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与作曲大师的跨时空对话

合集下载

michael learns to rock翻唱的中文歌

michael learns to rock翻唱的中文歌

michael learns to rock翻唱的中文歌Michael Learns to Rock是一支来自丹麦的世界知名流行摇滚乐队,他们的音乐一直深受中文听众的喜爱。

在他们的音乐生涯中,他们翻唱了一些中文歌曲,使得他们的粉丝群在海内外迅速扩大。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MLTR翻唱的中文歌。

第一步:《Eternal Flame》《Eternal Flame》是一首经典的英文歌曲,由The Bangles乐队唱出。

但是,在1994年,Michael Learns to Rock重新演唱了这首歌,赢得了许多中文乐迷的喜爱。

尽管这首歌曲依旧是一个英文歌曲,但是,MLTR将其翻唱后,歌曲的节奏和旋律都更加优美、轻柔,为听众带来了一种温馨的感觉。

第二步:《That's Why》《That's Why》这首歌曲是在1996年,MLTR翻唱周慧敏演唱的“在深秋”的版本,同时加入了英文和丹麦语的歌词演唱。

这首歌曲也同样获得了大量中文乐迷的喜爱,以其温柔、感性的歌曲调子,传达了一种温馨的情感。

并且,这首歌曲也是MLTR在华演出的时候,他们的现场演出中的必备歌曲之一,深受观众喜爱。

第三步:《The Actor》《The Actor》这首歌曲是由MLTR翻唱了梅艳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原创在1988年。

同时,该歌曲也是中国最赚钱的翻唱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是由梅艳芳演唱的,在1989年,也获得了新加坡TOP20的冠军。

虽然这首歌曲中也包含了一些英文和丹麦语的歌词内容,但它仍然符合中文听众的口味。

第四步:《Take Me To Your Heart》《Take Me To Your Heart》这首歌曲是由MLTR原创的,因其动人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而广受欢迎。

该歌曲在中国市场中非常流行,也是我国各类电台的热门歌曲之一。

《Take Me ToYour Heart》的成功,让该乐队的演唱及知名度更加广泛。

在总结这些歌曲时,我们可以看到,Michael Learns to Rock所翻唱的中文歌曲无疑是他们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是奥地利古典音乐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

他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传世千秋,深受后世音乐人和听众的喜爱和推崇。

而他的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演唱与风格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部作品进行演唱与风格的研究与分析。

《我去向何方》(An Chloë,K. 524)是莫扎特在1787年创作的一首音乐会咏叹调,它采用了歌曲形式,以独唱加器乐伴奏的形式表达,演唱者由五声部或独唱者担任。

这首音乐会咏叹调的歌词是由莫扎特的好友作词,并迅速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的歌词充满了深情的对话与思考,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莫扎特作品中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

在演唱方面,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要求演唱者具备极高的音乐技术水平和表现力。

演唱者需要对意大利式歌唱技法有深刻的理解和应用,运用各种声音装饰和情感表达,在演唱中将旋律、情感与歌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演唱者需要具备广阔的音域和对音乐的准确理解,能够完美地诠释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

演唱者还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丰富的表现经验,能够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个性化的演绎方式。

而在钢琴伴奏方面,伴奏者需要准确地把握节奏和旋律,与演唱者默契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表现。

从音乐风格上来看,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融汇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髓,充满了优美的旋律、精致的音乐构思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莫扎特在这首音乐中运用了典型的意大利歌曲形式,并注重了旋律的优美和和声的丰富。

整首音乐由慢板与快板交替进行,展现了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变化,旋律翩翩起舞,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展现了莫扎特音乐中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

音乐中的和声运用也十分丰富,通过不同的音乐层次和变化,加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使整首音乐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跨时代歌词 (2)

跨时代歌词 (2)

跨时代歌词歌词概述《跨时代》是由华语流行歌手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他的同名专辑《跨时代》中。

