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效学第3章

合集下载

服装工效学重点

服装工效学重点

服装工效学重点工效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人类工效学: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

2、服装工效学:从适合人体各种要求的角度出发,对服装创造提出要求,以数量化情报形式来为创造者服务,使设计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适合人体的需要,达到舒适、卫生的最大状态。

3、服装工效学的核心人-机-环境的定义:“人”——参与系统过程的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

“环境”——人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等等。

“服装”——人穿戴的一切内容,包括成品的材料品质、织造手段、整理工艺、着装技巧等。

4、衣服如何适应人:(1) 舒适感和满意:运动服要透气,活动量要大(2)有益健康:孕妇服装材料最好是天然的,而且不能过于紧身,装饰太多(3)安全性:登山服颜色要鲜明,要防风保暖,防水(4)高效能:孕妇防辐射服第二章、人体特征1、三条基准线:前正中线、后正中线、重心线2、三个基准面:(1)矢状切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2)额状切面:前后(3)水平切面:上下矢状面:所以与矢状切面平行的面水平切面:所有与基准水平切面平行的面3、关节:(1)一轴关节:仅绕X或Y方向单方向转动(肘关节)(2)二轴关节:可绕X+Y、X+Z、Y+Z两个方向转动(腕关节)(3)多轴关节:可绕X+Y+Z三个方向旋转(肩关节、股关节)4、女性皮下脂肪的沉积部位:臀、腹、大腿内侧、腰、胸部5、头身比:以头长为度量单位来衡量身长及其他肢体长度头身比:1:7/7.5 黄金比例:3:56、正常体与非正常体的区别:正常体——人体的腰节长、上体长、下肢长、上臂长、胸高点等基本符合正常比例;人体的肩宽、胸围、腰围、臀围等基本符合正常比例;骨骼与肌肉发育相对平衡非正常体——(特殊体型)按起因分:遗传型、职业型、残疾型按部位分:挺胸体、溜肩体、粗头颈、O型腿(1)挺胸体—躯体实际厚度与标准体相近,但躯体向后倾斜,胸部前突,身体的中心轴线向后倾斜。

第三章 作业空间设计

第三章 作业空间设计

y Ye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图3-8 舒适的姿势
y Ye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工作台面高度
工作台面的高度直接影响着人体上臂的工作 工作台面的高度直接影响着人体上臂的 工作姿势,上臂同上身躯干的角度不同 姿势,上臂同上身躯干的角度不同导致 对于精密小型零件的检查、装配作业,由 于考虑到人的视力条件,头部俯角不能超 导致手的敏感度和耐疲劳程度的改变 手的敏感度和耐疲劳程度的改变 过25o,上身躯干不宜弯曲,工作台面要 • 研究表明:随上臂和上身躯干的夹角不 略高于肘部(例如手表装配);对于视力 同,手臂的特性值是变化的。当上臂和 要求不高的较大的零件装配作业,工作台 要高于肘部 上身躯干的夹角为8o时,手臂的特性值 最大(图3-5) • 一般认为,工作台的高度,应视作业的 特点而定
近身作业空间
定义:作业者在某一固定的工作岗位上,保持站姿或坐姿等一定 的作业姿势时,由于人体的静态或动态尺寸的限制,作业者为完 成作业所及的空间范围
近身作业空间主要根据作业者在操作时四肢所及范围的静态尺寸 和动态尺寸来确定
根据人体作业姿势的不同,近身作业空间可分为坐姿近身作业空 间和立姿近身作业空间
y Ye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三节 职业工效学

第三节 职业工效学
4
人类工效学的简史
“人-机-环境整体优化”时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研究者们发现除了改善人与机器的
关系以外,环境因素对生产的影响也很重要,逐渐明确了人、 机器和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且在这一系统中人是最重要 的因素,标志着人类工效学进入“人-机-环境整体优化”的 时代。
5
一、时间动作分析
研究作业人员在各种操作中的身体动作和花费时间, 目标是减少完成工作所需的动作量,消除多余的动作,减 轻劳动强度,减短劳动时间,使操作简便有效,从而制定 出最佳的动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人 疲劳。
线,减少姿势负荷。
17
三、人体测量及应用
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y)
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用测量和观察的方法来描 述人类的体质特征状况。通过对人体的整体测量和局部测 量,探讨人体的类型、特征、变异和发展规律。可用于研 究设计和调整工具,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工人身体健康, 提高生产效率,发挥机器的性能。
2
人类工效学的简史
“人适机”阶段
产生于19世纪末,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人体机能、使之 与机器相适应,重点集中于选择、培训人员和改善劳动环境、 减轻疲劳等方面。
3
人类工效学的简史
“机适人”阶段
20世纪以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人的因素才是人机系统 中的核心因素,适应于人的机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机器,故学 科思路开始向以人为中心,强调机器对人的适应。20世纪50 年代,“机适人”思想基本确定,工效学学科框架逐渐成型。
42
(五)作业环境
工作环境中能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分工、劳动报酬、职位升迁、人际关系等 自然因素:各种影响健康、安全、舒适和效率的因素(物

