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学和新加坡精神

合集下载

略论新加坡女作家尤今作品的特征与审美教育价值

略论新加坡女作家尤今作品的特征与审美教育价值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略论新加坡女作家尤今作品的特征与审美教育价值钱逸(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摘要:新加坡著名女作家尤今,创作出了大量蜚声海内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她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视角独特新颖且充满神秘的异国情调,多元化的选材、视角和情感基调使得尤今的文学作品深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喜爱。

但细究尤今的作品,不难发现它们均有着统一的特征和突出的审美风格,这也决定了尤今作品极高的审美教育价值。

鉴于此,该文将对尤今作品的创作特征进行剖析,并发掘尤今作品的审美教育价值。

关键词:新加坡作家;尤今;特征;审美教育价值中图分类号:I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18-0164-02尤今是新加坡著名女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高产”作家,她的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各异,深受东南亚乃至西方国家读者们的喜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亦兴起了“尤今热”,可见尤今的文学作品影响力之大,受欢迎之广。

尤今祖籍广东,幼年随父母南迁至马来西亚,后定居新加坡,受父母和祖辈的影响,尤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领悟,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幸福和睦的家庭,使得尤今成为了一名心怀天下、博爱仁厚的女作家,她坚信文学是负有重要的社会使命的,并将发扬真、善、美,呼唤人性中善良、温厚、美好的一面视为己任。

这就使得她在长期的小说、散文、游记、小品创作中,在五花八门的创作题材中,都不忘鞭挞社会中丑恶的一面,讴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使人们在她的文学作品中都能够被美好的人性光辉所打动,所感染。

通常,一位作家的创作特征决定者他作品的审美价值,而这一点在尤今的作品中更是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以下就将结合作品对此进行论述。

1尤今作品的创作特征1)博爱乐观的情感基调尤今的小说、游记、散文等文学作品,虽涉及丰富多彩的题材,却都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创作主题,那就是:博爱。

而除此之外,尤今相对顺利的人生经历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也赋予了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她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在她的作品中表露无遗,而她本人也更是希望通过这种积极乐观的文字基于读者们面对挑战的力量和直面人生的勇气。

意象·家庭·互文——新加坡电影《热带雨》的叙事策略探究

意象·家庭·互文——新加坡电影《热带雨》的叙事策略探究

50 |於 闻,蔡兴水(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0040;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ABSTRACT The film “Wet Season” is an important work by Singaporean director Chen Zheyi,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Chinese-language family movies and Singapor-ean movies.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film’s narrative strateg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namely image space-time construction, family internal scene narration and intertextuality of movie text, and uses film narratology and semiotics related theories to analyze Chen Zheyi’s image style and film creation aesthetics.KEY WORDS Singapore Chinese Film; Narrative strategy; Family ethics; Female issues; Cul-tural identity

YU Wen, CAI Xingshui

纵观新加坡电影史,其发展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1933年,新加坡推出第一部本土电影《疯狂的莱拉》。在经历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期和八十年代的衰落之后,新加坡电影在本土电影人的努力和政府支持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迎来了再次崛起。1995年,由邱金海执导的《面薄仔》(Mee Pok Man)成为了首部由新加坡华人执导的电影。“1998年新加坡政府成立电影委员会,以推动新加坡电影业。该机构推出‘电影制作人培育计划’和‘剧本创作津贴’,并对部分电影制作进行投资[1]。”近二十年

研究新加坡华文文学的重要工具书——《新加坡华文文学编年书目(1965—2009)》

研究新加坡华文文学的重要工具书——《新加坡华文文学编年书目(1965—2009)》

研究新加坡华文文学的重要工具书——《新加坡华文文学编
年书目(1965—2009)》
李唐
【期刊名称】《中国索引》
【年(卷),期】2012(010)002
【摘要】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新加坡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加坡华文文学从复苏逐渐走向繁荣,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新华文学开始蓬勃发展,出现了大批本土的新加坡华文作家,他们将新加坡人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融人到文学创作之中,给新华文学带来新的观念、思路和文学模式,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李唐
【作者单位】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2.7
【相关文献】
1.新加坡为抢救华文文学成立“新华文学馆” [J],
2.如何中华文化,怎样本土文学?——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论纲 [J], 朱崇科
3.中国渊源与本土诉求:从《新华文学大系》看当代新加坡华文文学的经典建构 [J], 张晶
4.“世界华文文学”/“华语语系文学”视野下的“新华文学”--以《备忘录--新加坡华文小说读本》为中心 [J], 刘俊
5.“新华文学”三十年──评《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新加坡卷》 [J], 赖世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加坡教育“分流制”的利弊及带给我们的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精选.pdf