该歌曲由周杰伦作词作曲,并由他亲自担任制作人。

《跨时代》于2010年5月18日发行,成为周杰伦音乐生涯中的经典之作。

歌词内容Verse 1想太多人为悲剧注入了剧本爱恨情仇所有的情节都已写好洗刷了你抱著我的渴望至少拥抱总比什麽都没有好Chorus不能为你而哭只好让自己难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寂寞你不是不懂只是已经决定放手就当是我自作自受Verse 2寂寞夹在两段爱的间距回忆在拆掉了牆之后开始懂得真的抱著你却流下了眼泪是我自卑心虚才让你觉得残缺Chorus不能为你而哭只好让自己难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寂寞你不是不懂只是已经决定放手就当是我自作自受Bridge么多人再爱不过离开别试图让我改变多么痛的感觉我还能坚持多久在你不爱我的世界Chorus不能为你而哭只好让自己难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寂寞你不是不懂只是已经决定放手就当是我自作自受歌词解读《跨时代》的歌词表达了一个无法释怀过去情感的人所经历的复杂心情。

歌词中描述了主角想太多的悲剧情节,人为地给自己注定了悲伤的结局。

他感受到了寂寞和回忆夹在两段爱的间距之中,对过去的一段感情无法释怀,却也知道已经决定放手,只能自作自受。

歌曲结尾的桥段表达了主角多么痛的感觉,他在心爱的人不爱他的世界中坚持着,面对痛苦。

整首歌的歌词充满了伤感和对过去情感的挣扎。

歌曲传达的主题《跨时代》的主题是人们对爱情和情感的追忆与挣扎。

歌曲中的主角对过去的感情难以释怀,面对寂寞和回忆的夹击,却也意识到已经做出了放手的决定。

歌曲以悲伤的情绪传递着对爱情的痛苦和无奈,表达了人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复杂心情和纠结。

歌曲与艺术创作《跨时代》是周杰伦的一首经典作品。

这首歌不仅仅在歌曲内容和歌词表达上引人深思,同时也展示了周杰伦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以流行音乐为基础,加入了古典音乐元素和现代电子音乐的编曲,为歌曲增添了层次感和独特的风格。

EMI推出古典乐类最新大型专辑——卡拉扬专辑 柏林年代(第一辑)

EMI推出古典乐类最新大型专辑——卡拉扬专辑 柏林年代(第一辑)

EMI推出古典乐类最新大型专辑——卡拉扬专辑柏林年代
(第一辑)
葛迈峰
【期刊名称】《视听技术》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正> (立体声录音1957—1981)●EMI最新出版的“卡拉扬专辑”之“柏林年代” 将是首次录制发行的唱片,20个标题涵盖了卡拉扬柏林爱乐最优秀的录音,所有录音均采用20Bit数码技术转制。

●EMI限量发行的卡拉扬专辑即将下水!奉献20集与柏林爱乐的最新录音,所选资料均系首次发行。

所有文献均在EMI阿贝路录音室采用“超级光谱
【总页数】1页(P143-143)
【作者】葛迈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2
【相关文献】
1.推介两款卡拉扬100周年诞辰的纪念专辑 [J], 李潇
2.中央档案馆推出“从‘五一口号’到开国大典”大型档案文献专辑 [J], 郭办
3.飞利浦推出中国交响乐团最新专辑——《幻想交响曲》 [J], 宝意
4.琵琶叮叮咚──洪瑛越剧演唱专辑最新推出 [J], 一江
5.EMI推出梅纽因早期录音CD专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11238198_丝路回声·乐人谈_坂本龙一:无界之境

211238198_丝路回声·乐人谈_坂本龙一:无界之境

14 MUSIC LOVER在2023年生日那天,坂本龙一发行了最后一张专辑《12》。

他清楚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于是在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录下了十二天的“声音日记”,以十二个日期作为十二首乐曲的标题。

最后一曲名为《20220304》,只有风吹动吊瓶碰撞的声音,是肢体破碎的声音,是终曲的回声。

“我无意再创作什么,只想沐浴在声音中。

”在坂本龙一的上百张专辑中,这张专辑无比安静与纯粹。

生命的尽丝路回声·乐人谈Echoes from Silk Road •Discourse on MusiciansRyuichi Sakamoto: No Boundary坂本龙一: 无界之境李鹏程“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是永恒流动的河川。