工效学

工效学

工效学工效学是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和身体结构等因素,研究人、机械、环境相互间的合理关系,以保证人们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并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的机械工程分支学科。

工效学吸收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泛知识内容,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边缘学科。

在机械工业中,工效学着重研究如何使设计的机器、工具、成套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作业环境更适应操作人员的要求。

自美国人泰勒开创科学管理以来,工作效能的研究一直是管理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尔布雷斯夫妇首先应用心理学原理进行了动作研究,注意到工人疲劳、工作单调等因素对工效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各种新式武器的产生,设计人员必须认真考虑操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如何使机器与人的能力限度和特性相适应,从而产生了工效学。

随后,工效学在各国工业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国际工效学协会。

此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工效学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标准,尤其是涉及安全、健康方面的标准往往是强制执行的。

因此工效学在发展中逐渐与标准化工作结合起来。

工效学在人-机环境系统的研究中,经历了人适应机、机适应人、人机相互适应几个阶段,现在又已深入到人、机、环境三者协调的人-机-环境系统。

在系统内,从单纯研究个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发展到研究怎样改善人的社会性因素。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工效学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在人-机系统中,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正常生理值,人在工作时的姿势,人体活动范围、动作节奏和速度,劳动条件引起工作疲劳的程度,以及人的能量消耗和补充;机器的显示器、控制器(把手、操纵杆、驾驶盘、按钮的结构型式和色调等)和其他与人发生联系的各种装备(桌。

椅、工作台等);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声响、振动、照明、色彩、气味等都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

而工效学正是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工效学还研究人的工作行为和产生行为差异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报括:年龄、性别、个人的智力和文化技术水平、工作兴趣和工作动机、性格特点、工作情绪等主观因素。

[工学]第三、四章工业工程沈原始

[工学]第三、四章工业工程沈原始
实用文档
IE改善的七大手法: ①流程分析法; ②动作分析法; ③动作经济原则; ④时间研究; ⑤工作抽查法; ⑥人机配置法;
⑦工作简化法(ECRS)
实用文档
3.1.5 工作研究的分析技术
改善时一般遵循对目的进行取消,对地点、时间、人员进行合并或重排,对方法进行简化的原则,其示意图如图3-4所示。
第三章 工作研究


3.1 工作研究概述

3.2 方法研究概述

3.3 作业测定概述


实用文档
3.1 工作研究概述
3.1.1 工作研究的对象、特点 3.1.2 工作研究的内容 3.1.3 工作研究的步骤
实用文档
工作研究的起源
工作研究是工业工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技术,起源于 泰勒提倡的“时间研究”和吉尔布雷斯提出的“动作研 究”。 动作研究” 随后逐步形成了“方法研究”的完 整体系。到40年代中期,“时间研究” 更名为“作业 测定”。
的实施共有7个步骤。
作 挖掘问题,确定工作研究项目
研 观察现行方法,记录全部事实 仔细分析记录的事实并进行改进
究 评价和拟定新方案
制定作业标准及时间标准
概 新方案的组织实施
检查和评价

实用文档
3.1.4 工作研究的步骤
工 工作研究的实施共有7个步骤。
作 挖掘问题,确定工作研究项目.

