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物流、信息化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LISS'2012)征文
信息技术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与发展趋势研究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与发展趋势研究毕业论文信息技术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与发展趋势摘要:本论文研究了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影响,探讨了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和数据的综合分析,本论文得出结论: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未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撑技术,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本章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2. 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2.1 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EDI技术是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最早应用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电子方式实现了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加快了物流信息流通的速度,提高了物流效率。
2.2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过程的全面管理和控制的系统。
它可以实时监控物流环节,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帮助企业优化物流运作,降低成本。
2.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精确定位物流运输车辆的位置,提供实时跟踪和追踪服务,提高物流交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4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的物流数据,提供预测和优化的物流方案,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3. 信息技术对物流行业的影响3.1 提高物流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物流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了物流的运作效率和精确度。
企业可以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
3.2 优化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透明和高效。
企业可以通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监控和控制,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3.3 创新物流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物流服务模式的创新。
例如,共享经济和物流平台的兴起,使得物流服务更加便捷和灵活,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和即时化的需求。
浅谈物流管理的信息化

浅谈物流管理的信息化长期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着“多、小、散、乱”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大力提高医药行业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降低药品流通中的成本,不但有利于增加我国医药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加强与国外医药巨头同台共舞的能力,而且对削减平凡百姓的医疗保障成本有直接的好处。
可以讲,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但利国利民,而且是当务之急。
为了提高我国药品监督的力度,加速整个医药流通行业洗牌,国家出台了医药连锁企业GSP达标规范。
为了以应对WTO的挑战,凡是通不过GSP认证的药品流通企业将无法获得药品经营资格。
GSP(优良商店作业规范,GoodStorePractice)是一个国际通用概念,它指药品经营质量的管理规范,即掌握药品在流通环节全部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从而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一整套管理程序和管理标准。
据医药业内人士透露,由于GSP认证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借助信息化手段是不可能做到的。
从目前来看,GSP认证成为了一家药品流通企业启动信息化工程的最佳切入点。
一、国内外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现状分析1、国外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国外医药集团和连锁药店公司的营运和管理,其信息化程度是特别高的。
公司的客户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都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完成,为公司供应了科学决策的依据和精确、快速运行的保证,从而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效益,同时能更好地为生产企业、消费者供应服务。
依据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全美上网人口中有50%表示曾在网上查询医疗保健相关资讯或购买过药品或保健品。
而目前与医疗保健相关的网站至少接近两万个,JupiterCommunication公司估计,与医药相关的电子商务、广告以及支付一体化市场,将从2000年的9900万美元快速增长为20XX年的21亿美元,实际的医药在线市场期望增长至9.66亿美元。
FDA对网上售药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同时由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行为,严格认证网上药品销售商。
论国际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国际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其实质就是按照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和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成为现代物流系统的灵魂,互联网技术所推动的信息革命使得物流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飞跃,物流信息化受到空前的重视。
本文首先对国际物流基本理论以及国际物流信息话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几个要素进行了逐个分析,最后,在分析出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原因后;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中国物流的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物流信息化国际物流信息化一、国际物流概述1、国际物流的含义所谓国际物流,是指货物和商品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物流。
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有时也称其为国际大流通或大物流。
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2、国际物流的组成国际物流通过货物和商品的国际间移动,来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经营的要求。
国际物流系统包括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信息、流通加工以及国际配送几个子系统。