新加坡教育“分流制”的利弊及带给我们的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精选.pdf

新加坡教育“分流制”的利弊及带给我们的思考付琪,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哈尔滨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

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特级教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哈尔滨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教育硕士导师;黑龙江省中语会常务理事。

多次在省内外教学比赛中获奖。

曾荣获“第三届现代园丁奖”“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先后有《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哲学思考》等数十篇论文在各类报刊上发表。

新加坡基础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实行“分流制”,从新加坡建国五十年发展情况来看,这种特殊的教育体制无疑在人才培养、发展国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这种教育体制进行深入研究,会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新加坡教育“分流制”的基本流程1979年,面对由于完全统一的课程和考试带来的愈来愈严重的学生辍学问题,新加坡教育界对教育部的运作系统和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刻检讨和反思,由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牵头的专家组经过调研提出了著名的《吴庆瑞报告书》,指出“在单一的教育制度下,强制能力参差不一的学生,应用在家庭不用的语言求学,是造成新加坡教育制度弱点百出和学生辍学率居高的主要原因”。

针对学生能力不同,尤其语言能力不同的实际,提出实行教育分流制改革方案。

这个方案于1980年开始实施,经过几次小的调整改革,成为今天新加坡教育的主要特色。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的,大致有4次分流机会,分流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在现阶段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

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学四年级,通过英语、母语和数学3门学科的考试及平时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分别编入不同的班级,大致有15%的学生进入优秀班,72%的学生进入普通班,3%的学生进入差班。

学校根据各班不同水平调整教材和课程内容,为小学离校考试作准备。

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学六年级离校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母语、数学和科学,根据全国统一考试按成绩让学生分别进入初中的快捷课程班、普通学术班和普通工艺班,其中最优秀的学习特别课程,比较优秀的学习快捷课程,其他的学习普通课程和职业技能,分别针对剑桥普通教育文凭普通水准和初级水准考试作准备,考试的科目包括:必修课程英语、母语、初级数学,选修课程高级数学、人文(含综合、地理、历史、文学)、科学(含物理、化学、生物)。

小说《一把颜色》中现代新加坡人的后殖民创伤解读

小说《一把颜色》中现代新加坡人的后殖民创伤解读

小说《一把颜色》中现代新加坡人的后殖民创伤解读在多种族、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英语逐渐成为新加坡事实上的国语。

也因此,新加坡英语文学在新加坡文学中占有主流地位。

在新加坡英语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其中包括当代著名作家林素琴。

至今林素琴共著有五部小说、一部纪实作品、六篇短篇小说以及一部戏剧。

作品呈现地域、语言、身份、历史等主题,均为英语创作,多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其中由于她的作品对新加坡文学在探索历史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影响于2012年被授予东南亚文学最高奖项一一“东南亚文学奖”。

因此,其作品对研究殖民创伤历史对当代新加坡人的生存境况的影响无疑具有代表意义。

然而,近十年来,国内对新加坡文学的研究多集中于新加坡华文文学,而对新加坡英语文学关注较少。

对林素琴及其相关作品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多为对其概述性的介绍,并不深入,暂未开始对其作品进行专门研究;国外的研究焦点也较为集中于她的另一部作品《地球上的一小块》,而其他作品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一把颜色》是林素琴于1992年获得首届新加坡文学奖的作品,在出版之初,仅受到少数批评家的关注,且皆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剖析《一把颜色》中女主人公苏雯的成长主题。

然而,关于这些女性人物在后殖民时代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创伤,以及其对她们的生活的影响,则少有学者深入研究。

再者,小说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女性群体,更多的笔墨着重于新加坡的殖民历史,而学者们对这部分也重视的较少。

本文运用后殖民创伤理论,尤其是弗朗兹·法农对后殖民创伤的相关研究为理论指导对文本进行分析,以《一把颜色》中成长于新加坡独立之初的现代新加坡人在语言、历史、身份认同方面所呈现的后殖民创伤症候为研究对象,首先解读其创伤表征;接着重点分析其创伤成因及根源,即来源于其各自族群、家庭中父辈们作为第一批新加坡移民在殖民时期所遭受的来自殖民者的经济压迫、歧视以及日本殖民战争等殖民创伤,发现这种殖民创伤并未伴随着新加坡的独立而愈合,而是深化为后殖民创伤继续影响着现代新加坡人;最后通过解读作者在作品中给出的两例现代人如何通过自省和沟通以重建自我认同的成功事例,为伤痕累累的新加坡人现在和将来走出后殖民创伤阴影提供疗伤之道。

