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一训三风

徐州机电工程学校办学理念1、校训:厚德强能博学笃行2、三风:校风:诚信、文明、和谐、创新教风:修德、精业、爱生、善教学风:勤学、善思、强技、修身3、培养目标:培育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4、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为根本。
5、办学宗旨:秉持诚信美德,坚持就业导向,践行能力本位,提供优质服务6、发展战略:抓内涵、创品牌、建名校7、办学目标: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产教研相结合,中高职相衔接,校内外合作办学相结合,专业有市场、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逐步发展为全省较有影响的高水平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把培养目标锁定在面向徐州及周边支柱产业,面向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面向全省煤炭生产、基建行业,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需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熟练的岗位职业技能、创新与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方面。
关于“一训三风”的阐释“一训三风”是我校30多年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高度凝结,它传承历史,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是我们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一、校训:厚德强能博学笃行(一)厚德强能学校以德立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推重品行、品德,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弘扬向上的中华精神。
在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树立厚德强能的观念,律己律身,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具有过硬的技能。
(二)博学笃行博学、笃行,语出《礼记·中庸》。
博学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为学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努力地学习、踏实地实践,成为技术精湛、品德优良的人才。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改革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改革【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旅游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较多问题,旅游高职院校可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以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为课程设置依据,突出课程体系的实践性:以专业认知实习为起点,阶段深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多指标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校企双赢,建立和完善实践实训基地。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旅游专业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高职旅游教育应以培养职业能力、确立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为核心,加大教学设计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
本文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
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
专业能力指学生从事某项工作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职业关键能力是学生在工作中除专业技能以外的其他能力的综合体现。
根据高职旅游专业岗位群的特点,学生应该掌握的职业关键能力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应变能力、语言沟通协调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
一、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与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相适应当前,许多旅游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是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压缩或翻版,课程的性质也基本沿袭本科院校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结构,甚至许多课程的教材也采用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教材,这就导致课程教学的理论性过强而实践环节教学过于薄弱,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重难点没有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不能适应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者:陈红云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08期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全面迈进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而且中国经济在加入WTO 以后,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损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技强国之路。
在当今的大形势下,职业教育直接依赖经济发展,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合的人力资源。
当然,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必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的职业教育,学科型的教学体系使用了几十年,自进入90年代后,在总结办学的得失和吸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后,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产生了一大飞跃。
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大转变就业问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出口”拉动“进口”,已成为职业教育同行的共识。
1.转变办学思想,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绝不能理解为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
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繁荣、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转向市场驱动,从政府直管转向宏观引导,从传统的学科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结合。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素养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2.转变办学模式,以“订单培养”的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
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学生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建立健全的顶岗实习制度,提高学生综合的职业素质,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可以分段分区完成学业。
人社部发[2010]57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0]57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695fc967783e0912a2162a7c.png)
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保障局: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技工院校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现就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方向(一)充分认识加强技工教育的重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009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技能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意义。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
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技工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完整word版)高职教育八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党和国家把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加以实施。
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创办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具有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强烈针对性,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通才”,而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胜任某一具体岗位的专才,是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这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
它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而与中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高等教育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以下的要求:(1)要使学生获得就业谋生所必需的岗位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2)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3)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总之,其培养、培训过程及每一个环节都要以掌握岗位技能为目的,把培养目标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
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高等职业教育为了实现其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上突破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凸显了教学的实践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以岗位需要、实践操作为目的,使受教育者和培训的对象熟练地掌握特定职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技术原理、熟练技术操作。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应用技术为重点,在教学中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围绕实践组织教学内容.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为实践服务,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织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OBE-CDIO理念下机电专业实践类课程构建——以“自动生产线技术”课程为例

1 引言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服务装备制造产业为导向,培养顺应产业升级、适应技术革新的自动化、智能化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智能化和数字化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将拥有更宽广的就业前景,也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动生产线技术”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理应顺应新形势下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持续开展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满足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课堂教学在目标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持续改进以达目标[1-2]。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以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决策向导,以项目为载体的CDIO理念是人才培养过程和实现手段,二者相辅相成[3]。
2 课程现状与典型问题“自动生产线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第4学期开设的核心技术课程,共计60课时。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技术、PLC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工业网络技术等多项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近年来,课程经过模块化、信息化等一系列改革和探索,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综合运用多项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②学生自主性学习投入较低,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得不到有效培养,因此很难适应装备制造业技术革新需求。
③实训设备数量有限,学生主动性不高、动手能力锻炼不足,课程参与度和目标达成率有待提高。
基于上述问题,文章在OEB-CDIO理念下重构课程整体框架,OBE-CDIO理念下机电专业实践类课程构建——以“自动生产线技术”课程为例王琰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8摘 要:针对当前机电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存在的学生主动性不高、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不强等问题,探索基于OBE-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生产线课程改革,构建课程“顶层设计—实践执行—反馈评估—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探索——以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

