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层析法分离色素
叶绿素的分离原理

叶绿素的分离原理
叶绿素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其在溶解剂中的溶解性差异来实现的。
叶绿素是一种具有吸光性的色素,它可以吸收可见光的蓝、绿和红光,并反射绿光,使植物呈现绿色。
为了将叶绿素从其他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可以采用色谱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纸层析和薄层层析。
纸层析法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叶绿素分离方法。
它基于叶绿素在纸上移动速度与其在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关的原理。
首先,制备一片纸层析片,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将溶液在纸上滴上,待溶液迁移并达到足够高度后,取出纸片,利用气温或紫外灯观察到的色斑来确定叶绿素的位置。
薄层层析法是一种更为精确和灵敏的叶绿素分离方法。
它基于叶绿素在薄层层析板上迁移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首先,在薄层层析板上涂上一层吸附剂,通常是硅胶。
然后,在涂层上滴上样品溶液,并放入层析槽中,使溶剂慢慢上升。
当溶剂达到一定高度时,取出薄层层析板并在紫外灯下观察色斑。
通过与标准叶绿素的Rf 值(色斑移动距离与溶剂移动距离之比)进行
比较,可以确定叶绿素的存在和纯度。
总的来说,叶绿素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其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利用色谱技术将其与其他化合物分离开来。
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是常用的叶绿素分离方法,可以通过观察色斑或比较Rf 值来
确定叶绿素的存在和纯度。
色素分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薄层色谱法(TLC)在色素分离中的应用。
2. 熟悉不同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以及其在薄层色谱上的分离原理。
3. 观察并分析叶绿体中主要色素的分布情况。
二、实验原理叶绿体中含有多种色素,其中主要的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
这些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为薄层板,流动相为有机溶剂,不同色素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无水乙醇、层析液(石油醚:丙酮:苯=20:2:1)、硅胶G薄层板、毛细管、培养皿、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研钵、漏斗、烘箱、酒精灯、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提取叶绿体色素:将新鲜菠菜叶洗净,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研磨充分后,静置片刻,取上清液待用。
2. 制备薄层板:将硅胶G薄层板置于烘箱中,预热至100℃左右,取出后均匀涂布一层薄层硅胶G,待其干燥后,放入烘箱中活化30分钟。
3. 点样:用毛细管吸取少量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薄层板的一端点样,点样时注意不要重叠,点样量不宜过多。
4. 展开色谱:将点样的薄层板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层析液,使层析液高度不超过点样线。
待层析液前沿上升至距薄层板顶部1cm左右时,取出薄层板,晾干。
5. 观察与分析:将分离后的薄层板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各色素的Rf值(即移动距离与展开距离的比值),并分析各色素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色素分离结果:经过薄层色谱分离,叶绿体色素主要分为四种,从上至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2. Rf值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胡萝卜素的Rf值为0.4,叶黄素的Rf值为0.6,叶绿素a的Rf值为0.8,叶绿素b的Rf值为0.9。
3. 结果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叶绿体中的主要色素在薄层色谱上得到了较好的分离。
这表明不同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存在差异,从而实现了分离。
色素的分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薄层色谱法(TLC)在色素分离中的应用。
2. 探究植物叶片中不同色素的组成及其分离效果。
3. 了解色素的溶解性、极性和吸附性等性质。
二、实验原理植物叶片中含有多种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等。
这些色素在植物体内起着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
由于不同色素的溶解性、极性和吸附性等性质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性质将它们分离。
