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的理解

洋务运动的理解

洋务运动的理解洋务运动是指中国晚清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尝试引进西方科技和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该运动起源于清朝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科技实力的相对滞后,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应对外敌侵略。

以下是对洋务运动的主要理解:1. 起源背景:洋务运动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侵略者所带来的先进科技的压力。

清朝政府意识到自身的传统体制和技术水平已无法满足时局需求,因此寻求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2. 学习西方技术:洋务运动包括引进西方的军事、工业、航海、通信等各个领域的技术。

为此,清政府设立了许多洋务机构和学堂,聘请外国专家来传授知识。

3. 洋务派和自强派:在洋务运动中,存在两个主要派别,即洋务派和自强派。

洋务派更倾向于简单引进西方技术,而自强派则更强调学以致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4. 成果与问题:洋务运动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建造了一些新式军舰、修建了铁路、设立了一些现代化的军械工厂等。

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官僚腐败和对于西方技术的盲目模仿,导致许多项目成果并不显著,甚至有些是失败的。

5. 失败原因:洋务运动虽有一定的技术引进,但由于存在内外部种种问题,如官僚体制的腐败、科技水平的不足、社会制度的问题等,使得整体推进不如预期。

此外,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赔款等事实也削弱了这一运动的动力。

6. 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其尝试引进西方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开创了先河。

后来的变革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洋务运动知识点概述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1. 内忧外患:19世纪中叶,清朝国内民变不断,如太平天国运动;外部则面临列强的侵略压力,如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自强求富:洋务运动的口号,反映了清朝统治者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增强国力。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 曾国藩:倡导实用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工业企业——江南制造局。

2. 李鸿章:主导北洋舰队的建设,推动了铁路、电报等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3.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即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科技和制度。

三、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1. 建立洋务企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

2. 建立新式军队: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如北洋舰队和淮军。

3. 教育改革:设立同文馆等教育机构,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四、洋务运动的成就与局限1. 成就:-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 改善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高了国际地位。

2. 局限:- 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改革不彻底。

- 重视物质技术,忽视了制度和思想的变革。

- 洋务企业经营不善,效率低下,依赖政府补贴。

五、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 为中国的近代化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人才。

2.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自强意识。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1. 积极方面: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国内外压力时的一次自救尝试,对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消极方面: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和局限性,洋务运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最终未能阻止帝国主义的侵略。

七、结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改革的局限性,未能实现根本性的社会变革。

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是指中国清朝晚期以洋务派为中心,推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与制度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其目的是通过汲取西方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中国的国力,改革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以及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1. 洋务派的兴起洋务派是在鸦片战争后兴起的一股改革思潮。

他们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主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提升中国的国力。

代表人物有魏源、奕䜣等。

2. 洋务运动的内容2.1 科学技术的引进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在此期间,大量的技术书籍、器械、设备等被引进到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其中主要涉及冶金、机械、矿产、交通等领域的科技引进。

2.2 教育改革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

一批学校和机构如洋务学堂、北洋学堂以及日后的清华学校等应运而生,这些学校遵循西方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具备西方科学知识的人才。

2.3 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在此期间,洋务派投资兴办了很多纺织厂、造船厂、兵器厂等工业企业,引进和使用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比如英国的斯密斯锻造机械等,使中国工业迈入了新的阶段。

2.4 军队的改革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队的改革。

洋务派提倡改革军制,引进西方的武器、战术和战略。

他们派遣大量的人员到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学习军事知识,并设立军事学院和军事工厂,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5 政治体制的改革洋务运动也试图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

洋务派主张借鉴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为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他们希望通过参考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政制度来实现政治的现代化。

3. 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未能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技术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和设备,为中国近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教育方面,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为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了基础。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国自身落后的情况下,启动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1. 背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同时也面临着自身长期以
来的闭关锁国和科技落后的问题。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差距。

2. 起因:洋务运动的起因主要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对中国进行不平等条约的迫使,使得一些开明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自觉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改革。

3. 目标: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以加强中国的国防和实力,
并通过自主创新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 内容:洋务运动主要包括洋务派的改革和造船、兴办工厂、铁路、矿山、电报等一
系列实际行动。

5. 洋务派:洋务派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他们主张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推行变法政策,以提升中国的国力。

6. 妥酌洋务:洋务运动中崇尚洋务的观点,他们着重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以
提升中国在战争中的实力。

7. 航运事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兴办了一批造船厂、铁路和电报系统,这一系列建
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8. 成果和影响: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航运能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和外国势力的限制,洋务运动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就是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历史趣闻洋务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爆发的时间及口号是?

历史趣闻洋务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爆发的时间及口号是?

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爆发的时间及口号是?导语: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前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前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后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富”。

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农民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

一些有权势的官僚,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到90年代,从西方引进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在国内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创建海军,以及兴办一些教育事业。

这就是洋务运动。

从事这些运动的官僚,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央是奕訢,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

6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通过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开始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生产枪炮炸药和轮船。

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生产轮船,分拨海军和各省巡防缉私之用。

洋务派先后共办了二十几个军事工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湖北枪炮厂。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所有权和生产管理权完全从属于封建政府,因此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军事工业普遍采用雇佣劳动制度,因此也具有资本主义性。

70年代以后,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创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主要是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即招商投资入股,官方派人经营管理。

此外还有“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工业。

洋务派先后创办民用工业20个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李鸿章筹办的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以及张之洞兴办的汉阳铁厂。

80年代开平矿务局还修建铁路运煤,开创了中国铁路运输事业。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时间 1861年-1895年)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

