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第四单元16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预习、教案,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1.了解关于北京城墙历史争论的相关背景,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培养爱护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并掌握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本文善抓对方漏洞,层层批驳的艺术技巧,并能运用这种技巧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梁思成(1901—1972),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专家,建筑史学家。

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梁思成文集四卷》等。

2.探寻背景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是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

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

他抱病写下了《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发表在1950年5月7日出版的《新建设》杂志上。

1.识字注音(1)重点字狭隘.(ài) 蔷薇..(qiánɡ wēi) 远眺.(tiào) 嵯峨..(cuó é) 什刹.海(chà) 甃.(zhòu) 颐.和园(yí) 鸟瞰.(kàn) (2)多音字蔓⎩⎪⎨⎪⎧ 蔓延 màn 藤蔓 wàn 拓⎩⎪⎨⎪⎧ 拓展 tuò 拓片 tà 颈⎩⎪⎨⎪⎧ 瓶颈 jǐnɡ 脖颈 ɡěnɡ2.字形辨认⎩⎪⎨⎪⎧ 鳖 鱼鳖 蹩 蹩脚 憋 憋闷 弊 弊病⎩⎪⎨⎪⎧ 滋 滋长 兹 今兹 嗞 嗞嗞响 ⎩⎪⎨⎪⎧ 梗 梗概 埂 田埂 哽 哽咽⎩⎪⎨⎪⎧ 滥 泛滥 槛 门槛 ⎩⎪⎨⎪⎧ 慎 慎重 嗔 嗔笑 缜 缜密 3.词语释义(1)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

(2)一举两得: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含答案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含答案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本课话题——保护文化遗产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

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像,或是那样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

这一幅城墙之上的画卷,时时提醒我们要善待老祖宗留下的家业,让历史文物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跨入21世纪的北京城,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前进。

在为北京城所取得的巨大变化赞叹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为那失去的老北京城垣风采而抱憾。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三部分组成的“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政府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得到了肯定。

“土司”是13~20世纪中国国家职官体系中,由中央政权委任西南多族群聚居地区族群首领世袭管理其辖区的职官制度。

土司遗址是这种制度的珍贵物证。

既真实保存了土司制度废毁后的遗存信息;而且翔实地记载了各土司家族在13~20世纪的世系和发展历程,为土司制度在当地的兴衰和土司城的营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毛泽东2.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

——梭罗3.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吴晗4.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

——蒙森5.从城市保护的角度看,文物与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冯骥才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防御.( ) 弊.害( ) 狭隘.( )嘈.杂( ) 胸襟.( ) 气魄.( )壮硕.( ) 轩.昂( ) 嵯.峨( )砖窑.( ) 焚.毁( ) 颐.和园( )【答案】yùbìài cáo jīn pòshuòxuān cuóyáo fén yí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蔓⎩⎪⎨⎪⎧蔓.延( )瓜蔓.( ) (2)拓⎩⎪⎨⎪⎧拓.展( )拓.片( ) (3)刹⎩⎪⎨⎪⎧什刹.海( )刹.车( ) (4)铺⎩⎪⎨⎪⎧茶店铺.( )铺.平( ) 2.语境辨析法(5)邻居家养的狗突然发狂,一口咬住主人的脖颈.( ),伤口逼近颈.( )部动静脉,差点要了主人的命。

苏教版语文高一《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一《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设计指导思想《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处于“走进语言现场”这一专题之中,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指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

因此,学习本文时将课堂交给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展开活动。

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要,我提前印发材料,让学生了解辩论的基本规范等材料和“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明确正反方的代表人员,布置学生充分预习,提炼观点,准备好资料卡片;强调其他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听众的倾听能力;此外,由于开展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让学生学会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加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的辩论没有专门设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只是在辩论结束后,教师作适当点评和总结,让学生体会、感受梁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儒雅风范。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

2.学生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3.学生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够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2.学生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学生能够感受梁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和儒雅风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印发有关辩论的基本规范等材料和“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

