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合集下载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2021.7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

(18分)(6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12分)书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不说西周以“结绳记事”为代表的实物信件,即便是从文字书信出现算起,中国的书信文化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统书信,浓缩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味道。

书信本来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

与当今迅速发展的电子媒介相比,书信无疑是缓慢、迟滞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古人的时空感知变得遥远而漫长,其间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被相应放大。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有许多和书信相关的作品,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其实就是书信的阻隔所带来的对于故乡的一种独特体验,而现代电子媒介下的即时交流,往往难以产生这种情感的体验。

一些书信元素还能带给人们特别的艺术享受。

如信笺,其艺术象征性已经大大超出它的实用性,包括鲁迅、张大千在内的诸多现代文学艺术家,对于自己使用的信笺都有精心的设计,往往带给人强烈的美感。

而手写书信中的书写笔迹,同样是能够带来审美体验的重要方面。

书法名家的墨迹自不必说,普通人的手迹虽然不能说自成体系,但也一样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

人们常说“见字如面”,实际上也表明,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书写带给人们视觉和想象上的丰富体验,是标准字体所无法模仿和替代的。

书信所记录的很多生活内容,都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

书信里记录了民间自然、人文的时景与变迁,体现着上至国家民族下至草根百姓的种种特征。

可以说,一张张信纸就是历史时代的一个个缩影。

另一方面,书信在名人研究方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0-2021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试题数:14,满分:1501.(单选题,3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A.包扎.(zhā)云蒸霞蔚尴尬和蔼可亲B.氛围.(fēn)慷慨大度贪婪残羹冷炙C.踌躇敛声屏.(píng)气娇嗔世界嘱目D.虔诚戛.(gá)然而止凛冽不敢跃雷池一步2.(单选题,3分)根据所给的解释,下列各组词语中,意思使用的都不是其本义的一项是()A.可望而不可即若即若离解释:即,篆书写作。

《说文解字》说“即,即食也”,表示一个人靠近食物,所以,“即”的本义是“靠近”。

B.杳无音信信誓旦旦解释:信,篆书写作。

《说文解字》说“信,诚也”,意思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所以,“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

C.顾名思义顾影自怜解释:顾,篆书写作。

《说文解字》说“顾,还视也”,“还视”是回头看的意思,所以,“顾”的本义是“回头看”。

D.才华横溢物华天宝解释:华,篆书写作。

《说文解字》说“华,荣也”,“荣”指的是草本植物的花,所以,“华”的本义是“花”。

3.(单选题,3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将属于嗅觉的清香,巧妙比喻为属于听觉的歌声。

下列句子中,没有采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从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B.风睡林眠,泉边传来的鸟声清晰可闻,就像是被清泉洗濯过的嫩叶。

C.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D.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4.(单选题,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精品解析:北京市中国人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北京市中国人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3.《留将一面与梅花》中说,人走进自然,与万物对话,可洗涤精神、心灵畅明。其实,很多作家都表达过类似的感受。请阅读下面《我与地坛》中的文字,简要分析地坛是如何使史铁生的心灵得以“畅明”的。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者或者想事,揪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热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⑤心灵交流,往往需要宁静与悟性。你瞧:茅舍、松柳、青竹、幽兰,正在吐蕊的梅花,高蓝的天空,墨绿的大野,原木的陋几,新茗与家酿的老酒,菜疏是屋外所植的新品,还有雅士,以及他们珠玑的谈吐。这比娱乐至死、金钱至上的生存状态,来得健朗,来得高雅,来得痛快淋漓。如今世界,旅游业盛兴,人们扶老xié( )幼,走出家门,亲临大山大水,究竟是为何?我想,主要是为了寻求心灵慰藉。山水花木慰人心,这是明摆着的道理。
(取材于查干的同名文章)
1.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慰藉②年逾七旬

2021北京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汇编:名著阅读(教师版)

2021北京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汇编:名著阅读(教师版)

2021北京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汇编:名著阅读一、名著阅读1.(2021·北京顺义·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待“富”的态度。

2.(2021·北京朝阳·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1),官事不摄(2),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3),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4),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5)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注释:(1)三归:应缴纳给公家的市租。