这无形的声音汇入文人的诗词里、藏经洞的壁画上、音乐家的歌声中。

在当今世界各地,很多音乐家依旧传唱着关于丝路的音乐,以开放的姿态跨越古今、东西、雅俗之间的藩篱,源自不同地域的声音就这样神奇地融入各类当代音乐风格。

我的脚步和耳朵曾一次次在陌生的世界流连忘返,故于此“丝路回声”专栏分享所见所闻,在“逍遥游”“乐人谈”“十问”三个板块中,见证“丝绸之路”的精神和声音在当代的无限延伸。

这一抹新鲜的色彩和你处于同一时空,或许在未来某个奇妙的时刻,你会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听见他们在永恒歌唱。

头,是彻彻底底的简约。

1952年,约翰·凯奇创作了《4分33秒》。

于无声处听惊雷,约翰·凯奇让世人明白生活中处处是音乐。

而对坂本龙一来说,万物皆可入乐,当然也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中的场景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52023.05包括凯奇发明的预制钢琴声。

2023年3月28日,坂本龙一病逝。

随后,中国外交部表示哀悼:“坂本龙一先生热心中日人文交流,创作了不少包含中国元素的优秀音乐作品。

他以实际行动为两国友好交流做出了贡献。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18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对音乐的贡献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在他留下的丰富作品中,咏叹调《我去向何方》(An die ferne Geliebte)是其中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咏叹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也是莫扎特音乐会中的经典之一。

1.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通常由男低音独唱。

这是一首非常具有表现力和情感的曲目,需要歌手有着深厚的音乐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

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和情感来传达这首曲子中包含的对离别和思念的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需要注意掌握好节奏和音准,同时注重情感的表达。

这首曲目中蕴含着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对未知前途的期许,因此在演唱时需要将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曲子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而在音乐会上,伴奏乐器的表现也是至关重要的。

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需要与歌手的演唱相呼应,使整个曲目更显得丰富和深远。

在伴奏中,音乐会的指挥家也需要精准地指挥乐团,保证整个音乐会的演出效果。

2.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风格研究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是一首具有浓厚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

它的旋律优美、情感深沉,充满着对爱情和未来的向往和思考。

曲子的主题围绕着离别和远方的主题展开,让人们感受到对远方的思念和未知前途的期许。

在曲子的旋律上,莫扎特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旋律,使整个曲子显得非常柔美和婉转。

而在编曲上,莫扎特运用了丰富的音色和情感变化,使整个曲子更显得富有层次和深度。

在歌词方面,《我去向何方》的词作来源于德国文学家阿尔特(Alois Isidor Jeitteles)的诗歌,它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未知前途的期许。

这些诗歌给了作曲家很大的想象空间,莫扎特通过曲子的旋律和编曲将诗人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阿姆歌曲苹果科学故事

阿姆歌曲苹果科学故事

阿姆歌曲苹果科学故事
阿姆,全名马歇尔·布鲁斯·马瑟斯三世(Marshall Bruce Mathers III),是美国
著名的说唱歌手和音乐制作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歌词而闻名于世。

他的歌曲涵盖了各种主题,从个人生活经历到社会问题,展现了他丰富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

阿姆的音乐作品中经常涉及一些科学的概念,他以幽默的方式将科学知识融入
歌词中,让听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学到一些知识。

例如,他的歌曲《The Real Slim Shady》中提到了DNA的概念,引起了听众的兴趣和思考。

这种将科学与音
乐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除了科学,阿姆的歌曲中还经常融入一些关于社会和人性的故事。

他通过歌词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反思人性的光明和黑暗面。

例如,他的歌曲《Mockingbird》讲述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珍视,引起
了听众的共鸣和思考。

这种用音乐传递正能量的方式,让人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力量的激励。

总的来说,阿姆的音乐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还融入了科
学和社会的元素,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歌曲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想的启发和情感的感悟,让人们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无限的力量和美好的希望。

通过他的音乐,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感受到更多的情感,获得更多的启发,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愿阿姆的音乐能够继续传递正能量,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摘要】这篇文章对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介绍了这首咏叹调的背景及重要性。