2.每个小组推荐2人,明确正方“保存派”和反方“拆除派”的代表,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帮助自己组的代表准备好相关论据和材料(以文本为基础)。

3.通过查阅课外书籍或网络,搜集证明己方观点的相关论据和材料,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

二、背景导入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对于北京城墙的处理意见,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坚决主张拆除城墙的“拆除派”;一是以梁思成为代表,坚决主张保存城墙的“保存派”。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走进语言现场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走进语言现场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苏教版必修

交锋时刻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本专题主要是实用性交流交际文章单元。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应该说是一篇具有一定学术性质的论述作品,但是,同时它又是一篇很明显的辩论文。

本文是讨论综述,必须将不同观点意见及理由进行综述。

文章先简要总提针对北京城墙有“拆除”和“保存”两种不同看法,接着从五方面介绍了正反不同观点、理由。

1.拆派认为“留之无用,且有弊害,拆之不但不可惜,且有薄利可图”;存派从不妨碍城市发展且有利现代作用反对。

2.拆派从存派观点引出阻隔交通、不利园林提出疑问;存派用可以利用墙与河之间空地建造公园及利用城墙防御来回答。

3.拆派提出妨碍交通;存派用可以设计、控制车流来解决。

4.拆派提出城墙是封建产物;存派从保护传统文化角度反驳,这一部分是文章重点,比较全面阐述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方针和理由。

5.拆派又提出拆除后可以利用旧砖的理由;存派从技术性角度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反驳。

最后作者简要综述。

文章作为综述性的文体,对各种观点都进行了简要的记录和适当评价,因此,了解文章大意,提炼辩论要点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辩驳。

揣摩《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懂得辩论中观点明确、陈述明晰、谈吐文雅的重要性,并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

思路方法《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属于“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交锋时刻”板块。

由于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教材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

目的是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

本课的教学适宜采用活动形式展开。

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观点,要注意让学生明确地提炼正方反方的观点,做好资料卡片;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另外,本文在写作上有鲜明的特色,问题讨论综述,需要对不同观点的双方意见及理由充分了解,并简要记述,不能遗留和曲解任何一方的观点。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概述北京城墙是北京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明清两代的古代城垣,全长约18公里,高约10米。

目前,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备受关注,不少人对其是否应该保留提出了质疑。

本文将围绕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展开讨论。

保留还是拆除保留的理由1.历史地位:北京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垣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保留城墙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

2.城市形象:北京城墙是北京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保留城墙可以维护城市风貌,为北京增添独特的城市魅力。

3.旅游资源:北京城墙是北京市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保留城墙可以为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

拆除的理由1.城市规划: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北京城墙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城市的规划需要。

拆除城墙可以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铺平道路。

2.维护成本:北京城墙的维护成本很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维修。

拆除城墙可以节省维修成本,将这些资源用于其他需要改善的地方。

3.安全隐患:北京城墙维修困难,维修资金有限,城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拆除城墙可以消除这些安全隐患,为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解决方案在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上,各方都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我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解决方案:1.修缮保留:在维护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城市形象和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对城墙进行修缮,以保持其安全性,同时开展城墙周边的规划建设,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改善市民的生活。

2.拆除重建:鉴于城墙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规划的需要,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拆除和重建,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在新的城墙中融入当今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元素。

综上所述,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需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权衡取舍,既要维护历史文化价值,又要顾及城市规划和市民生活。

我们希望政府在做出决策时,能够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全面的决策。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及练习※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有理、有据、有节、有情的辩驳艺术。

2、体会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见识、智慧和气度风范。

【学法建议】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学生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辩驳。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

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w [www2、背景知识: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

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要点指导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要点指导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要点指导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基础字词。

