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下《口技》导学案之四

合集下载

《口技》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口技》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口技》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复兴学校彭蓉明确目标:1、检查学生是否了解课文作者,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养成积累文言词汇的习惯。

3、引导学生按“记——读——译”三步走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养成积累文言词汇的习惯。

2、引导学生按“记——读——一译“三步走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谈话导入(略)1、解题: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 。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

2、预习反馈(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

集中表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个词是“ ”(2)、给下列字注音屏障()少顷()吠()叱()意少舒()撤()呓语( ) 齁()哗()中间()几欲先走()许许声()二、记一记请同学们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归类记下来,以便丰富我们的文言积累。

提示:可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多义字、词类活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分类。

1、小组分工:六个小组分别收集。

2、小组展示。

3、师生补充、交流三、读一读你是否读顺和读准了课文?1、试读课文(要求:学生放声朗读,力求朗读顺畅。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读,两人一起合作,一人读一人纠正。

2、听录音朗读。

3、选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

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四、同学们,你们利用工具书和课文下的注释自己能翻译课文吗?1.翻译课文。

要求:在学习小组中由一名学生借助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指出不足之处,如有争论,做好记号,以便全班讨论时提出。

2.学生质疑学生针对疑难词句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一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五、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六、小结彭蓉。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口技》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口技》导学案

《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学习积累文言语汇。

【知识链接】1、关于口技口技: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2、作者作品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预习案】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少顷.qǐng 犬吠.fèi呓.语yì齁.声hōu叱.大儿chì伸颈.jǐng中间.jiàn]几.欲jī曳.屋yè许.许声hǔ2、《口技》选自《虞初新志》一书,作者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时代)人林嗣环,他字铁崖,明清顺治初进土。

该书是清代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全书20卷。

3、本文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正面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_侧面描写。

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_高超技艺。

4、利用注释、资料翻译下面词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不一会儿,只听见屏障中拍了一下抚尺,满座宾客静悄悄的样子,没有人敢大声喧哗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口技》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口技》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口技》主备人:吴春科复备人:范连镇【课标与教材分析】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口技》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古文知识,字词的积累2.学生想知道的: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2、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教学重点】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教学方法】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文学常识。

《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预习自测】一、知识链接林嗣环,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

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

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

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

《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

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

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且其中还有腹语术。

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二、知识积累(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划线的字注音:屏障()呓语()齁声()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三)解释划线的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众妙毕备()会宾客大宴()众宾团坐()夫叱大儿声()宾客意少舒()虽人有百手()妇抚儿乳()奋袖出臂()但闻屏障()其夫呓语()(四)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俄而少顷一时未几)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齐发,众妙毕备。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口技》(林嗣环)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口技》(林嗣环)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林嗣环)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学习导航:1、通过朗读、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领悟口技表演的精妙。

2、通过探究、吟诵品味,学习课文的写法,欣赏课文的美点。

课前学习:一.解释画线的词语:1 施八尺屏障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宾客意稍舒4.曳屋许许声5.众宾团坐6.妇抚儿乳7.变色离席8.妇拍而呜之二.辨析加点字的含义1.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2.乳妇抚儿乳儿含乳啼3.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4.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三.解释加点字的古今含义1.虽人有百手古:________今:________2.不能名其一处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3.两股战战古:________今:________4.几乎先走古:________今:________四.补充被省略的量词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两()儿百千()犬百()舌百()口课堂学习:活动(一)绘声绘色读口技欣赏<<口技>>。

(听录音)准确朗读口技。

活动(二)跌宕起伏绘口技探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主要写法。

我会做:我喜欢课文的__段,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字斟句酌品口技点拨:可以品析玩味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可以品析玩味一种声响、一种气氛,可以品析玩味一种修辞、一种写法……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以“犬吠”开场,既写出一家人由睡到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些微妙的声响都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都能听得见;一个“遥”表现声音之远;特地点明“深巷”显示人家之多,为后文表演失火、救火伏笔。