本实验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色素分离。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分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使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丙酮、无水乙醇、硅胶G、层析板、毛细管、剪刀、镊子、研钵、漏斗、烧杯、培养皿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紫外灯、天平、电子分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色素提取:将新鲜菠菜叶洗净、晾干,剪成小块,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丙酮和无水乙醇,研磨至充分溶解,收集滤液。
2. 制备薄层板:将硅胶G与适量丙酮混合,倒入层析板中,使其均匀铺展,晾干。
3. 点样:用毛细管吸取提取液,滴在层析板上,形成直径约2mm的滤液斑。
4. 展开与分离:将层析板放入盛有适量丙酮的烧杯中,使丙酮沿层析板向上移动,待溶剂前沿到达距板顶约1cm处时取出,晾干。
5. 观察与鉴定:将层析板放入紫外灯下观察,根据不同色素在紫外灯下的荧光特性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色素分离效果:通过实验,成功地将菠菜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等色素分离。
2. 色素鉴定:根据不同色素在紫外灯下的荧光特性,鉴定出以下色素:- 叶绿素:蓝绿色荧光;- 类胡萝卜素:橙黄色荧光;- 黄酮类:黄色荧光。
3. 实验结果分析:- 色素在层析板上的分离效果与各色素的极性、溶解性及吸附性有关。
极性小的色素在流动相中移动速度快,极性大的色素在固定相中移动速度快。
- 丙酮作为流动相,具有较好的溶解性,有利于色素的分离。
薄层层析及绿色叶色素提取

薄层层析及绿色叶色素提取1.什么叫薄层层析法?原理是什么啊?薄层层析又叫薄层色谱,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质。
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
一方面适用于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离;另一方面若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
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
故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资。
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薄层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7×3cm左右)上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带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凉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
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
薄层层析,又名薄层色谱.是色谱法的一种类型.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者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者其他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各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者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种组分分开.流动的混合物溶液称为流动相;固定的物质称为固定相.薄层层析法的固定相是涂在玻璃板上的硅胶或者氧化铝.2、薄层层析取三块显微载玻片,用硅胶G加0.5%羧甲基纤维素调制后制板,晾干后在110?活化1h。
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分离原理

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分离原理叶绿素和叶黄素是植物中两种重要的色素分子,它们在光合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叶绿素是绿色素分子,吸收蓝光和红光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光合作用的反应。
而叶黄素则是黄色素,主要起到护色作用,吸收紫外光,保护植物免受光损伤。
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分离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以下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分离原理。
1. 薄层色谱法(TLC):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通过涂覆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如硅胶或薄层板)对样品进行分离。
当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上升时,叶绿素和叶黄素根据它们与吸附剂的亲和力不同而分离开来。
之后,使用可见光或紫外线照射薄层板,叶绿素和叶黄素会显示出不同的色斑,可以通过对色斑的形状、颜色和强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分离情况。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溶液相交换和分配机理的色谱技术,常用于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领域。
