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2-23 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9

Number of Enterprises
(unit)
Articles Petroleum Refining, Coking and Nuclear Fuel Processing Manufacture of Raw Chemical Materi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 Manufacture of Medicines Manufacture of Chemical Fibers Rubber and Plastic Products Nonmetal Mineral Product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Ferrous Metal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Metal Products Manufacture of General-purpose Machinery Manufacture of Special-purpose Machinery Manufacture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 of Railway ,Ship,Aeronautics and Other
12-23 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19年)
单位:亿元
企业单位数 工业总产值
Item
全省 按轻重工业分
轻工业 重工业 按企业规模分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按行业分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开采辅助活动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 家具制造业 造纸和纸制品业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σ
=1 )/
2
(σ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

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源之一,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问题,分析隐含碳的来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减排策略,以期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本文将对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明确各产业部门在碳排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隐含碳测算模型,对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进行量化分析,揭示隐含碳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影响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政策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揭示隐含碳排放的内在机制和驱动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减排策略和建议,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加强政策引导等。
这些策略和建议旨在从源头上减少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推动产业部门向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工业生产过程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影响因素、减排政策等方面。
在碳排放核算方法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如基于IPCC 指南的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投入产出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尺度和精度的碳排放核算。
投入产出法因其能够反映产业部门间的关联和隐含碳流动而受到广泛关注。
在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政策环境等。
2024年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2024年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一、统计范围
该报表制度的统计范围主要是指在我国境内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
二、统计指标
该报表制度主要涉及以下统计指标:
1. 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企业类型、所属行业、所在地区等。
2. 人员指标:包括从业人员数、工资总额等。
3. 生产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要产品产量等。
4. 财务指标:包括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等。
5. 能源消耗指标:包括综合能源消费量、单位产值能耗等。
6. 环保指标:包括污染物排放量、废弃物产生量等。
三、统计方法
该报表制度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全面调查为主,抽样调查为辅。
对于大型企业,采用全面调查方式;对于小型企业,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四、数据发布
该报表制度的数据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进行发布,定期公布各行业的统计数据,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工业统计数据的需求。
工业增加值统计规则

工业增加值统计规则工业增加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产出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将从统计规则的角度来探讨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要点。
一、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值,是工业产出与原材料、能源和中间投入相减后的剩余部分。
通常,工业增加值的计算采用净产值法或者价值增加法。
净产值法是指通过将工业产出中的原材料、能源和中间投入的价值从总产值中扣除,得到的净增加值。
净产值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净产值 = 工业总产值 - 原材料和能源的价值 - 中间投入的价值价值增加法是指通过计算工业产出和工业投入之间的差额,得到工业增加值。
价值增加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工业增加值 = 工业产出 - 工业投入二、工业增加值的统计规则为了保证工业增加值的统计结果准确可靠,国家统计局制定了一系列统计规则和标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统计规则:1. 行业分类:工业增加值统计按照行业分类进行,通常分为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
2. 范围和覆盖率:统计范围应覆盖全国所有工业企业和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
3. 统计周期:通常,工业增加值的统计周期为年度统计和季度统计,以反映不同时间段内的工业产出情况。
4. 数据来源: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企业的财务报表、统计报表以及相关调查和抽样调查。
5. 数据调整: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消除季节性和价格因素的影响。
6. 数据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定期发布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包括总体情况、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
三、工业增加值的意义和作用工业增加值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竞争力。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活力的增加。
工业增加值也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工业增加值率.doc