新加坡华文女作家尤今作品评议

新加坡华文女作家尤今作品评议

新加坡华文女作家尤今作品评议作者:王长羽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2期摘要:尤今是东南亚华文女性作家中少有的高产作家,更是一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她恪守“真、善、美”的创造标准。

她的作品取材真实、感情真挚,旨意良善、弃恶扬善,辞藻优美、清新隽永,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钟爱和推崇,给华文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华文女作家;尤今;作品评议中国有句老话“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业长”。

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冰心先生也一直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一本好书,一生财富。

读好书、读一流的书、读经典的书,是关乎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乃至人类进步的大事。

新加坡华文女作家尤今,堪称此类“好书”创作的杰出代表之一。

尤今是华文女性作家中少有的高产作家,迄2015年3月为止,尤今共出版小说、散文、小品、游记等169部(其中82部是在新加坡出版的,另87部作品分别出版于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地)。

细读尤今的作品,人们会发现,正如尤今本人所言,她一直把“真、善、美”视作创作的金科玉律,坚持从现实生活里掇取素材,深入挖掘人性至真、至诚、至善的一面,加以肯定和表扬,引人“向上、向善”,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一、真:取材真实,感情真挚有别于服务于某一特定时期某种主体任务而创作的作品,尤今的创作,大多来自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提炼,内容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事件,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更为熟知和关心的日常婚姻、家庭、交友、子女教育等日常琐事,文中尽显人间悲喜恩怨,爱恨情仇。

尤今作品能给予读者深切的感触,还在于她对作品中人物所倾注的真挚的情感。

对作品中人物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把我自己揉进他们的笑声泪影里,分享他们的喜乐,分担他们的忧患。

”(尤今,1993)。

“有许多时候,明明已搁下了笔,可是,书中的人物,却还活生生地在脑中痴缠不休,他们的快乐,他们的悲哀也不可思议地化成了我脸上的笑,我眼中的泪。

新加坡国旗的故事

新加坡国旗的故事

新加坡国旗的故事新加坡国旗的故事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新加坡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

当时的新加坡是英国殖民地,人民生活困难,生活水平低下。

然而,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始终充满着自豪和希望。

直到1963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与马来西亚和平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这一天是新加坡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加坡国旗故事的开始。

随着国家的独立,一个新的国旗也诞生了。

这面国旗由两个红白相间的水平条纹组成,上面还有一个蓝色的长方形和五颗白色的五角星。

这五颗星代表着新加坡的五个核心价值观,即民主、进步、和平、正义和忠诚。

红白相间的条纹代表着新加坡建立在多元文化和种族和谐的基础上。

新加坡国旗的设计并不简单,它代表着国家的价值观和理念。

这个设计是由一位年仅22岁的年轻人杨开慧完成的。

杨开慧是一名学生,他在国旗设计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个永恒的国家象征的设计者。

新加坡国旗的设计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和修改。

在设计初期,有很多争议和意见分歧。

然而,杨开慧坚持并倾听了国家领导人和专家的建议,最终完成了这个代表国家统一和团结的纹章。

国旗设计完成后,新加坡政府开始组织庆祝活动。

每年的8月9日,新加坡人民都会举行庆祝活动,纪念国家的独立和国旗的诞生。

庆祝活动包括升旗仪式、游行、音乐表演等。

人们穿着盛装,举国欢庆。

新加坡国旗成为了人们的骄傲和自豪。

它象征着新加坡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每当有新加坡人看到国旗,他们都会感到亲切和温暖。

它不仅仅是一个图案,更是一种象征和精神。

国旗在新加坡人的心中燃起了爱国之火,激发了他们追求更好未来的动力。

不仅如此,新加坡国旗也是外界了解新加坡的窗口。

无论是体育赛事、国际会议还是其他场合,新加坡国旗总是随处可见。

它展示了国家的地位和荣誉,让人们了解到新加坡是一个和谐、发达、友善的国家。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新加坡国旗的设计依然保持不变。

它成为了新加坡的象征,代表着这个小岛国的独立和进步。

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中的作用

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中的作用

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中的作用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来自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民。

