。
动词。
“媵人持汤沃灌。
”25.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6.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27.衡:通“横”跟竖、直相对。
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高考语文常见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

高考语文常见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高考语文常见通假字1.双声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亡无副词,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风放放逸,走失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没冒冒着没死以闻。
(《触龙说赵太后》)胡何为什幺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伐檀》) 莫暮将近,晚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
(《史记鸿门宴》)2.叠韵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景影像影子一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详佯假装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还旋回环,掉转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识志记住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见现出现,呈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从纵合纵: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邪耶表疑问语气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嘱劝,请举酒属客。
(《赤壁赋》)说脱脱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卫风氓》) 泮畔边,岸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卒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奉捧用两手托着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党倘倘若,偶然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天论》)3. 同音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案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颁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暴曝暴露,显露忠义暴于朝廷。
(《五人墓碑记》)倍。
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

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常见通假字1.双声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亡无副词,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风放放逸,走失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没冒冒着没死以闻。
(《触龙说赵太后》)胡何为什么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伐檀》)莫暮将近,晚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
(《史记·鸿门宴》)2.叠韵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景影像影子一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详佯假装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还旋回环,掉转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识志记住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见现出现,呈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从纵合纵: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邪耶表疑问语气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嘱劝,请举酒属客。
(《赤壁赋》)说脱脱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卫风·氓》)泮畔边,岸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卒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奉捧用两手托着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党倘倘若,偶然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天论》)3.同音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案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颁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暴曝暴露,显露忠义暴于朝廷。
(《五人墓碑记》)倍背背叛,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专题】通假字善:通“缮”;修治,拭擦。
动词。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沈:同“沉”:程度深。
副词。
“沈醉不知归路。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
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生:同“性”资质,禀赋。
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
动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
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通“志”;记住。
动词。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喂。
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粪便。
名词。
“然与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
动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
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
形容词。
“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孰:同“熟”;仔细。
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说高兴,愉快。
形容词。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说:同“悦;高兴。
形容词。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同“悦”;愉快。
高兴。
形容词。
“而民说之,”说:同“悦”;愉快。
形容词。
“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
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
形容词。
“死者太半。
”汤:同“烫”:用热水焐。
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
动词。
“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用标签标出。
动词。
“不用,则以纸帖之。
”帖:同“贴”;粘附。
动词。
“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名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道路。
名词。
“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涂:同“途”;道路。
名词。
道路。
名词。
土:同“仕”作官。
动词。
“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
”橐:通“托”;托付,委托。
动词。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顽:同“玩”;开玩笑。
动词。
“我又不同你顽。
”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亡:同“无”;不。
副词。
“亡何国变,宁南死。
”亡:同“无”;没有。
副词。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亡:同“无”,没有。
副词。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不。
副词。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副词。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罔:同“网”;罗网。
名词。
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惟:通“唯”;应答声。
象声词。
“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惟:通“唯”;只,只有。
副词。
“惟先生乐游。
”惟:通“唯”;只,只有。
副词。
“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惟:通“唯”;只,只有。
副词。
“惟陈言之务去。
”惟:通“唯”;只,只有。
副词。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惟:通“唯”;只,只有。
副词。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文:同“纹”纹理。
名词。
“其中多斑文小鱼。
”文:同“纹”;纹路,纹理。
名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无:通“毋”;不要。
副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希:同“稀”稀疏,少,罕见。
形容词。
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同“稀”;稀少。
形容词。
“鼓瑟希,铿尔。
”熙:同“嬉”;欢乐,快乐。
形容词。
“其余则熙熙而乐。
”郤:同“隙”;隔阂,嫌怨。
名词。
“令将军与臣有郤。
”孅:通“纤”;精细。
形容词。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县:同“悬”挂着。
动词。
“胡瞻尔庭有县廛兮?”县:同“悬”;挂,动词。
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
乡:同“向”对着、朝着。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乡:同“向”;对着,朝着。
介词。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飨:同“享”;受。
动词。
“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向:通“响”;响声。
名词。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同“耶”;吗。
疑问语气词。
“其真无马邪?”羞:同“馐”;食物名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虚:同“墟”,市。
名词。
“之虚所卖之。
”畜:通“蓄”;积聚,储藏。
动词。
“故其畜积足恃。
”炎:通“焰”;火焰。
名词。
“顷之,烟炎张天。
”奄:同“晻”;日无光。
形容词。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
形容词。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形容词“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厌:通“餍”;满足。
形容词。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餍”;满足。
形容词。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燕:通“宴”;安逸,安闲。
形容词。
“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通“宴”;饮宴。
名次。
“集宾友酣燕。
”燕:通“宴”;玩乐。
“桓公每游燕,辄命袁、伏。
”阳:同“佯”;假装,表面。
“皆阳应曰:‘诺,。
”邀:同“要”要挟。
动词。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要:同“邀”;约。
动词。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要:同“邀”;;邀请。
动词。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拦住。
动词。
“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要:同“邀”;邀请。
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
”耶:通‘爷”;父亲。
名词。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夷:通“怡;平和,和悦。
形容词。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已:同“以”;同“以”“从此已去,勿复如是!”已:同“矣”;了。
语气助词。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同“矣”;了。
语气助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以:通“已”;太甚。
副词。
“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以:同“已”;止。
动词。
“无以,则王乎?”佚:同“逸”;安逸,安闲。
形容词。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益:同“溢”;涨水。
动词。
“澭水暴益。
”逸:通“佚”;散佚。
动词。
左忠毅公逸事。
”翼:通“翌”;明(天)。
名词。
“翼日进宰。
”阴:通“萌”,树荫。
名词。
“绿杨阴里白沙堤。
”阴:通“荫”,树荫,名词。
“也傍桑阴学种瓜。
”阴:通“荫”;绿荫。
名词。
“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更。
副词。
“殆有甚焉。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副词。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副词。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副词。
“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
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吗。
语气助词。
“可得闻与?”与:同“欤”;吗。
语气助词。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同“欤”;呢。
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豫:通“预”;预先,事先。
副词。
“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员:通“圆”;圆形。
名词。
“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原:同“源”源泉。
名词。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圆:同“圆”;圆形。
名词。
“多平方,少圆。
”芸:同“耘”;锄草。
动词。
“植其杖而芸。
”暂:通“渐”,欺诈。
动词。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
形容“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
形容词。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责:同“债”;欠别人的钱财。
名词。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曾:同“增”;增加。
动词。
“曾益其所不能。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名词。
“与旃毛并咽之。
”霑:同“沾”;浸湿,浸润。
动词。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振:通“震”;震动。
动词。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
形容词。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动。
动词。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振:同“赈”;救济。
动词。
“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征:同“徴”;证据。
名词。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支:通“肢”;肢体。
名词。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枝:同“肢”;肢体。
名词。
“为长者折枝,”知:通“智”;聪明,智慧。
形容词。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聪明,智慧。
形容词。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名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祗:同“只”;只是。
副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直:通“值”;价钱,代价。
名词。
“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通“值”;价钱。
名词。
“昂其直,居为奇货。
”直:通“值”;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
“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直:通“值”;值得。
动词。
史进道:“直什么?”直:通“值”;价值,动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指:同“旨”;旨趣。
名词。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通“贽”;见面礼。
名词。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质: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