(2)摄:兼职。

(3)塞门:筑于门口以挡视线的屏墙,按礼制,此为天子诸侯所用。

(4)反坫:土筑的平台,用于国君间会见的仪式。

(5)被发左衽:头发披散,衣襟向左掩,这是未开化的人的装束。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的不同评价,以及这样评价的依据。

3.(2021·北京朝阳·高二期末)《红楼梦》第三回中《西江月》一词评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你是否认同这两句诗的看法?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情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2021·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高二期末)阅读《红楼梦》第三回片段,完成各题。

①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部分)

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部分)

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部分)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部分)注意:本试卷分试题与答题纸两部分,考试完毕,只收答题纸。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6分)一、(24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倾圮(pǐ)狙击(jū)酾(shī)酒呕哑嘲(cháo)哳B.蜉蝣(yóu)踯(chí)躅着(zhuó)XXX(jié)骜不驯C.迷惘(mǎnɡ)精辟(pì)绯(fēi)红舐(shì)犊情深D.执拗(niù)瞋(chēn)目彷(pánɡ)徨青青子衿(jīn)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XXX聒噪扃牖脍炙人口B.熨帖缧绁遴选人心惟危C.隽永樯橹蓊郁义愤填膺D.XXX忖度儒慕之情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

2)雨天的瓦屋,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3)环境是克隆问题非常要紧的方面,我们克隆而成的个体自己激动不已,却基本上轻忽了这个方面。

A.悲忿寂静关于B.悲忿昏暗关于C.悲哀昏暗关于D.悲哀寂静关于实用文档精品文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天山地域,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由于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干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B.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赞叹不已。

C.人间间最高尚、最巨大、最忘我的情感是母爱,然而,母爱的质量和效果如何,与母亲的素质息息相关。

D.秋雨湿透了衣衫,她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是没能,她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I)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I)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VII)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8分)狗事陈忠实幼时爱狗成癖,书包中常装着狗崽,课堂上老师提问:“孔融为什么让梨?”狗崽就抢先回答:“汪汪汪,呜!”那时候庄稼人吃饭艰难,不养狗;那时的狗性情极温顺,瘦骨嶙峋,走起路也是顺墙溜,轻手轻脚,不曾有过朗叫;撒尿也懒得抬腿;谦恭友好,谁叫跟谁走,不分贵贱,不看身份,走了就把你当主人。

怯怯地移近你,躬身依你伏卧,尾巴也夹得紧,眼睛偷偷给你送媚色!很会拍马屁,伸出温吞吞的舌舔你手,像小媳妇一样温存。

后来长大成人知道了狗事原是与人事相通,且中国文化关于狗故事极多:狗尾续貂、狗彘不如、鸡鸣狗盗、丧家之犬、狗里狗气、落水狗、狗腿子、狗男女……谁粘上狗名就没了人品!如此,谁敢与狗套近乎?称兄道弟拉哥们关系?看来做狗确实很委屈。

沧海桑田,近年养狗却成时尚。

狗事亦有了辉煌巨变。

狗口大有赶超人口增长的势头。

狗族竟也繁衍得名目繁多,叫价令人咋舌!狗医院、狗商店、狗协会、狗东西繁不胜举,有的竟过得如同大款、巨星般阔了。

走近村堡巷里,一头游狗大刺刺地迎头扑来,满脸的骄横,脾气很火爆,开口就咆哮撒泼,没理可讲的,专拣热闹的十字街头撒尿,一条腿高扬着,大有指点江山的雄姿。

屎也绝对不吃了,村里就少了唱歌般的呼狗声。

家家门户紧闭。

敲门询问,人未语,狗却叫得热烈!主人开门,那物儿暴跳如雷,更是凶恶,一条铁链绷得钢棍一般,这已是普遍礼遇。

邻居往来,门外高声呼叫:“有狗么?”这对往昔的“有人吗”简直是讽刺。

人人自是很少往来,墙越垒越高,狗越养越多,晚上睡觉还做噩梦。

夜就成为犬吠的世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狗声起,万狗呼应!一时狗吠如潮,夜就失了韵致,月亮也消了清朗,而人却缩得更紧了。

狗事张扬起来了,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贬值么?是人心隔得太远了么?既是无法沟通,就连心扉也实实地关了!再牵条狗看守着,他人不得入内,各自守着一方青天,春夏秋冬自是冷暖不同,本是溶溶的浩荡天地却让狗族割据成一块块囚牢!连狗自己也囚于牢中了,一条铁链,一盆狗食,一窝起居,也就无法跨出牢门一步了。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

