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德育人际环境理论的新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

2021年第1期总第115期No.1,2021General No.115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马克思主义研究•DOI:10.3969/j.issn.1671-7155.2021.01.002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易重华,万君(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湖北武汉430010)〔作者简介〕易重华(1970—),女,湖北希水人,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万君(1987—),女,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政治工作处干事。
〔摘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其又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重要标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共同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缩影”。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不仅使这一思想更加丰富,而且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犬的生机活力,还使社会主义理念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新发展〔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1671-7155(2021)01-0013-0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作为直接理论来源,实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价值自古希腊以来,'共同体'就是社会科学瞅的重要帼。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共同体'形成了Y以唯物史观为起点,以阶级分析为方法,以科学社会主义为落脚点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缩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作者:吴昭圆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条件。
这一思想对正处于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72-02《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写于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一思想对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大的直接指导意义。
1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提出的,此后,又在许多重要著作中,做了系统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要使“每个人”、“任何人”即“全体社会成员”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人在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应该能完整地均衡地全面地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作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理论中国化的全新篇章
其二,对党建过程中以什么方法实施政治路线的问题作出了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总思路、总要
明确回答。尤其全党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的论述, 求,其中包含了诸多顺应新时代形势的新理念、新要求,形
更是将党建工作与党的基本路线紧密结合了起来。其三,对 成了“一体两翼”的党建新布局。这种新布局不仅开创了新
下,胡锦涛客观分析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四种危机” 态斗争的问题不能懈怠,在这片阵地上党若不积极主动占领,
2021 第 07 期 │《党史博采》41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其他势力就会趁虚而入;党若不主动响亮地发声,杂乱刺耳 加以分析。只有形成了制度决定、制度执行与制度监督的协
的噪音就会侵扰人民的耳朵;党若不攥紧“话筒”,别有用 调并进和有机统一,制度治党才能够得以真正实现。
40《党史博采》│ 2021 第 07 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
有能力胜任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革命角色。
和“四大考验”。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二、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不断取 是胡锦涛对执政党建设理论形成的主要贡献。其一,关于怎
得突破性成果
样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胡锦涛从执政党执政的理念、
是强调“坚持”和“加强”,而此时“改善”被提到与前述二 明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党建的基本遵循。而从权力有效、规
者同等的地位,其对于党建工作方向的指引是具有历史性突破 范运行的视角来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则在于全面从
意义的,也为此后关于治党与治国关系的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严治权。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执政党,通过对各领域权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供您参考,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已经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
随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实践的不断发展,随着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还必须创造出新的理论。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党章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分析新情况新特点,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努力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论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

论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德育理论。
这种理论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权利,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观。