在HPLC中,样品通过一个液相柱,柱内填充有吸附剂,并通过流动相的推动进入柱内。
由于叶绿素和叶黄素在化学结构上的差异,它们与柱内吸附剂的相亲性也不同,从而在柱内分离。
通过检测流出柱的物质浓度或荧光信号,可以获得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峰值,进而确定它们的分离情况。
3. 柱层析法:柱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物质分离技术,通过利用样品的化学特性与填充在柱内的固定相的相亲性差异,将物质分离开来。
对于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分离,可以将柱内填充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吸附剂,如高分子凝胶、海胆骨架和金属螯合剂等,这些吸附剂具有不同的结构、吸附性质和选择性,可将叶绿素和叶黄素分离开来。
柱层析法分离后的物质可以通过一系列分离和检测手段,如色谱检测、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检测等,确定分离的效果。
4. 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一种基于物质溶解性差异的分离方法,通过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利用叶绿素和叶黄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来分离两种色素。
溶剂萃取法通常需要选用不同极性和亲溶剂性质的溶剂,如乙酸乙酯、乙醇和正己烷等,以提高叶绿素和叶黄素的溶解度不同。
用薄层层析法分离菠菜中的色素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第2 3卷
强 。但高氯 酸与 羟基 化合物 可 生成 不稳定 的高
氯酸 酯, 引起 易燃 易爆现象 。理 论 上讲 . 度 易 温
提高 了消 化率 。通 过对 硝 酸、 过氧 化氢 、 高氯 酸 不 同混合 比例 实验 的对 比. 出 3种物 质 的 最 得 佳 比侧 为 22 1 : 。通过 对 2种消 化 液的 平 行 对 比测 定, 明二 者 具 有 较好 的一 致性 , 密度 、 表 精 回收率 实验 表 明 . 改进 的 预 处理 方 法具 有很 好
在 已活化 的硅 胶板 的 一端 , 边 缘 1 5 c 距 . m 处 点样 , 样 品 点 直径 约 为 2 mm。在 层析 缸 使
1 中国 预 防 医 学 科 学 院 标 准 处 食 品 卫 生 国 家 标
准 编( ) 北京 : 国标准出版社, 9 72 7 4. 中 19 .1 2 翟 永倍 . 现代 食 品分析手 册 . 北京 : 北京 大学 出
3 李述信 . 分析 样 品的预 处理 . 京 : 北 中国光学 学 会光谱委 员会。9 5 5 7 1 8 .3
收 稽 1期 :0 01.3 3 2 0 .20
磨 . 滤。 滤 渣 加 1 过 0mL混 合 液 再 研 提 2次 , 合并滤 液, 分 液 漏斗 分 去 醇 层 , 缩 醚 层 溶 用 浓 液 。将醚 层放 在 干燥 的 三 角瓶 中, 5g无 水 加 硫酸 钠 振荡 5mi, 燥, n干 提取 液避 光保 存 。 2 文 献 [] ) 2 所述方 法 ( 称方 法 2 : 简 )称取 菠 菜 叶 5g 用 3 , 0mL石 油醚一 乙醇 ( :) 2 I混合 液分 3次研磨 , 用等 量的水洗 3 , 再 次 干燥 , 层 加 2 醚 g无水硫 酸钠 除去 水分, 取液避 光保 存 。 提 3 实验 改进 方法 ( 进 法 )菠 菜 叶 5g 先 ) 改 , , 用 l OmL丙酮研 磨 菠菜 叶, 再用 1 0mL石油 醚 研 磨 , 滤 , 液 加 2g无 水 硫 酸 钠 除去 水 分 , 过 滤 提取 液避 光保 存 。 提取 液 的展开分 离 : m×1 m玻 璃 片 . 5c 4c
8.实验八 色素的薄层层析

六、思考题
1.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可用Rf值来 鉴定化合物?
2.展开时若展开剂浸泡到样点,对实验结果会产生 什么影响?
2.试剂: 硅胶G1.5g,羧甲基纤维素钠(5g/l)6ml 展开剂:18%醋酸溶液 样品:甲基橙、荧光黄的1%乙醇溶液及混
合物
三、操作部分
1. 薄层板的制备 取硅胶G1.5g置于研钵中,加入5g/l羧甲基 纤维素钠清液4-6ml,研调成均匀糊状后,立 即倾于洁净载玻片上,用手左右摇晃,使糊状 物迅速铺平,布满整块载玻片。将薄层板放于 水平平面上晾干后,置于105-110℃烘箱中烘 30min火花,然后放在干燥器内保存备用。
实验十七 色素的薄层层析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薄层层析的一般操作和定性鉴定方法 2.了解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
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微量物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 实验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而快速的特点。
将吸附剂(或称固相支持物,如硅胶G、硅藻 土、氧化铝、氧化镁、纤维素粉等)均匀地铺 在玻璃板上使其成薄层。将待分析的样品点加 到薄层板的一端,然后把该端浸入适宜的展层 剂(如苯酚-水、正丁醇-冰醋酸-水等)在密闭 的层析缸中展层。
2. 样品、展开剂的配置 样品:甲基橙 、荧光黄1%乙醇溶液
及其混合物。
展开剂:18%醋酸溶液
3. 点样 取内径约0.5mm管口平整的毛细玻管
3支,分别吸取甲基橙、荧光黄1%乙醇溶 液及混合液,在距薄层板底端2.5cm处、 间距1cm宽的位置上轻触点样,点样处干 后在原点样处重复点加1~2次。
4.展层 在层析缸中加入展开剂约1.5cm深,