我能行:我认为课文美在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四)入情入境诵口技点拨:背诵全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

2014年语文人教版七下《口技》教案之四

2014年语文人教版七下《口技》教案之四

《口技》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读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请同学们完成。

三、让同学们找出本文特殊的时间词语,理清课文的三个场景,交代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从读中进一步学习课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2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口技》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口技》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口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顺畅朗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会、但闻、乳、少、名”等,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

3、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

课时安排:3课时导学过程:【知识链接】: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模拟)各种声音的技艺。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

课前导学: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音少顷()犬吠()呓语()夫叱大儿声()齁声起()意少舒()曳()许许()声几欲先走()2、结合课下注释,放声读文三遍①读文第一遍,做到发音准确,停顿合理。

②读文第二遍,找出文中的中心句:____ _③读文第三遍,提2-3个有价值的问题:3.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比一比:找出本文表示事物数量的词,比较古今不同用法,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两()儿百()舌百()口百千()人百千()犬百()手课堂导学:第一课时导学要点:顺畅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表时间的词。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初识“口技”。

1、听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不仅出声,而且字正腔圆。

3、二人一组,对读课文,注重轻重缓急。

4、指名读文,想象口技表演的生动情景。

四、分组完成智能训练,积累语汇。

第一组: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林嗣环()屏障()叱()抚足()少顷()哗()呓语()撤()齁()倾侧()曳()中间力拉()评评声()意少舒()第二组:解释加点字会宾客大宴()虽人有百年()几欲先走()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两股战战()妇拍而呜()不能名其一处()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宾客意少舒()第三组:一词多义妇抚儿乳()以为妙绝()乳绝儿含乳啼()群响毕绝()众妙毕绝()手有百指()妙指以为妙绝()不能指其一端()第四组: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解释其义,释然后分类。

《口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口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口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编写人:王才宏审核人:王才宏编写时间:2011-4-18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读通文意。

2.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3.精读课文,读出感悟。

4诵读课文,积累经典。

【知识链接】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

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朝顺治年间进士。

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

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书。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关于口技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自主学习】1.正音哗()林嗣环()中间()几()欲先走叱()呓语()犬吠()齁()撤()曳屋许许声()()惊觉()欠伸2通假字:满坐寂然3古今异义词虽古义:今义:闻古义:今义:股古义:今义:但古义:今义:走古义:今义:会古义:今义:是古义:今义:少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众妙毕备:以为妙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手有百指:指其一端:满坐寂然:众宾团坐:忽一人大呼:呼呼风声:5词类活用会宾客大宴妇抚儿乳无不伸颈、侧目不能名其一处也京中有善口技者【合作探究】1、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③、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④、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技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yì语()惊觉欠伸()倾侧()夫叱()未几()中间()意少舒()夫hōu声起()几欲先走() yè屋许许声()()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满座寂然()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众妙毕备()以为妙绝()两股战战()()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

②表示同时发生
③表示相继发生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4、翻译句子:(出示问题卡)
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②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文中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清楚的,请做上记号,并摘抄下来。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交流预习。

3、阅读研讨。

(1)口技艺人表演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文中描摹声响的语句,并说说声响的特点。

(2)找出文章描写听众反应的语句,思考这些描述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为何在开头、结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
三、巩固延伸
(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

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A、心情舒畅B、动作舒缓C、舒筋活血
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A、莫可名状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
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A、声音由小到大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15、翻译下列句子:
⑴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⑶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16、按要求摘出原句:
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文中议论的句子:
17、将选文第三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18、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19、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
(二)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

其人怪之。

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

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

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

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20、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匹帛:)
⑵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慵:)(伛:)
⑶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仄:)
⑷性之缓者宜衣长(缓者:)
⑸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蓄:)(觊
觎:)
21、翻译句子: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⑵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⑶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22、这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3、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