在德育领域,人本主义德育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下面将对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有自我认识和自我选择能力的个体,在社会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重视。
德育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人应该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通过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挥自己的价值。
此外,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还强调了自我实现的意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权利和自由,应该被尊重和支持。
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人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人应该尽可能地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同时,每个人还有社会责任,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激发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承担责任的意识和勇气。
四、注重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人的精神健康和人格发展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和勇气等素质,促进其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
此外,德育工作还要注重人格发展,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正、勇气、正直和自律等品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观。
五、强调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力,应该被尊重和发掘。
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共3篇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共3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1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特定阶级关系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因此,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必须把握它所表达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道德的起源和根据。
人在生产劳动、交往生活中,必须遵循某些规范和原则,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信任、团结、互助、合作、公正、勤劳、正直、诚信等道德价值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感。
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表明了社会生活的内在需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道德是历史的产物,是生产和交往的结果,是阶级关系的反映。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是旧有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因此是虚伪的、反动的、矛盾的。
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则是新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是真实的、进步的、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任务就在于选择、反映和引导社会意识的历史发展方向,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也强调道德的动态性和时代性。
社会生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级要求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应该以符合人类长期利益为基础,以突破现实困局、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为方向,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应该是人类自身决定的,在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形成,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扩展。
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应该是自觉的、自由的和自律的,而不是强制的、压迫的和受制于特定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全面发展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二、人际需要理论 (二)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
舒兹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舒兹假设每个人都有三种人际需要: 1、人际需要的基本内容 (1)人际沟通需要。(个体参与群体的需要,是人们形成和保 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 •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历年真题
单选
• • •
3、著名的“霍桑实验”的结果是形成了(A ) A、人群关系理论 B、人际需要理论 C、人际交换理论 D、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2)人际支配的需要:人际关系中的所谓支配权。 儿童时代的这种经验可能形成三种个体行为的控制类型: “拒绝型”: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拒绝支配权或不负责任,甘
当服从者
“独裁型”:倾向控制他人,好为人师,以支配他人为满足 “民主型”:对自己掌权和服从别人支配都能感到满意
第二章 人际关系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第二节 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 第三节 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第四节 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德育心理发展理论流派

德育心理发展理论流派引言德育心理发展理论是关于个体德育过程中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于德育心理发展的观点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多个流派。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德育心理发展理论流派。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德育心理发展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这个理论中,皮亚杰将德育看作是个体思维能力发展的一部分,强调了德育与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于个体德育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学习和发展在社会交往中发生,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协作来构建知识和思维能力。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塑造和引导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德育心理发展的角度。
