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及道家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并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以求休养生息。
历史称作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倡导自然无为,倡导与自然人与自然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
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
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论曾写下过名叫《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归纳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释了六家要旨和利害汉初道家思想广泛盛行,加之司马谈论就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与了道家最低的评价。
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
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落没。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是中国主流思想。
之后道家思想扩散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就是最显著的振兴思潮。
先秦各家内,通常都可以区分出来众多教派,道家不完全相同。
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艺志》中,共记有道家著作37种,篇,他们大多写于先秦时期。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 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中。
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
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综述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④道家与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 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 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 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 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 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 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 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 德”、“清静”、“无为”。
《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庄子)
庄子 [人物档案] 姓 名:庄周,字子林 出 生:约公元前369年 逝 世:公元前286年 祖 籍:宋国蒙邑 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庄子》 曾任职务:漆园吏 荣誉称号:逍遥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晚年在陈国居住, 后出关赴秦讲学,不 知所踪。老子是“中 国哲学之父”,遗留 下来的著作仅有《五 千文》,即《老子》, 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 1 “道”——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道”生万物 (3) 道法自然 2 “道”——万物变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对立面会相互转换 (3)弱者道之用 3 为学与为道——认识世界的方式 4 “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形态 ;无为政治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 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
“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严复
杨朱老庄——道家思想综述

7、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 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qú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 齐物论》
儒道比较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 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 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 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 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紫气东来图
而 著 《 道 德 经 》 , 后 出 关 西 。
子关他载度喜西天周 骑令向难关深迈象昭 青,朝逢西通进,王 牛 而以廷的行天,只时 至便请求,道此见, ,迎求道这,为东一 应接作机可知祥方夜 尹圣为会是有瑞有尹 喜人函,自圣之紫喜 请。谷于己人象气观 求老 关是千要,向察
老子出关
范曾· 老子出关图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补充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 章)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深刻、语言最生动的哲学家。
他是道家哲学的第二人。
他的思想和老子一起被称为老子思想。
老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
庄子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最深刻的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更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后来李白、苏东坡等人都很推崇庄子的散文。
庄子散文的特点是想象力瑰丽,多采用独特怪诞的寓言。
可以说,不理解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只是没有具体的形式和意志,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第二,庄子哲学富含辩证法。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物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第三,庄子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人永远不可能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所以努力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庄友友的人生观。
庄子的命运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道自己除了安于生活之外,别无他法。
第五,庄子的齐一论。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如果从更高的层面去观察,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
什么悲欢离合,什么荣华富贵,甚至生死到最后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第六,畅游的想法。
庄子认为,人要想逍遥自在,就必须摆脱物的制约,能够做到物而不是物,无为而治。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无情、无情、无用、无名,最终走向只有神人、圣人、至尊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老庄思想,又称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流派,由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构成。
它强调返璞归真,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将从哲学、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四个方面来总结主要内容。
在哲学方面,老庄思想赋予了“道”以重要地位。
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至高存在。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无欲无为的,是自然的本质。
而庄子进一步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其自然,坚守自己的本性。
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应该悟道归真,修炼自己的性情,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政治方面,老庄思想反对儒家的道德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为法令,民多盗竊;剪除禁令,民自至善。
他认为政府过于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混乱,他主张“以无为而治天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追求“聖人无为之德”,让百姓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发展,不受束缚。
在社会方面,老庄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去干扰它的自然规律。
他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主张“微言大义”。
庄子进一步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摆脱功名利禄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无欲而无不欲的理念,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庄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生的人生境界。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欲无求、虚心谦和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走上“无为之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他认为人要“离奇泰然”,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他主张通过让心灵与世界一体化来达到超脱尘世、获得自由的境界。
综上所述,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展开全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
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
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
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和社会。
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
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
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
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
这也就是虚、静、淡。
“为无为”就是虚,“事无事”就是静,“味无味”就是淡。
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虚就不存欲望。
相反,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
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
《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
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
比方说,虚伪。
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
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道”。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扩展资料
主要思想详细介绍:
道枢说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道家认为为人处事应取道枢之理,将大道比为圆的圆心,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的车轴,所有阴阳的道理像车的辐条一样,与车轴相连;因此所有的车条都有道理,是轮流沉重的,那就该阴则阴,该阳则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自然人”与“社会人”
庄子用大鹏和蜩、学鸠的比喻来说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区别。