研究报告Submission to Shenzhen DRC从工业增加值率看深圳工业结构问题(DRAFT)深圳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2010-10-31从工业增加值率看深圳工业结构问题王天送深圳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概要工业增加值率反映工业生产新增价值与总生产价值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工业过程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
发达国家、世界总体和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率分别为40%、35%和26.5%(李毅中,2010),2005、2006、2007和2008年深圳市工业增加值率分别是26.06%、25.88%、23.63%和22.24%,鲜明低于全国水平,且逐年降低,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一、简介工业增加值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出的比重,即企业实现的价值占产品总价值的比重。
工业增加值率反映工业生产新增价值与总生产价值的比例关系,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效益水平。
工业增加值率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
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附加值越高、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
在行业相同的情况下,其值越高说明效益越好、附加值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但由于地区之间,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一般而言,采矿业增加值率相对较高,可达50%左右,制造业一般在30%左右,轻工业高于重工业,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其增加值率相对较高,规模以上工业作为地区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其增加值率高低反映着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效益水平。
当前中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5%,如表1、表2和表3所示(数据有所差异,但总体趋势相同),远低于美国49%、德国48.5%和日本38%的水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10月22日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讲话中说,40%、35%、26.5%,三个数字展示的分别是发达国家、世界总体、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率。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长期以来,规模速度等指标多被用来考核某一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效果,不仅形成了普遍重视产值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
据了解,今年以来部分省市纷纷将工业增加值率作为“十二五”引导工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受计算方法、资本有机构成、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率有时并不能客观反映投入产出效果,需要加强分析和研究,找出适用空间和范围,引导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一、工业增加值率的概念及指标意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简言之,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我国目前采用收入法核算年度工业增加值[1]。
从计算方法看,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包括工业增加值的内容,还包括原材料的转移价值,即原材料价值在不同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动的规律性分析(一)我国历年工业增加值率变动情况从1994年起,国家统计局正式核算和公布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率。
1997年采取新的统计口径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 之间波动(见图1)。
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为26.5%,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40%。
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出现了两次明显下降。
正确看待用电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正确看待用电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越来越关注。
今年1-3季度丽水市全社会用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0.6%,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上升4.5个和1.6个百分点,但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 )增长9.1%,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7个和0.5个百分点。
正确认识这一反差,对于判断经济形势至关重要。
一、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关系,但也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从我市2000年至2012年以来,用电量增长率、工业增长率、GDP 增长率看,反映出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两者长期趋势基本一致(见下图)。
0.05.010.015.020.025.030.035.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1-3)其次,从历史数据中也发现存在明显差异。
观察上图可以发现,在经济增长下行时,用电量下行的幅度更大;当经济增长上行时,用电量上行的幅度也更大。
2003年GDP增长率由上年的13.1%上升到14.1%,用电量增长率则由上年的15.8%上升到28.6%,用电量增幅上升明显高于GDP;2009年GDP增长率由上年的11.9%回落到10.6%,用电量增长率则由上年的14.9%回落到6.3%,用电量增幅回落幅度明显大于GDP,2012年的变化趋势也是如此。
第三,某些年份用电量与经济增长数据不一致,二者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反差。
2004年GDP增长率由上年的14.1%上升到14.7%,用电量增长率则由上年的28.6%回落到21.8%,2011年GDP增长率由上年的12.9%回落到11.5%,而用电量增长率则由上年的13.6%上升到19.6%;美国2001年电力消费下降3.6%,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日本2003年电力消费下降1.3%,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二、生产结构变化是用电量与经济增长数据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分析用电量与经济增长数据之间的关系,必然注意到生产结构的变化和用电量结构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数据分析报告对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做出全面梳理,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的理解,洞悉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指标分析 (3)
一、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3)
二、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3)
三、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统计 (3)
四、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6)
第三节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指标分析(均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7
一、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
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七、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分析 (9)
八、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同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
图表目录
表1: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现状统计表 (1)
表2: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现状统计表 (3)
表4: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统计表 (3)
表5: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16-2018)统计表 (4)
表6: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
表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16-2018)统计表 (5)
表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9: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
表10: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现状统计表 (7)
表11: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现状统计表 (7)
表12: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统计表 (7)
表13: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8)统计表 (8)
表14: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5: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8)统计表 (9)
表16: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9表17:深圳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同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