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

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

洋务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洋务运动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战术,组建新式军队,进行军事训练和改革,以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同时,还进行了军事工业的兴办,建立了洋务派的兵工厂和船厂,开始自行生产军火和军舰,以减少对外国武器的依赖。

其次,洋务运动在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兴办了一批洋务工厂,开始进行工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和税收改革,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此外,洋务运动还在文化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国家留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科技实力。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兴办了一批西式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以培养国家的人才队伍,提高国家的综合素质。

最后,洋务运动还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宪政改革和行政改革,以提高国家的政治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政治改革,加强国家的军事管理和指挥系统,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改革运动,它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以挽救国家危亡,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

虽然这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终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命运。

但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它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什么是洋务运动

什么是洋务运动

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具体介绍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概述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发展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师夷之长技以求富”分别是前期与后期的运动口号和目标。

该运动自1861年至1895年,持续约35年。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西方工业运动,它在封建皇权的背景下发生的。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技及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的公司体制则为国帯来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有助中国走上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然而当时的中国,却难逃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

因为清军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的信心,使洋务运动黯然收场。

洋务派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他们还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派还开办了“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

这些人的活跃成为以后中国现代化运动深入的重要力量。

[2]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史为鉴 展望未来
明治维新
PK
洋务运动
• 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是多方面 的。其影响之深远以至于今。在现代化的竞赛 跑道上,日本仍然走在我国前面。日本现在的 许多东西也引起我们注意,值得我们学习,这 样比较一下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异同,研究 一下明治维新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不仅是 历史研究的需要,也该于现实有所裨益吧! •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 骏而我骑驴”。这是左宗棠奏设福州船厂时,对中 日两国近代化进展情况的描写。
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 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 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 革的序幕。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 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道路,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的序幕。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
时间 1861——1894 共33年 背景 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
改革开放
1978年至今 共35年 1911 年 清宣 统 帝 禅 让 隐 退 ; 1931年 9.18失东北;1937, 全面抗战;1945日本投降;1976 年 建成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国家动员能力近于无限大 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主动 度、人文科学, “表”“里”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 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 1838年中进士 1839年任侍郎 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 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 练 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 约一万七千人 1870年,他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 天津教案,媚外卖国,屠杀人民, 激起公愤 不久,他就病死了。
洋务运动@改革开放
组员:邓琳 罗丽阳 何春彦 李睿 张安奇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失败原因
洋 务 运 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 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 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 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改良运动。
· 奕忻
奕忻(1833-1898年),爱新觉罗氏,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 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 1860年9月,咸丰帝令奕訢留守北京, “督办和局” 10月24日、25日,奕訢先后与英、法代 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 《北京条约》 1861年1月,奕訢受命为总署大臣主持洋 务的首脑人物 1865年,被罢去议政王职务 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 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 又受命督办军务 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问题
1、环境安全问题。 2、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3、政治、文化发展滞后,民主、法制不健全。
4、经济的地域发展不平衡。
改革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想不挨打就要自强求富! 二、改革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良好的国际 国内环境。 三、要彻底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力排旧思。 四、结合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五、在引进外国技术的同时也要引进外国的管 理体制,但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 新,革故鼎新。
意义
• 为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 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目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 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 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场 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 域内推行改革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 不可避免的。 不可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 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对外妥协投降,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 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 基本失败。
改革开放
背景
•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新的伟大革命 实现了思想的解放开 辟了道路、创新了理 论改革开放才有可能 获得出国学习、生活、 游览的机会,增强国 际化意识,学到更先 进的科技,借鉴创新 的思想和文化,加强 民主意识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 放这两个历史事件 都是中国发展史上 重要的进程,二者都 是政府发起的自上 而下的改革。
·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 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 河北南皮)人 1863年,成进士,先后任湖 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 讲学士等职 1882年,任山西巡抚 1889年,任湖广总督 1908年,张之洞受命督办粤 汉铁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 次年10月病死
以“自强”为名,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 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 业 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 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 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 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 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 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 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1850-1872太平天国起义 国家动员能力低下
目的 维护清王朝地主阶级的封建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
统治 性质 资本主义;被动 “表”
领域 只限于科学技术、军事领域, 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社会制
策划 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共产党人,有邓小平等领导班 者 有李鸿章 左宗棠等人 子
谢谢观术来提高国内的工业化水平 之
The End
无论是失败的洋务运动,还是成功的改革开放,在 现在的社会背景下,都有我们能够学习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确实是被大多数人诟病的,但是其历史警 钟的作用及对改革开放的影响,也不得不让我们重 新审视洋务运动的功劳。总的来说,任何历史都会 或多或少的给我们以启示。作为中国人,谁不希望 自己的国家强盛呢?振兴中华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 任,而历史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并且不断总 结,不断思考,不断前进的机会,透过历史,能让 我们更好的把握未来!
·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 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道光进士 1860年,统领左系湘军 1862年初,升任浙江巡抚 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 局 1867年,调任陕甘总督 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 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 务 次年因病退职死
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内容
•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 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 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 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 展有着巨大影响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 →内地
主要历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1978年 1979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9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进行分税制改革,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农业税条例废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洋务运动虽然打开了中国 的大门,但其成效不大, 没能带领中国走入现代化, 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只 是延缓了清帝国的统治, 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成果 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 提高,国家实力大大增强。
借鉴西方的先进科 学技术
接受开放的思想
向伟大 的邓爷 爷致敬!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经济政策
洋务运动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 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 摇的坚持改革开放。
结合改革开放
谈谈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因为其“自强”、 “求富”目标并未实 现。洋务运动虽然 作出了不少成绩, 但并没有使中国走 上富强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