2.了解关于北京城墙历史争论的相关背景,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培养爱护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3.学习并掌握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狭隘.(ài) 蔷薇..(qiánɡ wēi) 远眺.(tiào) 嵯峨..(cuó é) 什刹.海(chà) 甃.(zhòu) 颐.和园(yí) 鸟瞰.(kàn) (2)多音字 蔓⎩⎨⎧蔓延藤蔓 拓⎩⎨⎧拓展拓片颈⎩⎨⎧瓶颈ɡ脖颈ɡěnɡ2.字形辨认⎩⎨⎧鳖鱼鳖蹩蹩脚憋憋闷弊弊病⎩⎨⎧滋滋长兹今兹嗞嗞嗞响⎩⎨⎧梗梗概埂田埂哽哽咽⎩⎨⎧滥泛滥槛门槛⎩⎨⎧慎慎重嗔嗔笑缜缜密3.词语释义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

一举两得: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

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见树不见林:比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或目光短浅。

俯视:表示从高处往下看,用于书面语。

对象可以是“山河、草原、城市、某一处所的全鸟瞰:是从高处往下看,用于书面语,有像空中飞鸟那样往下看的形象色彩,对象往往是大范围4.抚养受业坚忍化妆权力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和指挥权。

权利:专指公民依法所享有的权宏伟两个词都指“雄壮而伟大”。

“宏伟”侧重于“规模巨大”,一般修饰理想、目标、远景、计划等较抽象的事物。

“雄伟”侧重于“有气魄”,一般修饰建筑或山川等具体事物,也指身慎重都指态度严肃谨慎、不轻举妄动。

“慎重”着重指谨慎认真,小心仔细,跟“轻率”“冒失”相对,着重形容言行的态度,常与“处理、决定、选择、准备、态度”等词语搭配。

“庄重”着重指庄严、端正、持重,跟“轻飘”“随便”相对,着重形容言语、举止等不随便、不。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word教学设计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word教学设计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一、导入(以丽江古镇、乌镇、南浔古镇的图片导入)大家看,这是张丽江古镇的图片,从图片上看,丽江的老房子参差不齐,石板路高低不平,可是为什么每年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去丽江呢?大家去看什么?(古老文明,传统文化的积淀)几年前复古旅游悄然兴起,人们千里迢迢地奔赴乌镇、南浔等古镇,冲着什么去的呢?对,就冲着那个“古”字去,去那儿感受我们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感受不到的我们老祖宗的生存空间、生存方式和它所孕育的传统文化。

可是在几十年前就有人说这样的老房子破破烂烂,留着何用,拆了可以干好多事情。

这样的论调在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非常得流行。

新中国成立了,北京该以怎样的面貌面对全国人民,老北京的城墙拆还是不拆,这是个问题。

为此梁思成先生特地写了这篇《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的文章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场“存”与“废”的辩论,所以我们今天借梁思成的这篇的观点和材料来开展一场辩论课。

二、出示标题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l.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辩驳。

2.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感受粱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和儒雅风范。

辩论程序:(一)、陈词阶段(共4分钟)(1)正方一辩发言(2分钟)(2)反方一辩发言(2分钟)(二)、自由辩论阶段(每次发言限时1分钟,共20分钟)首先由正方发言、盘问,然后由反方回答、发言。

全体同学积极参与。

(三)、总结陈词阶段。

(共4分钟)(1)反方四辩总结陈词(2分钟)(2)正方四辩总结陈词(2分钟)辩论注意事项1、注意倾听,及时做笔记,针对对方提问和辩驳的内容回答或反驳,内容不能偏离辩题或各自为论。

2、辩手答辩时要面向对方辩手,要求用普通话表达,吐词清楚,声音响亮。

3、观点明确,陈述要做到有理有据。

4、互相尊重,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人身攻击,不能带有轻视、贬低污辱对方的语言。