3、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物流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国际物流产生并迅速发展,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发展、船舶的大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且出现了提高国际物流的服务水平的要求。
同时,这一时期,国际货物联运数量和规模大幅度增加,国际航空物流运输出现。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国际物流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物流设施和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浅析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浅析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商业环境中,物流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物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了推动物流行业高效运作、提升服务质量和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对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浅析,探讨其在物流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
一、物流信息技术的概述物流信息技术是指用于物流各个环节中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的技术手段。
它涵盖了多种技术领域,如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数据交换(EDI)、仓库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旨在实现物流信息的快速、准确和实时传递,优化物流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1、仓储管理在仓储环节,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仓库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仓库管理系统(WMS),可以实现货物的入库、出库、库存盘点等操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条形码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货物,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率。
同时,WMS 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库存信息,帮助企业进行库存控制和决策。
2、运输管理运输是物流的核心环节之一,物流信息技术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使运输企业能够实时跟踪车辆的位置和行驶路线,实现对运输过程的可视化监控。
运输管理系统(TMS)可以优化运输路线规划,提高车辆的装载率,降低运输成本。
此外,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能够实现运输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时传递运输订单、货物状态等信息。
3、配送管理在配送环节,物流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通过手持终端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配送人员可以实时获取配送任务和客户信息,实现快速签收和反馈。
同时,利用物流信息技术还可以进行配送路径的优化,减少配送时间和成本。
4、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
信息检索第三次作业

1 复习并试查找网络有哪些常用的中外文元搜索引擎,并试着通过元搜索引擎查找自己专业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
目前国内的元搜索引擎: ·搜魅网(someta)·马虎聚搜·佐意综合搜索(chinazss)·比比猫(bbmao)觅搜(MetaSoo)·抓虾网聚搜·万纬搜索·知合网的网页搜索·MMGOOGLE图片搜索 ·我要搜搜你·deyeb 社会化搜索引擎·北斗搜索国外的元搜索引擎MetaCrawlerDogpilMammaIxquick:I xqU i ck2 使用搜索引擎(中外文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专门搜索引擎等)查询3--5条与本专业有关的网址,要求注明搜索引擎的名称和查找的信息主题。
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主题:物流工程//wiki/Logistics_Engineering/元搜索引擎:搜魅网主题:物流工程/book/wz/10000054233138.html/ebook.aspx?metaid=m.20101116-m084-w084-1843 查找并利用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网络资源导航,并列举出来。
中国物流导航国外物流网站物流供应链论坛UPS供应链方案网物流研究物流世界4 查找2012年你所学专业召开与即将召开的国际国内相关会议的信息,并列举出来有关网址。
1.关于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准备工作的通知http://219.219.191.244:1980/pe/wuliu/dynamic/meeting/200804/6569.html 2.2012物流、信息化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LISS 2012)/cinfo.aspx?cid=25203.第二届计算机科学与物流工程国际学术会议/html/201203/4245563.html4.2012年交通及物流工程国际会议/company/weblog_viewEntry/9176181.html。
国际物流信息化相关问题的讨论 (2)

国际物流信息化相关问题的讨论200910604125 物流091【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众多企业正在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进入国际市场。
其中,国际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目前国际上物流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也是国际物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并完善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对我国国际物流信息服务行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究和分析物流信息协作网络中的协同运作关键技术,可以为相关的智能化交互技术、协同标准技术、协同运作技术、物流服务跟踪可视化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南。
本文将对国际物流信息化构成要素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具体分析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
【关键词】国际物流中心现代物流物流信息化国际运输信息技术一、国际物流信息化构成要素物流信息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及文件的总称。
物流活动的管理与决策是建立在对信息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基础之上的,如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线路的确定、在途货物跟踪、订单处理、库存状况把握、配送计划制定、分拣等,都需要详细和准确的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与商品交易信息和市场信息三者有密切联系。
国际物流信息是指信息流供给方与需求方进行信息交换与交流而产生的信息流动,它表示了商品品种、数量、时间、空间等各种需求信息在同一国际物流系统内,在不同的物流环节中所处的具体位置。
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技术既是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也赋予了国际物流以信息化的特征。
信息是国际物流的灵魂。