接着在分析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特点,解析了《我去向何方》的曲调,讨论了演唱技巧和表现技巧,探讨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并与其他音乐会咏叹调进行比较。

最后在总结了该作品的独特之处,并展望了未来对该作品的研究方向。

整体而言,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为该作品的理解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 我去向何方, 演唱技巧, 曲调分析, 风格特点, 比较研究, 独特之处,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我去向何方》《我去向何方》是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的一首经典之作,被誉为莫扎特最具代表性和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目充满了悲伤和忧郁的氛围,展现了莫扎特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我去向何方》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情感深沉的表达而著称,成为许多歌唱家和观众心中最喜爱的曲目之一。

这首曲目表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和不安,他困惑于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前途方向。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声乐和管弦乐的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空灵而梦幻般的氛围,引领听众进入了一个深邃的思考和情感共鸣的世界。

通过《我去向何方》,莫扎特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这首作品不仅在音乐表现上达到了极致,更在情感表达上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成为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的经典之作。

1.2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背景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是莫扎特创作的一种形式,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音乐体裁。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通常由独唱歌手和管弦乐队演奏,其曲调优美、旋律流畅,加之表现力强,被认为是莫扎特最深刻、最动人的音乐作品之一。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合唱和器乐独奏,歌词一般选自宗教或爱情主题,情感丰富多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MI与作曲大师的跨时空对话作者:陆敏捷来源:《音乐探索》2014年第04期摘要:文章介绍了美国作曲家大卫·科普(David Cope)开发的“音乐智能实验”(EMI),笔者通过对大卫·科普的“虚拟音乐”(Virtual Music)的理论研究,以EMI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作曲家风格模仿的成功实例为基础,探讨了EMI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探索的价值和前瞻性意义。

关键词:传统音乐;计算机;新媒体;人工智能中图分类号:J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4—0096—06当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的新纪元,计算机已渗透到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对创作审美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科技在新媒体音乐中的应用屡见不鲜,新生流派争奇斗艳。

然而,计算机与传统音乐似乎还保持着距离,以电子音乐为开端的新媒体音乐在20世纪40年代末问世,之前的音乐史与计算机更是隔着千山万水,但是美国作曲家大卫·科普(David Cope)开发的“音乐智能实验”(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简称EMI)却颠覆了这个观点。

在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课堂上,笔者给学生们播放了几段音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音乐经验判断作品的风格。

学生们立即得出相当一致的结果,三首作品分别是巴赫创意曲、贝多芬奏鸣曲和肖邦夜曲风格的作品。

当大家得知这几首作品出自大卫·科普的“音乐智能实验”(EMI)时,立刻引发了热烈讨论。

同样戏剧性的场面还发生在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具有音乐专业背景的听众将EMI模仿创作的肖邦玛祖卡舞曲误以为是肖邦的原作。

1987年,大卫·科普在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上第一次公开展示了EMI的初期成果,其逼真的风格模仿和自然表现引起现场轰动,这震惊了世界。

而在第二年德国科隆展出时,EMI引起的反响呈现两极分化。

一方面德国音乐家批评EMI这类仿生性的人工智能音乐毁掉了音乐,另一方面EMI受到了计算机音乐、现代音乐研究者的充分赞赏,认为这是计算机时代算法作曲的革命性创举。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EMI完成了大量改进实验,不仅成功实现了一系列作曲家风格的新作品再生,还被应用于现代音乐的创作,这引起了国外作曲、艺术理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学者的关注。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问,通过对大卫·科普“虚拟音乐”(VirtualMusic)理论和EMI创作作品的实例研究,探寻其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探索的价值所在。

EMI再生的经典作曲家新作品并非复制风格那么简单,这种音乐探索的方式值得我们换一种角度和眼光来看待。

一、大卫·科普(David Cope)与EMI大卫·科普生于1941年,美国作曲家,加州大学圣达克鲁兹分校教授音乐理论和作曲教授,他发表的70多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演出,其中包括9部交响乐、6部弦乐四重奏、4部钢琴奏鸣曲,独奏(唱)与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等大量风格迥异的作品。

这些音乐成就为EMI 系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大卫·科普也因EMI的创造性探索在新媒体音乐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音乐的创作和审美大多被视作一项纯感性的艺术创造。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理性特征。