该理论认为,个体有着一系列的人类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德育过程中,满足这些需求可以促进个体心理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4.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个体拥有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德育应该以个体发展为中心,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为个体提供积极的成长环境,让个体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
5. 古典心理学派的行为主义理论古典心理学派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德育是通过行为的塑造和强化来实现的。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给予正向的奖励和惩罚,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作用。
总结德育心理发展理论流派有很多,其中包括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和古典心理学派的行为主义理论等。
每个理论流派都对于个体德育心理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理解,为教育者在实践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政 治研 究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德 育 人 际 环 境 理 论 的 新 发 展
张伟 强
( 阳学 院 邵 湖南 邵阳 4 20 ) 2 0 0
摘
要: 马克 思主义 的德 育环境理论 , 主要阐述 了人与环境 的关 系, 即环境创 造人和人改造环境 且二者统 一于社会实 践
的基本思想 , 同时指 出人 的思想政 治道德素质的形成 , 既靠教育 , 靠环境 , 靠 自身努 力。 当前高校 德 育 中人 际关系环境 也 还 理论发展 的新趋势 : 一是 更加 重视 隐性教育 的研 究与开发 ; 二是社会资本理论 的影响 , 育环境研 究中人际环境 与人 际关 系 德 的研究逐步处于 中心地位 , 在德 育实践 中受人重视。 由于社会 资本 理论 也逐步 渗透到教 育研 究领域 , 育研 究者也 意识 到 教 人际环境与人 际环境在学校德育 中的主要作用 , 因此更加注重德 育人 际环境 的研 究。 关键 词 : 高校德 育; 际环境 ; 展 人 发
的环境 , 并创造新环境 、 新历史 的过程 。“ 历史 ’ ‘ 并不 是把人 当做达 到 自己 目的的工 具来利 用 的某种 特殊 人格 。历史 不 过 是 追 求 着 自己 目的 的人 的活 动 而
挥 的首要 因素。马克思 在《 哲学 的贫困》 中写道 : 亚 “
当 ・ 斯密 比蒲鲁 东先生 所想象 的要看 得远 些。他 很 清楚地看到 :个人之间天赋 的差异 , 际上 没有 我们 ‘ 实
作者简介 : 张伟强( 9 3 ) 男 , 16 一 , 湖南邵 阳县人 , 阳学院教授 。 邵
三是 环境制约 个体才 能的形成 和发挥 。与生产 力水平相联 系的社会分 工是制 约人 的才能形 成和发
和交往方 式 , 随着需 要 的 改变 而改 变 它 的社 会 制 并
度。 _ ”l 因此 , 人类 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改变 自己周围
设想的那 么大 ; 这些 十分不 同的、 看来是 使从 事各种
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 区别 的才 赋 , 与其说是分工 的 原 因, 不如说是分工 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 的 ’ 原始差别要 比家犬和猎犬之 间的差 别小得多 , 他们之 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 的。 其次 , ” 不合理 的社会 制度
“ 环境创造人” 的命题 。马克思对此并 没有全盘 否定 , 而是 以唯物辩证 法为 指导对 它们 作 了全面 的批判 和 继承 , “ 将 环境创造人 ” 的思想推进到一个 新的 时代 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度。
马克思关于 “ 环境创造人 ” 的思想 , 阐明 了人才成
长 的受 动 性 , 一 观 点 包 括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这
一
是环 境 为人 才 个体 的发 展 提 供 基 础 和 条 件。
话, 人们 的意识 , 随着人们 的物质生 活条件 、 人们 的社
会关 系、 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 。 ”
“ 人们 自己创造 自己的历史 , 但是 他们 并不 是 随心所
收 稿 日期 : 0 2 9—1 0 0—1 8
欲地创造 , 并不 是在 他们 自己选定 的条 件下 创造 , 而
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 、 从过去 继承下 来的条件 下创 造 。 这些条件包括 “ ” 一定 的物 质结果 、 一定 数量 的 生产力总和 , 人和 自然以及人 与人在历 史上形成 的关
社会实践 的基本思想 , 同时 指 出人 的思想政 治道德 素 质 的形成 , 既靠 教育 , 也靠 环 境 , 靠 自身 努力 , 一 还 这
制 约着 人 们 才 能 的 形 成 和 发 挥 。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处
已。 ¨ 通过这种方式 , 类推动 历史前进 , ”列 人 同时也提
升着 自己的能力 , 这种能力 的提升反过来 又会让 人们
去 更好 地 改 造 环 境 。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 际环境 的理论 , 大学德育 与人 际环境 的关系 , 简言之 就是 : 高校 德育 离不开人 际环
第 8卷 第 6期 20 0 9年 l 2月
邵 阳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杜
V o _ N0 6 l8 .
Junl fS ayn nvrt( oi c neE io ) ora o ho agU iesy Sca Si c dt n i l e i
De . o 9 e 2o
思想指导着我们在 当代德育 实践 中 , 当处 理三者 之 恰 间的相互关系 , 从而更有效地 加强高 校德育 人际环境
的建 设 。
系……它们也预先规定新 的一 代 的生 活条件 , 它得 使
到一定的发展 和具有 特殊 性质 ” 人 们只 能在这 些 。 既定的外部环境 的基础上进行 创造 , 因而就不可 能有 离开时代条件的创造“ 人才” 。
中图分类号 :68 D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1 1 (0 9 0 0 1 0 17 0 2 20 )6— 0 1— 4
马克思 主义 的德育环境 理论 , 主要 阐述 了人 与环
境 的关 系 , 即环 境 创 造 人 和 人 改 造 环 境 且 二 者 统 一 于
二是 环 境 决定 人 才 发 展 的水 平 。恩 格 斯 在 论 述 黑
人与环境 的关系 自古 以来一直 是思想 家 、 哲学 家 思考 的重点 , 马克思 以前 , 们 做 了许 多 积极 的探 在 人
索 。特 别 是 法 国唯 物 主 义 哲 学 家 在 1 纪 就 提 出 了 8世
格尔的思想发展时指 出, 黑格尔受到三个方 面的限制, 其中一个方面就是 “ 他受 那个时代 的在广度 和深度方 面同样有限的知识和见解的限制” 这就是说人才 的 。 发展水平与环境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而且这些条件 “ 达到什么程度 , 我们便认识 到什 么程度 。 ‘ ” 观念 的东 西不过是外部移人人的头脑 并在人 的头脑 中改造过 的 物质的东西而 已。 ‘ ” 人们 的观念 、观点和概念 , 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