薄层色谱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

四、实验步骤
3. 叶绿素的提取
在研钵中放人几片 (约 5g)菠菜叶 (新鲜的或冷冻 的都可以,如果是冷冻的。 解冻后包在纸中轻压吸去水 分),加入1OmL2:1的石油 醚和乙醇混合液,适当研磨 (不要研成糊状,否则会给 分离造成困难)。
将提取液用滴管转移至小分液 漏斗中,加入10mL饱和NaCl溶液 (防止生成乳浊液)除去水溶性物质, 分去水层; 再用蒸馏水洗涤两次; 将有机层转入干燥的小锥形瓶 中,加2g无水Na2SO4干燥; 干燥后的液体倾至另一锥形瓶 中。
方法:
倾注法 平铺法 浸涂法
固化: 将铺好的薄层板放在己
校正平面的平板上晾干。
活化: 将干透的薄层板置于烘箱中 加热活化。活化时需慢慢升温,硅 胶在约110℃左右活化30-60分钟可 得Ⅳ-Ⅴ级活性的薄层板。
四、实验步骤
2.配制展开剂 将 苯:丙酮:石油醚按2 : 1 : 2V/V混合共 20mL倒入干净且干燥的层析缸中,盖好盖子, 备用。一般展开剂要配好后饱和15-30min后 才可使用。
5.展开
薄层的展开需 在密闭的容器中进 行。 将点好样的 薄层板放人色谱器 中进行展开。 点 样的位置必须在展 开剂液面之上
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的前沿 (离顶 端5-10mm)或各组分已明显分开时, 取出薄层板用铅笔或小针划出前沿的 位置即终点线,放平晾干,之后即显 色,如果为无色物质,需喷显色剂显 色。
6.计算比移值
显色后,记下各斑点中 心位置,通常用比移值Rf表 示物质移动的相对距离。
Rf=
自原点始溶质所走的距离 自原点始溶剂所走的距离
影响Rf值的因素:
分析方法(薄层色谱、纸色 谱);固定相的种类,流动相的种 类(展开剂);温度;物质的分子 结构等。 起 点 线 根据Rf值的不同对各组分进行 鉴定,因此色谱法可以用于物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色素的分离(层析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薄层板的制备及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2.掌握吸附剂活度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3. 掌握偶氮苯和苏丹红(III)的分离方法
二、实验原理
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板的一端,然后将点样端浸入适宜的展开剂中, 在密闭的层析缸中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
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薄层层析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硅胶、硅藻土)、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薄层层析中以吸附薄层为多用,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氧化铝的活化温度为150℃-160℃,硅胶的活化温度为105℃-110℃)。
吸附薄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能力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的解吸附能力的不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
分配薄层层析在展开过程中,各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作连续不断的分配,由于各成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而可以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选择展开剂视被分离物的极性及支持剂的性质而定。
如果薄层层析所用的支持剂是吸附剂,在同一吸附剂上,不同化合物的吸附性质有如下规律:1.饱和碳氢化合物不易被吸附;2.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易被吸附,分子中双键愈多,则吸附得愈紧密;3.当碳氢化合物被一个功能基取代后,吸附性增大。
吸附性较大的化合物,一般需用极性较大的溶剂才能推动它。
选择展开剂的另一个依据是溶剂的极性大小。
极性大的化合物需用极性大的展开剂,极性小的化合物需用极性小的展开剂。
一般情况下,先选用单一展开剂如苯、氯仿、乙醇等,如发现样品个组分的R f值较大,可改用或加入适量极性小的展开剂如石油醚等。
反之,若样品的个R f值较小,则可加入适量极性较大的展开剂展开,或在原来的溶剂中加入一定量极性较大的溶剂进行展层。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二种或三种溶剂的混合物作展开剂,这样更有利于调配展开剂的极性,改善分离效果。
通常希望R f值在0.2-0.8范围内,最理想的R f 值是0.4-0.5之间。
溶剂极性大小的次序是:石油醚 < 二硫化碳 < 四氯化碳 < 三氯乙烯 < 苯 < 二氯甲烷< 氯仿 < 乙醚 < 乙酸乙酯 < 乙酸甲酯 < 丙酮 < 正丙醇 < 甲醇 < 水。
三、时间安排
四、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1. 仪器与设备
载玻片、玻璃片、毛细管、层析缸、滴瓶、喷雾瓶、电吹风、喷雾器、烘箱、干燥器、直尺。
2. 药品
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展开剂、显色剂等。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1.薄层板的制备
(1)硅胶(G)薄层板的制备
【调浆】取硅胶G或硅胶GF(吸附剂)1份约3g,置烧杯中,慢慢加入含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8ml,调成均匀的膏状.
