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提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提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选择题1.(2019·淄博二模)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

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

梁启超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维新派已赞同革命2.(2019·青岛二模)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

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

这一主张( )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3.(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 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

这主要是因为( ) 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4.(2019·安庆二模)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

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

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

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5.(2019·济宁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6.(2019·青岛一模)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oc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oc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2.《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A.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C.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3.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4.毛泽东和周恩来致函在上海的宋庆龄:“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材料中的“”处应为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6.“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六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对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六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对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考命题规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属于命题的一般性区域,考题数量不是太多。

选择题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考查较多,“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近两年的试卷中出现了考题。

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也较低。

从考查能力上看,重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以及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命题角度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Ⅱ·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1898年的一份英文报纸的报道,其报道的内容并不符合事实,但可以反映出报道者的一种主观态度,即把慈禧太后看作是改革的破坏者,这实际上是一种同情、赞同改革的心态,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题干材料只是主观报道了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关系,并没有涉及清政府对外国人的态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是西方媒体的报道,不能反映西方国家政府的信息,故C项错误。

2.(2018全国Ⅲ·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系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来宣传不变法就要亡国的道理,故D项正确。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重在将进化论应用于人类社会,并没有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故A 项错误;严复通过《天演论》宣扬的是维新变法思想,不是反清革命思想,也不是“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C两项错误。

2019届二轮:板块二 专题六 近代中国思想嬗变与理论成果 (专题卷)

2019届二轮:板块二 专题六 近代中国思想嬗变与理论成果 (专题卷)

限时规范训练(六)(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77年,马建忠写信给李鸿章说:“窃念忠此次来欧,一载有余,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这反映了其( ) A.主张推广西方法律B.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D.实现富国强兵愿望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可知,马建忠仅仅是将法律作为分析中西之间的切入点而已,并没有主张推广西方法律,故A项错误;马建忠作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窃念忠此次来欧,一载有余,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可知,这是马建忠对洋务运动的反思,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君主立宪制的提及,故C项错误;无论是“制造之精、兵纪之严”还是“护商、民心”,马建忠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都没有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

2.(2018·江西九江二模)康有为承续了自龚自珍和魏源以来重视时势变易的今文经学历史观,依据“公羊三世说”,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

依材料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 )A.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B.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C.包含了唯物史观的成分D.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依次上升”可知不是循环史观,故A项错误;依次上升逐渐进步演化,这明显受到社会进化史观的影响,故B项正确;其思想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并不能体现唯物史观,故C项错误;天命史观是一种封建的迷信思想,与康有为的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上饶二模)20世纪初,梁启超一方面吸收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群体自由基本前提的个体自由不存在了,影响他出现这一思想的主要因素是( )A.深受专制思想的影响B.君主立宪的立场决定C.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D.保皇思想仍根深蒂固解析:选C。

2020年高中历史二轮总复习 主题六 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 练习题(全国通用版)

2020年高中历史二轮总复习  主题六 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  练习题(全国通用版)

主题六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一、选择题1.(2021新疆三模,30)?新青年?开设了“世界说苑〞和“国外大事记〞两个固定栏目,用国外的史实来讲述各国的事情和思潮。

这两个栏目的开设()A.否认了中国的传统思想B.表达了国民崇洋的心态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性质D.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2.(2021广东肇庆三模,29)对于“共和〞,梁启超持稳健态度,侧重于学理探究,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在行动上主张缓行共和;孙中山那么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主张速行共和。

这反映了()A.梁启超的思想日趋保守B.孙中山的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C.近代共和之路曲折艰难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争3.(2021辽宁凌源一模,29)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

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C.表达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D.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了根底4.(2021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六,28)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拟具体、详细。

材料现象()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了根底C.有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5.(2021安徽蚌埠二模,29)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6.(2021河南郑州三模,29)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重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表达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强化练习:专题6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强化练习:专题6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镇江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解析:选A。

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这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与美国政府行为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

3.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

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解析:选D。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归纳: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归纳: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体系构建:时期特征表现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面,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历程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线索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六大思想理论成果重点突破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明初两个时期中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带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代表:利玛窦,徐光启。

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进行,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但是仅仅停留在器物层次,未学习制度和思想。

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日益暴露,许多有志之士开始更加积极全面的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学堂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主要窗口;以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为主要内容;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1)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专题限时集训(八)(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州二模)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