5、观众请保持安静,做文明观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嘈.杂(cáo) 嵯峨..(cuó)(é) 狭隘.(ài) 颐.和园(yí) 阻梗.(gěng) 轩.昂(xuān) 庸人自扰.(rǎo) 昭.告(zhāo) (二)多音字 1.组词认读法(1)颈⎩⎪⎨⎪⎧颈.环(jǐng )脖颈.(gěng ) (2)否⎩⎪⎨⎪⎧否.定(fǒu )臧否.人物(pǐ)(3)拓⎩⎪⎨⎪⎧展拓.(tuò)拓.本(tà)(4)蔓⎩⎪⎨⎪⎧蔓.延(màn )瓜蔓.(wàn )蔓.菁(mán ) 2.语境认读法(5)如此数.(shǔ)说娱乐圈的事,也是数.(shuò)见不鲜的招式而已。

(6)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时时揣度.(duó)社会心理,深情感触社会温度.(dù),仔细倾听百姓呼声,正确捕捉民众思想是当政者必须面对和担当的第一要务。

二、辨识字形 (1)⎩⎪⎨⎪⎧防yù(御)yá(衙)门xián (衔)接 (2)⎩⎪⎨⎪⎧qiáng (蔷)薇吝sè(啬)帆qiáng (樯) (3)⎩⎪⎨⎪⎧gěng (梗)概田gěng (埂)gěng (哽)咽 三、积累词语 (一)明确词义1.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2.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得到两种收获。

3.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辨析正误]4.优秀知名的企业往往会提升当地的影响力。

所以,宜宾用五粮液命名机场的做法,本独一无二....,但能不能实现一举两得....的目标,这要在操作层面上用智慧来应付。

辨析: 答案:“独一无二”运用不当,可改为“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一举两得”运用正确。

(二)近义辨析 1.防御VS 防备2.控制VS 节制◎作者档案◎人物颂歌中国古建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梁思成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一代学术大师,其学术思想已永远定格在世人心中:在烽火连天的抗战中国,他遵从先师朱启钤之命为考察、测绘古建筑跋山涉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云多变的新中国,他一方面为保护和抢救北京旧城,不让“古都坍塌”而奔走呼号,另一方面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撰写赞美那些“老当益壮”的中国古建筑光彩的文章。

晚年他还以特别心态在《人民日报》上开辟《拙匠随笔》专栏,用建筑科普文章充分展示他对建筑艺术、传统与现代、美观实用经济诸问题的“话语”。

对于梁思成的执着,他的学生郑孝燮曾撰文称“他的足迹是一条建筑文脉”,并指出:“梁公文脉”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学说、经验积累,这都是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史书、对凝固的建筑探索、发掘、研究、整理、参与全身心投入之结果。

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

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辩论辩论,是指一种有明确目的和充分准备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有时也指因某种分歧引发的随意性的争执。

不管哪种情况,辩论的双方都希望在观点上压倒对方,战胜对方。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一般说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辩论过程中要有鲜明的观点,并能用确凿的事实和严密的推理加以阐述。

发言时要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语音清楚、响亮。

2.辩论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把握对方所持的观点和所持的依据,弄清对方论述的内容和方法,找出其中的问题,如观点错误、依据不足、偷换论题、不合逻辑等,从而进行批驳。

3.注意批驳的方法。

可以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即用事实或理论直接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可以批驳其论据,即指明对方论据的虚假和不可靠;可以批驳其论证,即指出其论点和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等。

4.讲究文明礼貌,不搞人身攻击,坚持以理服人。

5.遵守辩论规则,按顺序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语林撷英关于“坚持真理”的名言1.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 2.是真金不怕火炼,是真理不怕邪恶。

(蒙古谚语) 3.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

([法]雨果) 4.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波兰]哥白尼)5.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德]莱辛) 6.要坚持真理——不论在哪里也不要动摇。

([俄]赫尔岑) 7.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印度]泰戈尔) 8.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意]伽利略) 9.真理的发现,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

([意大利]克罗齐) 10.真理的旅行,是不用入境证的。

([法]约里奥·居里) 11.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德]爱因斯坦) 12.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只是因为它是和谬误以及虚伪对立的。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诗海拾贝八阵图[注]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写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

【参考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的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赏析】首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总写他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过程中,功绩盖世。