经济因素:考虑该项作业在经济上有无价值,或首先选 择有经济价值的作业进行研究。
实用文档
3.1.5 工作研究的分析技术
表3-2 5W1H提问技术
考察点 第一次提问 第二次提问
第三次提问
目的 做什么(What) 是否必要

工效学A教学大纲

工效学A教学大纲

《工效学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效学A(Ergonomics)课程编号:152018总学时数:64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学分:4学分先修课程:《统计学》、《测量学》教材:《人因工程》(孙林岩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参考书目:马江彬主编《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刘金秋等编《人类工效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丁玉兰主编《人机工程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课程内容简介》:工效学是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合适的目的的学科,在研究重点上,工效学着重于研究人类以及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产品、设备、设施、程序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工效学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二是为满足人们的价值需要,其主要方法是对人的能力、限制、特点、行为和动机等相关信息进行系统研究,并将之用于产品、操作程序及使用环境的设计。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工效学A》是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工程的角度掌握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于工具、机械、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必须了解工效的重要性、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以及工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掌握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工效学的基本原理,合理设计工具、机械、系统、任务和环境。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9章。

第一章:工效学概述主要内容是:工效学命名、定义、意义及发展史、工效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程序、工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工效学定义、工效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程序第二章:人体生理特性主要内容是:人的神经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的组成、操作动作与作业姿势、能量产生的机理、能量代谢测定方法以及人的忍耐力。

人类工效学在家具中的应用

人类工效学在家具中的应用

人类工效学在家具中的应用提纲: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目的1.2 研究意义和价值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人类工效学概述2.1 人类工效学基本概念和定义2.2 人类工效学的分类及研究内容2.3 人类工效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第三章: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的关系3.1 家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3.2 人体工程学对家具设计的影响3.3 家具设计中的人体尺寸测量和人体模型制作方法第四章:家具设计中人类工效学的应用实例4.1 家具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考虑和应用4.2 家具材料的选择和人体工效学的关系4.3 家具功能设计中人类工效学的应用4.4 家具布局设计中人类工效学的应用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成果总结5.2 未来工作展望注:章节标题仅供参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目的在现代生活中,家具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之一,它不仅具有基本的日常生活功能,同时还具有人们对美学、舒适度、健康等方面的需求。

对于家具制造商而言,将人类工效学应用于家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家具的质量和舒适度,增强家具的市场竞争力。

人类工效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与各种工作和环境之间的适宜度,是一门研究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它可以为家具制造商提供合理的人体尺寸和人体特征数据,帮助设计师在家具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和健康因素,提高家具的功能性和质量。

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人类工效学在家具中的应用,为家具设计师提供参考,以实现更人性化的家具生产和设计。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家具设计中的人类工效学是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

首先,人类工效学可以帮助人们设计出更人性化的家具,满足人们对舒适度、健康和美学等方面的需求。

其次,将人类工效学应用于家具制造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家具的制造成本和时间,并提高家具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人类工效学在家具制造中的应用,为家具制造企业提供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方向。

服装工效学重点资料讲解

服装工效学重点资料讲解

服装工效学重点工效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人类工效学: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

2、服装工效学:从适合人体各种要求的角度出发,对服装创造提出要求,以数量化情报形式来为创造者服务,使设计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适合人体的需要,达到舒适、卫生的最大状态。

3、服装工效学的核心人-机-环境的定义:“人”——参与系统过程的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

“环境”——人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等等。

“服装”——人穿戴的一切内容,包括成品的材料品质、织造手段、整理工艺、着装技巧等。

4、衣服如何适应人:(1) 舒适感和满意:运动服要透气,活动量要大(2)有益健康:孕妇服装材料最好是天然的,而且不能过于紧身,装饰太多(3)安全性:登山服颜色要鲜明,要防风保暖,防水(4)高效能:孕妇防辐射服第二章、人体特征1、三条基准线:前正中线、后正中线、重心线2、三个基准面:(1)矢状切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2)额状切面:前后(3)水平切面:上下矢状面:所以与矢状切面平行的面水平切面:所有与基准水平切面平行的面3、关节:(1)一轴关节:仅绕X或Y方向单方向转动(肘关节)(2)二轴关节:可绕X+Y、X+Z、Y+Z两个方向转动(腕关节)(3)多轴关节:可绕X+Y+Z三个方向旋转(肩关节、股关节)4、女性皮下脂肪的沉积部位:臀、腹、大腿内侧、腰、胸部5、头身比:以头长为度量单位来衡量身长及其他肢体长度头身比:1:7/7.5 黄金比例:3:56、正常体与非正常体的区别:正常体——人体的腰节长、上体长、下肢长、上臂长、胸高点等基本符合正常比例;人体的肩宽、胸围、腰围、臀围等基本符合正常比例;骨骼与肌肉发育相对平衡非正常体——(特殊体型)按起因分:遗传型、职业型、残疾型按部位分:挺胸体、溜肩体、粗头颈、O型腿(1)挺胸体—躯体实际厚度与标准体相近,但躯体向后倾斜,胸部前突,身体的中心轴线向后倾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8/45