国际物流信息化在国际物流经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信息是否及时准确、真实可靠,管理和应用是否合理都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物流运行的效益。
因此,信息对于国际物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馈控制、支持保障以及作为一种资源的作用三方面。
信息在国际物流系统中可以视为一种重要资源,可以替代库存、储存和经营资金,国际物流活动可以看作是物资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分配和竞争,进行这种活动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掌握相关的信息,以利用现有物资资源取得最大效益。
2012年交通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形势评析

2012年交通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形势评析客户不知道自己所订的货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能够送达指定地点;物流企业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接货、什么时候能够把货运到;司机不知道哪条路会更畅通,哪条路前方发生了交通事故……正是由于这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连通,企业失去了“眼睛”,无论之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多么愉快、顺利,在这最后一环上他们也不得不像盲人一样要么摸着石头过河,要么不停地“问路”或者请别人“带路”,效率因此大大降低,成本也因此上升。
信息化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犹如盲人能够清晰分辨“白天黑夜”。
但是对于每个环节上的每个企业,都无法承担信息化开发和维护所需的巨大成本。
实践告诉我们,物流信息化的提升,不是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一个行业的物流信息化的提升,而是覆盖所有经济行业、涉及所有经济过程、服务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交通物流行业信息化的整体提升,这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三思而后行,谨防步入六大误区误区1:不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盲目立项物流信息化建设解决之道:聘请物流信息化专家对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门指导,要严格按照企业自身的需要合理地选择系统平台和应用逻辑的功能覆盖,同时要看到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和整体性。
误区2:认为找熟悉的软件开发商要比不熟悉的可靠解决之道:不能以是否熟悉开发商作为选择的主要基准,而要对开发商进行细致地观察、分析和比较,要依据多项标准进行综合评价。
误区3:把信息化建设看成是一种阶段性行为解决之道:软件系统的阶段性需求与长远发展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对于那些大多数功能模块无法使用的系统,或者用了也不能提高企业作业效率的系统来说进行适时淘汰也许是正确的决策。
因此,如何正确评价与处理当前正在使用的软件系统是一个相机决策的问题。
CIO们应慎重决定。
误区4:由不懂信息化的人员领导实施物流信息化建设解决之道:物流企业的CIO需要组织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具体包括良好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育与实践背景,较好的管理与组织能力,同时他还要十分熟悉所在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并且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系统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论文

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论文近年来,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物流管理信息化日益推进,信息化已经开展成物流业的明显趋势之一,正是由于信息化的开展,才推动了现代物流的进程,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
本文主要对物流信息管理的概况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其中应用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信息方法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开展趋势,希望能够为物流业提供参考依据。
伴随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开展,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物流管理的作用,并开始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其应用到物流管理实践当中。
物流信息技术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改善供给链活动的速度与质量,提升供给链的经营、管理以及决策能力。
(一)内涵各个国家和地区针对物流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对于我国来说,物流一方面使物品得以流通,通过包装、储存、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来有效满足两地间的供求需要。
基于此,物流管理即指设计、调控物流活动全过程,使它带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物流业获得急剧开展,社会各界逐渐对信息化的价值越来越认可,并且积极参与到其中。
倘假设离开了物流信息技术的强力保障,物流现代化开展那么很难向前开展。
因此,物流信息表现出突出的特点:实时、复杂、广泛,且伴随市场经济而逐渐更新。
物流管理过程中涉及内容非常多,例如运输、存储、加工、包装、装卸等,旨在充分满足广阔顾客的需求。
不仅如此,该项工作还需要多方的积极参与,对其质量要求相对较高。
(二)现状物流是随着现代经济开展而形成的,主要是为了充分满足广阔用户的需求。
当前,由于物流业的带动,物流信息技术获得很大进展。
它以通信、软件、业务管理为主,囊括了诸多新型技术手段,例如条码技术、RFID、EDI、GPS等,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物流管理环境,对提高公司效益起着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Inter环境下,物流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提升、而且其功能价值更加丰富,应用也越来越普及,深受理论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物流、信息化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LISS’2012)征文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istics, Informatics and Service Science/liss2012主办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协办单位:英国雷丁大学赞助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宽诚教育基金会,斯普林格(Springer-V erlag)会议语言:英语会议时间:2012年7月12日至15日会议地点:中国北京信息与通信技术为物流、服务运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发展平台。
物流、信息化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istics, Informatics and Service Science, 简称LISS)旨在汇集物流、信息化、服务科学和服务运作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讨论学术问题,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与学科发展趋势,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及学术思想。