华文教育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新加坡的国民身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文教育既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培养新加坡公民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首先,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华文教育让新加坡年轻一代能够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

通过学习华文,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之处。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内化传统价值观,如尊老、孝道和诚信等,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其次,华文教育还培养了新加坡公民的多元文化意识。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其中华族是主要的种族群体之一。

通过华文教育,新加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华族传统文化,对于华人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艺术具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种多元文化的意识使得新加坡人民更加容纳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华文教育还有助于新加坡公民在国际舞台上提升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崛起使得中文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提高。

掌握华文可以使新加坡公民更好地与中国及其他华人社区进行交流与合作。

同时,通过学习华文,学生们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发展,为他们未来在国际事务中投身提供了有力基础。

这对于新加坡这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尽管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学习华文会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削弱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

另一些人则认为,华文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新加坡政府一直在推动华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他们鼓励学校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此外,政府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文学和新加坡精神
2012年12月19日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性格与特质,亦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并不会凭空冒现,而是依
据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经由历史演变积淀而成。因此,不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民族精
神。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民族精神往往能够在民族处于危难时刻,成为把一个民族团
结起来,共同面对困难,克服危机的强劲力量。文学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象征,作为一个
由不同移民组成的新兴国家,新加坡从开埠到建国,也发展出自身的文学,其中又以新
华文学最具代表性。
虽然英文是官方语言,但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华族,一开始就使用自己的母语积极创
作,描述时代的挑战与奋斗,关怀与理想,不但开创了一段辉煌的文学历史,更在一定
程度上凝聚且反映了特有的民族精神。因此,本地的一些华文文学团体和华文书业者,
近年来无论是整理新华文学文献或重新出版新华文学经典作品,都不乏丰富的材料。这
也说明,新加坡本来就不是个单语国家,而是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影响的多元社会。
此外,新华文学近年来也有了一些新的作者,也出版了一些新书。在新一代的作者
和读者群中,除了本地华人以外,也包括了新移民。新移民作者与作品的出现,也给新
华文学增加了新的元素,使之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必须承认,无论是从读者人数或对社
会的冲击力来说,当下的新华文学都无法与其在上世纪的鼎盛时期相提并论。基本可以
说它已经不再是感染国民的大众文艺,而是自抒己怀、自娱自乐的小众文艺了。
造成此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英文已经成为当代新加坡使用率最高的通用语,新华
文学已经失去了赖以蓬勃发展的语言环境。那么,新加坡英文文学的情况又如何呢?若
干年后会不会形成气候不得而知,但从目前来说,表现并不理想。用英文创作者有之,
但是读者也不见得特别积极。
新华文学在夹缝里求存,新英文学又尚未成大气候,就使得新加坡这个双语社会出
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无论是用华文或英文创作的文学,都很难对新加坡社会产生
冲击力和感染力,也就很难形塑一个能让绝大多数新加坡人因受到感染而感动、认同的
新加坡精神。
以新华文学而言,因为还有人在创作,还有新作品问世,还有人在研究,因此仍然
是有生命力的。问题在于,要通过何种途径去让它重焕生机,进而扩大社会影响力。在
现有的“金笔奖”之上,设立国家级别的文学奖,作为对不同语文源流的作家与作品的最
高肯定与荣誉,或许是一项值得尝试的举措。此举除了能激励新华文学作家拿出更多更
好的作品以外,也能惠及其他语文源流的作家,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新加坡文学的水平。
文学要发展离不开读者的支持,因此开拓新读者群也是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不少
文学团体都有在社会上开展读书会、作品赏析等文学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坚持下去。而
文学团体和本地学校合作,在校园里展开的一些计划,如驻校作家计划、文艺营等,已
初见成果。这些活动若能持续和扩大,对培养新一代的新华文学作家和读者群肯定大有
助益。
把优秀的本地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应是可行的发展方向。在国外,一些叫好
又叫座的影视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和《魔戒》三部曲等,其实都是从英国作家罗
琳和托尔金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再如风行亚洲的韩剧,也有不少是改编自韩国作家的文
学作品。倘若本地的影视机构,能拍摄更多改编自新加坡文学优秀作品的电影和电视剧,
不仅能增加作者的收入,也能通过影响数量庞大的影视观众,提高新加坡文学的社会渗
透力和影响力。
民族精神是个抽象概念,但能通过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换言之,一个民族的文学越发
达,其民族精神的表征就会越鲜明,内涵就越有张力。这样的新加坡精神,在新加坡民族的
塑造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