AUTO TIME31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1 引言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在主流的大众消费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虽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但人才培养的步伐却相对滞后。
目前,虽然我国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才均出现了新能源汽车专业,但培养规模和课程设置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消除学校与企业、课程与岗位分层的现象[1]。
2 “岗课赛证”融通概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出以来,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岗课赛证”的重视程度和推行情况有所不同,很多高职院校对“岗课赛证”进行了重点探索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些高校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柳剑刚 刘敏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摘 要: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更大。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培养适应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学生,使其能够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促进社会发展。
为了发挥“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的价值作用,该文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结合新能源汽车专业“岗课赛证”对应的具体要求,从明确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和完善课程学习评价和考核几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合的改革方法,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岗课赛证 新能源汽车 课程改革Exploration on the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ost Course Certificate” Integration——Taking the New Energy Vehicle Batt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 Course as an Example Liu Jiangang ,Liu MinAbstract :I n recent years,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re is a greater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nd high-skilled professionals.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odel of "post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ctual jobs, so that they can meet the employment needs of the industry 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post-course certificate",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of automotive batt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major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post-course certificate" of new energy vehicle major, and discusses the reform method of the integration of "post-course certificate" of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clarify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automotive professionals, re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enrich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urse study,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Key words :J ob Certificate, New Energy Vehicles, Curriculum Reform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探索——以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成部分,并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5-2 11:38:32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示:本文原版含图表word版全文下载地址附后(正式会员会看到下载地址)。
这里只复制粘贴部分内容或目录(下面显示的字数不代表全文字数),有任何不清楚的烦请咨询本站客服。
一、指导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基础上,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依据,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以下原则:1、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培养技能性人才;2、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3、以校企合作为模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4、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构建课程体系。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二)学制:全日制三年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又有较强的技术岗位技能,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及要求(一)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
其中,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劳动关系和社会有运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具有调研、决策与组织管理能力外语、计算机、普通话达到毕业要求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通过对木材加工企业的调研,考察了木材加工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变化及运营方式情况、劳动组织变化情况、从而为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改革寻找突破,为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的编制提供依据,更好地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木材加工企业调研人才培养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ake needs of the post as the target, employment-oriented
li yue
(materials engineering college, heilongjiang forestry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
为更好地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多家开设木材加工技术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其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变化及运营方式、劳动组织变化情况等,以便更好地制订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
调研单位:大亚木业有限公司(丹阳分厂)、大亚木业有限公司(绥芬河分厂)、亚洲创建木业有限公司、圣象集团有限公司、美克国际家私(天津)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利丰家具有限公司、北京锦绣投资有限公司、青岛一木家具集团有限公司、七台河双叶家具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好家木业有限公司、上海艺级楼梯制造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
1 木业企业技术变化及运营方式情况
2 木业企业劳动组织变化情况
木材加工企业均采用流水线作业形式,企业工作中实行协作生产,把生产过程中的每个操作分解并交给若干人,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部分操作,而全部操作由若干操作者同时进行,成果则是以分工为基础的联合体的劳动产品,同时按照计件形式进行小组和个人的工资及奖金分配。
对于人造板生产企业,均实行倒班工作制,对于家具制造企业,多实行白班工作制;对于新进企业的中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多数企业会对其进行基层培养,实行岗位轮换制度,最后,企业综合考虑新进人才的能力情况,进行定岗;在管理层方面,也会实行岗位轮换,比如会将江苏圣象木业与牡丹江圣象木业的管理层进行调动或换岗,以均衡企业人才需求。
调研中还了解到,对于大规模企业,往往实行专人专岗,每个岗位具有详尽的岗位职责,甚至同一岗位中仍细化为多个分解职能,如大亚木业有限公司中,会计岗位又会细分为材料成本会计、资本预算会计、销售会计、统计稽查等,在不同的工段均设置统计岗位,并派专人司职;而在规模较小企业,一人多岗的情况就较常见。
3 人才结构及需求状况
90%以上企业表示面临人员流动大、人员紧张的窘境,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紧缺,已经是全国木材加工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表明木材加工技术专业的设立顺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广泛的就业空间,应坚定办学信念不动摇。
在大好的就业形势下,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中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不能包打天下,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层次之间,只有各司其职,合理衔接,才能形成完整和谐的教育体系。
通过调研了解到,国内现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20余万家,木材加工业同其他制造业一样,已步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行列。
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木材工业最大的困扰就是缺技术人才,尤其缺乏高技能人才,例如家具设计员、人造板生产线调试与操作工、家具生产线调试与操作工、木材加工工艺技术员、生产管理员、品质管理员、产品营销员等等。
现在这些人员的缺口从全国来看,可达50
万人以上,企业对木材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供不应求,据统计,全国每年人才缺口达10万人,据央视最新报导,在各行业紧缺人才排名中木材加工技术专业列第五位。
全国开设木材加工类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不超过20所,每年毕业人数不超过3000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通过调研发现,现在家具企业的中、基层技术管理骨干80%以上都是农民工出身,由于员工素质所限,企业的管理、技术再上等级非常困难,人才结构有缺陷、分布失衡,骨干技术人才外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现状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现在与发展需要,企业现在亟待引进充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因此,在就业和专业培养方向上,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选择适合中职就业的岗位。
一方面要抓住就业好的时机,与用人单位协调好学生的安置;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案设计时要仔细研究,合理设置职业岗位群,召开人才培养工作会议,遴选和挖掘行业岗位,按中职技能型人才的标准设置岗位,而不是覆盖所有岗位。
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使专业发展名副其实,办出名气,尽快做大做强,在市场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4 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错位,具体体现如下: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只有20岁左右,且大都为90后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沟通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
这些特点让企业比较担忧,希望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和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工作认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会合作,懂得集体荣誉。
调研中,企业家多次建议开办短期培训班,穆棱市政府、广成木业等政府和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愿意与学校共荣共赢,这说明中职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5 企业调研对木材加工专业办学的提示
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办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同时还要兼顾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培养今天的就业者,明天的失业者,要避免教育的功利性,倡导人文精神。
课程设置方面尽量将主干课程设置与时代紧密接轨,即“改传统为现代;改笼统为具体”。
施行“学做合一”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施条件尚待加强,各学校普遍存在实训室内设备略显老化,缺少前沿先进设备的进入,与企业先进生产工艺与设备脱节,经常出现在学校学习的是企业已经淘汰的设备和工艺,不能完全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