LI SS’2011由北京交通大学、英国雷丁大学以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联合发起,在北京召开,会议来自全球26个国家200多人参加。
该会议论文集已提交ISTP(ISI)和EI Compendex检索,并由Springer-Verlag出版在LNBIP系列丛书中,另有多篇论文被推荐发表在EI Compendex检索的国际期刊上。
本届会议(LISS’2012)将于2012年7月12-15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为“低碳经济环境下管理科学的新挑战”。
会议的议题涉及服务科学、服务创新、服务工程、服务营销、企业资源规划、电子商务、低碳物流、低碳交通、绿色建筑、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信息和通信技术、物联网、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服务信息化等众多领域。
本届会议由斯普林格(Springer-V erlag)出版社赞助。
Springer-V erlag出版社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它有着150多年发展历史,以出版学术性出版物而闻名于世,它也是最早将纸本期刊做成电子版发行的出版商。
主题演讲嘉宾(部分待定)Sohail S. Chaudhry, Professor,Villanova University, USAJeffrey Camm,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SAYannis A. Phillis, Professor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rete, Greece会议主旨会议将推进国际学术界对物流、信息化和服务科学新兴领域发展和应用的研究,着眼于理论建设的同时,重点关注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通过此次会议,与会者将能够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对其创新观念进行深度交流。
征文范围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及物流的设计、创新、营销、运作及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及其相关应用以及与服务业相关的特邀专题。
具体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主题:◆服务管理:★服务战略管理★服务运作管理★服务系统与服务网络设计★服务质量评价★服务产品设计★服务收益管理★服务创新管理★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服务流程再造★服务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服务营销★公共服务管理★金融与保险服务管理★教育服务管理★健康服务管理★电信服务管理★酒店服务管理★旅游服务管理★产品售后服务管理★交通(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客货))服务管理★成功案例研究◆物流管理:★大物流理论★物流服务战略★创新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低碳与物流★低碳供应链★物流联盟★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应急物流★物联网及物流服务★物流服务系统优化★物流产业及政策◆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商务智能与商务分析★创新性企业数字化运营模式★动态供应链规划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数字化基础架构★企业商业智能★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无线通讯与移动商务★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RFID 技术与应用★普适计算与智能生存空间★云计算相关理论与技术★协同电子商务的机制与技术★网络营销策略与应用★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效益评估★网络交易、信任机制与信息安全★电子市场与中介机制★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组织符号学与信息化★IT项目管理★信息技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它相关的企业管理理论及应用议题◆工程管理:★工程咨询管理★IT与建设管理★工程信息系统★建筑业信息化★建筑供应链管理★建设工程物流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会议地点本次会议地点为北京。
按照国际会议的惯例,论文一经录用,至少有一名作者注册并参加会议。
更多信息请访问会议官方网站/liss2012。
重要截止日期全文提交:2012年4月1日录用通知:2012年5月1日论文终稿:2012年6月1日会议时间:2012年7月12-15日论文提交指南论文请通过会议网站(/liss2012)在线提交。
请作者提交原创、未经发表的论文,本次会议提交的所有信息请用英文表述。
所有提交论文应该按照会议的投稿格式要求,Microsoft Word及Latex模板参见会议官方网站(/liss2012)。
论文出版LISS’2012收录的所有论文由Springer-V erlag出版社出版,并将送交ISTP和EI检索。
大会报告的优秀论文将被组织发表在SCI,SSCI或EI检索的国际期刊上。
会议联系方式会议网站:/liss2012会议邮箱:liss@会议电话:86-10-51684188 会议传真:86-10-51685864学术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Shoubo Xu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V eenstra Albert (TNO, the Netherlands)John J. Bartholdi, III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Guoqing Chen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Jian Chen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Yu Che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China)Zhixiong Chen (Mercy College,USA)T. C. Edwin Cheng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ina)Waiman Cheu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Jae-Sun Choi (Korea Maritime Institute, Korea)Dingyi Dai (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 Purchasing, China)Xuedong G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Renchu Ga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Liming He (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 Purchasing, China)Songdong Ju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Kim Kap-Hwan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Harold Krikke (Tilburg University, Netherlands)Der-Horng Lee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Dong Li (Peking University, China)Dong Li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UK)Xuewei Li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Cheng-Chang Li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wan, China)Kecheng Liu (University of Reading, UK)Yanping Liu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Yisheng Liu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Qining Mai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Jie Peng (ISTIC, China)Yannis A. Phillis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rete, Greece)Yihong Ru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Pingnan Ru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Kurosu Seiji (Waseda University, Japan)Zuojun(Max) Sh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Jiuh-Biing Sheu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China)A Min Tjoa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ia)Erwin van der Laan (RSM Erasmus University, Netherlands)Lida Xu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USA)Zhounan Yang (Roland International Freight Services, China)David C. Yen (Miami University, USA)Mingyu Zha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Jianming Zhu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ina)Meiyun Zuo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China)程序委员会Antonio Borghesi (The University of V erona, Italy)Linning Cai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David Chen (University Bordeaux , France)Shiping Chen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Australia)Zhigao Che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Dai Wei (Victoria University, Australia)Baotian Do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Ming Do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Cipriano Forza (University of Padova, Italy)Susan Foster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Ergun Gide (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 Sydney International Campus, Australia)Zhongliang Gua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Paul Hawking (Victoria University, Australia)Xiaohua Tony Hu (Drexel University, USA)Olli-Pekka Hilmola (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nland)Lei Hua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Lihua Huang (Fudan University, China)Kap Hwan Kim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Eng Wah Lee (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ingapore)Ming Lei (Peking University, China)Hongxin Li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China)Da-Yin Liao (National Chi-Nan University, Taiwan, China)Ching-Torng Lin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Taiwan, China)Hong Ling (Fudan University, China)Jun Liu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Richard Lars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Yongsheng Ma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K L Mak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Luo Ming (Southeastern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and Technology, Singapore)Chiung Moon (Yonsei University, Korea)Eric Ngai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Namkyu Park (Wayne State University, USA)Gan Oon Peen (Southeastern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and Technology, Singapore)Michael J. Piovoso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Robin Qiu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S.Hariharan (B.S.Abdur Rahman University, India)Shouxin So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Youfa S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Arthur Tatnall (Victoria University, Australia)Chunhua Tian (Business Optimization Team IBM China Research Lab, China)Amy Trappey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Taiwan, China)Albert V eenstra(RSM Erasmus University, Netherlands)Dai Wei (Victoria University, Australia)Wen-Yen Wu (I-Shou University, Taiwan, China)Xianrong Wu (Asia University, Taiwan, China)Lifeng X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Qi Xu (Donghua University , China)Huacheng Xue (Fudan University, China)Shang-Tae Yee (General Motor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USA)Jianxin You (Tongji University, China)Ming Yu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Ping Yu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Yugang Yu (Erasmus University, Netherlands)Daniel Zeng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USA)Zhenxiang Ze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Qiang Zha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Xuemin Zhang (Nankai University, China)Yi Zhang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会议组织委员会名誉主席:徐寿波院士总主席:陈峰、关忠良、张润彤、Kecheng Liu、T.C.E. Cheng程序主席:张真继、张菊亮、苏颖、施先亮、刘伊生秘书:苟娟琼、常丹、陈学东、臧瑞雪财务:朱兵出版主席:华国伟、兰洪杰SS/WS:华国伟、王雅璨组织主席:姚家奕、李伊松推广主席:施先亮、刘世峰、李静、汤敏聪。