三种产能过程的一般特性

章 劳
项目
ATP-CP系统
乳酸系统
需氧系统



无氧
无氧
需氧

与 速度 非常迅速 56J/kg.s 迅速 29.3J/kg.s 较慢15J/kg.s


能源 CP,储量有限
糖原,产生的乳酸有致疲劳性
糖原、脂肪及蛋白质, 不产生致疲劳性副产品
14/45

三 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章 劳
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
与 疲
Ⅰ<15

Ⅱ ~20
Ⅲ ~25
Ⅳ>25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三节 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15/45
2.1Ⅰ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
第 三 章
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 当于轻劳动。
劳 2.2Ⅱ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
动 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
强 度
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与 2.3Ⅲ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
疲 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
劳 当于重强度劳动。
2.4Ⅳ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 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 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三节 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CP+ADP Cr+ATP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一节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5/45

三 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劳 动
2、有氧氧化系统
强 在中等劳动强度下,ATP以中等速度分
度 与
解,又通过糖和脂肪的氧化磷酸化合成
疲 劳
予以补充,即
葡萄糖(或脂肪)+O2
ATP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一节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6/45

三 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劳 3、乳酸能系统
动 强
在大强度劳动时,能量需求速度较快,
度 相应的ATP的分解也必须加快,但受到
与 疲
供氧能力的限制,主要靠无氧糖酵解产
劳 生乳酸的方式提供能量,即
葡萄糖(糖原) ATP+乳酸
物流管理工程系
第 三 章
1/45
劳 动 强 度 与 疲 劳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三章 劳动强度与疲劳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本章内容
2/54
第 三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章 劳
体力劳动时人体的调节与适应
动 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度 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

疲 作业疲劳及其测定
恢复
状态 休息 作业
时间
氧债及其补偿
恢复
时间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一节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10/45
第 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
三 章
氧需要和消耗/(L/min)
劳动强需要源自度与消耗疲

恢复
安静 作业
氧债及其补偿
时间/min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二节 体力劳动时人体的调节与适应
11/45
第 三
神经系统调节和适应

动力定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
劳 动
心血管系统调节和适应

体位改变、肌肉运动
度 与
呼吸、内分泌等系统调节和适应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三节 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12/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

(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 1984年12月1日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
劳 动
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强 度

基本定义
与 1.1平均劳动时间率 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
疲 劳
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
以上 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
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通过抽样测

疲劳对人体与工作的影响
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疲劳的措施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一节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3/45

三 章
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劳 动
肌肉活动时,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苷
强 (ATP)与水结合,生成二磷酸腺苷

与 (ADP)和磷酸根(Pi),并释放
疲 劳
29.3KJ的能量,即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一节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7/45
肌纤维



循 磷酸肌酸





肌酸

糖原


劳 葡萄糖
葡萄糖

ADP+Pi ATP
ATP酶
能 (供肌肉活动用)
糖酵解
氧化磷酸化
乳酸
脂肪 蛋白质
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示意图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定,取其平均值。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三节 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13/45
第 三
1.2能量代谢率 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 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 息的能量
章 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
劳 动
时间,合计求得 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
产生ATP 很少
有限
几乎不受限制
劳动类型 任何劳动,包括短暂的极重劳动 短期重及很重劳动 长期轻及中等劳动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一节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9/45
第 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


劳氧


稳定

状态
度 与
A
A=B


B
A—氧债 B—补偿氧债
A B〉A
B
状态 休息 作业
ATP+H2O
ADP+Pi+29.3kJ/mol
补充ATP的过程称为产能。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一节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4/45

三 章
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劳 1、磷酸原系统

强 在要求能量释放速度很快的情况下,肌
度 与 疲
细胞中的三磷酸腺苷(ATP)由磷酸肌 酸(CP)与二磷酸腺苷合成予以补充,
强 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示。
度 与
1.3劳动强度指数 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
疲 指标。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 以系数
劳 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指数大
反映劳动强度大, 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物流管理工程系
Southeast University
第三节 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