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揭示了数学与艺术具有简洁性、形式化抽象、超越性等共同的语言特征,派生出西方艺术的形式美学。

他认为,音乐是和数字密不可分的,数学比例决定音程关系,在自然规则和音乐中谐音的表达之问有直接关系。

在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使用(1,2,3,4)以及相应比例来表现音乐的和谐程度,古希腊音乐家将他们的音乐体系建构于此基础之上;14世纪以法国作曲家马肖(G.Machaut)为代表的经文歌;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杜费(G.Dufay)创造出“定旋律弥撒”;15~16世纪福克斯对位体系推动了复调音乐的发展;13~14世纪,纯以模仿手法构成复调音乐形式的卡农出现;16~17世纪,成为复调音乐一种独立曲式的赋格;巴洛克时期流行的数字低音;20世纪,贝尔格(A.Berg)、梅西安(O.Messianen)、克拉姆(G.Clumb)等新音乐作曲家广泛地运用“数字象征”进行音乐创作。

现代作曲家巴托克(B.Bartok)、凯奇(J.Cage)等人将音乐与数学结合的大胆实验,十二音序列、整体序列主义作曲技法,以及布索尼(F.Busoni)对147个不同音阶的数学推导,希林格(J.Schillinger)和格什温(G.Gershwin)创建的数学作曲系统,阿伦·福特(A.Forte)的音级集合理论都体现了音乐的理性主义……值得一提的是,18世纪的《掷骰子游戏》,莫扎特创作的一系列音乐片断,以掷骰子游戏的方式进行音乐重组,在风格不变的情况下获得多个新作品,可谓“算法作曲”最早的思想萌芽。

“音乐智能实验”EMI则是算法作曲领域的一次成功跨越。

大卫·科普在1981年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传统音乐风格分析研究,在苹果计算机上运用Lisp高级语言编写出EMI,他最初想法是为自己的音乐创作而进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以期实现EMI有能力跟踪作曲家的思路和风格,激发创作灵感。

经过一些的实验后,大卫·科普成功地创作了钢琴协奏曲、交响乐等现代音乐作品。

20世纪末,计算机辅助作曲已经较为普遍,EMI却并没有止步于为大卫·科普个人作品创作提供支持,作曲家认为欧洲传统音乐风格具有各自内在的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决定着听众对作品流派风格特征的识别。

EMI正是基于这些组织结构的分析而再生出忠实于原有风格的新作品。

大卫·科普对音乐组织结构的理性探索中提出了“重组”的概念——“重组”作为一种自然进化在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

大卫·科普在著作《虚拟音乐,计算机合成音乐风格》中剖析了EMI创作音乐的本质、技术思路、具体方法和应用前景。

EMI创作不同风格音乐都延续一个大致思路,笔者略去有关计算机音乐的大量技术进行概括。

大卫·科普利用计算机解析音乐大师的个人风格,将其转变为数字化特征,EMI程序系统根据输入的基本乐谱来决定自身的规则,并重新构造新的音乐片段,利用储存在系统中大量风格描述的数据库和规则决定了作曲策略。

比如,大卫·科普选择莫扎特奏鸣曲风格的一系列原作输入给EMI系统作为分析的“数据库”,EMI通过程序分析、解构这些作品,识别作曲家的创作特征,提炼为音乐的“DNA”,作为EMI创作的依据。

EMI系统再生出多个莫扎特风格的新作品,最终以乐谱呈现。

经过大卫·科普的筛选与简单修改的EMI作品,都由演奏家或交响乐团演奏录制成唱片。

EMI系统的方法远远比莫扎特的“掷骰子”复杂。

大卫·科普依据自己在职业演奏家、作曲家的音乐经验,通过作品分析,为每种音乐风格的组织结构制作了一套规则编码,利用EMI再生出巴赫、维瓦尔第、海顿、贝多芬、门德尔松、舒伯特、肖邦、勃拉姆斯、马勒、巴托克、拉赫马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乔普林等作曲家风格的新作品。

EMI分析对象大部分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作曲家,而他们的作品往往在音乐史上留下了鲜明的风格烙印。