这表明魏源()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C[由材料“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可知,魏源改变了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以便稽览’”可知,魏源改变了以中国为正统的观念,认同华夏正朔并列,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故C项正确。

] 2.据梁启超回忆:“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

”据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 A.与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融合B.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C.受统治者倡寻成为主流思想D.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D[根据材料“而其流行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而举国以为至言”可知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故D项正确。

]3.(2018·潍坊二模)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唯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

这反映了郭嵩焘()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材料“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包含了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观念,故B项正确。

]4.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检测(六)(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怀化期末)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内容,如美国制度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源()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解析:选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西方政治制度,而不是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内容,如美国制度”可知魏源意识到了中西方制度的差异,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强调鸦片战争的败因,故C项错误;维新派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而非魏源等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2.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

这一变化表明()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解析:选C材料中的变化反映出西学日益受到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和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反映出“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并不意味着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故D项错误。

3.(2018·柳州摸底)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

这说明()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故B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早已成为近代化障碍,不是从甲午战争后才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前途,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

这些思想()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解析:选B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5.(2018·榆林一模)“前一部书把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

后一部书把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下列相关评论正确的是()A.作者目的在于托古改制传播西学B.作者目的在于宣传发展儒家学说C.两书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相互矛盾D.书中观点得到了知识界的普遍认可解析:选A从材料“前一部书把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

后一部书把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可知是对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评价,康有为的著作是为了借助儒家文化减少宣传维新变法的阻力,故A项正确。

6.(2018·百校联盟联考)《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

这说明梁启超()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解析:选C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故A项错误;B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故C项正确;维新派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仅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

7.(2018·烟台二模)严复不再使用陈旧的“体用”“道器”观念评判中西文化的优劣,而是对中西社会文化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特别指出中国人“好古”,西方人重“日进无疆”。

据此可知,严复的思想()A.奠定了革命思想的根基C.促进了中西民主的结合B.借鉴了西方科技成果D.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解析:选B严复主张改良,与“革命”不符,故A项错误;严复借鉴了西方的进化论,与材料中“西方人重‘日进无疆’”相符,故B项正确;“好古”不是民主,中西民主的结合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严复属于维新思想家,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

8.(2018·衡阳二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如图),封面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面由副标题“LA JEUNESSE”(法语:青年)与一群讨论的青年组成;下面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

据陈独秀解释,设计这样的封面并非偶然。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宣传实业救国思潮C.突出“兼容并包”方针B.借媒体发动留学生D.高举民主科学旗帜解析:选D实业救国是指兴办工业挽救民族危亡,材料信息未能充分体现,故A项错误;借媒体发动留学生更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B项错误;“兼容并包”是当时北大的办学方针,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一群讨论的青年体现民主精神,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体现科学的精神,故D项正确。

9.(2018·渭南质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

”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解析:选D“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10.(2019届高三·河北名校联盟质检)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历史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解析:选B《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只是一篇文章,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有所传播,对中国工人运动产生了影响,但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故 C 项错误;宣言单纯强调工人阶级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阶级的作用,说明工人阶级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 D 项错误。

11.(2018·宜宾三模)1924 年 8 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A .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B .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C .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 .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解析:选 A 据材料“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 A项正确;据材料“1924 年 8 月”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占主导地位,故B 项错误;据材料“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没有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故C 项错误; 据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 ”可以反映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表明孙中山勇于 革新观念,故D 项错误。

12.(2018· 惠州二模)有学者认为,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原则之一 ——“图难于其易(注: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 、避实击虚”曾经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

该学者得出的结论依据可能出现于()A .国民革命时期C .解放战争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D .三大改造时期解析:选 B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抗击军阀和帝国主义,不能反映避实击虚,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避实击虚”,结合所学,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转战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避敌主力,故 B 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内战,积极开展武装斗争,解放全国,故 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改革与革命的并举,消灭私有经济,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8· 郑州一模)从 1915 年到 1927 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方文化论战。

这次论战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和延续时间之长实乃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前所未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西文化论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推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

辛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

民主共 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

陈独秀、李大 钊、胡适等新文化派与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之间引发了这次东西文化论 战。

——摘编自谭双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材料二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他认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文明,乃性质之异。

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

对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给予了反驳,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

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病态”的西方文明,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在精神上优于西洋文化,全世界都将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

此时胡适、吴稚晖等人仍然坚持其反传统主义的西化立场。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论战发生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