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

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

“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

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

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

“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

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2021.1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建国七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

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

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活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6.4%~10.8%。

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

我国水稻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5%~20%。

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m。

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30%~50%。

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100~150m3。

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

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语文2021.1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

(18分)(6小题,每小题3分)认真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1-4题。

(12分)提到一个地方,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昭示着深圳的开拓进取,“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每一处文化地标都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地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文化地标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地方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化地标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这一点。

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

反之,如果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作品,即便有再大的手笔,也会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

文化地标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源于其间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或设计,文化地标的生命力其实来源于生活。

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所在地的文化和生活。

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就能帮助人们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发展的认知。

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先后为观众带来了1万多场演出,开展过大量艺术普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

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文化地标形象更加亲切,影响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的口碑和影响。

(取材于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法.自然法:仿效,取法。

B.审美旨.趣旨:目的,意图。

C.形神兼.备兼,两倍,双份。

D.不懈.努力懈:松懈,放松。

2.下列有关“文化地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化地标代表着地方精神和文化的独特性。

B.文化地标包含有建筑雕塑等多种文化元素。

C.文化地标在其历史性和时尚性上缺一不可。

D.文化地标在地方形象的传播上影响力巨大。

3.下列各项中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苏州园林的古典风格,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温婉气质。

B.丽江古城没有钢筋水泥建筑,因而成为了文化地标。

C.游览福州古厝,能够唤起每一位参观者的共同回忆。

D.参观当地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唯一途径。

4.根据材料概括,文化地标的口碑和影响的形成要关注哪些方面?(3分)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完成5-6题。

(6分)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姑娘们围住香雪,当她们知道她追火车的原因后,便觉得好笑起来。

B.不管大家是否报名参加学期末的学业水平考试,都需要向学校说明。

C.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笔以及文具,都是学习活动中的必备物件。

D.我们所处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诗作多以四言为主,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B.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多以歌咏田园风光为主,风格是瑰丽浪漫而又意境深远。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

D.词又称为“长短句”,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

从词的创作风格看,主要有婉约以及豪放两种。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9分)(3小题,每小题3分)认真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然后完成7-9题。

(9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木直中.绳(zhōng)B.吾尝跂.而望矣(qǐ)C.声非加疾.也(jí)D.假舆.马者(yú)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见识。

B.而闻者彰.彰:清楚。

C.而绝.江河绝:横渡。

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

9.下列两个句子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学不可以已②金就砺则利A.①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②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B.①学习不可以停止②金属靠拢磨刀石就会锋利C.①学习不可以停止②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D.①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②金属靠拢磨刀石就会锋利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

(8分)10.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选作其中4小题)(8分)①青青子衿,。

,沉吟至今。

(《短歌行》)②且放白鹿青崖间,。

,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③,。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④。

师者,。

(《师说》)⑤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⑥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四、课内现代文阅读。

认真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1-13题。

(10分)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1.“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一词如何理解?(3分)12.“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倒来得正好”?(3分)13.节选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故都的特殊秋味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陈述。

(4分)五、经典作品阅读。

阅读《乡土中国》相关文字,完成14题。

(5分)①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②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③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14.结合《乡土中国》,就“差序格局”作简要解释。

(5分)第Ⅱ卷六、文言文阅读。

(15分)认真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15-18题。

(15分)景公置酒于泰山之阳.。

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吾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仰天而.大笑。

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人,是以大笑。

”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

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享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

物有必至,事有常然。

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

怯谀聚居,是故笑之。

”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

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

”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

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

赋敛如撝夺注,诛戮如仇雠。

自是观之,天之变,彗星之出,庸可悲乎!” 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

三十七日而彗星亡。

(取材于《晏子春秋》)【注】撝(huī)夺:掠夺。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置酒于泰山之阳.阳:山南。

B.天之分.也分:职责。

C.公惭而更.辞曰更:更加。

D.薄.赋敛,缓刑罚薄:减轻。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泣数行而.下∥晏子独仰天而.大笑B.其.孰可为乎∥则欲其.高且大也C.不肖者得之.以伏∥夫盛之.有衰D.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则欲其深以.广也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景公感慨来日无多,为自己不能持久地造福于齐国百姓而悲伤落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