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自作)

D
• (2010· 安徽)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 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 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 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 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 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 C. 49000元 21000元 D.44000元 11000元 再问:李某一家劳动收入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及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教材中三点
分配原则是什么: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 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 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 经济效率的保证。 第二,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 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收入,如银行存款的利息、投资股票债券取得的收入以及房屋交易出 图2 图1 租获得的收入。国家统计局专家也指出,“财产性收入”包括出让财 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 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财产性收入是指除工资收入之外的收入,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取得的
高中政治总复习知识结构图

公 司
股份 公司
生 产
劳动 者
含义
经济 重要 效益 性
途径
经 营 地位 者
素质
国有大中 型企业
地搞搞 位好好 作意措 用义施
第三单元 分配
知识结构图表
表一:财政税收与纳税人 I。
社会总产值
减去消耗掉 的生产资料
国民收入
价
实
值
物
社会总产品
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性 定质分配ຫໍສະໝຸດ 决 定 水和 状 况
平
生产力
税收 利润 债务 其他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 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互
依体 据现
含义
交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自治权
本质
优越性
多种宗教并行流传
宗教
我国宗教概况
一定的世界性 根本变化
原因 表现
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
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 务的管理
信仰自由 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独立自主、自办
知识结构图表
骗税
抗税
增殖税 营业税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关税
表二:银行和储蓄者
I.
产
生
银
分 类
业 务
行
作 用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
吸收存款
再生产顺利进行
发放贷款
的纽带
转账结算
企业和国家经济决策
的依据
监督和管理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
活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II.
公 民 投 资 的 方 式
国家 制度
巩固
政体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知识框架图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形态: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 、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 、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 、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 、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易错点: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物品一般有使用价值☆两者关系:对立统一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2、货币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易错点: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③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④货币的职能:A、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原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需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 、其它职能:(1) 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2) 支付手段,伴随赊账产生而出现。
例: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3) 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随商品交换的发展, 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易错点: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4、通胀与通缩实质表现影响通货膨胀供小于物价上涨,纸币贬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求值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七年级历史上册_知识结构图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夏朝的兴亡 夏 、 商ຫໍສະໝຸດ 、 西 周 的 兴 亡商朝的兴亡
西周分封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化
出现:原始社会末期。盛行: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代表作: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与商周同期,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举世闻名,出土的青铜面 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像等 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制造业兴盛,雕刻工艺达很高水平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的 原始农耕
原 始 的 农 耕 生 活 距今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位于浙江余姚 生产生活状况:活动范围位于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这种磨制石器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会建造房屋,住干栏式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距今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位于陕西西安 生产生活状况:活动范围位于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里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会制造彩陶,陶器上有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雏形 距今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地点:位于山东泰安 生产生活状况:农耕经济发展,原始手工业发展,能够制造黑陶、白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中 华 文 化 的 勃 兴 ( 一 )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春秋争霸 春 秋 战 国 的 纷 争
战国七雄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和牛 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耕的使用 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著名的都江 概况: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 意义: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岷江水患,灌溉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 堰 之国”的美誉 背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出现了新兴的封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新兴的地主 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 内容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 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生活》1-6课框架知识

类型
钱货两清 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交 易 方 式 产 品 类 型 有 形 商 品 消 生存资料 费 发展资料 目 的 享受资料 劳 务 消 费
消费
水平
变化 含义 反比 当 前 收 入
物价 收入
反比 正比 收 入 差 距 反比
基础 前提
结构
恩格尔系数 含义 意义
预 期 收 入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的制度背景 生产的体制背景 生 产 与 经 营 生产的现状 生产的指导思想 生产的时代背景
• 4.价格与供求、价值的关系 • (1)价格由价值决定(唯一的决定因素): 也可说价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2)价格与供求是双向制约(相互影响、 制约)的关系: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 求 • 注意:供求影响价格会形成两种市场状态, 即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 5.等价交换的理解 • (1)等价交换的含义:价格与价值相符 (货币出现之前等价交换表现为双方商品 价值量相等) • (2)等价交换如何实现---在动态中实现: 从单个交换过程看,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 但从长期交换过程来看,商品平均价格与 本身的价值仍然是一致的,说明商品交换 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电子货币
中国 人民 银行 发行
信用卡 信用工具
支票
人民币汇率
纸币
人民币
外汇与汇率
人民币外汇汇率
法定
价值尺度 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 区别
货币
本质 一般等价物
劳动产品 用于交换
使用价值
商品
基本属性
价值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知识结构
价值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商 品 交 换 商品流通
其他职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价格 流通手段 货币需要量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①民族的形成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②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①我国民族概况是2.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统一的伟大祖国一②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的多①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民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族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国①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我家4.民族区域自治②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国③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的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①宗教的本质族1.宗教及其社会作用②当代世界主要宗教和③宗教的社会作用政策我①我国存在多种宗教国2.我国的宗教概况的②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宗教①宗教将长期存在政3.我国的宗教政策②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策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①反对封建迷信活动4.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活动②努力树立科学世界观二、重难点剖析:1、民族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1)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基本特征: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其中共同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②民族的四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这种特点,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有深远的影响。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基本原则:①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我国各民族平等的权利已经得到真正的实现。
②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反对共同敌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民族团结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民族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高中政治知识框架总结材料结构全图(必修1-4)

《知识结构全图》使用说明: (1)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层层掌握,理清知识脉络。
(2)查漏补缺,标注知识掌握中的弱点,加强记忆。
(3)区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增强应试能力。
符号表示:A —理解、略记;B —理解、强记;C —理解、强记、运用。
(4)第一遍以阅读为主,第二遍以回忆为主。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经济生活每一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独立,所以以“课”为单位组建知识板块。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价值尺度的含义A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B 流通手段的含义B 商品流通的含义B (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A 、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A )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B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B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C 外汇产生过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及原因A 、优点B 、含义B 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C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B 爱护人民币A 电子货币(产生原因、具体表现)B 现金结算使用纸币,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工具B 货币产生的原因B 货币的含义B 、本质B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B 神奇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含义B 、要求(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B 世界货币:前提(国际市场)B 、表现(三个方面)、要求(金银、某种纸币)B支付手段:产生原因B 、表现B货币的发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 信用卡:含义A 、银行卡的发放B 、作用B 、使用要求A 支票:含义A 、使用要求A 、种类B 外汇的含义B 、汇率的含义B 我国汇率的表示: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元∕100外币C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C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C 、意义C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正确认识货币 正确对待货币 总的来说,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有决定性因素(如价值),有非决定性因素(如供求);有直接因素(如价值和供求变化、金属货币价值的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下纸币币值的变化),也有间接因素(如气候和地域的变化引起供求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起供求的变化);间接因素还包括主观因素(如消费预期引起供求的变化)。
经济生活全书复习(姜游)

预 期 收 入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商品
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 (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 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 实现商品的价值。但是,无论生产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会关心使用价 值和价值。
那么,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 表演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 什么呢?简单说来,近期目标是为了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社 会。因此,第十课叫“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习这一 课以后,大家会对我国经济活动的目标有着全面的认识, 有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经济生活。
最后一课,我们的教材还把经济生活放在一个经济全 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所以第十一课叫“经济全球化与 对外开放”。 因此,加上这一课,我们整个教材的思路,或者说逻 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舞台上,进行交换、消费、生产、分配及等 生产活动,以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
反 作 用
科学发展 观和全面 建设小康 社会 面对市 场经济 (怎样生产)
决 定
生产
反 作 用
经济全球 化和对外 开放
决 定
分配
收入与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