第二句具体写他的军事业绩: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

后二句是就“八阵图”的遗址所抒发的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

最后一句,说刘备吞吴失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1.感受梁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和儒雅风范。

2.准确提炼文中各方的观点。

1.主张拆除北京城墙的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明确]留之无用,且有弊害;拆之不但不可惜,且有薄利可图。

2.在北京城墙的存废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答:[明确]城墙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而且把它保留着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不但没有抵触,而且有利。

1.本文开头第一段交代的内容有何特点?答:[明确]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古老的城墙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

介绍背景,言简意赅;交代矛盾焦点,简明扼要。

2.对应目标1本文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介绍欧美工业化发展这一内容?答:[明确]介绍欧美工业化发展,城市居住人群越来越密集,且市区的嘈杂、拥挤、路程遥远等不适于居住和工作,为下面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以外国的失误为论据,表现出思想观点的先进性。

3.对应目标1本文第七段对城墙用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明确]不但表达了城墙不阻碍城市发展的观点,还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放松、游息、愉悦身心的美丽图景。

朴实的文字里饱含着作者对古城的热爱之情。

4.“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像,或是那样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答:[明确]这是作者对北京城墙发出的由衷的赞美,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内容紧密相关、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相同,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的语意。

把内容表达得更集中、更透彻,把强烈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5.本文第十七段中,为什么要用苏联的例子?答:[明确]类比巧妙,作者将北京的城墙与苏联的斯摩棱斯克的城墙相类比,把它誉为“中国的颈环”,赋予它世界人类历史遗迹的意义。

再次点明,作为人类的历史遗产,切不可将其毁掉。

6.对应目标2文中“主张拆除者”与“主张保存者”是怎样交锋的?[明确]提炼议论性语段的观点以议论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1)议论的话题、中心论点;(2)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3)结论是什么。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关键语句——也就是能表明中心或主要论点的句子。

第二步,理清文段的论证思路,注意文中的关联词和必要的过渡句。

第三步,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往往可以舍弃论据。

如果需要由论据概括中心论点,要分析每一论据的主要内容,理清各论据间的联系,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四步,将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关键语句综合起来,从中找出关键词语连缀成句。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第8、10题。

7.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看,梁思成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确]北京城墙历史悠久,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文化遗产的存废问题的看法。

[名师指津] 可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 (示例1)人类的文化遗产不能破坏!历史在演变过程中并非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的,古老的建筑是我们与古老文明之间的一个纽带。

时光流逝着,建筑并没有消失,它以人的智慧记录着时间。

建筑是蚌中的珍珠,是人类对古老文化的吟咏以及人类永恒的视觉盛宴。

在岁月中渐渐古旧的建筑会在人类的思考中被唤起超越时空的新的生命。

如果说历史是整个人类的遗产,那么破坏历史遗迹就是破坏整个人类的遗产。

(示例2)改造、改善是好事!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中涉及的一个问题是旧城改造更新的模式。

实施旧城改造,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这都是好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破立结合,论证全面◎课内挖掘在本文中,作者在论述“古城墙不该废”这一观点时,始终将“废”和“留”两种对立的说法并列进行,在否定前者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理由。

这种“破立结合”的方法,使论述更为全面,无懈可击。

◎技巧指导在议论中运用破立结合的手法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议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破”要抓住错误观点的要害只有抓住要害,才能击中要害。

为此,必须在反驳之前对错误观点做认真分析。

2.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破立结合,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要注意确立正确的观点。

这就是“边破边立,先破后立”,不能只满足于“破”而忘了“立”。

3.要以理服人反驳不是“吵架”,不能以“骂”代驳,不能搞压服,而是要以事实为武器,以正确的道理为准绳,言而有据,言之成理。

这样才能驳得有理,令人信服。

◎即时运用据《新京报》报道,曾引起各方争议的圆明园复建工程将陆续启动。

圆明园新闻发言人宗天亮表示,圆明园将开展复建长春园宫门项目。

也许,用不了多久,一个崭新的仿古建筑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将出现在公众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