从1994年开始,大卫·科普发布了一系列由EMI创作的音乐,其中1997年出版的唱片包含了巴赫创意曲风格作品三首、贝多芬风格奏鸣曲、拉赫马尼诺夫风格双钢琴组曲、肖邦玛祖卡风格作品、乔普林拉格泰姆风格作品、斯特拉文斯基风格的管弦乐作品《春天》等。

二、EMI与作曲家们的“牵手”自1981年以来,大卫·科普用EMI带来了6000多首作品,其中不乏优美动人的音乐作品,由于模仿风格逼真,作品犹如已故音乐家生命的延续。

(一)EMI与巴赫的“牵手”EMI的诞生与巴赫相隔了近三个世纪。

巴赫复调音乐作品众多,主题深刻,技巧堪称楷模。

大卫·科普用EMI创作了巴赫风格的创意曲、赋格、康塔塔、大协奏曲、大提琴等新作品。

大卫·科普将EMI创作的15首巴赫风格创意曲进行发布,之后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音乐理论研究者和作曲家们在探讨中详细分析了这套作品与巴赫音乐的关系,找寻它们和巴赫创意曲,乃至和《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中,作曲家斯蒂夫·拉森(rson)教授将其描述为“精致与超强写作能力”体现,EMI早已摆脱单纯模仿阶段,采用了更灵活、更多样的写作策略。

以斯蒂夫·拉森为代表的音乐家评论:“这套创意曲采用了不同的大调或小调,逻辑严密,动机材料的创新又时时提醒听众,虽然这是一套整体上类似巴赫风格的创意曲音乐,但是每一首的确是新作品。

”谱1是EMI创作的《No.5巴赫风格创意曲》片段,八分音符上行与十六分音符下行对应,这是典型的巴赫动机手笔。

这首b E大调的创意曲主题明确,模仿、对位工整,展开自然,轻盈如歌的旋律线条,结构长短与巴赫创意曲相差无几。

谱1EMI再生的《巴赫风格c小调三声部赋格》,沉思性的主题,同样富有哲理,声部逻辑清晰,从主题动机形态能看到BWV847赋格的一些痕迹,但仔细比较,又与巴赫的c小调赋格明显不同,俨然一首新作。

大卫·科普用EMI进行创作,最终出版了《EMI巴赫平均律曲集》的四套作品集。

获得初步成功以后,EMI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协奏曲、交响乐、歌剧等大型音乐作品。

巴赫在1716年至1742年创作了6部世俗康塔塔,EMI以此为基础,尤其是以《太阳神与潘神的争斗》的分析为主,创作了《巴赫咏叹调》,歌词采用《令人满意的埃奥罗斯》中宣叙调《撕裂、打破、敲碎》。

一般来说,巴赫的咏叹调在长度、织体(乐器法)和曲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EMI选择了至少两首咏叹调进行分析,潘神咏叹调和《令人满意的埃奥罗斯》中的波莫纳咏叹调都是三声部构成,且上两个声部之间均有模仿与复奏,EMI在小提琴声部、通奏低音、柔音双簧管声部创作吸纳了二者的写作特征,并用到了波莫纳咏叹调的曲式结构。

随后,大卫·科普出版大量由EMI创作的巴赫风格作品乐谱以供作曲学习者使用。

2003年,《虚拟巴赫》作品集中收录EMI创作的《勃兰登堡大协奏曲》《大提琴组曲》《键盘协奏曲》;同期出版的“虚拟”系列作品还包括:《虚拟拉赫马尼诺夫》和《虚拟莫扎特》。

其中《虚拟莫扎特》收录了《莫扎特交响乐》(1995)、《莫扎特古钢琴协奏曲》(1995)。

(二)EMI与贝多芬的“牵手”基于至少10首贝多芬奏鸣曲的分析,EMI创作了《贝多芬奏鸣曲》。

作品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具有贝多芬《悲怆》《热情》的特征,在快板部分表现尤为突出。

右手声部材料有《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倒置的痕迹,和声进行是《悲怆》和声语言的移调运用,起始旋律八度与《热情》开始部分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