【涂布】用滴管吸取此糊状,涂布洁净、干燥的玻璃板上(轻轻振动玻璃板,使薄层面平整均匀,表面光洁)
【干燥】室温下在水平位置放置0.5h,待薄层发白近干。
【活化】将凉干的薄层板置于烘箱中105℃活化0.5-1 h,冷后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活化温度和时间可依需要调整,一般检识水溶性成分或一些极性大的成分时,所用薄层板只在空气中自然干燥,不经活化即可贮存备用。
青岛海洋化工厂出售的薄层层析用硅胶在吸附剂名称之后加几个字标明的意思是:硅胶G(G是Gypsum石膏的缩写,表示加了石膏)、硅胶H(H表示不加石膏)、硅胶GF254(F254表示加石膏和波长254显绿色荧光的硅酸锌锰)、硅胶GF365(表示加石膏和波长365nm显黄色荧光的硫化锌镉)
铺板的加水量及活化时间
2. 吸附剂硅胶的活度测定
一般选用三种染料的薄层层析法进行测定。
欧洲药典1969年记载用0.01 %二甲基黄(Dimethy-yellow. p-Dimethylaminoazobenzene)、苏丹红(Sudan Ⅲ)、靛酚蓝(Indophenol blue 4-Tapnthoquinone-4-dimethyl aminoaniline)的苯溶液各10 μl点滴于硅胶G或硅胶H薄层上,以苯为展开剂,展开10 cm(约20 min),三种染料应明显分离,靛酚蓝斑点接近于起始线,二甲基黄斑点在薄层的当中,苏丹红斑点在靛酚蓝与二甲基黄斑点之间,则认为薄层板活性符合要求。
1.点样
取上述方法制备好的薄层板,在距一端1cm处,用铅笔轻轻划一条线作为起始线,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点于起始线上。
点样的要求:点样量适当,样点直径小于2-3 mm;干后间隔反复点样;多个样点时,间隔为2 cm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分别点上苏丹红,偶氮苯以及混合物
【展开】在层析缸中加入扩展剂1cm厚,加盖平衡0.5 h。
当样点上的溶剂充分挥干后,将薄层板点样端浸入扩展剂,扩展剂液面应低于点样线。
盖好层析缸盖,上行展层。
当展层剂前沿离薄板顶端2cm时,停止展层,取出薄板,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界线,用热风吹干。
要求:密闭容器可选用层析缸、标本缸、标本筒等;展开方式有上行法、下行法之分,展开方向有单向、双向、多次展开等。
【显色】如果化合物本身有颜色,就可直接观察它的斑点。
如果本身无色,可先在紫外灯光下观察有无荧光斑点(有苯环的物质都有),用铅笔在薄层板上划出斑点的位置;对于在紫外灯光下不显色的,可放在含少量碘蒸气的容器中显色或者用适当的显色剂处理来检查色点(因为许多化合物都能和碘成黄棕色斑点),显色后,立即用铅笔标出斑点的位置,以方便计算各个斑点的比移值,从而提供定性与定量的依据。
【比移值的计算与定性、定量】展开结束后,经过各种显色操作后,样品中各个成分的斑点可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离,为了表达各成分的相对位置(极性)通常以比移值作为称量斑点位置的指标。
比移值的符号为R f:
注意事项:薄层层析的R f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使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了,结果的重现性仍较差。
因此,薄层定性时常与标准品一起点样进行对比分析。
六、思考题
3. 薄层板的涂布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4. 点样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5. 展开前层析缸内空间为什么要用溶剂蒸汽预先进行饱和?
6. 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为什么可利用R f值来鉴定化合物?
7. 在混合物薄层色谱中,如何判定各组分在薄层上的位置?
8. 展开剂的高度若超过了点样线,对薄层色谱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