“自然人”,就是肯定人性、解放人性、反对任何对人性的束缚。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然人”就是没有受社会异化的人。
而“社会人”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说”,即每个人都要学会克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旷达超脱、清心寡欲,以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性本真的观点,都有利于人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
老庄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从内容到形式都为道教所吸收, 它渗透到道教的基本信仰、神仙体系、 方术仪式、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老子 的《道德经》在《易经》之后,虽然老 子未曾提及《易经》,但是《易经》的 基本的概念----阴阳,变化,刚柔,进退, 祸福,吉凶,都提及了。
乾、 坤、震、巽xù n、 坎、离、艮gè n 、兑
“名”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 或事物的表象。取名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
的名不是永恒的名。道“道”是内在的、实 际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虚的东西。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有名, 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 天地之始,无名无相,一片寂静,不知几劫几 世,突然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有了母,也就有了名, 故“道”是根本,“名”是表象,同时也是实 质。 所谓“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有无相生”
道家思想核心
5、正言若反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 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 运动。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 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 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 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 —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对立面的统一)
五老
说法一: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说法二: 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青帝; 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赤帝; 中央元灵始老天君,号黄帝; 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白帝; 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黑帝。
南斗六司: 天府宫:司命星君 天相宫:司禄星君 天梁宫:延寿星君 天同宫:益算星君 天枢宫:度厄星君 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元: 天枢宫贪狼星君 天璇宫巨门星君 天玑宫禄存星君 天权宫文曲星君 玉衡宫廉贞星君 开阳宫武曲星君 摇光宫破军星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所言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自然变化。 他认为这种道不是人的力量能左右的,不 如听其自然,是天道。孔子“吾道一以贯 之”所言道是人道,是仁义礼智、孝悌忠 信等种种做人的道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五行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
黄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方:木为东方,火为南方,金为西方,
水为北方,土为中央。五行相生的规律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
道家与《周易》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道德经》 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其实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 所以,《道家思想》是从易经思想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八卦:三爻yà o为一卦。象征天、地、雷、 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 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 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 要的地位。
老子及道家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道德经》、 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 文子《通玄真经》
老子《老子》(《道德经》)
4、士人对社会失望,想要拯救即将灭亡的周王 朝,在动乱时期,道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 式固执的守护者人的精神尊严,把人生从无 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 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 和圣洁的心境
道家思想核心
1、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 无”“道法自然”的主张,极 力推崇自然,反对人为。
道家产生的历史原因
八极 应该并不特指顶哪位神灵,而是八个 方向:坎.离.克.震.巽.乾.坤.艮的神灵吧。
2、周王室的黑暗使得人们对母系氏族社 会留恋和赞美,母系神会以女性为权 力核心,这也形成了道家思想贵阴柔 的特点。
道家产生的历史原因
3、即将灭亡的周朝凶残暴戾,私有制产生,奴 隶制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上 人们对现实产生怀疑,不满当时的社会,因 此有“自然无为”的思想。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 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 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 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 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 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 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道家思想核心
3、“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 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 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 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 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 宽容、自然。
道家思想核心
2、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 “无为”即顺应自然,不强作 妄为,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提出 来的。 “不争”是不伸展一己 的侵占意欲,道家反对战争, 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 要求回归自然。“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 社会理想
道家思想核心
3、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 取,主张直觉冥想。主张顺应 自然,人以对待自然的态度对 待他人,对待自己。
道法自然。(章二十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 这里的“天”指有形的太阳系统的自然物理的 天,也就是天文学上的天体之天,天则要效法 道,以道为其运行的依归。
那么道又以什么为效法的对象呢?“道法自 然”。“自”便是自在本身,“然”是应当如 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 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 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
道家思想核心Leabharlann 4、虚其心 “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 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 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 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 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 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 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 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 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 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 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 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 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道家与《周易》
阴阳及五行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 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 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 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 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 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 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 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 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 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 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源,即“一”, 宇宙发展变化的动力或其发展变化所遵循 的规律。
• “一”是宇宙本源的混沌状态,进而生成 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合生成和气,阴阳 二气加上和气,共同生成了宇宙万物。老 子认为宇宙由三气组成。“法”效法,学 习。
道可道,非常道
“道”即宇宙本源,自然界的规律。取道于 寻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掌握的, 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名可名,非常名。
道家产生的历史原因
1、道家的产生首先来源于人类祖先对自然 的崇拜,对灵魂神灵的崇拜道教信神,崇 拜多神。
道教中的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 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四御:北极紫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西太极天皇大 帝,东极青华大帝。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对祖先的 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将中华民族的祖 先——黄帝作为其源头。
——智者的低语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 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 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 ”在 《老子》 中出现了
七十多次。老子认为“道”是天地
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
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道”是宇
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
动之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